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第一章 动物的基本组织Word文件下载.docx
《教案 第一章 动物的基本组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 第一章 动物的基本组织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肠上皮细胞之间有许多散在分布的杯状细胞对上皮表面有润滑和保护的作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体细胞等几种细胞组成,细胞基底端都附在基膜上,故实际仍为单层上皮。
呼吸道的腔面。
保护和分泌的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
基底层:
一层低柱或立方形细胞(增殖力最强)。
中间层:
数层多边形细胞。
浅表层:
几层梭形或扁平细胞。
口腔、食管和阴道等的腔面和皮肤表面。
功能:
耐受磨损和防止异物从外表入侵的作用,有很强的修补的能力。
6、变移上皮
细胞的形状和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收缩与扩张而发生变化。
排尿管道和膀胱的腔面。
功能:
保护和分泌的作用.
7、复层柱状上皮
深层为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细胞,浅层为一层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
(二)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1.游离面
(1)细胞表面:
又称细胞衣,为一薄层绒状的复合糖。
细胞衣具有粘着、保护、物质交换及识别等功能。
(2)微绒毛:
是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突向腔面的细小指状突起。
作用:
扩大了细胞游离面的吸收表面积。
分布—小肠等
(3)纤毛:
形态:
细胞顶端伸向腔面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
节律性定向摆动、排出异物。
呼吸道上皮细胞。
2.上皮细胞的侧面
细胞之间排列紧密,间隙很小,宽约15~20nm,其中含有少量细胞间质和钙离子,以利于细胞之间的粘着作用。
分化出一些特殊结构称细胞连接。
(1)紧密连接形态:
点、斑、带状(10~15nm);
屏障作用(蛋白颗粒相互对接)分布:
单层立方、柱状上皮顶端。
(2)中间连接:
形态—带状间隙内充满丝状物(15~20nm)胞浆面附致密物与细丝功能—粘着,保持细胞形态,传递细胞收缩力。
分布—上皮、心肌
(3)桥粒:
形态—斑状间隙内为致密中线+两侧丝状物(20~30nm)胞浆面有附着板+张力丝,功能—牢固+支持分布—复层扁平上皮
(4)半桥粒:
结构上类似桥粒,位于上皮细胞基面与基膜之间,只在质膜内侧形成桥粒斑结构,其另一侧为基膜。
(5)缝隙连接:
呈斑状。
有2~3nm的间隙。
功能:
物质流通,传递化学信息、电冲动。
胚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间。
具有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称为连接复合体。
单层柱状上皮游离端的闭锁堤,就是连接复合体的所在处。
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基膜:
一薄层均质膜,厚薄不等的半透膜。
支持+连接;
利于物质交换,引导上皮细胞分化。
(2)质膜内褶:
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内拆入而成。
内褶周围有较多线粒体。
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三)、上皮组织的更新与再生
上皮组织里存在有少量未分化的干细胞,在生理状态下,它可以反复分裂增生,产生新细胞。
皮肤的表皮、胃肠上皮及其他一些上皮细胞不断死亡脱落,并迅速以新生细胞来补充,此为生理性再生;
当上皮组织发生炎症或创伤时,其边缘未受伤的上皮细胞增殖,分化进行修复,这些新生细胞,一般是来自于上皮的基底层,迁移到损伤表面,形成新的上皮,此为病理性再生。
二、腺上皮与腺
1.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称腺上皮。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构成的器官为腺。
腺细胞的分泌物中含有酶、糖蛋白或激素。
2.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腺细胞的分泌物经导管被输送到体表或器官的腔内,称外分泌腺。
留存于结缔组织中的腺细胞其分泌物质是激素,不经导管排出,直接进入血循环,称为内分泌腺。
3.外分泌腺的结构与分类
按组成外分泌腺的细胞数目分为:
单细胞腺(杯状细胞)和多细胞腺。
多细胞腺一般都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
分泌部多由腺细胞围成腺泡,中央有腺腔。
根据分泌部的形状可分为:
管状腺、泡状腺和管泡状腺。
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可将消化、呼吸及生殖管道中的某些腺体分为浆液腺、粘液腺及混合腺
4.腺细胞的分泌方式
①全质分泌:
是细胞质内充满分泌物,细胞核萎缩,细胞退化死亡,整个细胞连同分泌物一起排出;
②顶质分泌:
在细胞质中形成分泌物,移到细胞游离面,并向细胞表面突出,最后以突出的根部与细胞分离;
③局部分泌或漏出分泌:
可分两种形式:
一种是开口分泌,以胞吐方式排出
•第二节结缔组织
特点:
由细胞和细胞间质(基质、纤维和组织液)组成。
分布:
机体各器官中。
支持、连接、充填、营养、保护、修复和防御等。
1、疏松结缔组织:
细胞少,种类多;
纤维少,基质多,结构稀疏;
分布广泛(组织、器官之间);
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等。
1、纤维
(1)胶原纤维:
新鲜时呈白色(白纤维),纤维常集合成束,有分支。
其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集合而成。
很强的韧性和抗拉力,弹性较差。
(2)网状纤维:
很细、分支多互相连结成网。
结缔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交界处(如毛细血管),还构成某些器官的细胞外支架。
存在于网状组织(造血器官,淋巴组织,内分泌腺等)。
(3)弹性纤维:
新鲜时呈黄色(黄纤维)。
纤维较细,直行,有分支交织成网。
富于弹性而韧性差。
2、基质:
形态—无色透明的胶状质,有一定粘性.组成—蛋白多糖+纤维粘连蛋白功能—物质交换的场所。
3、细胞
(1)成纤维细胞
细胞扁平,多突起,核较大。
合成和分泌各种纤维和基质。
(2)巨噬细胞
形态多样,有钝圆形突起,有的伸出较长的伪足。
胞核较小,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小泡和微绒毛,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等。
它具有趋化性定向运动、吞噬、分泌、调节人体免疫应答等。
(3)浆细胞
慢性炎症部位,来源于B淋巴细胞。
细胞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形。
合成、贮存、分泌抗体。
(4)肥大细胞
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内充满异染性颗粒。
小血管、淋巴管附近,来源于骨髓。
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介质,与过敏反应有关。
(5)脂肪细胞
常沿血管分布,细胞体积大,呈圆球形或相互挤压成多边形。
胞质内有一个大脂滴。
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质代谢。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形态似纤维细胞,体小。
在小血管、毛细血管周围。
可增殖、分化。
(7)白细胞来源于血中白细胞形态—以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多见。
功能—参与免疫与炎症反应
(8)、色素细胞形状不规则,有突起,细胞质内含有色素颗粒,其变化可引起动物的皮肤改变颜色。
二、致密结缔组织
细胞少,基质少,纤维多。
支持、连接。
分类:
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
弹性组织:
项韧带,黄韧带。
1.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主要构成肌腱和腱膜。
胶原纤维排列成束,基质和细胞很少。
腱细胞:
胞体伸出多个薄翼状突起插入纤维束之间。
2.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
真皮、硬脑膜及许多器官的被膜等。
粗大的胶原纤维彼此交织成致密的板层结构,含少量基质和成纤维细胞。
3.弹性组织特点:
粗大的弹性纤维或平行排列成束,以适应脊柱运动;
或编织成膜状,如弹性动脉中膜,以缓冲血流压力。
三、网状组织
组成:
网状细胞:
有突起的星形细胞,相邻突起连接成网,网状纤维:
网状细胞产生细丝状,交织成网分布—淋巴组织、造血组织的基本成分。
提供造血细胞与免疫细胞所需的微环境
4、脂肪组织
组成—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分隔功能—贮存脂肪,维持体温,参与能量代谢分类—黄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
1、黄色脂肪组织:
细胞内只有一个大脂滴
皮下、系膜
贮能库,维持体温,缓冲保护。
2、棕色脂肪组织
细胞内散在许多小脂滴,新生儿及冬眠动物较多。
寒冷→细胞内脂类分解、氧化、产热能。
五、支持组织包括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这两种组织尤其是骨组织能不断更新和改建,人体99%以上的钙和85%的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贮于骨组织中,骨又是人体的钙、磷贮存库。
(一)、软骨组织
构成:
软骨膜。
软骨组织—软骨细胞+间质;
略有弹性,能承受压力,耐摩擦;
作用:
支持,保护;
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
1、软骨组织的结构
A.软骨细胞周边—幼稚、小、扁、单个。
中央—成熟,大、圆或卵圆,2~8个聚集(同源)功能—形成纤维与基质。
B.软骨基质:
凝胶状,蛋白多糖+水→分子筛,有软骨囊,软骨陷窝无血管、通透性强纤维:
不同的软骨种类与含量不同
3、软骨组织的类型
A、透明软骨
纤维成分:
交织排列的胶原原纤维。
分布:
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
特点:
较强的抗压性、弹性、韧性。
新鲜时半透明。
B、弹性软骨
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
较强的弹性,新鲜时黄色(不透明);
耳廓、咽喉、会厌。
C、纤维软骨
大量平行或交织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新鲜时乳白色,韧性强大;
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
4.软骨膜为致密结缔组织:
外层:
胶原纤维多(保护)
内层:
细胞多(骨祖细胞)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2)骨组织
骨的组成:
骨组织+骨膜+骨髓
支持、保护
血细胞发生部位:
机体钙磷的贮存库
1.骨膜骨外膜外层—致密结缔组织内层—疏松结缔组织,含骨原细胞
骨内膜薄层结缔组织+单层扁平上皮骨髓腔面、小梁表面、中央管和穿通管表面
功能营养,修复(提供成骨、成软骨细胞),骨膜移植
2、骨组织的结构、细胞+钙化的细胞外基质
A、骨基质:
有机质+无机质+极少的水
有机成分:
大量胶原纤维—占90%少量基质—凝胶状。
无机成分:
骨盐—占干骨重量65%。
以钙磷元素为主。
骨板:
纤维、钙盐和基质结合紧密,共同构成板层状结构。
层内纤维相互平行,层间相互垂直,骨质坚硬。
骨陷窝,骨小管。
B.骨组织的细胞
(1)骨细胞:
单个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
突起:
细长,位于骨小管内,胞体:
小、扁椭圆,位于骨陷窝,
一定的溶骨、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2)骨原细胞位于骨内、外膜的近骨处,为干细胞。
形态:
细胞小,梭形,弱嗜碱;
骨组织生长改建。
(3)成骨细胞
骨组织表面(一层);
有细小突起,胞体呈矮柱状或椭圆形;
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
(4)破骨细胞
骨组织表面,来源于单核细胞,一种多核的大细胞,无分裂能力。
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
3、长骨的结构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关节软骨及血管、神经等构成。
A.骨松质:
由骨小梁相互连接而成的多孔隙网架结构,骨小梁由数层平行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
B.骨密质:
按骨板排列方式可分为:
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1)环骨板:
有横向穿越的小管(穿通管),与中央管相通,是小血管、神经及骨膜成分的通道。
外—长骨外周,厚,整齐,内—骨髓腔表面,薄,不齐
(2)骨单位:
又称哈弗系统,中轴:
哈佛管,血管、神经通路。
周围:
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
(3)间骨板:
骨单位间不规则的平行骨板,为残留的旧的骨单位。
(三)鱼类的支持组织
1、鱼类支持组织的一般特性:
鱼类支持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在骨组织外面覆盖一层骨膜,但无内、外膜之分。
骨膜内分布许多具有突起的成骨细胞,可产生骨基质。
多数鱼类没有内外环骨板、哈佛氏系统、骨陷窝和骨小管等复杂结构。
鱼类的骨质也是在不断更替,鱼类的骨质的再生能力很强,创伤极易愈合。
在鱼的生长时期,骨C增大,胞质中出现许多钙化的胞质颗粒。
停止生长时,骨C变得长而扁平,钙化的胞质颗粒减少。
鱼类的软骨组织在结构和分类上和高等脊椎动物的相似。
分布于中骨和附肢的骨骼。
2、鱼类支持组织的种类:
未钙化骨组织:
是指一些无钙盐沉集、没有钙化的软骨组织或骨样组织,如鳃等。
钙化骨组织:
是指一些有钙盐沉集、发生钙化的类骨组织。
六.血液
血液组成:
血浆、血细胞组成。
(1)血浆:
血液的细胞外基质。
内含:
水,90%以上;
血浆蛋白;
酶;
激素;
维生素;
无机盐;
营养物与代谢产物。
pH:
7.3~7.4
二)红细胞
⑴形态:
单个红细胞—黄绿色,大量红细胞—猩红色,双凹圆盘形,直径7~9µ
m,中央—薄、色浅周缘—厚、色深无核,无细胞器,胞浆内充满血红蛋白。
⑵功能:
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红细胞膜上具有ABO血型抗原,红细胞膜具有半透性.
(二)白细胞:
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1、中性粒细胞
细胞呈球形。
核为杆状或分叶状,多为3叶。
胞浆充满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的细小颗粒(溶酶体、溶菌酶等)。
吞噬杀灭细菌(在组织内存活2~3天)
2.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呈球形,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在组织内存活8~12天)
3.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最少,细胞呈球形,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
有抗凝血作用和参与过敏反应。
4.单核细胞
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最大。
胞核形态多样,胞质内含许多溶酶体和吞噬泡。
变形,吞噬,免疫,分泌(进入组织分化成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
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
核大而圆,胞质含大量游离核糖体。
参与机体免疫,产生抗体。
(3)血小板
无核,呈双凸扁盘状。
有细胞器。
止血和凝血,保护修复血管内皮、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7、淋巴
是在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淋巴的组成成分和细胞数量是经常变动的,在维持全身各部组织液动态平衡和滤过防御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8、鱼类的血液
组成与高等动物基本相同,也由血浆和有形成分血C组成,但其血量较少,仅占体重2%左右。
细胞成分也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栓细胞(血小板)等组成。
1、红血细胞
形态结构:
呈扁椭圆形,在核区向两面略凸起。
鱼类红C都有C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
大小不一,真骨鱼类约7-13微米,软骨鱼类如鲨鱼长径16-35微米,肺鱼可达30-40微米。
数量:
数量因种属差异,圆口鱼类的盲鳗仅有1300个/立方毫米,海产鱼类鲐、鲣和黄鳍金枪鱼可达300万个/立方毫米。
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2、白血细胞圆形,直径比红血细胞小,主要是淋巴细胞、嗜中性白血细胞和单核细胞。
淋巴C约占白C总数的60%以上。
3、血栓细胞(血小板)数量:
较多,在血液涂片中常聚集在一起。
胞体呈纺锤形,故称之为纺锤C,胞体略大于红C的胞核,胞核占据细胞的大部分,着色深,胞质较少,主要集中在细胞的两个尖端。
血液凝固有关,产生血小板因子,促进血液凝固。
九、无脊椎动物的血液血细胞没有颜色,大多数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的血浆中溶有血蓝蛋白,为一种含铜离子的蛋白质,也有与氧结合的性能,但比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能力低。
其血蓝素使血液呈蓝色。
(一)软体动物的血细胞绝大多数软体动物没有红C。
软体动物没有凝血的现象。
1、腹足类:
腹足类动物血液中有3种类型血C。
淋巴样C同哺乳动物淋巴C相似,圆形,有少量嗜碱性胞质,能作变形运动。
巨噬C有运动能力和吞噬能力,能作变形运动,胞质中常见大小不等的液泡。
嗜伊红颗粒白C
2、双壳类软体动物有3种血细胞:
细颗粒嗜伊红白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48%;
粗颗粒嗜伊红白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44%;
小的嗜碱性白细胞:
其数量少,胞体小,胞质不丰富,相当于哺乳动物的淋巴细胞
(2)甲壳动物的血细胞全部是无色白血细胞,运送养料,送出废物,堵塞伤口,许多大的吞噬细胞,还有贮存脂肪和糖元的作用,有凝血的现象。
•第三节肌肉组织
1、肌肉组织的一般特性:
主要由肌细胞组成,长纤维形,又称肌纤维。
肌纤维的细胞膜称肌膜,细胞质称肌浆,肌浆中有许多肌丝。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1)骨骼肌
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纤维的周围包裹着一层致密结缔组织含有血管和神经。
肌肉收缩快速而不持久。
附着于骨骼上产生运动。
1、骨骼肌纤维的结构:
骨骼肌纤维为长柱形的多核细胞,核呈扁椭圆形,肌浆内含许多肌原纤维和肌红蛋白。
A、肌原纤维呈细丝状,上有明暗相间、重复排列的横纹。
横纹由明带(I带)和暗带(A带)组成。
明带中央有一条色深的线为Z线、暗带中部有色浅的H带,H带中央有一条色深的线为M线。
相邻两个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
B、横小管:
它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网,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C.肌质网:
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又称纵小管。
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呈环行的扁囊,称终池。
肌浆网的膜上有丰富的钙泵,有调节肌浆中Ca2+浓度的作用。
(2)平滑肌
血管壁和许多内脏器官。
平滑肌的收缩较为缓慢和持久。
1、平滑肌纤维的结构;
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无横纹。
细胞核一个,呈长椭圆形或杆状,位于中央。
2、平滑纤维的超微结构:
平滑肌纤维表面为肌膜,肌膜向下凹陷形成数量众多的小凹。
肌浆网发育很差,呈小管状。
平滑肌纤维比骨骼肌要短,其活动不受意识控制。
(3)心肌
心脏和邻近心脏的大血管近段。
心肌收缩具有自动节律性,缓慢而持久,不易疲劳
1、心肌纤维的结构:
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多数有分支,连接成网。
心肌纤维的连接处称闰盘。
核呈卵圆形,有的含有双核,有横纹。
2、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不如骨骼肌那样规则、明显,横小管较粗。
(2)肌浆网比较稀疏,纵小管不甚发达,终池较小也较少,三联体极少见。
(3)闰盘常呈阶梯状,有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可以使收缩刺激从细胞之间快速传递。
心房肌纤维有收缩、内分泌、排钠、利尿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3、某些无脊椎动物的肌肉组织
(1)软体动物的肌肉通常为平滑肌。
1.各类节肢动物的肌肉都属横纹肌组织。
(3)棘皮动物的肌细胞为长梭形的细胞,为平滑肌细胞,分布在体壁的真皮层内。
4、鱼类的肌肉组织:
肌肉保持了鱼类的体形,鱼体和内脏器官的各种运动,都是肌肉收缩引起的。
①鱼体肌肉的主要部分是横纹肌,它控制着鱼类的各种运动。
②发电器官是肌肉的变异。
③有些鱼类的肌肉中含有毒素,误食后会引起中毒,称这类鱼为肉毒鱼类。
•第四节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亦称神经元。
接受刺激、传导冲动、整合信息、内分泌功能。
神经元的突起以突触彼此连接。
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多。
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分隔、营养等。
一、神经元为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
树突:
树状分支,一个至多个。
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
一个,细索状,末端常有分支,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出。
(一)神经元的结构1.细胞膜作用:
接受刺激、传播神经冲动和信息处理。
2.胞体
A、尼氏体:
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光镜下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
参加神经元的蛋白质合成,与神经递质和神经分泌物的合成有关。
B、神经原纤维:
微丝+微管交叉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内,构成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和支持的作用。
3.树突树突分支多,含有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等。
接受刺激,树突扩大扩大神经元的接受面积。
4.轴突:
轴突一般比树突细。
无尼氏体和高尔基复合体。
传导神经冲动和物质运输。
(2)神经元的分类
①多极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②双极神经元有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
③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距胞体不远又呈“T”形分为两支,一支分布到外周的其他组织的器官,称周围突(树突);
另一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称中枢突(轴突)。
5、神经纤维:
是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外包胶质细胞(施旺细胞)所组成。
根据包裹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神经纤维可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无髓鞘神经纤维轴突直径小,施旺细胞的细胞质简单地包裹神经纤维。
有髓鞘神经纤维直径粗大,施旺细胞质膜卷折,形成鞘层。
A、有髓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轴突—位中央,髓鞘—施万细胞的膜反复缠绕轴突形成,可见郎飞结。
神经膜—少量胞质和胞膜形成,功能:
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快、有绝缘性。
大部分脑神经,脊神经。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多个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包卷多个轴突而形成,无神经膜
B无髓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无髓无膜)裸露的轴突,无任何鞘膜;
周围神经系统(无髓有膜)较细的轴突,无郎氏结。
施万细胞不形成髓鞘(1包多)
分布于植物神经节后纤维,嗅神经,部分感觉神经纤维。
传导慢,无绝缘性。
6、神经末梢
(1)感觉神经末梢;
能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产生感觉。
A、游离神经末梢分布在表皮、角膜、毛囊的上皮细胞间、结缔组织内,感受冷、热、轻触和痛的刺激。
B.有被囊神经末梢
a、触觉小体分布:
皮肤真皮内,手指、足趾的掌侧的皮肤居多,感受触觉。
呈卵圆形,外包有结缔组织囊。
b、环层小体特点:
体积较大,卵圆形或球形。
小体中央有一条均质状的圆柱。
分布:
皮下组织、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感受压觉和振动。
c、肌梭分布:
骨骼肌内的梭形小体,外有结缔组织被囊。
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调节骨骼肌的活动。
(2)运动神经末梢有髓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与一条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二、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