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758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docx

《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docx

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

(注:

我只做了老师要求做的)

第三章

1.自发形成的双电层和强制形成的双电层在性质和结构上有无不同?

为什么?

2.理想极化电极和不极化电极有什么区别?

它们在电化学中有什么重要用途?

答:

当电极反应速率为0,电流全部用于改变双电层的电极体系的电极称为理想极化电极,可用于界面结构和性质的研究。

理想不极化电极是指当电极反应速率和电子反应速率相等时,极化作用和去极化作用平衡,无极化现象,通向界面的电流全部用于电化学反应,可用作参比电极。

3.什么是电毛细现象?

为什么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状?

答:

电毛细现象是指界面张力随电极电位变化的现象。

溶液界面存在双电层,剩余电荷无论带正电还是负电,同性电荷间相互排斥,使界面扩大,而界面张力力图使界面缩小,两者作用效果相反,因此带电界面的张力比不带电时小,且电荷密度越大,界面张力越小,因此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状。

4.标准氢电极的表面剩余电荷是否为零?

用什么办法能确定其表面带电状况?

答:

不一定,标准氢电极电位为0指的是氢标电位,是人为规定的,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为0时的电位指的是零电荷电位,其数值并不一定为0;因为形成相间电位差的原因除了离子双电层外,还有吸附双电层\偶极子双电层\金属表面电位。

可通过零电荷电位判断电极表面带电状况,测定氢标电极的零电荷电位,若小于0则电极带正电,反之带负电。

5.你能根据电毛细曲线的基本规律分析气泡在电极上的附着力与电极电位有什么关系吗?

为什么有这种关系?

(提示:

液体对电极表面的润湿性越高,气体在电极表面的附着力就越小。

6.为什么在微分电容曲线中,当电极电位绝对值较大时,会出现“平台”?

7.双电层的电容为什么会随电极电位变化?

试根据双电层结构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型以解释。

8.双电层的积分电容和微分电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9.试述交流电桥法测量微分电容曲线的原理。

10.影响双电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为什么?

答:

静电作用和热运动。

静电作用使符号相反的剩余电荷相互靠近,贴于电极表面排列,热运动使荷电粒子外散,在这两种作用下界面层由紧密层和分散层组成。

11.什么叫ψ1电位?

能否说ψ1电位的大小只取决于电解质总浓度而与电解质本性无关?

ψ1电位的符号是否总是与双电层总电位的符号一致?

为什么?

答:

距离电极表面d处的电位叫ψ1电位。

不能,因为不同的紧密层d的大小不同,而紧密层的厚度显然与电解质本性有关,所以不能说ψ1电位的大小只取决于电解质总浓度而与电解质本性无关。

当发生超载吸附时ψ1电位的符号与双电层总电位的符号不一致。

12.试述双电层方程式的推导思路。

推导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13.如何通过微分电容曲线和电毛细曲线的分析来判断不同电位下的双电层结构?

答:

14.比较用微分电容法和电毛细曲线法求解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的优缺点。

15.什么是特性吸附?

哪些类型的物质具有特性吸附的能力?

答:

溶液中的各种粒子还可能因非静电作用力而发生吸附称为特性吸附。

大部分无机阴离子,部分无机阳离子以及表面活性有机分子可发生特性吸附。

16.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有无特性吸附及估计吸附量的大小?

为什么?

17.试根据微分电容曲线和电毛细曲线的变化,说明有机分子的特性吸附有哪些特点?

答:

1、吸附发生在零电荷电位附近的一定电位范围内,而且表面活性有机分子的浓度越高,发生吸附的电位范围越宽,界面张力下降的越多。

2、零电荷电位正移负移视情况而定

3、界面张力下降,且浓度上升,下降的程度越大

4、浓度上升,微分电容下降,两侧出现电容峰值。

18.有机表面活性物质在电极上的特性吸附为什么有一定的吸附电位范围?

无机离子发生特性吸附时,有没有一定的吸附电位范围?

答:

这种变化是由于表面活性有机分子的介电常数通常比水小,而分子体积比水大得多而引起的。

无机离子吸附主要发生在比零电荷电位更正的范围内,即发生在带异号电荷的电极表面。

19.利用电毛细曲线和微分电容曲线研究氢和氧的吸附时有什么困难?

为什么?

20.试小结一下微分电容曲线上出现峰值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1.什么是零电荷电位?

为什么说它不是电极绝对电位的零点?

答:

零电荷电位指的是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为0时的电位,其数值并不一定为0;因为形成相间电位差的原因除了离子双电层外,还有吸附双电层\偶极子双电层\金属表面电位。

22.据你所知,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某一个电极体系的零电荷电位?

第四章

1、什么是电极的极化现象?

电极极化的原因是什么?

试用产生极化的原因解释阴极极化和阳极极化的区别

答:

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叫。

原因:

电子运动速率大于电极反应

单位时间内阴极还原反应来不及消耗流入的电子,造成电子在阴极积累,阴极电极电位比平衡电位更负,而当氧化反应来不及补充流出的电子,造成正电荷的积累,阳极的电极电位比平衡电位更正

2、极化有哪些类型?

为什么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答:

极化分为浓差极化和电极极化,按照控制步骤的不同来分类,浓差极化:

液相传质步骤成为控制步骤时引起的电极极化叫浓差极化。

电极极化:

电化学反应步骤成为控制步骤时引起的电极极化叫电极极化。

3、比较电解池和原电池的极化图,解释两者不同的原因。

答:

(看图)原电池阴极为正极,阳极为负极,电解池刚好与之相反。

8、有人说。

答:

不对,平衡电位是指可逆电极的电位,必须先判断电极体系是否为可逆电极,若为非可逆电极,还需要根据稳定电位判断析出倾向。

9、假设。

答:

不对,电极过程中各单元的速度快慢时相对的,若通过搅拌使液相传质步骤速率大大增加,控制步骤会相应的改变,极化的类型可能改变,但仍会发生极化。

10、有人说。

答:

极化度。

极化度表示电极极化的趋势,反映了电极过程进行的难易程度,极化度越大,电极极化的倾向越大,电极过程越不易进行。

11、名词解释

平衡电位:

可逆电极的电极电位

标准电位:

标准状态下的平衡电位

稳定电位:

电荷交换速度平衡而物质交换速度不平衡时界面的电极电位

极化电位:

有电流通过时离平衡电位的的电极电位

过电位:

在一定电流密度下,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差值

极化值:

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与静止电位的差值

第五章

1、在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中,是否总存在三种传质方式?

为什么?

每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如何表示

答:

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通常是指扩散层,可以同时存在着三种传质方式(电迁移、对流和扩散),但当溶液中含有大量局外电解质时,反应离子的迁移数很小,电迁移传质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根据流体力学,电极界面附近液层的对流速度非常小,因此电极界面附近液层主要传质方式是扩散。

三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可用各自的电流密度J来表示。

(公式自己输。

2.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稳态扩散过程?

实际稳态扩散过程的规律与理想稳态扩散过程有什么区别?

答:

一定强度的对流的存在是稳态扩散过程的前提。

(区别见笔记)

3.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有什么优点?

它们在电化学测量中有什么重要用途?

答:

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上各点的扩散层厚度是均匀的,因此电极表面各处的电流密度分布均匀。

这克服了平面电极表面受对流作用影响不均匀的缺点。

它们可以测量并分析极化曲线,研究反应中间产物的组成及其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

4.试比较扩散层、分散层和边界层的区别。

扩散层中有没有剩余电荷?

答:

紧靠电极表面附近,有一薄层,此层内存在反应粒子的浓度梯度,这层叫做扩散层;电极表面的荷电粒子由于热运动而倾向于均匀分布,从而使剩余电荷不可能完全紧贴着电极表面分布,而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形成所谓分散层;靠近电极表面附近的液流层叫做边界层,越接近电极表面,其液流流速越小。

5.假定一个稳态电极过程受传质步骤控制,并假设该电极过程为阴离子在阴极还原。

试问在电解液中加入大量局外电解质后,稳态电流密度应增大还是减小?

为什么?

答:

当电解液中没有加入大量局外电解质,电迁移作用不能忽略,而该电极过程为阴离子在阴极还原,此时电迁移与扩散两者作用方向相反,起互相抵消的作用。

因此在电解液中加入大量局外电解质后,扩散作用增大,稳态电流密度应增大。

6.稳态扩散和非稳态扩散有什么区别?

是不是出现稳态扩散之前都一定存在非稳态扩散阶段?

为什么?

答:

稳态扩散与非稳态扩散的区别,主要看反应粒子的浓度分布是否为时间的函数,即稳态扩散时c=f(x),非稳态扩散时c=f(x,t)。

稳态扩散出现之前都一定存在非稳态扩散阶段,因为反应初期扩散的速度比较慢,扩散层中各点的反应粒子是时间和距离的函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扩散的速度不断提高,扩散补充的反应粒子数与反应所消耗的反应粒子数相等,反应粒子在扩散层中各点的浓度分布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7.为什么在浓差极化条件下,当电极表面附近的反应粒子浓度为零时,稳态电流并不为零,反而得到极大值(极限扩散电流)?

答:

当电极表面反应粒子浓度下降到零,则反应粒子的浓度梯度达到最大值,扩散速度也最大,整个电极过程由扩散步骤来控制,这时的浓差极化称为完全浓差极化。

意味着扩散过来一个反应粒子,立刻就消耗在电极反应上了,扩散电流也就达到了极大值。

8.试用数学表达式和极化曲线说明稳态浓差极化的规律。

答:

9.什么是半波电位?

它在电化学应用中有什么意义?

答:

当电流密度等于极限扩散电流密度的二分之一时的电极电位,叫做半波电位。

半波电位代表指定氧化-还原系统之特征性质,可以用来作为定性分析的依据。

10.对于一个稳态电极过程,如何判断它是否受扩散步骤控制?

答:

可以根据是否出现浓差极化的动力学特征,来判别电极过程是否由扩散步骤控制。

浓差极化的动力学特征如下:

①当电极过程受扩散步骤控制时,在一定的电极电位范围内,出现一个不受电极电位变化影响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jd,而且jd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②浓差极化的动力学公式。

③电流密度j和极限电流密度jd随着溶液搅拌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④扩散电流密度与电极表面的真实表面积无关,而与电极表面的表观面积有关。

11.什么是过渡时间?

它在电化学应用中有什么用途?

答:

在恒电流极化条件下使电极表面反应粒子浓度降为零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过渡时间。

通常也把过渡时间定义为:

从开始恒电流极化到电极电位发生突跃所经历的时间。

利用过渡时间,可以测定电极体系的动力学参数。

12.小结平面电极在不同极化条件下非稳态扩散过程的特点。

答:

①在完全浓差极化条件下,反应粒子表面浓度、扩散层有效厚度和扩散电流密度都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②产物不溶时恒电位阴极极化下,反应粒子表面浓度不变,扩散层有效厚度和扩散电流密度都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③在恒电流阴极极化下,电流密度恒定,反应粒子和产物粒子的表面浓度都是与√呈线性关系;电极电位随时间变负;

13.从理论上分析平面电极上的非稳态扩散不能达到稳态,而实际情况下却经过一定时间后可以达到稳态。

这是为什么?

答:

在理论上,当仅存在扩散作用时,反应粒子浓度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始终不能建立稳态扩散。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由于液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对流作用,非稳态扩散过程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当非稳态扩散层的有效厚度接近或等于由于对流作用形成的对流扩散层厚度时,电极表面的液相传质过程就可以转入稳态。

14.球形电极表面上的非稳态扩散过程与平面电极有什么不同?

答:

平面电极只考虑了垂直于电极表面一维方向上的浓度分布,而对于球形电极,当扩散层的有效厚度大体上与电极表面曲率半径相当时,就要考虑三维空间的非稳态扩散。

第六章

18.ψ1电位的变化为什么会影响电化学反应步骤的速度?

在什么条件下必须考虑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