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9031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文档格式.docx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文档格式.docx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

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

4.(2015·

重庆文综·

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

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

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跨区域贸易繁荣)

【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

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

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5·

江苏单科·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

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

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

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5·

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

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

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

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8.(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

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

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

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9、(2014·

江苏卷·

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解析】本题以唐朝对市的管理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以及“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非州县不准设置市,后期依据户口数量和市场变化可以设置,从而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A项;

材料中“不满三千户……不得置市官”未体现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能置市,故B项错误;

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

D项不符合材料中“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信息。

【答案】A 

10、(2014·

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解析】本题以明朝“海禁”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以及“奉旨允行”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的放松,是有条件地开放,是故本题选B项;

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C项说法明显错误,决策权在中央不在巡抚;

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朝贡贸易仍然存在。

 11、(2014·

重庆卷·

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本题以古代经济重心转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A、C两项与题干“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

B项与题干江南经济发展的信息相符。

根据以上分析,答案为B项。

【答案】B 

12、(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本题以清朝海禁政策实施前的对外贸易为切入点,考查清朝的对外贸易,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材料反映了清初海禁政策实施以前,对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外国货物、外国银钱已在清朝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外国银钱在华并非是“资本市场”的项目,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政府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

13、(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Ⅱ·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本题以北宋的交子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交子是私人为方便贸易而设立,由富户主持,后来因设立者资产减少,交子在交易中不能兑换货币,引发纠纷。

这一史料能够说明交子是民间交易的凭证,故答案为A项;

交子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

C项材料无法体现;

交子的出现与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4、(2014·

山东卷·

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解析】本题以唐宋时期户籍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

B项传统农业生产衰退不符合唐宋历史,应该是发展;

D项与材料无关;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很多农户专门进行某项生产,反映出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故正确答案为C项。

 15、(2014·

浙江卷·

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解析】本题以浙江地方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表格中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据题干表格中第一行“新军”“警察”可知是民国时期;

据第二行“禁军”“坊市”等信息可以推断是南宋时期;

据第三行中“府州”“蒙古学”等信息可知是元朝;

据第四行栏中“科学技术”“文物古迹”可以判断时间是当代。

依据时间排序,B项符合题意。

16、(2014·

北京卷·

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解析】本题以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本题题干强调的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A、B、D三项都是用“单一的、个别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排除;

C项唐代所有宰相中的83%来自北方,完全可以得出唐朝宰相来源存在地域差异的结论。

故选C项。

 17、(2014·

全国大纲卷·

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解析】本题以汉朝商人服饰与乘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西汉初期商人在舆服方面受到政府严格限制,随着历史发展,这种限制开始被突破,说明了西汉商业有了一定发展,原有规制受到商业的挑战,故答案为D项。

A项本身错误,整个封建社会没有改变这一政策;

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C项本身错误。

【答案】D 

18、(2014·

福建卷·

1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

【解析】本题以乾隆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关东”应该指的是现在的辽东一带。

从材料描述的现象判断,A项正确;

从辽东到上海,路途遥远,B项正确;

原先辽东的经济相对落后,到乾隆时期,大量农产品南运,表明这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C项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从未改变过,D项错误。

故选D项。

19、(2013·

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B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D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A、B、D选项的史实正确,但这些结论与史实不相符。

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只有C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

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20、(2013·

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解析】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

排除A、C;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

21、(2013·

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信息主要体现的是:

在扬州商人经营盐铁致富,购置房产,不在回归家乡。

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与历史史实不符,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选B。

22、(2013·

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

金帛轻细之物;

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

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

故D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23、(2013·

海南单科·

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

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

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解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

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赋税的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

24、(2013·

广东文综·

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

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解析】“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实力与封君一样。

“比”是差不多的意思。

因而选C项。

A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

材料没有说与封君勾结。

D项过于绝对。

25、(2013·

山东文综·

10)《汉书·

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阅读材料分析,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属不得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所以答案为D。

不准商人占有田地,不属于商业经营范围的内容,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B。

材料强调商人不能做什么,不是户籍问题,排除C。

26、(2013·

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解析】从当时商人的乘马“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可见其经济地位优越,A项表述正确;

但是商人的这种行为在宰相王涯看来是一种“僭越”且为“前代所禁”,可见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B、D两项表述正确;

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唐代商运发达,商人群体在社会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虽然社会主流观点对商人是鄙视的,但遭受“全社会”的鄙视显然与史实不符。

27、(2012·

福建文综卷·

14)《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28、(2012·

安徽文综卷·

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北宋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B项错误;

文娱场所多由私人经营,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二者功能上存在区别;

“通宵不绝”的夜市说明市经营的时间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A正确。

【答案】A

29、(2012·

全国课标卷·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关键信息:

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已六七分去农。

从题干中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经济现象,B项正确;

ACD项题干无从反映。

30、(2012·

浙江文综卷·

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