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Jacob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7823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Jacob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财政学Jacob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财政学Jacob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财政学Jacob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财政学Jacob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Jacob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财政学Jacob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Jacob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Jacob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般经济发达国高于发展中国家,集权化国家高于分权化国家。

③干预手段:

(1)行政法律手段,即制定市场法规,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

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品价格等。

(2)组织公共生产(即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单位)以及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即以税收、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又通过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以及财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

④干预失效:

根本原因是政治权利凌驾与经济之上。

具体表现为:

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C.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

①公共物品: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即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基本特征: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消费者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增加,即边际成本为零),外部效应,效用不可分性。

混合物品:

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通常由过分拥挤(桥梁设岗),或外部效应(花园净化空气)引起。

②公共需要特征:

(针对提供公共物品的目标)

(l)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2)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

(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结果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2.财政概念:

A.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包括生产要素及个人收入的分配。

B.财政的基本特征:

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

3.财政职能

A.资源配置职能。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确定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率。

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B.收入分配职能。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②规范由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以及相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③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

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

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

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

通过遗产税、赠予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

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C.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①财政政策,紧松交替,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如累进税,失业救助金制度等。

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

④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

第二部分财政支出部分

Ⅰ财政支出

1.公共物品的提供

A.市场提供私人物品,而政府以无偿征税来提供纯公共物品,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

B.对于准公共物品,如桥梁,医疗保健,基础科研等,通过以下方式提供:

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2.公共生产:

指由政府出资(即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如国有工商企业。

A.提供纯公共物品和某些准公共物品(如国防,公安,司法,基础教育;

高校,医院,煤气供应等),应采取国有国营模式。

预算拨款,适当收费。

B.垄断性国有企业(如邮电,铁路,能源等),应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C.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公司制改造模式。

D.中小型国有企业放开搞活。

3.公共定价:

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A.纯公共定价,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能源等)的价格;

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针对涉及国计民生而带有竞争性的行业,如金融,医药等。

B,定价方法:

平均成本定价法;

二部定价法(基本费+从量费);

负荷定价法(根据不同时间段或时期不同价格)

4.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

A.财政支出的效率:

由资源配置效率(社会效益最大化),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两方面组成。

B.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

①内源性效益:

财政支出本身产生的效益。

包括总量,结构,项目效益三个方面。

②部门绩效:

使用财政的支出的公共部门财政年度内的工作绩效。

③单位绩效:

针对具体的使用单位。

C.效益评价方法和体系----成本-效益分析法

5.公共选择理论

作为一种选择,公共选择指的是与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

它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作为一个政治过程,公共选择要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以及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

6.财政监督:

事前审查,事中跟踪监控,事后检查稽核

Ⅱ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

1.财政支出分类

(1)按用途,分为基建支出、流动资金、挖改和科技三项费,地勘费,工交商事业费,支农,文教科卫,抚恤和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补支出等。

(2)按类别,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3)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4)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为资本性支出和经常性支出。

2.财政支出规模

A.衡量指标:

财政支出(收入)/GDP

财政支出增长率(△G/G),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Eg=(△G/G)/(△GDP/GDP),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MGP=△G/△GDP

B.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一般趋势

①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瓦格纳法则:

(财政支出扩张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瓦格纳的解释:

他的结论建立于对19世纪欧美国家和日美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的考察。

现代工业的发展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

他将导致政府支出增加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关系会更加复杂,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因而需要政府将更多资源应用与提供治安和法律的设施。

经济因素是指工业发展推动都市化,人口居住密集化,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因而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调节工作。

此外他还将对于教育,娱乐。

文化,报健福利的公共支出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

②皮考克与威斯曼--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战争,税收)

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内在因素:

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

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成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

倘若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

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

这也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

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

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会持续很高。

③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是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

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C.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①宏观因素:

经济性因素(经济水平,体制,发展战略);

政治性因素(战争,行政效率等);

社会性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城镇化等)

②微观因素:

采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法来决定支出规模。

③政治决策程序

D.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及其原因?

(1)财政收入总量随GDP的增长而增长。

2000年达到13380亿元,比1978年的1132.3亿元增长10.8倍。

2001年比上年增收2400亿元(可比)。

(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

1978年31.2%,1993年12.6%。

国际比较看,既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1990年,美国34%,法国46.3%,英国41.4%;

泰国21.3%,印度(1987)20.5%。

按可比口径,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略低于发展中国家。

(3)财政收支的增长变化。

存在两种反差:

一是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DP增长;

二是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增长。

产生两种效果:

一是预算内收不抵支,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扩张;

二是预算内支出不能满足应由政府开支的正常需要,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导致国家财政被肢解,国家资金分散化。

(4)原因:

一是分配格局变化。

在初次分配中,个人收入占大头。

二是预算外收入规模不断膨胀。

其增速超过GDP和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

(5)1994年财税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已稳步回升。

1995年为10.7%,2001年为17.1%。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重点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快“费改税”步伐,继续推进税制改革。

3.财政支出结构分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及优化措施?

(1)判断一国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至少应从两方面分析:

一是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主要经济政策目标,二是财政支出各项目间的相对增长速度。

(2)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无疑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而从财政支出角度来看,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投资。

可是,十余年来,财政投资的规模虽然增加了,但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这种趋势必将抑制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二,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过大,而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生产性支出的增长速度。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是:

一方面,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4)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在适当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上。

而控制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集团消费性支出,加强财政管理。

Ⅲ财政支出的具体种类

1.购买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①行政管理费:

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查支出和外交支出。

其所占比例应逐渐减少。

②国防费:

国家预算安排,实行财政拨款制度,按预算法实施管理,由全国人大审批,由国家和军队审计机构实施审计和监督。

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

③文科卫支出:

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

(静态非生产性)

简述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

(l)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2)政府采购制度从三个层次上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第一,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从政府部门的代理人角度来看,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优选,具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

第三,从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奔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奔,大大减少了它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和采购实体是最大利益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的问题。

2.购买性支出---投资性支出

①基础设施投资:

近年新兴一种基础设施提供方式---BOT投资方式,

即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其最大特点是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②对“三农”支出:

发展农业为什么需要政府投资?

(1)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资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二,财政投资范围具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第三,财政投资虽然是必需的,但一般占农业投资总量的比例较低。

(2)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政府从事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并不只在于农业部门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而且生产率较低的现状难以承受贷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许多农业投资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

第一,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

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可能由分散的农户独立进行。

第二,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

新的农业生产要素必须要有农业科研,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必须经过推广的程序,为了使农户接受新的生产要素,还需对农户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

为完成这一系列任务,需要筹集大批资金。

这些投资也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③财政投融资:

即政府投融资的基本特点:

A.是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B.目的性强,范围由严格限制。

针对公共物品和基础产业。

C.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D.由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经营和管理。

E.预算管理较为灵活。

其预算在一定范围内追加无需主管部门的审批。

财政投资的特点与决策标准。

与非政府部门投资相比较,政府投资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

政府投资可以不盈利或低利,但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第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总之,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它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内。

(2)财政投资决策的判断标准包括稀缺要素标准、储蓄率最大化标准、社会边际生产率标准以及增加就业标准。

第一,稀缺要素标准强调“稀缺要素”在经济发展计划中的重要性和贡献。

为了使收入最大化,财政投资决策应当选择低资本—产出比率,即选择单位资本产生最大产出的那些投资项目。

第二,储蓄率最大化标准或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要求财政投资支出应当努力使边际人均再投资率(即储蓄率和储蓄水平)最大化,或者说使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减去每个工人的消费净值最大化。

第三,社会边际生产率标准认为当财政投资资金的配置可以导致国民产出最大化时,这种资金配置就是高效率的配置。

第四,增加就业标准,即财政投资项目的选择应当是那些每单位投资能够动员最大数量的劳动力的项目,也就是说,要优先选择适合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

3.转移性支出

①社会保障支出

A.社会保障制度:

是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主要种类有社会保险型,社会救助型,普遍津贴型,节俭基金型。

我国主要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辅助社会保险项目,社会救济和福利项目。

B.养老社会保险的筹资形式:

现收现付型:

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是一种靠后代养老的保险模式。

基金式:

又分为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完全基金式是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金,以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

部分基金式介于上两者之间,即期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养老金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

②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财政补贴被当作一种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来使用的。

具体可分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消费环节补贴;

明补,暗补;

实物补贴,现金补贴等。

③税收支出:

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分为照顾性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两类。

具体形式有:

税收豁免:

一定期间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纳税范围,从而减免其税收负担。

常有免关税,货物税,所得税。

纳税扣除:

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一定比例,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总额。

税收抵免:

从纳税人的应税额中直接扣除一定比率。

若扣除的数额允许超过其应纳税额,称为“没有剩余的抵免”,反之称为“有剩余的抵免”。

抵免的形式多样,主要有投资抵免和国外税收抵免。

优惠税率:

对合乎规定的企业课以比一般税率低的利率。

延期纳税:

即税负延递缴纳,指允许纳税人那些合乎规定的税收,延期缴纳或分期缴纳其应负担的税额。

盈亏相抵:

指允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

或是申请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的部分税款。

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加速折旧:

指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

采用这种折旧的方法,可以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早些得到折旧费和减免税的税款。

和延期纳税一样,政府只是损失了一部分收入的时间价值,在税收总额上并没有损失什么。

退税:

指国家按规定对纳税人已纳税款的退还。

除了“正规税制结构”范围内的退税,作为税收支出形成的退税是优惠退税,是国家为鼓励纳税人从事或扩大某种经济活动而给与的税款退还。

主要包括:

出口退税和再投资退税。

第三部分财政收入

Ⅰ财政收入规模及构成

1.财政收入分类:

经常性收入(税收及各项收费),临时性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收入)

2.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A.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

(1)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的增加也较快,财政收入增长就有了充分财源。

(2)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

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所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B.改革开放以来GDP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

(l)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

(2)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

实际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分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

实践证明,分配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问题在于,一开始步子迈得大了一些,有序性差了一些,以后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减税让利,政府也曾做过一些调整,但多数是临时性、非规范性措施,没有从根本方针上加以解决,1993年中央采取整顿措施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才相对稳定,到1996年开始停止下滑。

第二,G0P分配向个人倾斜,财政收入比重的不断下滑,与分配制度不健全以及分配秩序混乱有直接关系。

居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制度内收入或称正常收入,主要是工资、奖金、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目前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

二是制度外收入或称非正常收入。

即所谓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是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形式,比重有多大,至今仍是若明若暗。

后一部分收入的急剧增长是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并形成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而且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的难度很大。

C.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l)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由于价格变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