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与创建细则附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8096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1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与创建细则附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与创建细则附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与创建细则附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与创建细则附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与创建细则附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与创建细则附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与创建细则附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与创建细则附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与创建细则附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

应在示范田路旁建立电子显示屏1个,显示气象服务信息。

七、具有多部门合作机制

1.示范县气象局与涉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在人才队伍、基础设施、调查、会商、产品制作和发布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并根据需求适时召开联席会议。

2.示范县应组织成立气象、农业、林业、水利等多部门技术专家和农民专家组成的涉农专家联盟(农业气象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适时开展全县农业气象的决策咨询和农业气象服务的技术指导。

八、具有“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

示范县应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

及时收集、更新示范区所在县域内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以及政府与有关部门生产决策者等重点服务对象信息,通过不断完善县级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建立重点服务对象联系卡制度、不定期走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等方式,与95%以上重点服务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能将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及时传递给重点服务对象,并通过气象信息站、信息员等将农业气象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村屯覆盖率达90%以上。

九、具有信息反馈机制

示范县应每年组织至少一次农业气象服务需求调研活动,进一步明确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和服务重点。

县气象局与重点服务对象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同时气象信息站、信息员及时收集、上报农民的气象服务需求。

十、具有服务效益评估机制

示范县应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从农业气象服务效果、典型服务事例、外界评价和示范推广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估服务效益,提交评估报告。

附录: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细则

附录

一、水稻

1示范县要求

1.1田块选择

示范田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等进行。

示范田块要求种植稳定,面积在30亩以上,所在区域水稻大面积连片种植。

1.2功能要求

示范田块能满足稻田小气候、水稻气象实景等观测,能满足水稻气象适用技术示范和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等要求。

1.3环境要求

示范县水稻种植水平为中等以上,水稻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在当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4基本设施要求

示范田块应满足“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要求,交通需便利,通讯正常、稳定。

1.5人员要求

示范县所在地气象局的水稻气象服务、示范推广等已初具规模,从事水稻气象服务的专业人员不少于2人。

2水稻气象观测

在示范田块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实景与定量观测、稻田小气候观测、水稻农情与灾情调查。

观测方式以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

2.1自动观测

(1)小气候观测要素与梯度

稻田气温、湿度:

在水稻冠层、中部和底部设置3层,观测高度分别为25cm、60cm、150cm;

稻田风向、风速和雨量:

设置1层,观测高度为300cm;

稻田水温:

设置两层,设置2层,观测深度分别为0cm、5-10cm。

(2)生长发育实景与定量观测

发育期:

移栽、返青、分蘖、抽穗、乳熟、成熟;

其它:

密度、高度和生长状况。

实景与定量观测设备的传感器(相机)安装高度一般为300cm左右。

2.2人工观测

(1)关键发育期观测

水稻拔节期、孕穗期采用人工观测方法,根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进行。

(2)产量结构分析

水稻收获后,根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进行产量结构分析。

(3)灾情调查

当出现水稻春季低温、初夏低温(小满寒)、花期高温、高温逼熟、秋季低温(寒露风)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且灾害等级达中度以上时,开展全县范围内灾情调查。

2.3仪器设备布设

水稻气象观测设备安装布局时,要求仪器、立杆等物体的影子不相互干扰,也不会投射到相机镜头上和仪器的感应面上,示范田附近应没有强的反光物体。

观测设备布设如图1所示。

图1水稻示范田气象观测设备布局示意图

2.4其它

示范田有关仪器设备选型、数据传输、观测布设与仪器安装等要求按照《农业气象自动观测技术要求(试行)》(气测函(2013)40号),下同》执行。

3服务内容

示范县根据稻田实时气象监测数据和省、市级下发的指导材料,综合加工制作适宜于本地应用的服务产品,从而对县域内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开展服务。

3.1农用天气预报

(1)农事季节与农事活动气象适宜性预报:

主要包括水稻浸种催芽、播种、收获等关键农事季节和施肥、打药、晒田、收割、晾晒等农事活动未来7天逐日气象适宜性预报服务,开展适宜、较适宜、不适宜气象等级预报服务。

(2)主要生育期预报:

主要包括水稻播种期、抽穗扬花期、乳熟期等关键生育期预报,根据各生育期出现时间及其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结合农用天气预报,开展水稻田间水肥管理气象保障服务。

3.2水稻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

针对春季低温、初夏低温(小满寒)、高温逼熟、花期高温、秋季低温(寒露风)、干旱、洪涝、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水稻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做到灾前预测预警、灾中跟踪监测、灾后影响评估,及时滚动地开展灾害等级、危害程度与防御对策等气象保障服务。

(1)灾害监测

根据稻田实时气象监测和地面实况调查,依据水稻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发生指标,结合省、市级下发的灾害监测指导产品,加工制作适宜于本地应用的产品,开展水稻灾害监测及防御救治气象服务。

(2)灾害预报预警

根据未来1-7天天气预报和水稻生育状况,结合水稻气象灾害指标和病虫害发生指标,开展水稻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预测预报,达到预警标准后及时向周边农民、种植大户以及专业合作社发布水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开展灾害防御气象保障服务。

(3)灾后影响评估

在水稻气象灾害危害程度达中度以上,及时进行灾情调查,结合前期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开展水稻气象灾害影响评价分析,为当地政府和水稻种植部门灾后救治和恢复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3.3水稻气候区划

(1)水稻种植气候区划

根据水稻生产对热量、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的要求,以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00m×

100m的精度,按照适宜、较适宜、一般三个等级开展水稻适宜种植气候区划,为水稻合理布局提供决策服务。

(2)水稻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根据水稻春季低温、初夏低温(小满寒)、花期高温、高温逼熟、秋季低温(寒露风)等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以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00m×

100m的精度,按照三个等级(如“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开展灾害风险区划,为水稻合理布局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4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

水稻示范县至少推广1项以上成熟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以下为部分成熟的水稻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荐应用推广。

4.1水稻高产优质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

(1)早稻育秧壮秧技术

早稻育秧期,根据农用天气预报,适时调节棚内温湿度、光照等条件,改善小气候,达到齐苗、壮苗的目的。

(2)适时晒田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技术

水稻分蘖期,当分蘖数达到预计成穗数的80%时,根据农用天气预报,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3)早稻幼穗分化增温技术

早稻幼穗分化期,如果温度偏低,通过日排夜灌以水调温、增施暖性肥料等措施,提高稻田泥温、冠层温度,防御小满寒发生。

4.2水稻农业气象灾害防御适用技术示范

(1)花期高温对中稻抽穗扬花影响的防御示范

在中稻抽穗扬花期,当预计连续三天出现日最高气温≥35℃以上时,在高温来临前,采用流水灌溉,或日灌夜排,或日最高气温出现前后(14时左右)喷灌,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高温危害。

(2)秋季寒露风对二晚抽穗扬花影响的防御示范

在晚稻抽穗扬花期,当预计日平均气温≤22℃、持续≥3天,或日平均气温≤22℃、持续2天,且其中有一天最低气温≤16℃的天气来临前,稻田灌深水(10cm左右),减缓泥温下降;

或喷施增温剂,提高泥温和叶温。

(3)干旱灾害的防御示范

当预计有中度干旱发生并影响水稻正常生长时,采取灌溉、人工增雨、喷施抗旱剂等方式,减轻干旱危害。

二、春玉米

示范田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玉米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等进行,具有固定玉米农田30亩以上,其四周为大面积集中连片玉米田。

示范田块能满足玉米小气候、水稻气象实景等观测,能满足玉米气象适用技术示范和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等要求。

能代表当地玉米的生产水平、土地状况和气候状况。

具备必要的供水、供电条件,交通便利,通讯顺畅。

示范县所在地气象局须有2人以上稳定的农业气象服务人员。

2玉米气象观测

2.1自动观测

(1)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

实现对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等要素的观测。

空气温、湿度传感器3层,分别为25cm、150cm和300cm;

风速和风向、雨量、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高度为300cm。

(2)土壤环境观测

实现对农田土壤温、湿度的观测。

土壤温度传感器6层,深度分别为5cm、10cm、20cm、30cm、40cm和50cm;

土壤水分传感器8层,深度分别为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50-60cm、70-80cm、90-100cm。

(3)生长发育实景观测

实现对作物长势、发育期、覆盖度、密度等要素的观测。

玉米生长发育实景观测传感器(相机)1层,高度5m。

其中发育期观测包括播种、出苗、三叶、七叶、抽雄、开花、吐丝、成熟。

(4)观测场辅助设施

包括围栏(可选项,如安装围栏要矮、稀疏,不影响通风)、标识牌、警示牌、防雷、电子显示屏等。

围栏长8m,宽8m,高1.1m;

标识牌长0.4m,宽0.3m;

警示牌长0.5m,宽0.5m;

电子显示屏面积1m2左右。

(1)发育期观测

玉米拔节、乳熟期采用人工观测方法,观测方法根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规定进行。

在玉米收获后,按《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进行产量结构分析。

(3)灾害观测与调查

遇有干旱、渍涝、雹灾、风灾、低温冷害、霜冻等灾害应立即进行观测,观测和记载项目包括灾害名称、灾害发生期、持续时间、强度、作物受害征状、受害程度、灾害评定、示范田周围农田受灾情况。

如发生重大的灾害,还要做好全县范围内的调查。

2.3仪器设备布设

在满足观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农事活动特别是机械化耕作的影响。

观测场地位置距田边至少10米以上,仪器设备布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减小观测员和田间工作对观测的影响。

高的仪器设备应安置在观测场北面,低的仪器设备安置在观测场南面。

确保相机镜头和辐射表的感应面不受任何障碍物影响。

太阳能接收板要避免作物等遮挡影响。

示范田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布局见图2、图3。

图2春玉米示范田气象观测设备布局平面图

图3春玉米示范田气象观测设备布局剖面图

有关仪器设备,数据的格式、存储、传输等按照《农业气象自动观测技术要求(试行)》执行。

根据上级业务指导产品,细化、释用并订正上级业务单位下发的业务指导产品,开发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特点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直接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县乡政府及村委会等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在关键农时、重要农事季节,根据不同农事活动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开展未来天气条件对农事适宜程度的预报,如根据播种、施肥、中耕、灌溉、喷药(病虫害防治)、收获及制种田花期授粉等农事活动对天气条件的要求,不定期开展不同时效的气象条件适宜性预报服务。

3.2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主要针对干旱、渍涝、雹灾、风灾、低温冷害、霜冻等影响玉米生产的气象灾害,及时开展灾前、灾中、灾后监测预警评估服务,为农业生产和管理者采取相关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咨询服务。

(1)农业气象灾害监测

选择对当地影响较大的农业气象灾害,释用上级业务单位开展实时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的业务产品,结合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判别和地面调查,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服务。

(2)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

补充、订正上级业务单位发布的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按照预警标准和规程发布不同时效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预报预警。

(3)农业气象灾害评估

根据上级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产品,及时进行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客观评估农业气象灾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进行灾后影响评估服务。

(4)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

根据上级指导产品,结合自身条件和当地需求,选择对当地影响较大、发生频繁的病虫害,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指标,开展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

3.3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调查本区域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开展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和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

针对当地的特点,尤其是丘陵山区的复杂气候类型,根据需要开展玉米高产优质等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要求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00m×

100m。

示范县以玉米高产优质为目标,至少示范推广一项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由于地区差异,鼓励示范推广适用本地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具体由各省区气象局优选确定。

推荐以下适用技术供参考。

4.1地膜覆盖增温、抗旱技术

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等几个方面。

地膜覆盖的方式依当地自然条件、作物品种、生产季节及栽培习惯不同而异。

一般解决春季气温低、无霜期短、干旱等不利因素,在春季土壤化冻时深翻、施肥、覆盖地膜保墒播种,或在底墒不足时人工添墒,覆盖地膜保墒抗旱播种。

可采用地膜覆盖“二比空”密植栽培、单垄地膜覆盖栽培等模式。

4.2秸秆还田抗旱节水技术

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主要以机械的方式将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并抛洒于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从而培肥地力。

秸秆还田可形成地面覆盖,具有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储存降水,具有抗旱节水功能,同时具有提高地温等诸多优点。

如采用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可一次性完成秸秆切割、输送、摘穗集箱、秸秆还田。

4.3秋季初霜冻的防御技术

霜冻是指在作物生长季节里,夜间土壤和植株表面的温度下降到0℃以下使植株体内水分形成冰晶,造成作物受害的短时间低温冻害。

通常以日最低气温≤2℃或日地面最低气温≤0℃作为霜冻指标,秋季最早一场霜冻称为初霜冻。

防御技术如下:

其一,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根据无霜期长短和气候趋势预测,适当调整播种期,可避开和减轻霜冻灾害。

其二,在播种方面,可采取适当深播,合理密植,多施磷钾肥,精耕细作,改良土壤等方法。

其三,采用常规方法,如喷灌、熏烟等。

其四,科学种田,扩大地膜种植面积,不但保温保湿,还能提高地温。

其五,喷洒促早熟农药,使作物早熟。

4.4干旱灾害的防御技术

当预计有中度以上干旱灾害发生并影响玉米正常生长时,有条件地区可采取灌溉、人工增雨、喷施抗旱剂等方式,减轻干旱危害。

三、冬小麦-夏玉米

1.1田块选择

示范田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等进行。

要求远离近期和中长期拟建项目用地,冬小麦、夏玉米连作种植稳定,示范田块面积30亩以上,所在区域冬小麦、夏玉米连作连片大面积种植。

示范田块能满足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小气候观测、实景观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和科研成果转化等要求。

1.3环境要求

示范县冬小麦、夏玉米连作种植水平为中等以上,冬小麦、夏玉米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在当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示范田块能满足“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交通便利,电力、通讯条件良好。

示范县所在地的农业气象服务、示范推广等应已初具规模,所在地气象局或农业气象试验(观测)站农业气象技术力量较强,农业气象服务专业人员不少于2人。

2冬小麦、夏玉米气象观测

示范田冬小麦、夏玉米气象观测以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

观测内容包括生长发育实景监测、田间小气候观测、农情与灾情调查。

(1)田间小气候

主要包括气温、空气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

其中气温、空气湿度设4层,分别为30cm、60cm、150cm、300cm;

风向、风速和雨量的观测高度为300cm。

(2)发育期及病虫害

冬小麦:

出苗、分蘖、返青、抽穗、开花、成熟等发育期和密度、高度、生长状况等监测,以及冬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

实景监测设备的传感器(相机)安装高度一般为300cm。

夏玉米:

出苗、七叶、抽雄、开花、成熟等发育期及密度、高度和生长状况等监测,以及夏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

实景监测设备的传感器(相机)安装高度一般为500cm。

(3)土壤环境要素

土壤环境要素基本观测项目包括土壤水分、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观测按现行业务规范设置层次和深度(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50-60cm、70-80cm、90-100cm,共8层,可根据观测需求进行调整),土壤温度一般设5层(10cm、20cm、30cm、40cm、50cm)。

拔节、孕穗、越冬开始、乳熟等发育期,越冬和返青期苗情调查,产量结构分析,干旱、晚霜冻、干热风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调查。

拔节、乳熟等发育期,产量结构分析,干旱、涝渍、倒伏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调查。

有关人工观测和灾情调查要求需根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规定进行。

仪器布局在满足观测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对农事活动特别是机械化耕作的影响。

仪器布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避免观测员和田间工作对观测的影响。

高的仪器设备应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设备安置在南面,确保仪器感应面不受任何障碍物影响。

建议不设置观测场围栏。

示范田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布局见图4。

图4冬小麦、夏玉米示范田气象观测设备布局示意图

2.4其他

示范田有关仪器设备选型、数据传输、观测布设与仪器安装等要求按照《农业气象自动观测技术要求(试行)》执行。

(1)喷药(肥)气象等级预报

在冬小麦、夏玉米防治病虫害或喷施肥料的主要时段内,根据温度、降水、风速等气象条件为用户提供是否适宜喷药(肥)的气象等级预报服务。

(2)施肥气象等级预报

在冬小麦、夏玉米追施肥料的主要生育时期内,根据降水、温度、风速等气象条件为用户提供是否适宜施肥的气象等级预报服务。

(3)灌溉气象等级预报

针对冬小麦、夏玉米,在农业干旱预警信号发布后,根据天气预报提供的降水、温度、风速等气象要素提供是否适宜进行灌溉的气象等级预报服务。

(4)夏收夏种气象等级预报

在夏收夏种主要时段内,根据当前墒情和未来降水预报结果提供是否适宜进行夏收和夏种的气象等级预报服务。

(5)秋收秋种气象等级预报

在秋收秋种主要时段内,根据降水、温度等气象条件预报结果提供是否适宜进行秋收秋种的气象等级预报服务。

3.2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干旱、越冬冻害、春季晚霜冻、干热风、连阴雨、花期阴雨、涝渍、倒伏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实时动态监测,发布预警信息和防御技术等。

3.3种植气候区划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1)冬小麦、夏玉米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根据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对热量、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的要求,按照适宜、较适宜、一般三个等级划分种植气候区。

为冬小麦、夏玉米合理生产布局提供决策服务。

(2)冬小麦、夏玉米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收集整理干旱、越冬冻害、春季晚霜冻、干热风、花期阴雨、涝渍、倒伏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按照灾害风险区划理论,计算各地历史灾害发生概率、程度和产量灾损,按照灾害发生风险高、中、低进行区划。

为各地农业生产,降低灾害损失、趋利避害提供参考依据。

3.4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

以作物生长状况、农业气象灾害及实时气象条件监测为基础,以短中期天气预报、作物发育期预测为支撑,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和影响评估技术为核心,评估前期或当前灾情产生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灾情影响进行预估,提供覆盖作物生产过程的动态、定量的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服务产品。

主要包括干旱、晚霜冻、干热风、连阴雨、大风倒伏等。

示范县应以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防灾减灾、节水等为目标,至少推广一项适用本地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以下为部分成熟适用技术供参考。

4.1冬小麦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1)冬小麦晚霜冻防御技术

①霜前预防

根据长期预测指标,小麦旺长提前拔节,用镇压推迟幼穗分化阶段法预防霜冻。

根据小麦霜冻中期预测指标,预测有霜冻,立即浇水。

增施磷钾肥有提高抗寒性的作用。

根据短期预测法预测有霜冻,应用连片熏烟法防霜。

②霜后挽救

浇水法挽救技术:

小麦受霜冻危害后,如果土壤缺墒,应立即浇水,缺肥田,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