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724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doc

《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doc(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doc

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

1、你的角色认定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心中(不是口头上)认定自已是什么人,他多半就会真的成为什么人,这种作用叫做“自我心理暗示”,实际上就是你自已引导自已走向你的角色。

寻找当老师的感觉

只对他们的违章行为特别敏感,你以纠正学生的各种错误为已任,——警察

你迷信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狠”字,使学生24小时处在您的监视或遥控之下,不给他们一个偷懒耍滑的余地——监工

不断出台各项土政策,令行禁止,上级布置的任务都出色完成,在各项评比中名列前茅,——官员

把要完成的任务层层分解并加以量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经理

对学生急了真骂,骂完了又真心疼——班妈

以体力换质量——技术工人

竭力把辛辛苦苦喝到肚子里的墨水倒给学生——教书匠

一、意识强于教的意识

这是一种对信息的开放态度。

教育,不以自我教育为龙头,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当教师养成了对信息的开放态度,总是以好奇的、学习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时候,他就会发现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都新鲜的,教育的学问是奇妙无穷的,他没有“重复自已”的厌倦感,也没有“占山为王”的孤独感。

二、交流意识强于传达意识

学生要逐渐成为主体,教师也要真正确立自己对知识的主导地位。

在师生的交流中,教师不能放弃自担负的指导者、启发者、管理者的任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教师为主导”。

三、帮的意识强于管的意识

帮是以被帮助者为主体的,我要帮助你,大主意得你拿,事情得你干;我可以推你一下,拉你一把,至于走向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标准,那是你的事。

教师没找到当老师的感觉,却找到了当警察、当监工、当官员、当经理的感觉,都是因为管的意识远远超发货票帮的意识造成的。

四、长远意识强于短期意识

官员希望在任期内出政绩,校长希望一个学期就上一个新台阶,教师要求学生赶快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家长们则睁大眼睛盯着孩子的名次,考试分数已经成为生产指标一类的东西。

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当然也很注意学生的眼前成绩,但是,他更注意学生的“后劲”,因为他是为孩子的一生着想,是在为国家培育人才。

老师应有的感觉到底是什么?

他应该是学习意识强于教书意识,交流意识强于传达单意识,帮的意识强于管的意识,长远意识强于短期意识。

这种感觉只能自己去找到,别人既无法硬塞给你,也无法赠送给你。

2、不做“脑力劳动者中的体力劳动者”

中小学教师应该属于脑力劳动者,他们中的多数(甚至大多数),其工作主要靠的是拼体力,而不是动脑筋,说这些老师是“脑力劳动者中的体力劳动者”并不冤枉。

这种工作方式对人的心灵是一种磨损,其体力则往往会透支,因为你本来不应该主要靠体力来工作的,你并没有体力劳动者的体力,于是,你投入工作,就不是在发挥自己的强项,而是在拼命使用自己的弱项。

或者换个比喻,你是一辆汽车,你不开发动机,却用马拉,结果把马累个半死,发动机也锈住了。

我想,中小学教师活得这样累,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不能说“令人堪忧”,那不通),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希望你们不要盲目推崇“眼勤,腿勤,嘴勤,手勤”的格言,而要把“脑勤”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者该做的事。

总这,你从一开头就要避免成为“脑力劳动者中的体力劳动者”,但是请你迈小步,而且不要张扬。

一开始,你需要盯学生盯得稍紧一点,但一定要逐步放松,悄悄“偷懒”,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思考,从事真正的脑力劳动。

3、教师与导演不同

这里没有背景也没有戏服,这些东西太花时间了,尽管赏心悦目,却与我们的任务毫无关联。

不需要布景和戏服,我们确保整出戏的主角是莎士比亚隽永的文字。

距离演员不到4英尺的观众所经历的是前所未有的看戏的体验。

我们的演出方式使他们更注意听台词。

我们的演出不是为了得到掌声或经久不息的起立喝彩,而是关于语言、音乐、团队合作冒险、纪律、勤勉以及自我发现。

雷夫,第56号教室的奇迹:

雷夫老师排戏不要布景和服装,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演戏给人看,而是为了在排戏的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一个真正坚守教育的教师。

4、想做新型教师,该朝什么方向努力?

拼体力、凭智慧、抓师德、日常用语、专业语言、向外部争资源,向内部挖潜力,短期行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管控型、帮助学生

5、你无须躲避考试,你可以超越它,不做它的奴隶,而做它的主人。

园丁甲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等问题严重的时候,他的承包合同也到期了。

园丁乙也不着急,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会再活100年,现在要为子孙打好基础。

这不是学习写作的正经路子,只要一种提高考试成绩的权宜之计。

真正提高写作水平,还是要靠多读书多写文章。

现实主义不止一种,同是进行应试训练,老师的思路却可以相差甚远。

你完全可以在不放弃教育理想的前提下抓分数,你也完全可以在抓分数的同时把考试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

6、这里说的“境界”,主要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如果你的境界真的提升了,你自已会有感觉。

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超越”“高峰体验”,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得到的。

我的课堂却在悄然改变,我感到自己站起来看世界时,世界好像低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一咱居高临下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一般地说,你的境界可能就提高到了新的层面。

因为你看得比别人更宽、更远,所以还有一种现象,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别人的眼光超不出你的视野,换一种说法就是,你的观点、你的见解、能包含别人的见解在内,能把他们的意见整合进来,而他们的观点无法包容你的观点。

“素质教育只能由关心自身素质提高的人来实施。

”我尤其希望青年教师努力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用自己的脑袋想事情,不让他人替自己思考,却愿意与他人交流,不断努力提升自已的精神境界。

7、据《文汇报》记者姜澎、王乐2011年10月16日报道,在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的主题论坛——“创新与使命:

面向新时代的教育变革论坛”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教授用他们研究院刚刚完成的两项调查作为开场白,袁教授说:

“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教育者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能无动于衷吗?

学校给最高分的学生,社会并未给最高分,这也难免,但是比例如此之大,无一例外,可就不是闹着玩的了,这起码说明教育与实际生活有脱节,说严重点就是闭门造车。

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你就会忧虑,你就会反思,。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老教师,对此感到羞愧。

我感到,真有本事的学生我没发现,这是我的眼力问题,我可能并不明白教育的真谛。

或许这些状元,本来可能干大事甚至得诺贝尔奖的,而我的教育却压抑了他,或者浪费了他的精力,或者把他的智慧领错了方向。

8、在一个认为运动员和明星科研人员和消防员更重要的世界里,培养友善而又聪颖的人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

但是我们却在56号教室里营造了一片不同的天地。

雷夫老师的话告诉我们,制度并不能保证解决教育的问题,教育有教育本身的问题,需要教育者自己来解决。

不要幻想别人来解决你的问题,这和你不能让别人替你吃饭是一样的道理。

教育与社会风气之间似乎总有一种张力、一种矛盾。

教师对社会不满,正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但是不满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

积极的不满是一种批判的思考,后面紧跟着自身改造社会的努力,消极的不满则只是埋怨,甚至把自己素质不高的责任推给社会,等着社会来推自己一把或拉自己一把。

8、教育需要耐心,需要意志,还要有方法。

9、当教师比当医生更难,医生给病人治病,好了就是好了,教师培养学生,只有段落,没有结尾。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

“顽固的习惯,不管有多少理解,如果没有新的习惯来代替它们,它们就不会消失。

”少年犯都有不良生活方式,这种东西是不会因为一次出名的冲击而改变的,需要真正懂心理懂教育的人设计复杂的训练方案来逐步改变。

10、有一件表面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越是不了解自我的人越是以自我为中心,只对自已感兴趣,相反,真正了解自我的人反而会把更多的兴趣转向世界,转向他人。

人为什么悲观?

为什么焦虑?

根本原因之一是他既不关心他人,也不了解自已,他在忙活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虚幻的或者是自相矛盾的。

我见到过一些优秀教师,一旦被提拔成校长之类,业务上从此就难有进步了,甚是可惜。

中国缺少真正的教育家,这是重要原因,许多有教育潜能的人都不幸被提拔成官员了。

很多人以为掌心心理学只是为了治疗别人,这是不全面的,还有人学心理学是为了控制别人,那更不是正路了,我们学心理学首先应该是为了认识自我,以便首先对自己“因材施教”。

面对问题生:

荣格所说的“心理装置”,或许也可以称之为心理动力模型,心理活动模式,也就是俗话说的“秉性”。

每个人的心理装置都不同,遇事该装置会自然启动,沿着习惯的方向运行,于是人就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动作起来。

就是说,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独特的“参谋部”和“执行机构”,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了,它们都会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掌控人的言行。

有一句流行语;态度决定一切。

这话有道理,可是我们要追问:

态度又是什么决定的呢?

态度是由每个人的特殊心理装置决定的,所以态度很不容易转变。

最先领会和实行新模式的只能是那些原有心理装置接近新模式的人。

我劝青年教师学会“跳出自我看自我”,搞清自己的心理装置,或者换个比喻,搞清自己头脑中有哪些设定的“软件”,对自己搞点“因材施教”,如此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明白人。

11、人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的自信。

最自信的孩子都是经常取得成功或者取得过较大成功(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的人,他人的赞誉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增强了他们的自信,但毕竟是次要原因。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关键是帮他们取得大大小小的成功,让他们切实感觉到自己的成长,这就要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而不是单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

人可以在某个领域不自信(比如我在酒量方面就不自信,我酒精过敏),而只要整体上有自信就行了,处处自信则匪夷所思。

教师的自信,教师的教育自信、职业自信是从哪里来的?

“输入型的自信”“泡沫自信”

我若切切实实感到今年我处理同样的问题比去年办法更高明了,而且更轻松了,切切实实感到以往总是回避的问题如今我敢于面对而且有办法了,或者我虽然打了败仗,但我得到了经验,下次再遇到此种情况取胜的把握更大了,则无论我是否被评为优秀教师,无论我是否先于他人取得了高级职称,我教很自信。

因为我的实力增强了。

超出实力太多的“自信”其实是“自欺”,远远低于实力的“自信”则是“自虐”,都是病态。

与实力大致相当的自信才是有益的,其人的心态者正常的。

经常回视自我而不是总揣摩他人的脸色,这咱人才会有真正的自信。

教师如此,学生也如此。

12、别太拿自己当回事。

不拿自己当回事当然不好,那是自卑,但是太拿自已当回事也不好,那就自大了。

人生受到的教育有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只是三者之一,而且一般地说,在人格形成方面、价值观形成方面,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起的作用比学校要大,不信你想想自己的人格与价值观的形成就知道了。

你不过是众多影响学生的因素中的一个小小因素而已,在学生的人生长途中,你中能只是一个匆匆闪过的“熟人”。

自大和自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你会发现,正是那些把自己太当回事的老师,往往又会跳到另一个极端,哀叹教师是“弱势群体”,“没人拿我当回事”。

总之他不是左摇就是右摆,总是不能把自己放到恰当的位置上。

任何一个人都只能负自己该负的,负得起的责任,不能搞“责任无边”论。

各位青年教师:

我劝你也别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救星。

我们其实就是学生的一个大朋友,对学生帮多少帮多少,尽力而为,问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