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6965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最新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最新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最新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最新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

《最新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Word下载.docx

1.社会学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美国。

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是humanbehaviorisshapedbysocietyandsocialenvironment;

那么人的思想也是植根于社会条件中的。

2.围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展开,首先是帕森斯综合西欧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建立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在美国的“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很多学者就把这一时期称为“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

3.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各个理论家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发展完备了各个理论传统,形成了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几大理论体系。

我们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和上一部分的讲法有些区别,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不同的理论体系进行讲解。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sociologicaltheory),指80年代以来各个理论家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修正、综合的发展阶段。

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仅过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各国慢慢地纳入了统一的世界体系,各个国家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他们都遵循社会学传统开始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学研究。

所不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理论的继承、批判和发展基础上;

而不发达国家更多地立足于本国实际,进行了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更多地是针对本多的社会问题进行的应用研究。

2.突破了“帕森斯”和“反帕森斯”的对立思维,开始了理论的综合,出现了以吉登斯(Giddens)、哈贝马斯(Habermas)、布尔迪尔(Bourdieu)、科林斯(Collins)、卢曼(Lumann)、亚历山大(Alexander)、科尔曼(Coleman)为代表的综合理论价,由于吉登斯的综合性社会学理论的巨大影响,有人又把这一阶段成为“吉登斯时代”。

 

二、《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西方社会学理论史的几种写作方式

(一)思想史,即对各类思想进行归类,按照各类分别讲解,如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0年;

(二)概念史,即根据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对社会学理论进行梳理,如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

(三)人物史,即根据社会学家的前后顺序分别讲解;

如刘易斯•A.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TimDelaney,Classical

SocialTheory:

InvestigationandApplication,PearsonEducationInc.,2004。

当然国内外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对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础讲解大都采取更为综合的方式,以人物思想是为基础,从中穿插一些思想史和观念史的内容,而到了研究阶段,则采取比较的方式着重对思想史和概念史的梳理。

GeorgeRitzer,Sociologicaltheory,McGraw-Hill,Inc,1992。

三、课程的讲解结构和方法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按照人物讲解,这里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后来的社会学理论都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他们的社会学理论各有特点,也不能放在一起讨论。

现代社会学理论则按照流派史来讲解,即把各个理论家分为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等四大流流派来讲解。

(二)完整的一个思想家的理论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

2.社会学方法论,

3.社会学理论,

4.社会改革方案,

(三)社会学课程的设想

1.大一的《社会学概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介绍一些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概念,比如说社会、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家庭、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等等;

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来描述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并学会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一类的题目。

2.大二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全面地介绍各个思想家或思想流派的社会学理论,梳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理论视角和发展脉络;

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做文献综述,并运用理论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问题的理论框架。

所以,这学期大家的作业便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概念或一个问题,写一篇文献综述。

3.大三的《城市社会学》,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介绍把社会学的基本理

论应用到城市问题研究中所产生的各种理论;

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在学会运用概念和做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能够具体地写出一篇专业论文来。

上学期,我也曾经尝试这么做,而且大家也做得非常好,只是各种原因未曾实施。

4.写文献综述的步骤: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注意主题要鲜明;

(2)收集资料,注意资料的完备性,多多益善;

(3)系统地分析这些资料,主要是分类整理,然后找出各个类型的社会学理论的特点、优点、缺点及其使用范围;

(3)综合各种观点,提出自己的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4)在实践中不断地应用这些框架,并修正、补充自己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生平和著述

一、生平(life)

孔德(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

他的父亲是一个政府官员,也是一个热心的天主教徒和保皇分子,极力鄙视革命。

像所有人一样,孔德在青年时代是激情而狂热的,他放弃了家庭的保守信念,树立了自由、共和的信念。

1817年,孔德认识了圣西门(60岁),并作为他的秘书和朋友工作了七年之久。

在合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受到了圣西门的巨大影响。

正是在圣西门的影响下,他开始由自由共和思想转向精英主义,而且把社会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来看待,并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因名义之争和政见不合,1824年孔德与他的导师分道扬镳,开始了孤独的研究生涯。

由于自己的成就,他又和密尔等人成了朋友。

孔德晚年沉迷于“人道教”(theReligionofHumanity)的建立,他再次陷入学术的孤独之中,但是他却开始和许多政界要人联系,来推销自己的人道教思想。

二、著述(works)

1830至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

1844,《论实证哲学的精神》;

1851至1854年,《实证政治体系》;

1848,《实证哲学概观》;

等等

三、社会背景(socialcontext)

1.孔德生活的法国处于社会和政治秩序紊乱的年代。

Thebelatedcomingofindustrialrevolution导致了法国社会的急速变迁,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迅速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为了取得政治地位,也促使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

孔德一生便经历了七种政治体制和无数次的群众运动。

孔德出生于罗伯斯庇尔极端统治之后相对温和的热月政府时期;

两年后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又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4年拿破仑莱比锡战败,路易十八又统治了法国;

虽然拿破仑曾经历过100天的复辟,但路易十八和查尔斯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830年的七月革命。

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后路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政治运动背后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

在工业革命之前法国的主要阶层有封建主、手工业者、工艺制作者和农民;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法国出现了资本家和工厂工人。

各个阶层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也谋求获得政治地位;

1789年法国大革命其实是资本家领导的推翻封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

但1820年后的革命,主要是传统阶层和工厂工人不堪经济衰退带来的生活困境,起来反对现存的资产阶级封建主统治。

2.孔德一代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尴尬地位。

经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大量的年轻人占据了统治和管理地位,出生于1798年的孔德成年以后面临着就业机会的减少。

再加上当时的经济萧条的影响下出现的doctorwithoutpatient,lawyerwithoutclient状况,年轻一代更是对前途一片茫然。

于是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政府统治产生了不满。

社会状况和个人状况都促使孔德谋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四、思想渊源(theintellectualcontext)

1.进步传统(thetraditionofprogress)

2.秩序传统(thetraditionoforder)

3.自由传统(thetraditionofliberalism)

4.圣西门的影响(theinfluenceofSaint-Simon)

第二节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

一、人类发展三阶段说(thelawofhumanprogressorthelawofthreestages)

1.早在1822年,孔德便决心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说明人类社会如何从类人猿一步一步发展到了当时的文明社会。

2.三阶段的内容。

他认为,人类智力的发展和个人智力的发展是一致的,他说:

“我们每一个重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会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状态:

神学的或者虚构的阶段(theologicalorfictitious);

形而上学的或者抽象的阶段(metaphysicalorabstract);

科学的或者实证的阶段(scientificorpositive)。

……在神学阶段,人类试图寻找事物的本质属性、各种现象的最终和直接原因……假设所有的现象都是有超验存在决定的……在形而上学阶段,人类假设抽象力量和不同实体决定了所有社会现象……而在科学阶段,人类放弃了对终极信条的追求,而是寻找宇宙和世界的因果规律。

”(p21)

3.三个阶段在进化过程当中的关系。

新的阶段只有在上一阶段衰败后才会取而代之,因此就的阶段无法预测新阶段的特征。

在某一个阶段处于统治地位的稳定时期,社会处于平衡状态,而在新旧阶段的转型时期会出现紧张紊乱态势。

4.三阶段说的影响范围。

三阶段说不仅可以用来说明个人智力和人类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组织(socialorganization)、社会秩序(socialorder)、人类生活物质条件(materialconditionsofhumanlife)的发展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孔德虽然强调人类智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从未承认人类智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发展。

二、科学分类和层级体系

1.科学分类体系(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

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整体,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五类:

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

与此相应,科学也划分为五种:

天文学(astronomy),物理学(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物学(biology),社会学(sociology)。

2.科学等级体系(thehierarchyofthescience)

整个宇宙现象是相互联系的,那么研究这些现象的各门科学也是相互联结的。

他们既不是平行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这个结构就是科学等级体系。

科学等级体系和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说是一致的。

任何一种达到实证阶段的知识和他的一般性(generality)、简明性(simplicity)和独立于其他知识(independenceofotherdepartment)是相一致的。

所以天文学由于其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的特点,首先达到了实证阶段,取得了科学等级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然后是physics,chemistry,biology,sociology。

从逻辑的角度看,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和依赖性在增加。

三、社会学方法论

1.知识论。

孔德则认为社会有客观的发展规律而且我们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这种规律。

2.方法论。

在孔德看来,自然科学已经建立了关于自然现象的规律体系,下一个阶段就是在社会学研究中作这项工作。

3.本体论。

在论述社会学与科学体系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时,孔德强调了社会学对相邻学科——生物学的依赖及其相似之处,阐发了关于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的基本思想。

4.学科功能。

社会科学也要像自然科学一样为人类服务,社会学的研究最终要给人类带来福利,用来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他认为,一旦发现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益于人类的行动也可能性。

四、社会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observation)

孔德断言,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很早就采用了观察的方法,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也要建立在对社会事实(socialfact)进行观察的基础上。

形而上学的理论家认为观察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纯经验活动,因此反对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中去,这是由他们反实证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

孔德非常重视观察中理论指导(theguidanceofapreparatorytheory)的作用,并把实证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认为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得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

孔德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划分为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两种,观察也相应地分为静态观察和静态观察,前者在社会静力学的指导下进行,后者在社会动力学的指导下进行。

孔德又根据观察的对象把观察划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前者直接观察所要研究的社会事实,后者通过历史和文化遗迹来观察社会事实。

2.实验法

孔德把实验法分为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两种,他说:

“如果说直接试验用于复杂的生物现象就已很困难,那么这一方法用于社会科学则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根据共存和演替的规律,对于社会任何一部分的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会影响到其它部分。

所以这一方法如果全部实行,将由于不可能将现象的条件或结果单独分离出来,而失去其全部的科学价值”。

所以,孔德主张在社会学研究中采用间接试验的方法,所以间接试验,是指实验者——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情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孔德认为,当社会现象的正常进程(theregularroutineofsocialphenomenon)受到某种确定方式的干扰时,试验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病态现象(pathologicalcases)是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纯实验的同义语,即通过对社会病态现象的分析,比较革命时期和和平时期的不同,从而找出影响社会和谐和演替的原因,进而发现社会现象正常进程的规律。

3.比较法

(1)孔德认为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

这种方法在其他方法中都有体现。

(2)通过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澄清人类社会的本质。

(3)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可以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各个部分分别低、但以一致的方式在进化,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进化速度不同,于是造成了在同一历史时期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由于西方文明在过去的发展阶段上没有留下明显的历史痕迹,研究它的过去就有很大困难,所有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推论出西方文明的过去发展历史。

4.历史法

孔德认为,历史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最适合于是社会现象的考察。

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顺序和连续性上考察社会学现象的一种方法。

孔德也指出,历史法本质上是一种比较的方法,只不过他们比较的时空纬度不同。

如果说一般的比较方法是相对于现有事物的一种横向的和共时性的比较,那么历史的方法则是相对于过去事物的一种纵向的和历时性的比。

五、评价

关于社会学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论述是孔德社会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替充分体现了孔德要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实证科学的思想和努力,为进一步发展和最终形成一门具体学科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社会静力学(socialsstatics)

一、社会静力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学科。

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研究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平衡和和谐被打破,就会出现社会病态,社会革命和动荡就是社会病态的具体表现。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孔德强力反对把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元素(emphaticallyrefusestoseeindividualsaselementaryparts),而是把家庭看作基本的社会单位(socialunit)。

这充分体现了他方法论中的整体性观点,认为社会具有个人所不具有的性质,而且社会会影响个人的情感和行为。

(二)人性假设。

人性具有三重品质,由情感、活动和才智构成。

情感是人类的灵魂,决定着人的行为,具有利己主义和为他主义两个纬度。

活动是人们生活的主题,包括军事阶段和工业阶段两个纬度,分别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才智是人们的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的认识。

孔德尤其强调了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用利他心来抑制利己心,达到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

二、家庭

1.家庭和个人: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具有整体性的性

质,在家庭中,个人的利己主义(egotisticalpropensity)受到了控制,达到了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和谐。

2.家庭和社会。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形成部落,部落形成民族,是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三、社会共同体

1.概念。

在孔德看来,社会有机体是由作为他真正成分的家庭、形成他真正组织的阶级和种姓,以及最有油作为他的真正器官的城市和乡镇组成的一个整体。

2.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

孔德经常通过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说明社会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具有个人所不具有的品质,但同时也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区别:

个体的范围局限在个体的皮肉之躯,由物质的界限和纽带;

而社会有机体没有这种物质意义上的界限,只能靠精神因素实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3.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制度

(1)所有制(p27)

(2)劳动分工和经济合作(p27)

(3)语言(p26)

(4)宗教(p26)

第四节社会动力学

一、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

1.社会动力学,是孔德运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说解释社会历史进步的学科。

孔德认为,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

2.之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三个历史时期:

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

二、军事阶段(神学阶段):

远古至中世纪早期,孔德又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他们的知识和统治特征主要是:

拜物教时期或万物有灵论时期以家庭或氏族公社为特征;

多神教时期以城邦国家为特征;

一教独尊的基督教时期教会大量出现,宗教具有普遍的性质,而政治具有地区性的特点,宗教和政治的分离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三、过渡阶段(形而上学阶段)

大于相当于1300年至1800年期间。

由对神灵的崇拜转向对人类智力和知识的崇拜,由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军事阶段转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业阶段,学者和实业家组成的共和政府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四、工业阶段(实证阶段)

大约1800之后的发展阶段。

在知识方面,以科学的普及、实证主义理论的创立以及科学社会作用的增长为标志,在科学影响下,工业发展是人类资源获得大量的开发和利用,社会由牧师、银行家和工业家共同管理。

五、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

1.智力发展

2.人口

3.种族

4.气候与地理环境

5.政治活动

第五节孔德的社会改革思想

一、理论基础

在人性三分法的基础上,孔德认为社会也有三种力量:

一是建立在行动基础上的表现为财富的物质力量;

二是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表现为观念的智力力量;

三是建立在博爱基础上的表现为命令与服从的道义力量。

社会组织和改建的最高任务和最大的困难是将这三种力量合理地结合起来,不是任何一种获得必要的特权。

国家的社会阶级同样也体现了以上三种力量:

牧师,指引我们思考;

妇女,激发我们的仁爱;

实际首领指导我们的战争和平日的生产活动。

二、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

1.社会的改组不是建立在政治或经济的基础上,而是依靠新的工业社会的道德,仅靠政治手段,不仅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并且会破坏工业活动。

(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国家的权力“体制内”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他的意识形态和他的实际相符合还可以,但是现在的宣传和实际又不大相同,因此造成了社会的不满)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