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想象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821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想象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社会学想象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社会学想象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想象力.docx

《社会学想象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想象力.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想象力.docx

社会学想象力与文化自觉

【摘要】:

社会学是一门以理论来解释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学科。

本文分别论述社会学想象力与文化自觉的概念,以及社会学想象力的培养方式,并且选取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认同为角度,阐释如何看待文化认同这一概念,最后得出社会学想象力对文化自觉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

社会学想象力、文化认同

一社会学想象力是社会学的内在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以理论来解释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学科。

学科创立之初,孔德、马克思、韦伯、斯宾等人都为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的运行方式阐释出了独到的见解。

社会学研究以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见长。

社会学想象力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

米尔斯这样定义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应该培养一种可以洞察这个社会本质并找到某种满意的解释与启发的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我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我认为,想象力研究是社会学研究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社会学想象力对不同的个人在自身成长发展与其外在作用方面都是有意义的,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以自身独特视角了解外界,并且能够清新的认识日常经历,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

米尔斯曾提出过,所有的社会学研究都是在经验层次基础上的研究,因而,所有的社会学研究都离不开对历史的研究,历史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甚至是全部。

这便告诉我们,看待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全面的看待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除此之外,社会学想象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

社会结构的视角。

米尔斯把社会结构的视角看作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基本工具,利用社会结构的视角,人们能够区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与“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议题”。

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正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要共同尺度和特征,这种心智品质可以在社会科学和心理学中发现,但它远远超出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些研究,”因此,历史的结构的视角应该被运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亦或是政治学、美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中都应该被广泛运用。

二如何培养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的培养要经历:

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理论,从个别到一般,从单一到复杂的过程。

培养社会学想象力,可通过以下途径:

跨学科学习、建立学术档案和培养历史、结构观。

跨学科学习需要我们意识到:

我们研究所依据的材料、概念和方法,要综合学科知识来阐明问题,防止单一学科的理论专业弊端。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学好社会学要求,理解政治经济法律知识,突破社会学学科限制。

此外,米尔斯认为培养社会学想象力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个学术档案,多读书,多思考,多记录。

比如说,我们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读书日记,包括书籍概要以及结合个人生活感悟的读后感等。

米尔斯曾提出过,所有的社会学研究都是在经验层次上的研究,所有的研究都离不开对于历史的研究,历史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我们要注重追寻社会现象背后深刻的历史和结构性原因。

三文化认同的概念

什么是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

”文化认同在文明之初便开始存在,“当社会组织从家庭扩大到氏族和部落,成员的联系纽带从血亲扩大到姻亲观念认同时,氏族成员的认同便已经初步具备文化的内涵。

”文化认同“界定了同边陲相对立的中心的特征,是时间性或空间性的,并展示了更‘原初’的特征”人类的文化认同产生源于三个方面,即劳动实践,自身发展的族体归属,自然祟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

这三个方面,是人类产生文化认同的主要根源所在。

社会心理学家往往是从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角度研究文化认同理论。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文化认同这一概念,已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并逐渐演变成一个政治学概念。

查尔斯·泰勒把文化认同与现代性联系起来,论述文化认同的演化过程。

斯图亚特·霍尔把文化认同与文化主体联系起来,提出以族裔散居论为支点的后殖民文化认同理论。

我认为,文化认同由劳动实践、自身发展的种族归属以及以自然宗教为核心的原始宗教起源,它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基础,以社会学看来,文化认同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地区的建设,乃至一个国家的建立发面,都起到了决定性的基础作用。

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行为习惯、统一的事物认知,同样的教育经历,我们才得以更快融合,一同进步,共同发展。

当今,文化认同的范围之广泛,概念之大,我们只能从一个广义的范围来了解文化认同,并为文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所用。

四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需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将上述理论资源中的合理性因素整合起来,形成面向现实的文化认同理论,指导当代文化建设实践,规避文化认同困境,真正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落到实处。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依然存在着社会同质化与文化认同的困境问题。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浪潮来袭,对中国文化发展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全球化的主流是合理的,蕴含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其中包含的“西化”与“同质化”趋势,若不加以规范引导与合理应对,也可能会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某些不良影响。

例如,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日益向政治、文化层面渗透扩展,并不断树立西方文化霸权,力图将全世界各民族编织到一个全球“同质化”的文化价值体系之中;再如,伴随全球化而来的西方主导的市场化趋势,也将市场交换关系向社会生活各方面传播扩散。

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有可能会日益弱化传统的文化伦理共同体(地方、单位、社区、家族的礼俗伦常与风土人情等),夷平民族文化认同的中介结构,使得个人的文化认同在社会同质化中丧失其具体情境、效仿对象与定位参照系,等等。

五社会学想象力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就全球化大环境下的文化认同来讲,我们在看待问题方面,要以社会学想象力为指导,运用历史的结构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理性的分析问题,把文化认同问题切合实际的放在历史的社会的大环境中去看待,真正的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对待文化认同,这样,我们对文化认同的认识才能够全面,客观。

【参考文献】:

[1]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

[2][美]查理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M].刘鹤群,房智慧,译.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

[3]杨习超.陈新忠.《独辟蹊径的社会学视角——心智的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述评》[M].《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

[4]钱雪梅.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特性[J].世界民族,2002(3)

[5]丁琴海.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