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8015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Word格式.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Word格式.docx

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变移上皮

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

3.P10杯状细胞的分布、光镜特点和功能

位置:

肠道单层柱状上皮、呼吸道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形态:

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粘原颗粒

功能:

分泌粘蛋白,与水结合成黏液,润滑和保护上皮

4.P10内皮与间皮的概念和光镜特点

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细胞呈多边形,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垂直观:

细胞扁平,中央有核处较厚,其余部分胞质很薄

5.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各类上皮的结构特点

1、单层扁平上皮:

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2、单层立方上皮:

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

从上皮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边形;

从垂直切面上,细胞呈立方形,核园,居中。

3、单层柱状上皮:

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

从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

在垂直切面上,细胞为柱状,核长椭圆形,常位于细胞近基底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

这些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一,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因此在垂直切面上观察貌似复层,而实为单层。

5、复层扁平上皮:

由多层细胞组成,因表层细胞是扁平鳞片状,又称复层鳞状上皮。

从基膜到表面有矮柱状的干细胞,数层多边形细胞,几层梭形或扁平细胞,最表层为已退化的扁平细胞

6、变移上皮:

可分为表层细胞、中间层细胞和基底层细胞。

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空虚和扩张状态而变化。

(7、复层柱状上皮)

6.微绒毛,纤毛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

外形

结构

功能

微绒毛

细、短

EM见

内含微丝

增加细胞表面积

纤毛

粗、长

LM见

内含微管

摆动

7.上皮细胞侧面连接结构的名称和分布

紧密连接:

位于相邻细胞的侧面顶端

中间连接:

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的长短不等的带状连接。

桥粒:

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

缝隙连接:

位于上皮细胞的深方

8.连接复合体的概念

在细胞之间,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结构同时存在,就可认为这种细胞之间具有连接复合体。

第3章结缔组织

1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1)、细胞数量少,间质多。

2)、细胞无极性,包埋于间质中。

3)、血管、神经丰富。

4)、分布广。

5)、功能多样。

6)、来源:

胚胎时期中胚层的间充质。

首先:

根据基质的物理形态不同分为:

1)、固有结缔组织(胶态、半液态)

2)、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固态)

3)、血液和淋巴(液态)

固有结缔组织又根据组成成分不同又分为:

1)、疏松结缔组织(基质多)

2)、致密结缔组织(纤维多)

3)、脂肪组织(脂肪细胞为主)

4)、网状组织(网状纤维为主)

2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成份及各种细胞的光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细胞*

光镜结构特点

成纤维细胞

①形态:

扁平多突②胞核:

大而圆,浅染③胞质:

丰富,弱嗜碱性

合成纤维和基质

巨噬细胞

不规则,功能活跃时可有伪足②胞核:

小而圆,深染③胞质:

丰富,嗜酸性.可含有异物颗粒和空泡

①吞噬作用②抗原提呈作用③分泌:

溶菌酶、补体、细胞因子

浆细胞

圆形或卵圆形②胞核:

圆,偏于一侧(偏位核),染色质呈致密块状,呈放射状或车轮状排列于核膜之下。

③胞质:

丰富,嗜碱性。

合成和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

肥大细胞

胞质内充满分泌颗粒(异染颗粒)

通过脱颗粒,参与过敏反应

脂肪细胞

体积大,分散或成群存在,胞质内含脂滴,把核挤向一侧成扁圆形,细胞呈戒指状.HE染色切片上脂滴被溶解成一大空泡.

合成与贮存脂肪,

参与其代谢。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白细胞

防御

3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的光镜结构、理化特性和染色特点

光镜结构

理化特性

染色特点

胶原纤维

粗细不等,呈波浪形,有分支并交织成网

韧性大,抗拉力强

HE染色呈粉红色,呈波浪状,粗细不等

弹性纤维

纤细、直行,末端常卷曲

韧性小,弹性大

2.HE着色浅,须经醛复红或地衣红等染色才明显呈紫色;

4基质的组成,分子筛特性及功能

由蛋白多糖和糖蛋白两类生物大分子以及组织液构成的无定形胶状物

由于蛋白多糖具有许多微孔隙和带大量阴电荷,使之成为防御屏障的分子筛并结合大量水分子,具有粘弹性,抗挤压。

第4章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浆、血清及血细胞的概念

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血浆(55%):

是血液的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无机盐和多种营养代谢物质

血清:

血液凝固成血块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血细胞(45%):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红细胞数量、形态结构、大小、结构特点,血红细胞数量及功能

 

红细胞

数量

男(4.0~5.5×

1012)/L

女(3.5~5.0×

形态结构

双凹圆盘状,周边厚,中央薄

大小

直径约为7.5μm

结构特点

无核,无细胞器,含大量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

男120~150g/L

女110~140g/L

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3.网织红细胞及其结构特点

外周血中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蓝色细网或颗粒(残留的核糖体)

4.白细胞的结构特点、数量及分类、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

无色,有核,球形细胞

4.0~10×

109/L

分类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3%

嗜碱性粒细胞

0~1%

无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

20~30%

单核细胞

3~8%

5.五种白细胞的光镜结构特点及功能

球形,核杆状或分2~5叶,胞质为极浅的粉红色,可见细小均匀的中性颗粒(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细小中性)

变形运动和趋化性

吞噬细菌,形成脓细胞

球形,核不规则,呈分叶状或“S”型,色浅,胞质可见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嗜碱性分泌颗粒

抗凝血

参与过敏反应

含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嗜碱性强的颗粒,

球形,核大而圆,色深,一侧常有凹陷,胞质少,嗜碱性,染天蓝色,内含大量游离核糖体、少量嗜天青颗粒(溶酶体)以及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

T淋巴细胞:

参与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

参与体液免疫

NK淋巴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体积最大的白细胞,核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多,弱嗜碱性,染灰蓝色,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有变形运动能力和趋化性

吞噬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

分泌功能

6.血小板的数量、光镜结构特点及功能

数量:

(100~300)×

结构特点:

表面吸附有血浆蛋白,其中有多种凝血因子

凝血,止血,参与内皮修复,合成前列腺素

第5章软骨和骨

1.软骨组织的结构,软骨细胞的分布特点、光镜结构特点及功能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纤维+无定形基质)构成。

软骨细胞分布特点:

周边部分的细胞较小,扁圆型,单个分布;

越靠近中央,细胞越成熟,体积逐渐增大,圆形或椭圆形,多为2-8个成群分布。

光镜结构:

成熟的软骨细胞,核小而圆,可见1-2个核仁,胞质弱嗜碱性。

功能:

产生软骨基质

2.同源细胞群,软骨陷窝,软骨囊的概念

同源细胞群:

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2-8个成熟软骨细胞成群分布在软骨中央形成的细胞群。

软骨陷窝:

软骨细胞包埋在软骨基质中所在的腔隙。

软骨囊:

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相对较多,故此处呈强嗜碱性,于HE染色切片中,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

故此区域称软骨囊

3.透明软骨的特点

1.分布较广,包括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等。

2.具有较强的抗压性,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较其他软骨易断裂)。

3.成分主要是交织排列的胶原原纤维,由于纤维很细,且折光率与基质接近,故HE染色无法分辨。

4.基质中含大量水分,这是透明软骨呈半透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4.骨组织四种细胞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骨祖细胞:

是骨组织的干细胞,位于骨膜内。

细胞呈梭形,较小,胞质少,核椭圆形或细长形。

骨祖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

成骨细胞:

分布在骨组织表面,多呈矮柱状,通常单层排列,分泌活跃的细胞可见其底部和侧面出现突起。

细胞核呈圆形,位于远离骨表面的细胞一端。

胞质嗜碱性。

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

骨细胞:

是一种多突起的细胞,单个分散在骨板之间或骨板内。

胞体所在的腔隙称骨陷窝,突起所在的腔隙称骨小管。

刚转变的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相似,仍能产生少量类骨质。

成熟的骨细胞胞体变小,呈扁椭圆形,细胞器减少,突起延长,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细缝连接。

骨细胞具有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破骨细胞:

数量少,散在分布于骨细胞表面,是一种巨大的多核细胞,一般认为由单核细胞融合而成。

细胞形态不规则,核6-50个不等。

胞质嗜酸性强,细胞器丰富,尤以溶酶体和线粒体居多。

功能活跃的破骨细胞有明显的极性。

在骨组织内,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相辅相成,共同参与骨的成长和改建。

5.骨板的结构

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成层排列的骨板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

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则相互垂直,这种结构形式有效地增加了骨的强度。

6.骨单位的定义、组成、意义

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第6章肌组织

1.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光镜结构

骨骼肌:

骨骼肌纤维为长柱形的多核细胞。

肌膜的外面有基膜紧密贴附。

骨骼肌细胞是多核细胞,一条肌纤维内含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细胞核,位于肌浆的周边即肌膜下方。

核呈扁椭圆形,异染色质较少,染色较浅。

在骨骼肌纤维与基膜之间有一种扁平有突起的细胞,称肌卫星细胞。

在肌浆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呈细丝样。

心肌:

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多数有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

心肌纤维的连接处称闰盘,在HE染色体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形或阶梯状粗线。

心肌纤维的核呈卵圆形,位居中央,有的细胞含有双核。

心肌纤维显示有横纹,但其肌原纤维和横纹都不如骨骼肌纤维的明显。

平滑肌:

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无横纹。

细胞核一个,呈长椭圆形或杆状,位于中央,收缩时核可扭曲呈螺旋形,核两端的肌浆较丰富。

2.肌原纤维、明带、暗带的概念

肌原纤维:

由上千条粗、细两种肌丝沿肌原纤维的长轴排列组成的一种骨骼肌纤维。

明带:

肌原纤维中只含细肌丝的单折光带,又称I带

暗带:

肌原纤维中粗肌球蛋白丝所在的具有重折光性区段,又称A带。

A带中央的浅色窄带称为H带,仅有粗肌丝,H带两侧的暗带部分两种肌丝皆有。

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M线。

I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

3.肌节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位置、结构:

骨骼肌纤维中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

肌节第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肌丝、横小管、肌浆网、三联体的结构

肌丝:

粗肌丝位于肌节中部,两端游离,中央借M线固定。

细肌丝位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与之平行走行,其末端游离,止于H带的外侧。

横小管:

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明带和暗带的交界处

肌浆网:

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其中部纵行包绕一段肌原纤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三联体:

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5.闰盘的光、电镜结构与功能(EM:

横中桥,纵门缝)

心肌纤维显示闰盘是心肌细胞胞之间的界限,在该处相邻两细胞膜凹凸镶嵌,细胞膜特殊分化,紧密连接或缝隙连接,闰盘对兴奋传导有重要作用

闰盘位于Z线水平,由相邻两个肌纤维的分支处伸出许多短突相互嵌合而成,常呈阶梯状,在连接的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的连接作用,在连接的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这对心肌纤维整体活动的同步化是十分重要的

第7章神经组织

1.神经细胞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尼氏体与神经原纤维。

树突和轴突的概念、结构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轴突组成。

胞体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核被膜明显,常染色质多,故着色浅,核仁大而圆。

细胞质含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微丝、神经丝和微管以及高尔基复合体等。

光镜下特征结构为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尼氏体:

在光镜下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

电镜下,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

具有活跃的蛋白质合成功能,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递质。

神经原纤维:

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电镜下由微观和微丝构成。

树突:

神经细胞伸出的树枝状细胞突起。

每个神经元有一至多个树突,形如树枝状,即从树突干发出许多分支。

在树突分支上常见许多棘状的小突起,称树突棘。

轴突:

神经细胞长的突起。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通常自胞体发出。

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常呈圆锥形,称轴丘,光镜下此区无尼氏体,染色淡。

轴突表面的细胞膜称轴膜,内含的胞质称轴质,轴质内有大量微管和神经丝。

2.神经细胞按突起数量分类及按功能分类,反射弧

按数量分类:

①多极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②双极神经元有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

③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距胞体不远又呈“T”形分为周围突和中枢突。

按功能分类:

①感觉神经元或称传入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肤和肌肉等处,接受刺激,将刺激传向中枢。

②运动神经元或称传出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它把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

③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多为多极神经元。

反射弧: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突触的概念、结构、分类、化学突触与电突触的超微结构

概念: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称突触。

结构:

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三部分构成。

分类:

突触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一般所说的突触。

电突触实际是缝隙连接。

超微结构:

电镜下,可以见到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突触前成分一般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在镀银染色的切片呈棕黑色的圆形颗粒,称突触小体,内含许多突触小泡,还有线粒体、微丝和微管等。

4.神经胶质细胞分类与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

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和多种生长因子,分化形成胶质瘢痕。

少突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小胶质细胞

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死亡细胞的碎屑

室管膜细胞

产生脑脊液,保护和营养

5.有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神经膜与髓鞘的形成及其超微结构

光镜结构:

HE染色—网状,饿酸染色—黑色。

神经膜与髓鞘的形成:

在有髓神经纤维发生中,伴随轴突一起生长的施万细胞表面凹陷成一纵沟,轴突位于纵沟内,沟缘的胞膜相贴形成轴突系膜。

轴突系膜不断伸长并反复包卷轴突,把胞质挤至细胞的内、外边缘及两端(即靠近郎氏结处),从而形成许多同心圆的螺旋膜板层,即为髓鞘。

长卷筒状的施万细胞细胞膜延长成同心圆包在轴突外。

中央为轴突,外周包裹有髓鞘,髓鞘形成细胞为施万细胞。

髓鞘分为许多节段。

髓鞘节段间较细的部分叫郎飞节,相邻两个郎飞节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

神经膜外有基膜。

6.神经末梢的分类及其功能

感觉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

参与形成冷、热、轻触和痛的感觉

触觉小体

参与产生触觉

环层小体

参与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肌梭

本体感受器,感受骨骼肌伸缩变化

运动神经末梢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支配肌细胞的收缩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调节腺细胞的分泌

7.运动终板的结构与功能

有髓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与一条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或神经肌连接。

运动终板处的肌纤维含丰富的肌浆,有较多的细胞核和线粒体,肌纤维表面凹陷成浅糟,突终末嵌入浅糟内。

糟底肌膜即突触后膜,它又凹陷成许多深沟和皱褶,使突触后膜的表面积增大。

第8章神经系统

1.血-脑屏障:

组胚学屏障的共同结构,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

血-脑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膜构成。

脑和脊髓的毛细血管属连续型,其内皮细胞之间以紧密连接封闭

第9章眼和耳

1.眼球壁的三层结构

眼球壁由外至内依次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纤维膜:

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两者过渡区域为角膜缘。

角膜从前至后分为5层:

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层,角膜内皮。

角膜透明,成分的规则排列、富含水分、无血管和黑素细胞存在。

巩膜呈瓷白色,主要由大量粗大的胶原纤维交织而成,质地坚韧,是眼球壁的重要保护层。

角膜缘是角膜与巩膜的带状移行区域,内侧有环形的巩膜静脉窦,巩膜静脉窦内侧有小梁和小梁间隙构成的小梁网。

血管膜:

从前向后依次为虹膜基质、睫状体基质、脉络膜。

虹膜内重要结构有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分别控制瞳孔缩小和开大。

睫状体由睫状肌、基质和上皮组成。

睫状肌为平滑肌,有纵向、放射状和环形三种走向。

基质为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结缔组织。

上皮由立方形色素上皮细胞的外层和矮柱状非色素上皮细胞的内层组成。

脉络膜为血管膜的后2/3部分,为富含色素细胞和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

视网膜:

由外向内依次是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节细胞层。

色素上皮层由色素上皮细胞构成,含大量粗大的黑素颗粒和吞噬体。

可防止强光对视细胞的损害。

色素上皮及其紧密连接对视网膜的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视细胞层有视细胞,又称感光细胞,分为胞体、外突(树突)、内突(轴突)组成。

外突中段的缩窄将分为内节和外节,内节是合成感光蛋白的部位,感光物质经缩窄处到达外节。

外节是感光部位,有大量有能感光的镶嵌蛋白。

视杆细胞:

数量多,内含视紫红质,感受弱光,膜盘不断更新。

视锥细胞:

数量少,内含视色素,感受强光和颜色,膜盘不脱落

双极细胞层中的双极细胞是连接视细胞和节细胞的纵向中间神经元。

节细胞层中的节细胞是具有长轴突的多极神经元,树突主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轴突穿出眼球壁构成视神经。

视网膜中有各种神经胶质细胞,如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还有一种特有的放射状胶质细胞,又称米勒细胞,具有营养、支持、绝缘和保护等作用

重要结构:

黄斑,中央凹,视盘等

2.视网膜视部的四层结构和各层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视网膜视部包括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节细胞层。

细胞结构及功能见1

3.黄斑、中央凹和视盘的概念和特点。

黄斑是视网膜后极的一浅黄色区域,正对视轴处,呈横向椭圆形,直径1-3mm

中央凹是黄斑中央的一个浅凹,为视网膜最薄的部分,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

视盘又称视神经乳头,位于黄斑鼻侧,圆盘状,呈乳头状隆起,中央略凹。

此处无感光细胞,为胜生理盲点

4.内耳感受器的名称、结构特点和功能。

包括耳蜗(螺旋器)、前庭(位觉斑)、半规管(壶腹嵴)。

耳蜗外形如蜗牛壳,骨蜗管和套嵌在其内的膜蜗管围绕中央锥形的蜗轴盘旋约两周半。

骨蜗管上部为前庭阶,下部为鼓室阶,两者通过蜗孔相通。

骨蜗管横切面呈三角形,上壁为菲薄的前庭膜,外侧壁为血管纹(含毛细血管的复层上皮),上皮下方为螺旋韧带,下壁由骨螺旋板和基底膜共同构成。

基底膜面向鼓室阶的上皮为单层扁平状,面板膜蜗管的上皮为单层柱状,并局部增厚形成螺旋器。

螺旋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毛细胞是感受听觉刺激的上皮细胞,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

前庭为一膨大的腔,连接半规管和耳蜗,膜前庭由椭圆囊和球囊组成。

椭圆囊外侧壁和球囊前壁的骨膜和上皮局部增厚,呈斑块状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统称位觉斑,均为位觉感受器。

位觉斑表面平坦,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位觉斑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

半规管位于内耳的后外侧,为三个相互垂直的半环形骨管,每个半规管与前庭相连处各形成一个膨大的壶腹。

相应的膜半规管及其壶腹嵌套其内,膜性壶腹部骨膜和上皮局部增厚,形成横行的山脊状隆起,呈壶腹嵴。

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感受身体或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

第10章循环系统

1.心脏的结构

心脏的心壁很厚,主要由心肌构成,从内到外分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

心内膜由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和内皮下层(结缔组织)组成。

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集合成束,大致可分为内纵行、中环形和外斜形。

心肌膜字心房较薄,左心室最厚。

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为浆膜。

其外表面为间皮,间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

心瓣膜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心脏传导系统中的细胞有起搏细胞,移行细胞和浦肯耶纤维。

2.动脉的一般结构特点及各种动脉的区别

动脉一般管壁都从内到外均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3层。

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特点是中膜很厚,含40-70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

中动脉又名肌性动脉,特点为中膜平滑肌纤维丰富,和外面厚度接近。

小动脉也属于肌性动脉,结构和中动脉相似但各层均变薄。

微动脉管径小于0.3mm,各层均薄,无内外弹性膜,中膜含1-2层平滑肌纤维。

3.同行的动脉和静脉区分

动脉腔小壁厚,静脉腔大壁薄,数目多,管腔不规则,三层膜分解不明显。

4.毛细血管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连续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封闭了细胞间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