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9636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研究文档格式.docx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研究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研究文档格式.docx

用坐标定量表示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

极限的思想和方法。

矢量及其运算方法(这本应是一个很难的点,但在本主题中并不涉及非共线问题,所以相对难度并不太大)。

瞬时速度、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3.具体知识内容的分析

(1)质点:

(2)矢量:

(3)位移:

(4)瞬时速度:

(5)加速度:

(6)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7)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公式推导过程:

(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v-t图象。

(二)对课标要求的理解

1.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并重

2.知识性要求与方法性要求并重

3.明确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

二、本主题的教学策略

(一)关于质点、参考系的教学

1.质点的教学设计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第一次接触这种抽象的实体模型,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水平。

(1)教学内容设计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力求图文并茂。

如列举的事实应是学生所熟悉的,踢足球、运动员、小磁针、火车、地球公转与自转

(2)教学过程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列举实例,如汽车、船、飞机、跑步的人、跳远的人、乒乓球、物理课本、书包、橡皮等在什么问题中可视为质点,在什么问题中不能视为质点。

(3)教学要求上突出思想方法

不要在概念本身一味的追求严谨,应将教学的重点落在思维方法的体会上。

明确为什么要抽象出一个“质点”的概念,同一物体何时能视为质点,何时不能视为质点。

2.参考系的教学设计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初中物理的学习基础:

参考物;

直线运动中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问题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高中教学的重点:

(1)从参考物到参考系;

从参考系到坐标系

(2)从直线运动的相对性对曲线运动的相对性

 

(二)时刻与时间,位置与位移

1.时刻与时间的教学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分析,以免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枯燥。

用课表、列车时刻表等说明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学会用规范的科学语言表述时刻、时间:

*秒内,第*秒内,前*秒,明确这些表述的确切含意。

对于这些内容,也应让学生表述他们在生活中运动的某时刻、某段时间。

2.位置与位移的教学设计

(1)从坐标系到位置

用科学的语言表述位置矢量,但应尽量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表述(如图所示),以降低思维上的难度,亲身感受时刻、时间、位置、位移等概念在实际中的价值。

也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准确描述时刻、位置的重要性(如相约在**桥相见的事例)。

(2)从位置变化到位移

通过上图这样的实例体会位移与路程的不同,认识到位移方向的重要性。

从位移引出矢量,只是说明矢量与标量的不同即可,对于矢量的运算,只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在同一直线的往复运动的正、负计算即可,不必深入研究。

因为对于矢量计算的理解,要通过力的合成、运动的合成等后续知识的学习才能不断加深认识。

(三)关于速度的教学

1.认识速度——体会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在复习的基础上,构建速度的初步概念

结合实例,给出具体的运动情景,分析运动情况的差异

速度:

复习初中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

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时间的长短.

怎样比较自行车与火车的快慢?

此方法在初中很熟悉,但此表格与初中不同,强调初、末位置!

运动情况

初位置

x1/m

经过时间

Dt/s

末位置

x2/m

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行驶

20

100

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

10

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250

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2900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伸。

比较下表中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思考下列问题.

1.比较汽车、自行车的运动,哪一个运动得快?

2.它们分别做什么运动?

3.比较火车与自行车的运动,哪一个运动得快?

怎样比较?

物体

t/s

1

2

3

4

5

汽车

x/m

15

45

60

75

自行车

25

火车

8

18

32

50

这样的比较,即与初中相衔接,又引入了火车的平均速度,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间长度内速度的比较,体会引入极限的必要性

初步概念的落实:

表示物体运动(位置变化)的快慢;

速度的比值定义;

定义式与决定的区别。

(1)类比初中学过的比值定义的物理量:

电阻、密度等

(2)体会速度的矢量性

(3)从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问题——极限思想

淡化数学表述,突出物理思想

方案一:

比较表中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思考下列问题.

1.自行车、火车分别做什么运动?

2.在哪段时间(位移)内自行车比火车运动快?

,哪段时间(位移)内火车运动快?

3.用哪段时间(位移)的情况来计算火车3s时的速度更精确?

由不同的时间间隔,体会平均速度对瞬时速度的基础性意义

方案二:

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来体会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

分别用Δx1、Δx2、Δx3哪个可以求打下A点时的速度?

哪个求得更准?

如何更准。

(4)测瞬时速度的方法

教学中应尽量安排这一环节,目的:

进一步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参考方案:

打点计时器;

频闪照相(数码相机的边拍功能);

光电门遮挡;

用传感器;

(5)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①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都是矢量

②平均速度并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要明确是哪段时间(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③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

④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四)关于加速度的教学

加速度的概念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高中物理中最难的概念!

1.加速度的教学目标

①知道加速度是描述物理速度变化快慢和速度变化方向的物理量。

②了解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加速度概念的过程。

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③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

④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⑤会利用加速度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⑥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2.加速度概念的建立

(1)概念的引入

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同样需要创设必要的情景

事实——画图——列表

对实际情景要学会列表分析

注意区分:

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认识到速度的变化率不同

(2)概念的建立

比较下表中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思考下列问题。

①它们分别做什么运动?

②比较火车、自行车、汽车的运动,哪一个速度变化快?

③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玩具车

v/m×

s-1

0.2

0.5

0.7

0.4

5.0

5.3

5.6

5.9

6.2

6.5

1.0

2.0

3.0

4.0

比值v/t越大,速度的变化越快——初步形成概念

注意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决定式的关系

对于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加速度的正、负与运动变化情况的对应关系等问题,应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3.由图象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模型

(2)匀变速运动v-t图的得出

实验法:

利用给出的实例(如前面的表格)描点画图

理论法: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变形得出vt=v0+at,得出函数图象

(3)强化图象的物理意义

重点是:

初速度;

运动性质(加速或减速);

比较加速度的大小

(五)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学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

●物理——数学的对应

这是物理与数学(图像)对应的分析过程。

根据从实验得出,v-t图像是直线时,直线的斜率k=

=a=常量;

由对应图像分析“无论Δ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速度变化量Δv与Δt之比a=

=

=常量,都一样”,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

析斜率正、负的意义得出: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减速直线运动”及“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

匀速直线运动作为特例:

“匀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要注意让学生说说右侧这些图像是怎样的来的,达到数学——物理的对应。

(2)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v=v0+at

●法一:

由加速度定义(右图)a=

=

变形→v=v0+at。

●法二:

由a的意义:

单位时间速度的增量。

则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经过t时间速度增加at,所以,t时刻物体的速度v,等于初速度v0加上at,即v=v0+at。

对速度为v0的匀减速运动的物体,经过t时间速度减少at,所以,t时刻物体的速度v,等于初速度v0减去at,即v=v0-at。

●法三:

根据直线方程y=kx+b,只要换一下变量,直接得出v=v0+at

(3)使用公式的规范

第一次使用矢量公式的计算

例题1.汽车以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例题2.某汽车在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为6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

(1)由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从“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等于v-t图象中矩形面积”

提出问题:

(架设思维台阶)

①一物体以v=4m/s的速度,匀速运动了t=30s的时间,物体的位移多大?

(得出“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等于v-t图象中矩形面积”)

②一物体以v=4m/s的速度,匀速运动了t=15s的时间后,又以v=6m/s的速度运动了t=15s的时间,物体的总位移多大?

(利用“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等于v-t图象中矩形面积”)

③一物体以v=4m/s的速度,匀速运动了t=10s的时间后,又以v=5m/s的速度运动了t=10s的时间,又以v=6m/s的速度运动了t=10s的时间,物体的总位移多大?

(思维过渡)

④一物体以v=4m/s的初速度,匀加速运动了t=30s的时间,末速度为v=6m/s,物体的位移多大?

(思考:

怎样用图像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提出问题(猜想)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等于x-t图像中矩形面积,猜想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是否也等于x-t图像包围的梯形面积?

●图像分析(微分思想)

结论: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等于x-t图像包围的梯形面积。

(2)推导位移公式

法一(教材):

梯形面积S=

(OC+AB)×

OA

∴ 

S=

t

将vt=v0+at代入,S=x

x=v0t+

at2

法二:

(如图)

梯形面积S=SΔ+S□

S=v0t+

(at)t

x=v0t+

得到的两个公式:

x=

t和x=v0t+

at2都要记住,并说明其几何意义。

(3)位移公式应用

例题1.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以40m/s的初速度始在跑道上匀加速滑行,经过2s达到起飞速度50m/s。

求:

(1)飞机的加速度;

(2)航空母舰跑道的长度。

解答:

(1)∵a=

=5m/s2

(六)几项重点能力的培养

1.理解与运用图象语言

图象在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方面,具有简洁、直观、形象的特点。

物理状态、过程以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常常可用图像来表示,通过对物理图像的解读,我们不但可以认识图线所描绘的物理过程、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中认识尚未发现了解的新规律,所以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1)如何抓住图象的物理意义

线

(2)图象的应用

1.(09广东单A)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如图1,根据图象可知

A.0~5s内的位移为10m   

B.0~2s内的加速度为1m/s2

C.第1s末与第3s末的速度方向相同

D.第1s末与第5s末加速度方向相同

答案:

BC

2.(10天津)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

在前8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A.0.25m/s,向右 

B.0.25m/s,向左

C.1m/s,向右D.1m/s,

向左

【答案】B

3.(08广东)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图6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t图象,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A.在t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

B.在0-t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

C.在t1-t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

D.在t3~t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运动

4.(09广东理基)图1是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0~ls内甲和乙的位移相等

C.甲和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D.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

答案.A

2.过程分析、画过程草图

(1)善于抓住子过程之间衔接的物理量,建立起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联系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一般情况下加速度为一定值,且各部分运动的位移的和一定等于整体过程的总位移,各部分运动时间之和也一定等于整体过程的总时间,而两个相邻的部分运动之间又以同一个瞬时速度相连接,即瞬时速度是连接两个连续局部运动的桥梁。

正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具有上述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加速度、位移、时间、速度等多个角度,建立各局部运动之间以及某一局部运动和整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由于建立这种关系途径的多样化,因此这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也是多种多样的。

例.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以v0=0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3s内的位移为5m,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多大?

错解1:

不能正确区分第3s和3s,误认为5m的位移是前3s的位移而乱套公式。

错解2:

分析与解答:

首先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1-7所示,以展现物体运动的物理过

程。

思路一:

利用局部和整体的位移关系

如图可知,sⅢ=s3-s2=5m

 即:

at32/2-at22/2=5m,

解得a=2m/s2。

思路二:

利用局部运动间速度的连接关系

第2s末的速度v2即为第3s内这段运动的初速,所以对第3s内的运动应用位移公式有:

sⅢ=v2tⅢ+atⅢ2/2=5m

即:

(at2)tⅢ+atⅢ2/2=5m,解得a=2m/s2。

思路三:

利用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第2s末的速度v2和第3s末的速度v3分别为第3s内这段运动的初速和末速,因此对第3s内的运动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有

sⅢ=(v2+v3)tⅢ/2=(at2+at3)tⅢ/2=5m,解得a=2m/s2。

思路四:

速度位移公式

对第3s内的运动应用位移速度公式有sⅢ=

5m,

同样可解得a=2m/s2。

思路五:

利用v0=0的匀加速运动的特殊规律

因为在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为

sⅠ:

sⅡ:

sⅢ:

……:

sN=1:

3:

5:

(2N-1)

所以sⅠ:

sⅢ=1:

5,即

5=1:

5,

由此可知sⅠ=sⅢ/5=1m,解得a=2m/s2。

(2)使用好符号系统

例1.以速度为10m/s匀速运动的汽车在第2s末关闭发动机,以后为匀减速运动,第3s内平均速度是9m/s,则汽车加速度是多少?

汽车在10s内的位移是多少?

对于不同的过程,要用符号系统区分清楚:

依题意可知,第2s末的速度v2=v0=10m/s,设加速度为a,第3s末的速度为v3,则有

9m/s=(v2+v3)/2,解得v3=8m/s。

对第3s内的运动过程有v3=v2-at,或a=(v2-v3)/t3,解得a=2m/s。

汽车刹车时间t总=v0/a=5s,所以汽车10s内的位移为s=(v02-0)/2a=25m

例2.(05全国Ⅰ卷)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

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

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

现有下列数据:

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m,“竖直高度”h1=1.0m;

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0m,“竖直高度”h2=0.l0m。

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

而“加速距离”仍为0.50m,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

本题用冗长的文字描述了人和跳蚤的起跳情况,看似问题较为抽象,为了便于思考与解答,我们可以将题述的人和跳蚤的起跳情况画出过程草图,如图所示。

本题所要求的是人以跳蚤的加速度a2起跳,经过加速距离d1后上跳的竖直高度H是多少。

通过如图3展示的物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研究跳蚤的运动情况,求出跳蚤起跳的加速度;

再研究人以跳蚤的加速度起跳,经过加速距离d1后上跳的竖直高度H。

通过这样的画图和分析可看出,人实际起跳的过程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并没有实质性的用处。

按如图中所标识的物理量的符号,对于跳蚤的起跳的加速过程和离地后的上升过程分别有:

v22=2a2d2;

v22=2gh2。

解得a2=gh2/d2。

对于人以跳蚤的加速度起跳的加速过程和离地后的上升过程分别有:

V2=2a2d1;

V2=2gH。

解得H=h2d1/d2=63m。

3.初步掌握处理两个运动关系问题的方法

当有两个运动的物体时,这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各自的速度、加速度及运动时间,往往决定着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及能否相遇等问题,这就构成了两个运动关系的一类问题。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根据题设条件,分析清楚两个运动的位移、速度、时间等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列出方程分析求解。

例1.在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车同向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相距为s,速度大小

分别为v1和v2,且v1<v2。

为使两车不相撞,则乙车刹车的加速度不得小于多少?

根据题意画出两车运动的初始状态的运动草图,如图1-9所示。

由图可知,甲车追上乙车的而不相撞的位移关系为:

s乙=s+s甲

因甲车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而乙车为减速运动,设两车相遇时乙车的速度为v乙,则据相撞的条件可知,应有:

v乙≤v1。

又由于两车运动的时间相同,因此t甲=t乙=t。

据上述分析的两个运动的位移关系、速度关系,利用时间相同这一条件便可选择公式列出相应的方程:

对甲车的匀速直线运动,有:

s甲=v1t

对乙车的减速过程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则有:

s乙=

据两车的位移关系有:

=v1t+s………①

据两车不相撞的速度条件,应有:

v2-at=v1……………②

联立上述两个方程,即可解得乙车的加速度不得小于 a=

例2.(07全国Ⅱ卷)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

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

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

力区的长度为L=20m。

(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解析:

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乙先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题述过程,画出过程草图如图所示。

设甲向乙发出口令后经时间t二者交接棒,则根据二者的位移关系有 

s甲=s0+s乙

即 

vt=s0+

解得:

s=3s。

所以乙的加速度a=v/t=9/3=3m/s2。

此过程中乙的位移 

s乙=

=13.5m。

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

的距离s=L-s乙=20-13.5=6.5m。

(七)学生活动设计

为了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