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少数民族情况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9521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少数民族情况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俄罗斯少数民族情况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俄罗斯少数民族情况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俄罗斯少数民族情况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俄罗斯少数民族情况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少数民族情况Word格式.docx

《俄罗斯少数民族情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少数民族情况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俄罗斯少数民族情况Word格式.docx

居民实际收入略低于全俄平均水平,但就业率较高,实际生活状况较好。

 

莫尔多瓦人

  莫尔多瓦人在苏联时期有110万,现在居住在莫尔多瓦共和国只有30万,大部分莫尔多瓦人分别居住在萨马拉、奥伦、辛比斯克、下诺夫哥罗德、奔萨等州。

莫尔多瓦共和国面积为62万平方公里,人口为95万,由50个民族组成。

其中,莫尔多瓦人占23.5%,还有俄罗斯人(占60.8%)、鞑靼人(占4.9%)以及白俄罗斯人、楚瓦什人等。

  莫尔多瓦人属于芬兰-乌戈尔语族伏尔加芬兰语系,是俄罗斯境内最大的东芬兰民族。

在12世纪基辅罗斯史料记载了关于生活在伏尔加河和奥卡河地区的莫尔多瓦人的情况,基辅罗斯大公在这里设立过要塞。

1552年沙皇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汗国之后,这一地区的芬兰-乌戈尔民族就臣服于沙皇统治。

沙皇下令强制莫尔多瓦人信奉东正教,一部分莫尔多瓦人不愿信奉东正教迁到东北部地区。

18世纪末,莫尔多瓦人居住地区全部归入俄罗斯版图,一些俄罗斯人也迁移到这里。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1930年1月成立莫尔多瓦民族自治州,1934年12月20日改为莫尔多瓦苏维埃共和国。

1990年12月7日,莫尔多瓦共和国发布主权宣言,1992年3月起成为俄联邦的一个主体共和国。

  莫尔多瓦共和国境内拥有石灰石、油页岩、白垩、泥灰岩、磷灰岩等矿藏,森林覆盖率为24.2%。

莫尔多瓦是一个工业和农业共和国,主要工业部门是机器制造、照明技术工业、食品加工业、轻工业、木材加工业等,主要生产汽车、挖掘机、锻压机、针织品和肉奶制品。

农业主要种植大麦、小麦、黑麦、经济作物大麻和甜菜、土豆等蔬菜。

共和国境内有543公里铁路、5600公里公路,交通运输便利。

有普通中小学校826所,在校学生14.1万;

中等专业学校20所,在校学生1.28万;

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2.43万。

80年代中期,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每1000人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的为807人。

有2座专业剧院、652个大众图书馆、11座博物馆、884所俱乐部和855个电影放映站。

居民人均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略低于全俄平均水平。

楚瓦什人

  楚瓦什人在苏联时期有180万,现在居住在楚瓦什共和国只有88万,其他约一半的楚瓦什人分别居住在鞑靼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等共和国。

楚瓦什共和国面积为1.83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36万,由50个民族组成。

其中,楚瓦什人占68%,还有俄罗斯人(占26.7%)、鞑靼人(占2.7%)、莫尔多瓦人(占1.4%)以及乌克兰人、马里人、白俄罗斯人等。

  楚瓦什人的祖先是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的保加尔人、芬兰-乌戈尔民族,楚瓦什语属于西突厥语支。

13至15世纪,伏尔加河流域的芬兰-乌戈尔人受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统治,15世纪蒙古帝国衰落,喀山汗国征服这一地区。

1552年沙皇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汗国,确立对楚瓦什人的统治,逐步迫使楚瓦什人信奉东正教。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1920年6月24日成立楚瓦什民族自治州,1925年4月2日改为楚瓦什苏维埃自治共和国。

1990年10月24日,楚瓦什共和国发布主权宣言,1992年3月起成为俄联邦的一个主体共和国。

  楚瓦什共和国境内拥有铁矿、有色金属、钾盐、石棉、磷钙石等矿藏,森林覆盖率为30.4%。

主要工业部门是采矿业、机器制造业、电子工业、木材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

农业主要种植谷物,饲养牛、羊和家禽等。

共和国境内有铁路429公里、公路5000公里,交通运输便利。

有普通中小学校709所,在校学生22.2万;

中等专业学校25所,在校学生2.03万;

高等学校4所,在校学生2.07万。

80年代中期,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每1000人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的为838人。

有5座专业剧院、743所大众图书馆、3座博物馆、1141个俱乐部和1214个电影放映站。

居民生活水平与全俄平均水平持平。

 

巴什基尔人

  巴什基尔人在苏联时期有93万,现在居住在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89万,其他巴什基尔人分居在乌德穆尔特、鞑靼斯坦等共和国。

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面积为14.36万平方公里,人口为409万,共有70个民族。

其中,巴什基尔人占21.9%,还有俄罗斯人((占39.3%)、鞑靼人(占28.4%)、楚瓦什人(占3%)、莫尔多瓦人、乌德穆尔特人、白俄罗斯人、德意志人等。

  巴什基尔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祖先是芬兰-乌戈尔和突厥民族。

公元9世纪,居住在伏尔加河、卡马河和乌拉尔河流域的巴什基尔人是游牧部落,当时是伏尔加-保加尔汗国的一部分。

13至15世纪,巴什基尔人是蒙古的金帐汗国的臣民。

1552年沙皇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汗国后,巴什基尔人归沙俄帝国统治。

1574年俄罗斯人迁入这里并建立了乌法城,巴什基尔人遭受殖民统治。

巴什基尔人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一部分巴什基尔人被迫皈依东正教。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1919年3月23日成立巴什基尔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是俄罗斯境内第一个少数民族共和国。

1990年10月11日,巴什基尔共和国发布主权宣言,1992年3月起成为俄联邦的一个主体共和国。

  共和国境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食盐、铁矿、铜、锌、金等矿藏,森林覆盖率为40%。

巴什科尔托斯坦是工业和农业共和国,主要工业部门是机器制造业、石油开采加工业、机床制造、化工、电子工业、木材加工业等。

农业主要种植谷物、向日葵、甜菜等作物,饲养家禽、蜜蜂、猪和羊等。

共和国境内有1500公里铁路、24000公里公路、891公里内河航线,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

有普通中小学校3334所,在校学生68.2万;

中等专业学校67所,在校学生6.35万;

高等学校9所,在校学生5.16万。

80年代中期,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每1000人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的为809人。

有7个专业剧院和音乐馆、1846个大众图书馆、10座博物馆、3000个俱乐部和3000多个电影放映站。

居民生活水平略低于全俄平均水平,但农副产品供应充足。

车臣人

  车臣人在苏联时期有95万,现在居住在车臣共和国80万,其他十几万车臣人分居在达吉斯坦、印古什、卡尔梅克等共和国。

车臣共和国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86万,由70个民族组成。

其中,车臣人占66%,还有俄罗斯人(占28.4%)、印古什人(占2.3%)以及亚美尼亚人、乌克兰人、库尔梅克人、诺盖人、阿瓦尔人、鞑靼人、犹太人、白俄罗斯人、达尔金人、奥塞梯人、格鲁吉亚人等。

  车臣人是北高加索山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11至13世纪信奉基督教,后来从16至19世纪初在反对沙俄侵略过程中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

19世纪20年代沙俄征服车臣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1922年11月30日成立车臣民族自治州,包括印古什人。

1934年1月15日成立车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12月5日改为车臣-印古什苏维埃自治共和国。

1990年11月27日,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11月2日成为车臣共和国并宣布为独立主权国家。

1994年12月—1996年8月,俄罗斯与车臣分离主义集团发生内战。

1996年8月俄车达成协议,1997年5月签订俄车和平与相关关系协议,车臣成为俄联邦的一个主体共和国。

共和国境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建筑材料、水力资源。

主要工业部门有石油开采和加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工业、食品加工业、轻工业等。

农业主要是种植谷物、水稻、向日葵以及蔬菜、葡萄等水果。

有普通中小学校300所,在校学生10多万;

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4700人;

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10000人。

80年代中期,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每1000人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的为713人。

乌德穆尔特人

  乌德穆尔特人在苏联时期有74万,现在居住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50万,其他乌德穆尔特人分居在鞑靼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马里等共和国。

乌德穆尔特共和国面积为4.21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63万,由60个民族组成。

其中,乌德穆尔特人占30.9%,还有俄罗斯人(占58.9%)、鞑靼人(占6.9%)以及乌克兰人、马里人、巴什基尔人、白俄罗斯人、楚瓦什人、德意志人等。

  乌德穆尔特人祖先是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先后被伏尔加-保加尔汗国、喀山汗国统治。

乌德穆尔特语属于乌拉尔语系芬兰语族。

16世纪中期,沙皇伊凡四世在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建立统治,强迫乌德穆尔特人从信奉萨满教改信东正教,不过至今乌德穆尔特人仍保留有萨满教一些文化传统的习俗。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1920年11月4日成立沃特民族自治州,1924年12月28日改为乌德穆尔特苏维埃自治共和国。

1990年9月20日,乌德穆尔特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宣布为主权国家,1992年3月成为俄联邦的一个主体共和国。

  共和国境内拥有石油、泥炭、石英沙、陶土、石灰石等矿藏以及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为44%。

主要工业部门是机器制造、仪表、金属加工、石油开采和加工、木材加工等,军事工业在共和国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

农业比较发达,主要种植小麦、黑麦、燕麦、大麦、土豆,饲养猪羊和家禽等,肉奶产品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工业产值在国内总产值中占84.4%,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共和国。

有877公里铁路和8200公里公路线,还有天然气管道运输,交通运输便利。

共和国拥有普通中小学校908所,在校学生26.8万;

中等专业学校30所,在校学生2.09万;

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2.76万。

80年代中期,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每1000人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的为831人。

居民生活水平略高于全俄平均水平。

有4座专业剧院、1所杂技院、1座音乐馆、685个大众图书馆、4座博物馆、1000个俱乐部和986个电影放映站。

马里人

  马里人在苏联时期有60万,现在居住在马里-艾尔共和国33万,其他马里人分居在鞑靼斯坦、楚瓦什、巴什科尔托斯坦、乌德穆尔特等共和国。

马里-艾尔共和国面积是23.2万平方公里,人口为76万,由50个民族组成。

其中,马里人占43.3%,还有俄罗斯人(占47.5%)、鞑靼人(占5.9%)、楚瓦什人(占1.2%)以及乌克兰人、乌德穆尔特人、莫尔多瓦人、白俄罗斯人等。

  马里人的祖先是芬兰-乌戈尔民族,公元10世纪前就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13至15世纪受蒙古的金帐汗国统治。

16世纪中期,沙皇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汗国后,马里人接受俄罗斯帝国统治,并被迫信奉东正教,不过至今仍有不少马里人保留萨满教的文化习俗。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1920年11月4日成立了切列米斯(马里人旧称)民族自治州,1936年12月4日改为马里苏维埃共和国。

1990年10月22日,马里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改国名为马里-艾尔主权共和国,1992年3月起成为俄联邦的一个主体共和国。

  共和国境内拥有煤炭、粘土、建筑材料、石灰石、玻璃沙和硅酸沙、矿泉等矿藏,森林覆盖率高达51.3%。

在共和国经济中工业起主导作用,主要工业部门是机器制造、金属加工、木材加工业和纸浆造纸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等。

农业主要种植谷物、土豆等蔬菜、经济作物亚麻,发展家禽、养羊等畜牧业。

有204公里铁路和3800公里公路,交通运输较便利。

共和国拥有普通中小学校423所,在校学生13.1万;

中等专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8600人;

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1.35万。

80年代中期,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每1000人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的为818人。

有4座专业剧院和1座音乐馆、405个大众图书馆、4座博物馆、582个俱乐部和885个电影放映站。

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略低于全俄平均水平。

阿瓦尔人与达尔金人

  阿瓦尔人56万、达尔金人31万,是达吉斯坦共和国的主要民族。

达吉斯坦共和国面积为5.03万平方公里,人口为204万,共有70个民族。

其中,阿瓦尔人占27.5%,达尔金人占15.6%,还有库尔梅克人(占12.9%)、列兹根人(占11.3%)、克拉茨人(占5.1%)、塔巴萨兰人(占4.3%)以及俄罗斯人(占9.2%)、阿塞拜疆人(占4.2%)、车臣人(占3.2%)、塔特人、乌克兰人、亚美尼亚人、鞑靼人等。

  阿瓦尔人、达尔金人等民族是高加索地区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公元664年达吉斯坦被阿拉伯人征服,开始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13至15世纪受蒙古帝国、伊尔可汗帝国统治。

16世纪中期起,达吉斯坦各族人民接连不断抗击沙皇的入侵斗争,18世纪被沙俄帝国征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1921年1月20日成立达吉斯坦苏维埃自治共和国。

1991年5月13日,达吉斯坦发表主权宣言宣布为主权共和国,1992年3月起成为俄联邦的一个主体共和国。

  达吉斯坦境内拥有石油、天然气、硫磺、泥灰岩、石英沙、煤炭等矿藏。

主要工业部门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机器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军事工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

农业主要种植谷物、葡萄等瓜果和蔬菜,发展养羊业等畜牧业。

有436公里铁路线和9100公里公路,交通运输业较发达。

共和国拥有普通中小学校1615所,在校学生42.8万;

中等专业学校25所,在校学生1.74万;

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3.09万。

80年代中期,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每1000人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的为710人。

有7座专业剧院和音乐馆、1031个大众图书馆、10座博物馆、1194家俱乐部和1140个电影放映站。

居民生活水平略低于全俄平均水平。

科米人

  科米人在苏联时期有34万,现在居住在科米共和国27万,其余几万科米人分布在俄罗斯其他地区。

科米共和国面积为41.59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20万,共有80个民族。

其中,科米人占23.3%,科米-彼尔米亚人占0.1%,还有俄罗斯人(占57.7%)、乌克兰人(占8.3%)以及白俄罗斯人、鞑靼人、楚瓦什人、德意志人等。

  科米人的祖先是芬兰-乌戈尔民族,科米语属芬兰-乌戈尔语族彼尔姆语支。

10世纪开始,科米人从卡马河和维亚特卡河流域来到基辅罗斯北部定居,受诺夫哥罗德公国统治,4世纪接受东正教,不过有些科米人仍保留萨满教的生活习俗。

16世纪科米人被俄罗斯征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1921年8月22日成立了科米民族自治州,1936年12月5日改为科米苏维埃自治共和国。

1990年8月30日,科米共和国发表独立宣言,1992年3月起成为俄联邦的一个主体共和国。

  共和国境内的1/2面积储藏石油、1/3面积储藏天然气,森林覆盖率为71%,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主要工业部门是燃料动力加工、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业、纸浆和造纸工业、轻工业和食品加工业。

养鹿等畜牧业发达。

居民生活高于全俄平均水平。

有1700公里铁路和9000公里公路以及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交通运输业发达。

有普通中小学校604所,在校学生19.5万;

中等专业学校18所,在校学生1.43万;

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1.29万。

80年代中期,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每1000人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的为869人。

有74座专业剧院、1座音乐馆、500个大众图书馆、5座博物馆、572家俱乐部和687个电影放映站。

奥塞梯人

奥塞梯人在苏联时期有60万,现在居住在北奥塞梯共和国35万,其余奥塞梯人分居在南奥塞梯州、格鲁吉亚共和国等地。

北奥塞梯共和国面积为8000平方公里,人口为66万,由60个民族组成。

其中,奥塞梯人占53%,还有俄罗斯人以及印古什人、格鲁吉亚人、乌克兰人、库尔梅克人、德意志人、朝鲜人、希腊人、车臣人等。

奥塞梯人的祖先是中世纪居住在黑海北岸的游牧民族西徐亚人、萨尔马特人和阿兰人。

公元6世纪阿兰人在高加索地区定居,10至12世纪建立过国家。

13至15世纪在金帐汗国统治时,阿兰人与当地人融合形成奥塞梯族。

16世纪中期至19世纪,在沙俄统治下奥塞梯人接受东正教,但也有一部分奥塞梯人皈依了伊斯兰教。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1924年7月7日成立北奥塞梯民族自治州,1936年12月5日改为北奥塞梯苏维埃自治共和国。

1990年7月20日,北奥塞梯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宣布为主权国家,1992年3月成为俄联邦的一个主体共和国。

共和国境内有丰富的多种有色金属矿藏、建筑材料、矿泉等。

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加工业、机器制造业、金属加工业、木材加工业等。

农业主要是种植小麦、玉米、大麻、土豆等蔬菜和水果等。

居民生活水平低于全俄平均水平。

有2900公里公路和149公里铁路。

有普通中小学校220所,在校学生10.9万;

中等专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1.08万;

高等学校4所,在校学生1.9万。

80年代中期,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每1000人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的为825人。

有4座专业剧院、205个大众图书馆、8座博物馆、180家俱乐部和171个电影放映站。

萨哈人(原雅库特人)

萨哈人在苏联时期有38万,现在居住在萨哈共和国4万,其余萨哈人分居在俄罗斯其他地区。

萨哈共和国面积为310.32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02万,由80个民族组成。

其中,萨哈人占33.4%,还有俄罗斯人(占50.3%)以及鞑靼人、埃文基人、埃文人、尤卡吉人、白俄罗斯人、德意志人等。

萨哈人发祥于贝加尔湖一带,中世纪为防蒙古入侵而北迁,17世纪被沙俄征服。

萨哈人信奉萨满教,萨哈语属于突厥语族,并受蒙古语影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1922年4月27日成立雅库特苏维埃共和国。

1990年9月27日,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宣布为主权共和国,1992年1月改为萨哈共和国并成为俄联邦的一个主体共和国。

共和国境内拥有丰富的钻石、黄金、云母、天然气、煤炭等矿藏,森林覆盖率为50%以上。

主要工业部门是有色金属加工、采矿业、煤炭业、木材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

农业主要生产毛皮、肉奶、土豆等蔬菜产品。

有165公里铁路和1.23万公里公路,交通运输比较便利。

有普通中小学校718所,在校学生19.3万;

中等专业学校18所,在校学生1.06万;

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1.08万。

80年代中期,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每1000人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的为872人。

有2座专业剧院、599个大众图书馆、18座博物馆、714家俱乐部和817个电影放映站。

布里亚特人

布里亚特人在苏联时期有42万,现在居住在布里亚特共和国25.26万,其他布里亚特人分居在俄罗斯其他地区。

布里亚特共和国面积为35.13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05万,由70个民族组成。

其中,布里亚特人占24%,还有俄罗斯人(占70%)以及乌克兰人、鞑靼人、白俄罗斯人、亚美尼亚人、埃文基人、德意志人等。

布里亚特的祖先是蒙古人,从13世纪就居住在贝加尔湖一带,归蒙古帝国,信奉喇嘛教,操蒙古语。

1630年沙俄侵占这一地区,1689年沙俄与中国满清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将这一地区归划俄罗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1921年4月27日和1922年1月9日分别成立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州和蒙古布里亚特自治州,1923年5月30日两个自治州合并为布里亚特苏维埃共和国。

1990年10月8日,布里亚特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1992年3月起成为俄联邦的一个主体共和国。

共和国境内有煤炭、黄金、铅、锌、钨、石棉等矿藏和丰富的森林资源。

工业部门主要有采矿业、黄金开采业、煤炭工业、飞机制造业等,农业主要是种植谷物、土豆等蔬菜,发展养羊等畜牧业,生产肉奶产品。

有铁路1250公里、公路8800公里,交通运输便利。

有普通中小学校619所,在校学生19.9万;

中等专业学校22所,在校学生1.35万;

高等学校4所,在校学生1.96万。

80年代中期,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每1000人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的为824人。

有4个专业剧院和音乐馆、590个大众图书馆、4座博物馆、721家俱乐部和797个电影放映站。

居民生活低于全俄平均水平。

卡尔梅克人

卡尔梅克人在苏联时期有17万,现在居住在卡尔梅克共和国14万,其他卡尔梅克人分别居住在车臣、达吉斯坦等共和国。

卡尔梅克共和国面积为7.61万平方公里,人口为31万,由60个民族组成。

其中,卡尔梅克人占45.4%,还有俄罗斯人(占37.7%)以及达尔金人、车臣人、哈萨克人、库尔梅克人、白俄罗斯人等。

卡尔梅克人的祖先是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之间的蒙古人,信奉喇嘛教。

13至16世纪末,卡尔梅克人与蒙古人结盟,17世纪向乌拉尔南部和伏尔加河下游迁移,建立了卡尔梅克汗国,信奉喇嘛教,18世纪后半期被沙俄征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1920年11月4日成立卡尔梅克自治州,1925年10月20日改为卡尔梅克苏维埃自治共和国。

1992年3月,卡尔梅克共和国成为俄联邦的一个主体共和国。

共和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食盐、建筑材料等矿藏。

工业部门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工、制革、木材加工业等。

农业主要发展养牛、养羊等畜牧业,还有种植谷物和饲料作物。

有铁路154公里、公路2800公里。

有普通中小学校253所,在校学生6.1万;

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4300人;

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5500人。

80年代中期,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每1000人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的为758人。

有1座专业剧院、1座音乐馆、191所大众图书馆、1座博物馆、274家俱乐部和852个电影放映站。

 

图瓦人

图瓦人有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