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三则》及译文任雅琴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884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学记三则》及译文任雅琴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礼记》《学记三则》及译文任雅琴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礼记》《学记三则》及译文任雅琴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礼记》《学记三则》及译文任雅琴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礼记》《学记三则》及译文任雅琴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记》《学记三则》及译文任雅琴整理.docx

《《礼记》《学记三则》及译文任雅琴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学记三则》及译文任雅琴整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礼记》《学记三则》及译文任雅琴整理.docx

《礼记》《学记三则》及译文任雅琴整理

《礼记》《学记三则》全文、译文及讲析

2014暑假任雅琴整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回来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不倦地钻研。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大学教育的方法是:

问题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候施教,叫作适时;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叫作顺应;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而受益,叫作切磋。

这四点,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禁止,就会遇到抵触而不易克服;时机错过了才学习,则勤苦却难有成就;杂乱地施教而不合乎顺序,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而不好收拾;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轻慢邪僻的言行会荒废学业。

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学习的人有四种缺点,老师必须知道它。

人学习的时候,或者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或者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或者缺点在于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或者缺点在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

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的不同。

知道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补救他们的过失。

当教师的,就是要发展他们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过失啊。

全文补充: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

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发虑宪,求善良,——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

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

未足以化民.——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古时的统治者开始发出谋虑计划和颁布法令政策的时候,能够先时广泛地征求德行高尚人士的体检,来辅助自己,这仅是个人的善行,只能做到小有声誉而已,还不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能"卑躬屈己"礼贤下士,亲近疏远的人,这虽然能够耸动群众听闻,但还是不足以感动群众,"教化"人民.如果天子诸侯士大夫要以自己的"佳言善行"感化民众,使之养成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就非要重视立最设教不可】

玉不琢,不成器;——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

人不学,不知道.——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道"——"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兑(yuè说)命"曰:

——《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

"念终始典于学",——"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

其此之谓乎!

——就是这个意思!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有天赋,但不经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没有不把设立学校使人人都能入学受教,当作首要任务."尚书"中的"兑命篇"说:

"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

故曰:

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兑命"曰:

——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

"学学半",——"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

其此之谓乎!

——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教学并重"和"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的道理.同时,指出学生的学习,虽然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仅仅占了一半,必须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需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学习各占其半.这种"教学相长"和教学各半的原理是极可宝贵的见解,值得重视.学生如果完全依赖教师课堂的教授,不肯自己运用思考,努力钻研;教师如果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自以为是,不肯在去进修以求的新知识;那么,他们都犯了教学上的大病,与教学相长的原则是不相符的】

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党(500家)有庠,术(suì?

)(12500家)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

一年视离经辩志;——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离:

分析)

三年视敬业乐群;——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

五年视博习亲师;——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

谓之小成.——合格的为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

九年知类通达,——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强力而不返,——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

谓之大成.——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

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

此大学之道也.——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

记曰:

"蛾子时述之",——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蚁窝),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蛾——古"蚁"字)

其此之谓乎!

——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阐明中国古代学制完备,考核简单.从入学开始,到最终结业,学业成绩都是根据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前后连贯,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规定.同时注意到联系群众,亲爱师长,在最后阶段必须作到通达事理,能够运用其所学,和坚定毅志不违其所学.这种考察成绩的标准和步骤,完备而合理,值得重视.】

大学始教,——大学入学之初,

皮弁(biàn)祭菜,——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

示敬道也.——以表示敬师重道.

宵雅肄三——祭祀时要小诵肄学\'诗经\'里"小雅"的前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篇都是关于君臣燕乐相劳苦之辞.燕乐:

宴乐;相劳苦:

相互慰劳)

官其始也.——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为官之始,盖以居官受任之美,诱谕其初志.圣人教人曰,用贤以治不贤,举能以教不能,所以公卿士大夫在下思各举其职),

入学鼓箧,——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

孙其业也.——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即,击鼓为的是用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学业的重视.

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

未卜谛不视学,——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

游其志也.——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

时观而弗语,——教师要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

存其心也.——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

幼者听而弗问,——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

学不躐(liè)等也.——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

记曰:

"凡学,——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

官先事,——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为官学习以学习做事为先)

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之教也:

——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

时教必有正业,——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春诵夏弦","春秋教以诗书,冬夏教以礼乐")

退息必有居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可内就不能谙熟诗文;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

不兴其艺,——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

不能乐学.——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

故君子之于学也,——所以,善于学习的人,

藏焉修焉,——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

息焉游焉.——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

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

乐其友而信其道,——乐于交友,坚持信念,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

"兑命"曰:

——"兑命"篇说:

"敬孙务时敏,——"唯有重视学业,循序渐进,敏捷努力,

厥修乃来",其此只谓乎.——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说明大学的教法,特别指出正课和课外并重.正课是学生必修功课,课外活动大部分处于学生的自愿,为他们所感兴趣而参加的一种作业.这种作业或各项游艺活动,其实与正课有密切关系,能够丰富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补充正课的不足,如果能够相互配合加强联系,既可辅助正课,又可利用其对课外作业的兴趣带动正课的学习.我国古代教学已经能够注意到正课课业与课外作业并重和彼此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顺利学习心安理得,内则深信自求自得的好处,外则争取师友的相助,以达到学成的目的,即使今后离开学校,也不会违反平时所学.这种教法实有今天可取之处.】

今之教者,呻(念)其占(看)毕(书,竹简),——现在的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

多其讯,言及于数,——多是讯问难解的问题,且发言急速而频数快虐,

进而不顾其安.——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

使人不由其诚,——如此教学,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

教人不尽其才.——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施之也悖,——教师违背教学原则,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其求之也佛.——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以致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只觉得学习的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即使勉强结业,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教之不刑(成功),其此之由乎!

——教学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指出当时教学所以失败的原因,施教者的弊病,在使用注入的方法,只注重记诵书本上的文字,不顾及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