污水生物处理工程基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0240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生物处理工程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污水生物处理工程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污水生物处理工程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污水生物处理工程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污水生物处理工程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水生物处理工程基础.docx

《污水生物处理工程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生物处理工程基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污水生物处理工程基础.docx

污水生物处理工程基础

污水生物处理工程基础

大纲要求本章所应掌握的容是:

1、污水生物处理

⑴掌握活性污泥法的机理、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及工艺;

⑵掌握生物膜法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工艺;

⑶掌握生物脱氮、除磷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典型工艺;

⑷掌握厌氧生物处理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典型工艺。

2、污泥处理、处置

⑴熟悉污泥的特性;

⑵掌握污泥处理技术和方法;

⑶了解污泥的最终处置方法。

3、流域水污染防治

⑴熟悉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特性及其危害;

⑵了解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⑶了解污染水体的净化和生态修复的基本方法。

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是现代生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以有机物为营养物质的微生物,它们能通过自身新代的生理功能,氧化分解一般的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物,而且还能转化某些有毒的有机物及无机物。

污水生物处理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大类。

生物处理主要去除水中溶解状态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

好氧生物处理的进行需要有氧的供应,而厌氧生物处理则需保证无氧的环境。

常用的人工好氧生物处理法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

1活性污泥法

1.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

向生活污水中注入空气并进行曝气,每天保留沉淀物,更换新鲜污水,如此操作并持续一段时间后,污水中生成一种黄褐色的絮凝体,即活性污泥。

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称为活性污泥法。

在活性污泥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活性污泥。

在活性污泥上栖息着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降解水中有机物能力的微生物群体。

2、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由曝气池、二沉池、曝气系统、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排放五部分组成。

废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

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反应器,通过曝气设备充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溶入混合液,产生好氧代状态。

随后曝气池的泥水混合液流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活性污泥絮体沉入池底,泥水分离后的水作为处理水排出二沉池。

二沉池沉降下来的污泥大部分作为回流污泥返回曝气池,称为回流污泥,其余的则从沉淀池中排除,这部分污泥称为剩余污泥。

从上述流程可以看出,要使活性污泥法形成一个实用的处理方法,污泥除了要具有氧化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凝聚和沉降性能,以使活性污泥能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得到澄清的出水。

1.2活性污泥的形态及组成

1、活性污泥的形态

活性污泥的絮体形态与微生物组成、数量、污水中污染物的特性及外部条件絮体大小一般介于0.02~0.2mm,呈不定形状,微具土壤味。

活性污泥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达2000~10000m2/m3。

2、活性污泥的组成

活性污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具有代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微生物源呼吸和自身氧化的残留物;被污泥絮体吸附的难降解有机物;被污泥絮体吸附的无机物。

活性污泥的净化功能主要取决于栖息在活性污泥上的微生物。

活性污泥微生物以好氧细菌为主,也存活着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

这些微生物群体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

活性污泥中的细菌以异养型的原核细菌为主,对正常成熟的活性污泥,每毫升活性污泥中的细菌数大致在107~109个。

细菌虽是微生物主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活性污泥中哪些种属的细菌占优势,要看污水中所含有机物的成分以及活性污泥法运行操作条件等因素

真菌构造较为复杂而且种类繁多,是多细胞的异养型微生物。

与活性污泥法处理有关的真菌主要是霉菌。

霉菌是微小的腐生或寄生的丝状真菌,它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其它含氮化合物。

但是,真菌的大量的增殖会产生污泥膨胀现象,严重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正常工作。

真菌在活性污泥法中的出现往往与水质有关。

原生动物的主要摄食对象是细菌。

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主要有肉足虫、鞭毛虫和纤毛虫三类。

原生动物为单细胞生物,大多为好氧化能异养型菌。

在活性污泥法的应用中,常通过观察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间接地判断污水处理的效果,所以原生动物又称为活性污泥系统的指示性动物。

以细菌、原生动物以及活性污泥碎片为食的后生动物(如轮虫、线虫等)在活性污泥中不经常出现,特别是轮虫仅在有机物含量低且水质好的系统(即完全氧化型的活性污泥系统)中才较多出现,因此轮虫又称为活性污泥系统的指示性动物,是出水水质好的标志。

1.3活性污泥增长曲线

1、增长曲线

活性污泥微生物是多菌种混合群体,其生长规律比较复杂,但是也可用其增长曲线表示一定的规律。

该曲线表达的是,在温度和溶解氧等环境条件满足微生物的生长要求,并有一定量初始微生物接种时,营养物质一次充分投加后,微生物数量随时间的增殖和衰减规律。

活性污泥增长速率的变化主要是营养物或有机物与微生物比值(通常用F/M表示)所致,F/M值也是有机底物降解速率、氧利用速率、活性污泥的凝聚、吸附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微生物的增殖可以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停滞期(适应期)

本阶段是微生物培养的初期,活性污泥微生物没有增殖,微生物刚进入新的培养环境中,细胞中的酶系统开始对环境进行适应。

本阶段微生物细胞的特点是:

分裂迟缓、代活跃、一般数量不增加但细胞体积增长较快,易产生诱导酶。

停滞期对于后续微生物功能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应用中活性污泥法的启动初期会遇到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

对数增殖期

本阶段营养物质过剩,F/M值大于2。

微生物的生长特点是:

代活性最强,组成微生物新细胞物质最快,微生物以最大速率把有机物氧化和转换成细胞物质。

在这种情况下,活性污泥有很高的能量水平,特别表现在其活性很强,吸附有机物能力强,速度快,另外也因能量水平高,导致活性污泥质地松散,絮凝性能不佳。

第三阶段:

减速增殖期

在本阶段由于营养物质不断消耗和新细胞的不断合成,F/M值降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已被大量消耗,代产物积累过多,使得细胞的增殖速度逐渐减慢,活性污泥从对数增殖期过渡到减速增殖期,营养物质减少,微生物能量水平降低,细菌开始结合在一起,活性污泥的絮凝体开始形成,活性开始减弱,凝聚、吸附和沉降性能都有所提升。

在此阶段,如果再添加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并排出代物,则微生物又可以恢复到对数增殖期,大多数活性污泥处理厂是将曝气池的运行工况控制在减速增殖期。

第四阶段:

源呼吸期

经过减速增殖期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含量继续下降,F/M值降到最低并保持一常数,微生物已不能从其周围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能够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营养,并开始分解代自身的细胞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便进入了源呼吸期。

在本期的初期,微生物虽然仍在增殖,但其速率远低于自身氧化的消耗,活性污泥减少,在本期中,营养物质几乎消耗殆尽,能量水平极低,絮凝体形成速率提高,这时细菌凝聚性能最强,细菌处于“饥饿状态”,吸附有机物能力显著,游离的细菌被栖息在活性污泥菌胶团表面上的原生动物所捕食,使处理水的水质显著澄清。

2、活性污泥增长曲线的应用

营养物或有机物与微生物比值(即F/M值)的高低影响微生物的代,当F/M值高时,营养物质相对过剩,微生物繁殖快,活力很强,处理污水的能力高,例如在对数增殖期就是这种状况。

但是,由于微生物活性高,细胞之间存在的电斥力大于德华引力,导致微生物的絮凝和沉淀效果差,出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含量高,因此,在污水的生物处理中,为了取得比较稳定和高效的有机物处理效果,一般不选用处于对数期的工况条件,而常采用处于减速增殖期或源呼吸期的工况条件。

F/M值的高低影响微生物的增殖过程,影响微生物的絮凝和沉降性能,同时也影响溶解氧的消耗速度,是非常重要的活性污泥法工艺设计和运行指标。

1.4活性污泥法的性能指标

评价活性污泥,除了进行生物相的观察外,还使用以下指标:

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又称混合液污泥浓度,它表示的是曝气池单位容积污水混合液中的活性污泥的浓度,即在单位容积混合液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重量,单位是mg/L、g/L等。

它包括四项总量,即:

具有代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

);微生物源呼吸、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原污水含有的微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物(

)以及原污水含有的无机物(

)等四部分,公式为:

MLSS=

工程上往往以它作为相对计量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的指标,在活性污泥法中,通常在2000~4000mg/L的围。

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MLVSS是指曝气池单位容积污泥污水混合液中,所含有机固体的总重量,包括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中的前三项,单位为mg/L、g/L等。

一般情况下,MLVSS和MLSS的比值相对恒定,为0.65~0.85,在以处理生活污水为主的城市污水活性污泥法系统中,其比值约为0.75。

3、污泥沉降比(SV)

污泥沉降比是指曝气池混合液在1L量筒中静置沉淀30min,沉淀污泥与静置前混合液的体积比。

它能及时地反映出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便于及早查明原因,采取措施。

4、污泥容积指数(SVI)

污泥容积指数是指曝气池中的混合液静置30min后,每克干污泥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的容积,单位为mL/g。

SVI值能较好地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活性)和凝聚沉降性能,一般在50~150左右。

若SVI值过低,说明泥粒细小紧密、无机物多,缺乏活性和吸附能力;若SVI值过高,表明其污泥絮体松散、沉降性能不好,即将膨胀或已经膨胀,必须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

例题:

测得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浓度为2500mg/L,1L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的污泥体积为300mL,则该曝气池混合液的污泥沉降比和污泥容积指数是多少?

解:

沉降比SV%=

污泥容积指数SVI=

曝气池的污泥容积指数为120(表示指数时,单位常省略),说明1g干污泥在没烘干前的体积是120mL。

“120”这个数字也意味着经过30min沉淀后,从混合液分离出来的活性污泥是脱水后干污泥的120倍,由此可以推算出活性污泥的固体率为:

1/120×100%=0.8%,则污泥的含水率P为

5、污泥泥龄(

污泥泥龄,是指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总量与每日排放的污泥量之比,它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因此有时也称为生物固体的平均停留时间,单位为天。

其公式为:

式中

是污泥龄(d),X指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kg/m3),V指曝气池的体积(m3),

X指每日排出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量,即曝气池中每日增长的活性污泥量,(kg/d)

X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

指剩余污泥的排放量(m3/d),

是污水流量(m3/d),

是排放处理出水中悬浮物浓度(kg/m3),其值与X与相比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是剩余污泥或回流污泥的浓度(kg/m3),指从二沉池底部排出的污泥浓度,与污泥容积指数的近似关系是:

常按照设计污泥龄来划分生物处理负荷,高负荷时为0.2~5d,中负荷时为5~15d,低负荷时为20~30d。

6、污泥负荷和曝气池容积负荷

⑴污泥负荷(

在活性污泥法中,有机物量与活性污泥量的比值,即曝气池进水BOD5污泥负荷,简称污泥负荷或食料比(即F/M值),它表征了曝气池中的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接受的有机污染物量,是以进水有机物为基础进行计算的。

其公式为

式中

是曝气池进水BOD5污泥负荷,Q是曝气池的设计流量,S0是曝气池进水BOD5浓度,XV是曝气池混合悬浮固体平均浓度,V是曝气池的容积。

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污泥负荷的选择,并非越大越好,取值还应考虑进水负荷下BOD5的去除率,只有在同一有机物去除率的条件下比较污泥负荷的大小才有实际意义。

有时为了使用方便,常采用以有机物去除为基础的污泥负荷

,用下式表示

式中,

指曝气池出水BOD5浓度

它表征了曝气池中的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降解的有机污泥物量。

⑵容积负荷(

是指曝气池单位容积在单位时间接受有机污染物量,公式为:

容积负荷是以有机物供给为基础进行计算的。

同样,为了使用方便,也常常采用以有机物去除为基础的容积负荷

,公式为:

它表征了曝气池单位容积在单位时间能降解的有机污染物量。

1.5活性污泥法的动力学基础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

定量地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率,使污水处理在比较理想的条件下,达到处理效率,并且使得工艺设计和运行管理更加合理。

此外,通过动力学研究,明确有机物代和降解的在规律,以便人们能够主动地对污水生物处理的生化反应速度进行控制,以达到处理的要求。

本书主要介绍了莫诺德方程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劳伦斯-麦卡蒂方程。

1、莫诺德方程

该方程是莫诺德在1942年用纯种微生物在单一无毒性的有机底物的培养基上进行的微生物增殖速率和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试验中得到的,并提出了与描述酶促反应速度与有机底物关系式类似的微生物增殖速率和底物浓度关系式,此后,他人进行的混合微生物群体组成的活性污泥对多种有机底物的微生物增殖试验,也取得了与莫诺德提出关系相似的结果,这说明莫诺德方程是适合活性污泥过程的。

要熟悉莫诺德方程的推导及推论,熟悉莫诺德方程中各常数的求解。

2、劳伦斯-麦卡蒂方程

劳伦斯-麦卡蒂基本方程是根据莫诺德方程建立的动力学关系式,仍是基于微生物的增殖和有机物的降解过程。

该方程强调污泥龄(即细胞停留时间)的重要性,由于污泥龄可以通过控制污泥的排放量进行调节,因此,劳伦斯-麦卡蒂基本方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强。

另外,由劳伦斯-麦卡蒂基本方程衍生的其他关系式可以确定曝气池出水有机物浓度、曝气池微生物与污泥龄的关系浓度,确定污泥龄与污泥回流比的关系,确定有机物在高浓度与低浓度时的降解关系,确定活性污泥表观产率与污泥产率的关系等等。

1.6活性污泥法的净化机理、过程及影响因素

1、净化机理及过程

⑴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氧,将有机物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达到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⑵净化过程

活性污泥去除污水中有机物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①初期的吸附去除阶段

在该阶段,污水和污泥在刚开始接触的5~10min就出现了很高的BOD去除率,通常30min完成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大量去除,这主要是由于活性污泥的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活性污泥法初期的吸附去除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a.初期的吸附去除完成时间短,去除量大;b.去除的有机物对象主要是胶体和悬浮性有机物;c.活性污泥的性质与初期的吸附去除关系密切,一般处于源呼吸期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吸附能力强,而氧化过度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初期吸附的效果不好;d.初期吸附有机物的效果与生物反应池的混合及传质效果密切相关;e.被吸附的有机物没有从根本上被矿化,通过数小时的曝气后,在胞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后才可能被微生物酶转化。

②代阶段

活性污泥吸附了污水中呈非溶解状态的大分子有机物后,被微生物的胞外酶分解成小分子的溶解性有机物,与污水中溶解性的有机物一起进入微生物细胞被降解和转化,一部分有机物质进行分解代,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获得合成新细胞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物质进行合成代,形成新的细胞物质。

③活性污泥絮体的分离沉淀

无论分解还是代,都能去除有机污染物,但是产物却不同,分解代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而合成代的产物则是新的细胞,并以剩余污泥的方式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沉淀是混合液中固相活性污泥颗粒同废水分离的过程。

固液分离的好坏,直接影响出水水质。

如果处理水挟带生物体,出水BOD和SS将增大。

所以,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效率,同其他生物处理方法一样,应包括二次沉淀池的效率,即用曝气池及二沉池的总效率表示,除了重力沉淀外,也可用气浮法进行固液分离。

2、二次沉淀池及工艺参数

污泥的分离沉淀是在二次沉淀池中进行的,二沉池可以与曝气池分建或合建。

分建式二沉池的类型有竖流式、平流式和辐流式,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中二沉池一般采用圆形辐流式沉淀池。

二沉池是生物处理工艺中最后一个工艺单元,沉淀效果对出水水质的影响非常大,主要有两个作用:

从曝气池混合液中分离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澄清水,浓缩回流污泥;其关键的两个工艺参数是表面水力负荷和固体负荷。

表面水力负荷是流过每平方米沉淀池表面积的最大污水量,是直接与污泥沉降性能相关的参数;固体负荷是指单位时间单位二沉池面积所能浓缩的混合液悬浮固体量,是二沉池污泥浓缩能力的指标,对于一定的活性污泥而言,二沉池固体负荷越小污泥浓缩效果越好。

应该掌握各负荷的设计参数,对于分建式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为0.6~1.5m3/m2h,而合建式二沉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宜为0.5~1.0m3/m2h,对于固体负荷来说,传统活性污泥法二沉池的固体负荷应≤150kg/m2d。

3、活性污泥净化污水的影响因素

活性污泥法中的微生物的生长受周围环境条件影响非常大,营养物质、pH值、温度、溶解氧的含量以及某些有毒物质等极影响着好氧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及净化功能。

⑴营养物质

污水中各种营养物质的量及比例影响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好氧生物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

细菌所需的营养元素分为两种:

主要生物元素和次要生物元素。

主要生物元素主要有C、O、H、S、N、P、K、Mg、Ca、Fe等,大多数生物元素都占0.5%以上;次要元素主要有Zn、Mn、Na、Cl、Cu、B、Ni、Mo和Co等。

在污水的生物处理中,营养物质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上述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都必须满足要求,而且比例必须适当,任何一种缺乏或比例失调都会影响微生物的代作用,影响活性污泥的正常功能发挥,从而影响污水的生物处理效果。

由于生活污水的营养源充足,因此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时,可以考虑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合并处理,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并且能降低处理费用。

⑵溶解氧的含量

溶解氧(即DO)是影响好氧生物处理系统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污水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为了维持好氧微生物的代需求,需要向曝气池补充氧气,保证曝气池混合液中溶解氧浓度不小于2mg/L。

当溶解氧的浓度不足时,轻则使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受到影响,新代能力减弱,出水中有机物浓度升高,反应器处理效率下降,若溶解氧严重不足时,厌氧微生物将会大量繁殖,反应器处理效率明显下降,影响出水的水质。

因此,为使反应器有足够的溶解氧,从外部供给,一般应该以2~4mg/L为宜此时其沉降、絮凝效果好。

⑶pH值

由于pH值的改变可能会引起细胞膜电荷的变化,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微生物代过程中酶的活性,会改变营养物质的供给性和有害物质的毒性,而且不利的pH值条件不仅影响微生物的生长,还会影响微生物的形态,所以,在生物处理系统中,pH值的大幅度改变会影响反应器的处理效率。

通常生活污水中含有一些缓冲物质,能够对pH值的变化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但这一缓冲作用是有限的,尤其是工业废水,缓冲物质含量较少,而且pH值变化幅度较大,当超过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值围时,必须通过调节装置对pH值进行调整,所以,在反应器的设计与运行时应重点考虑这个问题。

⑷污水的温度

温度对好氧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水温的改变,会影响在生物体所进行的许多生化反应,因而影响生物的代活动,另外,污水中温度的改变可引起其他环境因子的变化,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参与活性污泥生物处理过程的微生物多为嗜温菌,适宜的温度围为10~45℃,通常设计的活性污泥法的温度围为10~30℃。

⑸有毒物质

许多有毒物质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重金属离子对微生物产生毒性作用,它们可以和细胞中的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变性或沉淀;有些有毒的有机物能促使菌体蛋白凝固,并能对某些酶系统进行抑制,破坏细胞的正常代,另外,有的有机物本身的杀菌能力很强。

4、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参数

主要有负荷(包括污泥负荷和容积负荷)、水力停留时间、污泥龄、污泥回流比等。

1.7曝气池的需氧量与供氧量

1、曝气池的需氧量

需氧量是指废水实际取得的氧量。

吸氧与供氧之间存在着一个转移效率问题。

所供给的氧量仅有一部分被混合液吸收。

曝气池中的好氧微生物为了完成有机物的降解转化作用,必须有足够量的溶解氧的参与,其需氧量有两种计算方法:

⑴将好氧微生物所需的氧量分为两部分,即微生物对有机物质进行分解代和微生物本身的源呼吸过程所需要的氧,这两部分需氧量之和即为生物处理所需的氧量:

⑵从污水中的BOD5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来进行估算。

假设所去除的BOD5最后都转变成最终产物,总需氧量可由BODu来计算(BODu是总碳氧化需氧量),由于部分BOD5转变为剩余污泥中的新细胞,所以剩余污泥中的BODu必须从总需氧量中扣除,需氧量公式为:

当生物处理去除含碳有机物时,需氧量以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即可,而当生物处理既要求去除含碳有机物又要求除氮时,需氧量应加上除氮所需的氧量。

2、曝气池的供氧量

单位时间曝气设备供给曝气池混合液的氧量称为供氧量。

供氧量只有一部分直接转移到废水中去,称为吸氧量。

在曝气池中,氧是通过空气在混合液中扩散转移到水中,成为溶解氧后,才被微生物细胞利用。

⑴氧转移的基本原理

根据气体传递双膜理论,可以计算出曝气池清水中气泡的氧转移到水中的速率,通过曝气,空气中的氧从气相传递到混合液的液相中,这既是一个传质过程,又是一个物质扩散过程,扩散的推动力是氧在界面两侧的浓度差,即氧的不足量或饱和差,饱和差越大,氧转移速率就越大。

⑵影响氧转移的因素

在供氧量和吸氧量之间存在着转移效率。

废水实际所吸收的氧量有多种影响因素:

①水温

水温不仅会影响饱和溶解氧的浓度,而且还影响流体的黏滞度,从而影响氧的总转移系数

式中

是温度为T℃时氧的总转移系数,

是温度为20℃时氧的总转移系数,

为温度系数,其取值围为1.008~1.047,一般取值1.024。

②溶液的性质及其所含组分对氧的溶解度和氧的转移都有直接的影响,如污水中的表面活性剂等有机组分及无机组分都会影响氧的饱和溶解度。

③分压力对氧的饱和溶解度有一定的影响,当氧的分压力降低时,氧的饱和溶解度也降低,在压力不是标准大气压的地区,应使用修正系数

进行修正。

④曝气装置的搅拌混合强度对氧的总转移系数

有影响,强的混合程度不但会使液膜的厚度减小从而使氧的总转移系数增大而且还使气泡直径减小,增加了气液交界的面积,有利于氧的转移,所以搅拌混合强度越大,

越大。

⑤水深对溶解氧浓度的影响

在鼓风曝气池,增加扩散器的装设浓度,形成的气泡中氧的分压力增大,所以氧的饱和溶解度亦增大,安装在池底的空气扩散装置出口处的氧分压最大,因此氧的饱和溶解浓度也最大。

曝气池中的饱和溶解氧浓度应该是扩散装置出口处和混合液表面两处的饱和溶解氧浓度的平均值。

⑶供氧量计算

实际曝气池中的氧转移量的计算法有以下几种:

①氧转移量法

供氧量的计算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曝气系统,以满足生化反应的需氧量,但为了产品的适应面,生产厂家提供的空气扩散装置的氧传递参数是在标准条件下测定的,所谓标准条件是指一个大气压和20℃的脱氧清水中测定试验。

在实际应用中,曝气装置在混合液中的氧的总转移系数,均与在清水中不同,应该用公式将实际传氧速率换算成标准传氧速率。

供氧量S=0.28GS,

而供气量

其中

是曝气器的氧利用率,用公式

计算。

②经验数据法

根据国污水厂的运行经验,当曝气池水深为5~3.5m时,去除1kgBOD5所需的供氧量为:

穿孔管曝气时:

80~140m3(空气)/kg(BOD5)

扩散板曝气时:

40~70m3(空气)/kg(BOD5)

③空气利用率计算法

1m3空气中含氧209.4L,在100kPa的压力和温度为0℃时及20℃时,1m3空气质量分别为1294g和1221g,含氧量分别为300g和280g。

按去除1kg的BOD5需氧1kg计算,需空气量分别为3.33m3和3.57m3,气泡曝气时氧的利用率一般为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