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剂Word文件下载.docx
《温里剂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里剂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阴——脾土湿——制水(升降枢纽,生化之源,培肝)
少阴——肾水寒——命火生土,肾水涵木。
厥阴——肝木风——水生土培,
五、类型
(五脏六腑均有,重点是足三阴)
寒病种类很多,加上脏腑之间关系密切,根据足三阴特点,大体上归纳为如下几种: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第一节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法,重点对中焦脾胃虚寒证而设,即太阴之为病也,脾胃属土主湿,居中州,职司运化,升降枢纽。
故中焦虚寒,实也是脾胃虚寒。
因此温中祛寒,实际上是“温阳”“补虚”“祛湿”三法合用,代表方理中丸等。
理中丸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温中祛寒,主治脾胃虚寒证。
二、病理
中焦虚寒(太阴病)成因:
直中:
体质素差,素体阳虚,中邪则长驱直入而出现太阴病。
杂病:
久病,饮食劳倦,伤及中阳,中阳不振,寒从内生。
太阴病的性质——里虚寒湿
本方主治太阴病(中虚寒湿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主治症状大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1.
这里的腹胀满与最明腑实证有别:
实则阳明——实热醒满痛灼热拒按便秘。
虚则太阴——湿寒柔软,喜暖喜按呕吐下利。
霍乱——肠胃功能紊乱,霍然而作,挥霍燎乱。
有寒热之分
热霍乱——夏令暑湿秽浊——内热炽盛
寒霍乱——寒湿壅滞中焦——寒湿困阻清浊不分,升降反作。
2.阳虚失血——脾主统血,血寒凝瘀,泛溢出血。
“阴在内阳之守也”,脾胃虚寒——寒凝血瘀——脾虚失统。
胃逆不降——吐血衄血,脾陷不升——便血崩漏,此阳虚阴必走也。
3.
综上所述,各种病证总系脾虚失运,寒湿困阻升降失常,清浊相干。
归纳如下:
三、治法
补中益气(补气),温中祛寒(温中),燥湿健脾(燥湿)。
病属中焦虚寒湿证,脾喜燥而恶湿,湿从寒化,寒从虚生,所以重点在于虚,非补虚,则脾胃功能不能恢复,非温则中焦寒湿不化,故用上法治疗。
四、方药
本方主治太阴脾胃虚寒湿证,虚是病本,寒由虚致,故非补则虚证不去,非温则寒湿不除。
人参甘温入脾胃——补中益气强壮脾胃为主。
《本草经疏》“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
所以用参大补其中土。
中虚则功能减退,功能即是阳气活动,脾虚阳衰,由虚而致寒,寒者热之,非热药不能扶阳祛寒,寒湿非温则不化,故配伍大辛大热之干姜,温中祛寒而扶阳气。
干姜辛热入脾胃——温中散寒,扶阳抑阴为辅。
“中寒则宜温散”即温可散寒。
加强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健胃止痛,并有抗菌作用等。
脾属湿土,虚则生湿,其性喜燥而恶湿,今寒湿困脾,脾不燥湿,故选白术。
白术甘苦温入脾胃——燥湿健脾,健运中土为佐。
其性燥损脾所喜,故曰健脾而除湿可止呕止泻助人参以补虚,为太阴病之正药。
三药合用一补一温一燥,针对太阴虚寒之特点。
炙草甘温补脾胃——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使。
上药共组成补气温中燥湿之法。
方中:
本方为太阴病之主方,
关于君臣佐使(本方非出自太阴篇,根据霍乱病篇补出)
但是:
1.太阴病性质——中虚寒盛(脾湿肾寒)
中虚寒湿,太阴病本湿,以湿为主。
中虚——脾虚——阳属土,主燥湿,寒湿者,土运不及。
2.药物——宜甘温药物为主具补——参甘温具补。
3.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实宜攻下,虚则补之。
4.太阴病治疗禁忌攻下,所以然者,是虚以其本,故下之必胸下结硬(更虚其中气)。
5.霍乱篇出“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382条)。
“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6.见于《金匮》治胸痹人参汤方,为什叫人参汤,药同用量异,非也,各等分。
7.理中者,理中焦,
中焦——脾胃(生化之本,升降所系)——中气(有余为火,不足是寒)——要在补气,故应以人参为主。
五、运用
1.本方是一首温补方剂,具有补气温中燥湿之功,凡脾胃虚弱中焦有寒,用四君子不能胜任者,均有选用本方治疗,应用时寒偏重可适当参考加入附子肉桂。
2.临床运用加减:
寒多以干姜为主,虚甚重用人参,腹痛加木香,呕吐甚者去白术加半夏生姜,下利重者加豆蔻、苡米、扁豆、山药等,水肿者加茯苓泽泻冬瓜皮。
慢惊风加桂枝、天麻、勾丁等,阳虚失血加阿胶、三七、侧柏炭等。
3.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
胃下垂等,具有脾胃虚寒证候者。
4.用于寒湿型白带加苡米、茯苓、泽泻、牡蛎、菟丝子、鹿角霜等。
5.适用本方标准:
脉象——沉缓或沉细;
舌苔——舌淡苔白滑;
症状——溲清便溏,畏寒肢冷或面色萎黄,久病无热者。
6.脉数有热,舌干黄者禁用本方。
附方:
脾胃虚寒兼有外感风寒证,本方加桂枝,名桂枝人参汤,虚寒性反胃加丁香、白蔻仁。
温中止呕,名丁蔻理中丸。
脾胃阳虚聚湿生痰,加半夏、茯苓,名理中化痰丸,脾胃虚寒兼有蛔虫腹痛加川椒、乌梅、茯苓,去甘草,名理中安蛔汤。
吴茱萸汤
本方出自厥阴篇,但不局于厥阴,肝胃少阴均宜。
本方的主要作用温肝暖胃,降逆止呕,重点治证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呕吐胃痛及厥阴头痛,少阴吐利。
出自《伤寒论》三处:
1.“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243条)。
2.“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条)。
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条)
4.“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
由此可以看出主治中均有呕吐一证,证候虽殊,同属虚寒,且均以呕吐为主证。
呕吐为胃气上逆,说明胃中虚寒逆而不降的浊阴上逆证。
分三方面谈:
1.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吞酸——病发在胃,“酸者肝之味”。
嘈杂——其为病也,似饥非饥,似辛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恼,莫可名状。
故病发于胃与肝有关,从肝胃关系看,中虚不能养肝,肝病势必克土。
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厥阴属肝,寒邪内犯厥阴肝经,形成肝经受寒,
3.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从三阴关系看:
“寒水凌心,心阳被遏,面起相争,神明不宁,烦躁欲死”。
吴茱萸汤治证:
阳明病有“食谷欲呕”,厥阴有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有“吐利”,可见胃逆不降是病变关键所在,然何以形成胃逆不降,则与肝肾有关,中虚则肝逆,中虚则水侮,故胃虚为关键,浊阴上逆为治证的着眼点。
所以归纳如下:
寒伤厥阴,肝寒犯胃
中土虚寒
土不培木
土不制水
胃逆不降——食谷欲呕
胃中不和——胃痛吞酸嘈杂
木郁克土——干呕吐涎沫
肝寒上逆——巅顶头痛
水反侮土,升降反作——呕吐下利
寒水侮土,阳不四达——手足厥逆
寒水凌心,心炎被逼——烦躁欲死
或: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病因虽多,以中焦脾胃虚寒为主,导致脾陷胃逆而发吐利,头痛,四逆,烦躁等证,温中补虚,中土强壮,则肝木不克,肾水不侮,则浊阴上逆自可平降,故以温中补虚为主,佐以降逆止呕,实系补中泄浊之法。
本方所治之证,本在中土虚寒,根据《内经》“寒淫所胜,平以辛温,散寒温胃必先辛剂”及“虚则补之”的原则,再者阴寒凝滞,浊阴上逆,首当平其冲逆之势,因系虚寒,故用药当热,吴茱萸辛热入肝脾胃,暖肝温胃下气,降逆,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正合此意。
吴茱萸味辛大热入肝肾脾胃——温三阴,祛胃寒,阴浊阴为主。
温肝暖胃,散寒降浊,实则温降三阴,可下三阴之逆气,大辛大热,温胃寒,疏肝郁,暖肾阳。
肝温,遂其升发之性不致横逆克脾土,故曰平肝泄浊,温肾可使肾水不寒,水暖则肝木畅达,肾阳得补则寒水不侮脾土。
辛又可散邪,中焦阳虚,自然得救。
中土不寒,升降和顺,浊阴之气降而不逆,临床观察有健胃止痛止呕止胃酸,初步发现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但煎剂浓缩失效),大辛大热不宜过量,过量则喉部干燥难忍。
呕吐是本方证一主要症状,乃因胃寒浊阴之气上逆所致。
生姜辛散温胃,能安阳明之气下行为呕家圣药,助吴茱萸散寒降逆止呕。
生姜味辛性温归经脾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为辅。
有健胃和中止呕作用,呕家多服生姜。
寒伤胃气导致中土虚寒,升降失调,虚寒宜当温补,故用参枣补脾胃以扶元气。
人参甘温具补归经脾胃——温补中土,又益阴生津。
大枣补气健脾扶正,且生津,安补兼顾过吐伤津,烦躁不安,缓和中土,制吴茱萸生姜之辛燥,又助参补虚扶中,
上药共组成温补中土,降逆止呕,肝肾双调之法。
使中焦运转,寒去温回,肝木畅达,肾水不寒,浊阴得降,而诸证自愈。
五、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补之剂,具有温中降逆,暖肾疏肝,故治中焦虚寒性呕逆,厥阴经虚寒性干呕头痛,少阴病吐利,腹痛烦躁(即足三阴之为病有呕恶证者)。
2.临床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痛等属于中焦虚寒者。
3.用于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综合征,属于肝胃虚寒,干呕吐清水涎沫者。
4.用妊娠恶阻或虚寒性胃病呕吐者加陈皮、半夏、砂仁等。
5.用于慢性眼病属肝肾虚寒者眼流泪者细辛、当归、木贼等。
6.服药方法:
对某些特殊患者可采取热药冷服,热服会导致格拒呕吐,也有个别患者服药后症状反剧,约在半小时后可消失反应。
掌握要点:
呕恶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7.郁热胃痛,吐苦水,热性吞酸者禁用。
大建中汤
温中散寒功在于小建中,并能驱蛔。
“心胸中大寒痛,呕又不食,腹中痛,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金匮·
腹满寒证宿食篇》。
主要作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
中阳虚衰,阴寒内盛的寒性腹痛,以腹痛为主的寒证。
近代用于蛔虫性腹痛。
本方主治脾阳衰微,中焦寒盛。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而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素问·
举痛论》)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素问·
痹论》)
虚者宜补,寒凝宜温,建立中气,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阴寒之气四散,故……。
费晋卿“非人参不参大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
对于虚寒性腹痛附子不如干姜。
恶寒性呕吐半夏不如川椒。
饴糖兼调椒姜之燥烈。
本方病机,清代医家尤怡、张秉成均有不同见解:
尤怡认为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是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所致。
张秉成更明确指出,腹满而痛是因虫痛无疑,寒邪攻冲可致腹痛,然其为无形之邪,必赖有形之物,否则虽满痛而决不拒按,以至手不可近。
呕吐浊阴上逆何以不用吴茱萸,吴茱萸重点入肝胃,偏走中下,降逆之作用强,然川椒辛大热入脾胃肺肾,具彻上彻下之功,尤其善长温中性走窜,行气机,使中焦得温,则凝郁自解,气机通畅而脘腹痛自愈。
本方要点在于心胸中大寒痛,故用川椒之温,从方义组成看,党参伍以干姜,实有理中之含义,更伍以饴糖川椒,温补及祛寒之力均较小建中为大,其治症之阴寒程度,亦远较小建中为甚,以饴糖甘温入脾可建中温阳补虚,又可缓急止痛,党参甘温补中扶正,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和胃止呕,更以辛热之川椒,逐寒温胃,散积杂虫,彻上彻下。
饴糖伍以川椒,既可温补,又免过腻。
川椒伍饴糖,辛燥散寒,又不致过于燥烈。
张山雷:
“大建中专治气营两虚,中阳无权,而阴霾乘之,痼阴冱寒,凝结作痛,《金匮》所谓心胸中云云者,原指膻中部位而言,不必泥定心脏为病,病不能食,甚则为呕,原是脾家之疴,椒姜参饴胥是脾胃之药。
其腹皮隆起,见有头足上下者,对以群阴闭塞,气血之流行不利使然,非实有癖积留着可比。
故可用参饴甘补,上须痼阴一解,自然离照当空,此因病立方之大旨,别无奇义可言”《沈氏女科辑要正》
本主充建中温阳为主,具有较强的止痛降逆止呕作用,凡中阳虚衰,阴寒内胜之脘腹剧痛,腹满呕吐、蛔动不安等均可用本方治疗。
近代多用于寒性腹痛及虫痛。
厚朴温中汤
功效:
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阳虚+气滞,脾胃虚寒,脘腹胀满而痛。
本方主治中阳虚兼寒凝气滞的脘腹胀满痛疼之证候。
脘腹胀满原因不一,食滞痰饮虫积瘀血气滞皆可使然。
此谓实证,亦有气虚阳虚运化失权,清浊相干,此可由于虚寒。
本方主治者在于中阳不运,阳虚无以运化,导致寒湿内停(或内生寒湿或外寒客胃),致气机阻滞,脘腹痞满,诸症由作。
所谓“寒气上逆,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
胀论》),及“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嗔胀”即此谓也。
本于中焦阳虚,脾胃运化无权,导致寒湿内生,阳虚则寒湿不能温化。
气滞因为寒湿,寒湿因于阳虚,然本证表现重在湿气。
温中行气,燥渡除满。
温中则寒湿祛,寒湿去则气机行,气机行则胀满解,非温中祛寒不能化其寒湿,非行气机不能除其胀满,故……
本方证表现重在湿气二字,故治疗重在行气燥湿。
腹胀因于气滞,气滞因于寒湿,故以厚朴为主,芳香苦温,燥湿行气导滞醒脾,使湿祛气行。
陈皮木香者意在辅助厚朴,行气化湿二味性味芳香苦温与厚朴同用有相须之妙,均系醒脾要药。
寒湿因于中阳不振,故用草蔻干姜,温其中阳,中阳得运,枢机运思索,升机和顺,且内停之寒湿亦消失,此求本之法。
茯苓渗湿健脾,生姜温中散寒,共为佐药,甘草为使,市和诸药。
共奏浊中行气,燥湿除满之功,使中焦得温,寒温得去,气滞得行,则何患胀满痞痛不除。
本方用于治疗慢性肠炎,如妇女白带等证属寒湿气滞者。
第二节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法,重点是对足少阴肾经,阳气衰微者所致的阴寒证而设。
临床常见症状是:
脉象微细,阳衰欲寐,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恶寒倦卧,大汗亡阳等证,其治法:
阳气衰微,见证不一。
病属寒邪深入脏腑,元气将至溃败,慢性病发展至寒遏,急性病的虚脱休克,生命垂危,救在顷刻。
其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四逆汤
本方的主要作用:
回阳救逆,重点治症是少阴病,阴盛阳衰证,所致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象微细等。
本方以治少阴阳气虚衰为主,兼有太阴虚寒,实为脾肾虚寒证,治法是以温肾壮阳为主,温补太阴为辅。
从理中——四逆,简提三阴尤其脾肾关系。
病进,更趋严重: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远较前方为重。
成因
直中(素体阳虚)——寒邪直接侵袭少阴心肾
传经(太阳传来,太阳与少阴有表里关系,实则太阳,虚则少阴。
或从太阴传来。
)
他病误治,汗下亡阳,邪陷少阴
或有热性病后期,病势严重,正不能胜邪(实为传经)。
少阴病性质——太阴病更深一层,阳气进一步虚衰。
1.主治少阴病,阳气虚衰,四肢厥逆,恶寒倦卧,下利清谷,口不渴,脉微细,但欲寐。
寒水侮土,土不制水,即少阴胜跌阳,使少阴负跌阳者为顺。
2.太阳病误汗亡阳。
太阳病微汗而愈,若最虚甚,过多发汗形成大汗漓淋,阳随汗泄,汗愈出阳愈虚,阳愈虚,汗愈出,导致亡阳证。
3.吐利腹痛,四肢厥逆——系少阴病见太阴症状。
上述病因,症状虽异,但病机则同,均为肾最虚衰,阴寒内盛之故。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伤及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
少阴病
肾阳衰微,阴寒内盛
寒水侮土,中土虚寒
恶寒倦卧
脉沉微细
吐利腹痛
四肢厥逆
但欲寐
口不渴
太少合病,以少阴为主
肾阳不能温煦脾阳,“釜底无薪”,脾阳亦虚,功能失出口创汇,清浊反作。
清阳实四肢,四肢不得阳气温煦,再者脾主四肢,故冷过膝肘。
阳气者,精则养神,说明阳气内化五谷精微而养神,今阳虚神失所养,似睡非睡,唤之即醒,表情淡漠。
太阳病误汗亡阳,太是病应微汗,素体阳虚过汗,阳随汗泄,汗愈出,阳愈虚,阳愈虚,汗愈出,形成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导致亡阳证。
由于肾阳衰微导致吐利厥逆,肾阳虚于极度衰竭之候,有阳竭虚脱之危险,故须采用大辛大热之品,回阳救逆治真危。
阳衰阴盛之证,欲回阳救逆,非纯阳之品不足以破阴寒而振复阳气,非大辛大热不能救其寒,正如经云:
“寒淫所胜,治以辛热”。
再者少阴病非培土而寒水无制,即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之意,故姜附归经脾肾,势在必用之品。
附子大辛大热归经脾肾——温肾壮阳,温中祛寒为主
附子为纯阳之品,功专助阳气,大补命门真火,逐除风寒湿邪,下补命门,上助心阳,,内温脾土,外固卫阳,故有“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之说,“果有真寒无所不治”。
本证为肾寒及脾,阳气衰微,全身虚寒,故取其温肾壮阳,回阳救逆之功。
阳气将亡,如兵之将散,急用附子为师,召既散之阳。
然须照顾“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今寒水侮土,急当固肾,然非培土而无制,故又需温脾,故用干姜。
干姜大辛大热归经脾肾——温中助阳散寒温肾为辅。
干姜附子同有温里散寒回阳作用,附子主下而兼温中,干姜主中而兼温下,附子得姜其效益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谈。
干姜与附子比较,干姜温中主太阴,效哟而持久,附子大热回阳主少阴,力速而不久留,故前人经验“干姜守而不走”,“附子走而不守”,二者配伍能走能守,强而持久,,使温阳之力更为宏厚。
再者: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相互依存关系,肾阳虚衰,必致阴阳失于相对平衡,肾阳虚导致肾阴也不足,另外本方证又有吐利伤阴之见证,及大汗亦伤阴的情况,本方证“阳虚”为本,亦有“阴不足”的一方面,用上药温肾壮阳的同时,必不可忽略护阴之旨,故选用炙甘草,一方面调和诸药,制约姜附大辛大热,劫阴液之弊,二方面用其甘缓之能使姜附持续发挥温阳作用,三方面炙草配干姜浊健脾阳,脾阳得运,水谷精微运转正常,补充和生化肾精,使阴阳得以平衡。
甘草蜜炙甘温归经入脾——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佐使。
肾阳充足则脾阳得运,水谷精微运转正常,才能不断补充和化生肾精,先后无互相滋助,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使脾肾之阳同建,补阳之中寓护阴之旨,无奏回阳救逆之功。
诸药合用,匹组成大补肾阳,兼补脾土的回阳救逆之法。
临床见到病至少阴,群阴痼结,阳气消亡,生死悠关,当此之际,如兵之将散,急用四逆复阳,如乱军欲溃时,取飞骑突出重围,使既散之阳,顷之复合。
通过服用本方,寒去阳回,水暖土和,冰解春生,转寒为阳,如出寒谷而登春台,体质自然恢复。
1.本方具有回阳救逆之功,用于脉微下利,四逆倦卧者及大汗亡阳,无不获效。
2.用于治疗寒性腹痛证或风寒感冒兼有腹痛下利者加桂枝白芍。
3.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白术、党参等。
4.用于治疗冻疮加桂枝当归。
5.用于治疗虚寒性水肿及虚寒性白带证加党参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6.近代用于治疗心衰,抢救休克,常加人参效果更好,因为方中附子可强心,可增加心搏,改善循环,干姜亦能促进全身血循环,三方具有兴奋作用,提高机体应激能力。
7.对于肺心风心,肺炎,脱水证引起的虚脱,血压下降服用本方可使血压回升,在血压回升的同时,心跳强而有力。
8.应用本方重点是:
脉沉迟无力或细弱;
四肢厥逆(冷过膝肘),溲清便溏;
或下利清谷,腰背冷痛,面白唇清;
舌淡苔滑润。
9.真热假寒,阴虚发热忌用。
1.四逆加人参汤——阳虚寒盛,汗多气促等证,益阴救逆,回阳复阴。
2.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倍用干姜,主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身不恶寒,面色赤或咽痛——真寒假热证,治以回阳通脉,温最守中。
3.茯苓四逆汤本方加茯苓人参——具有回阳补中益气,主治伤寒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4.白通汤——本方去甘草加葱白,通阳复脉,主治下利厥逆,面赤脉微(阴寒盛于下,而虚迫于上)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参附汤
回阳益气,救脱。
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所致的四逆汗出,垂危证。
二、
病理
《素问·
六微旨大论》曾指出阳气在人生理上的作用: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化收藏”,说明人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如阳气暴脱,其升降出入功能停止,则人的生命就完结或处于垂危之际。
急救固脱,回阳益气。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挽救垂危不用大补大温之品,乃非所及,经云“气虚补之以甘”,
人参甘温入脾——大补脾胃之元气,益气固脱,以固后天。
入肺又能益肺气固脱,滋补强壮后天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则人体生机可以恢复,阳气暴脱每多伤阴,人参又能补气生津。
“寒淫于内,平以辛热”,
附子辛热入肾——大辛大热,壮元阳,回阳救逆以补先天。
附子温补元阳,具有上补心阳,下补肾阳,中建脾气的强大作用。
二药合用,先后天齐建,气阳同救,共成回阳益气救脱之剂,主中药味虽少,用量较大,药效迅速而力专,对于元气大亏,阳气暴加,危在顷刻者中速用救急。
临床常用急救,阴竭阳亡之危证(休克),抢救心力衰竭,以及产后,妇女暴崩,外疡溃脓,导致血脱亡阳者,均可用本方救治,即“血脱益气”之意。
服本方后,至阳气来复,病情稳定,再行他法调理,病情严重,用量加重,并可日进二剂。
本方加生龙骨、生牡蛎、白芍、炙草,可用于抢救休克,以及心力衰竭出现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大汗不止。
注意:
1.本方大温大补,急救之方,不可久服,阳气来复另行调理。
2.本方重用人参,不可用党参代替,病情严重参附用量尚可加大或连服二剂,休克病人无法服药可鼻饲。
休克病人服用本方症状恢复快,扩张血管强心作用,血压逐渐稳步上升,没有较大反复,休克缓解时间短;
增加机体抵抗力,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推动全身血循环,使休克缓解。
真武汤
温补肾阳,化湿利水,主症是少阴阳虚,水邪内停而见肢体浮肿或头晕心悸。
三阴肝肾与水的关系:
肾主水——化气利水;
肝木——主疏泄;
脾土——土主制水。
因此水肿与三脏关系极为密切。
1.肾阳虚衰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