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图的割点割边桥块缩点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6902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通图的割点割边桥块缩点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连通图的割点割边桥块缩点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连通图的割点割边桥块缩点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连通图的割点割边桥块缩点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连通图的割点割边桥块缩点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通图的割点割边桥块缩点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文档格式.docx

《连通图的割点割边桥块缩点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通图的割点割边桥块缩点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连通图的割点割边桥块缩点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文档格式.docx

=dfn[v],说明v的儿子u不能通过其他边到达v的祖先,此时如果拿掉v,则必定把v的祖先和v的儿子u,及它的子孙分开,于是v便是一个割点,v和它的子孙形成一个块。

dfn[v]时,则说明u不仅不能到达v的祖先,连v也不能通过另外一条边直接到达,从而它们之间的边w(v,u)便是割边,求割边的时候有一个重边的问题要视情况处理,如果v,u之间有两条无向边,需要仍视为割边的话,则在DFS的时候加一个变量记录它的父亲,下一步遇到父结点时不扩展回去,从而第二条无向重边不会被遍历而导致low[u]==dfn[v],而在另外一些问题中,比如电线连接两台设备A,B如果它们之间有两根电线,则应该视为是双连通的,因为任何一条电线出问题都不会破坏A和B之间的连通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used[]数组标记边的id,DFS时会把一条无向边拆成两条有向边进行遍历,但我们给它们俩同一个id号,在开始遍历v->

u前检查它的id是否在上一次u->

v时被标记,这样如果两点之间有多条边时,每次遍历都只标记其中一条,还可以通过其他边回去,形成第二条新的路

求割点的时候,维护一个栈st每遍历到一个顶点v则把它放进去,对它的子孙u如果dfn[u]为0,则表示还没有遍历到则先DFS(u),之后再判断low[u]和dfn[v],如果low[u]>

=dfn[v],则把栈中从栈顶到v这一系列元素弹出,这些点与v形成一个块,如果u的子孙x也是一个割点,这样做会不会错把它们和v,u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块呢,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如果发现x是一个割点,则DFS到x那一步后栈早就把属于x的子孙弹出来了,而只剩下v,u的子孙,它们之间不存在割点,否则在回溯到v之前也早就提前出栈了!

画一个图照着代码模拟一下可以方便理解。

求割边也是一样的。

有向图强连通分量的算法有两个,一个是Kosaraju,另一个是Tarjan,前者需要两次DFS,代码量偏大但容易理解,后者只需要一次DFS和维护一个栈便可以,实现简单,详见这里>

>

强连通分量KosarajuPKTarjan

2010-04-2216:

23

Kosaraju算法

对每个不在树中的点开始DFS一次,并记录离开各点的时间,这里是离开的时间,而不是到达时的,比如有图1->

22->

3则1,2,3分别对应的时间是321,因为3没有出边,所以最先离开,其次是2,最后是1,

DFS后,在同一棵树中的点,如果dfn[v]>

dfn[u]则说明点从v有可能到达u,而这棵树中的dfn[]最大的点,肯定可以到达每个点,从而在原图的逆图中,每次都选没有访问过的最大的dfn值开始DFS,如果可达点x则说明它们是强连通的

voidDFS_T(intu)

{

inti,v;

if(used[u])return;

used[u]=1;

id[u]=scc;

for(i=q[u];

i!

=-1;

i=Tedge[i].pre)

{

v=Tedge[i].d;

if(!

used[v])DFS_T(v);

}

}

voidDFS(intv){

inti,u;

if(used[v])return;

used[v]=1;

for(i=p[v];

i=edge[i].pre)

u=edge[i].d;

used[u])DFS(u);

order[++num]=v;

intKosaraju()

inti,j,k,v,u;

memset(used,0,sizeof(used));

num=0;

for(i=1;

i<

=n;

++i)if(!

used[i])DFS(i);

memset(id,0,sizeof(id));

scc=0;

for(i=num;

i>

=1;

--i)if(!

used[order[i]])scc++,DFS_T(order[i]);

Tarjan算法

dfn[v]记录到达点v的时间,跟上面的离开不同,low[v]表示通过它的子结点可以到达的所有点中时间最小值,即low[i]=min(low[i],low[u]),u为v的了孙,初始化时low[v]=dfn[u]。

如果low[v]比dfn[v]小,说明v可以通过它的子结点u,u1,u2...到达它的祖先v'

则存在环,这个环上所有的点组成的子图便是一个强连通分量。

换一个角度看,如果当low[v]==dfn[v]时,则它的子树中所有low[u]==dfn[v]的点都与v构成一个环,维护一个栈,DFS过程中,每遍历一个点则把它放入栈中,当发现low[v]==dfn[v]则依次把栈里的元素都弹出来,当栈顶元素为v时结束,这些点便构成一个以v为树根的强连通分量。

仍以上图为例,首先遍历点1,并dfn[1]=low[1]=++num,num表示按先后访问时间编号,同时1入栈

a.从3深入dfn[3]=low[3]=2;

3入栈

b.从3到5dfn[5]=low[5]=3;

5入栈

c.从5到6dfn[6]=low[6]=4;

6入栈

d.发现6没有子结点可走,这时判断dfn[6]==low[6],于是开始弹栈,当遇到6时则break,即共弹出一个元素,于是6便是一个强连通分量

e.回溯至5,同样判断和弹栈,发现5也是一个强连通分量

f.再回溯至3,发现有边3->

4,dfn[4]=low[4]=5,4入栈

g.4有边到1,由于1已经在栈里面,所以用dfn[1]更新low[4]即low[4]=min(low[4],dfn[1])=1

h.回溯更新4的父亲3的low值low[3]=min(low[3],low[4])=1

i.再回溯至1,发现有边1->

2继续深度遍历,2入栈,发现它的子结点4已经在栈中,直接更新low[2]=min(low[2],dfn[4]);

j.回溯至1,从而1所有出发的边都走了一遍,这时再比较low[1]与dfn[1],发现相等,于是开始弹栈,找到2,4,3,1这四个元素,构成一个连通分量。

voidTarjan(intv){

dfn[v]=low[v]=++num;

st[++numSt]=v;

for(inti=p[v];

i=edge[i].pre){

intu(edge[i].d);

dfn[u])//还没有标号的点

Tarjan(u);

//先遍历它的子结点

GetMin(low[v],low[u]);

//用子结点更新当前点的low值

elseif(used[u]&

&

GetMin(low[v],dfn[u]));

if(dfn[v]==low[v]){

scc++;

while

(1){

intu(st[numSt--]);

id[u]=scc;

used[u]=0;

if(v==u)break;

intmain(){

for(inti=1;

dfn[i])Tarjan(i);

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当发现一个点v的子结点u已经在栈中时用dfn[u]来更新low[v],而不是用low[u],感觉好象两个都可以用,因为只要保证low[v]尽可能变小就行了,

三、代码实现

割点和块

求割点的时候由于不知道最开始选的树根是不是只有一个儿子,这样在DFS过来中不会满足low[u]>

=dfn[v]而判为割点,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儿子的根肯定也是一个割点,所以要特判!

voidCutBlock(intv){

dfn[v]=low[v]=++cnt;

st[++top]=v;

if(dfn[u]==0){

CutBlock(u);

if(low[u]>

=dfn[v]){//V是一个割点

block[0]=0;

while(true){

block[++block[0]]=st[top];

if(st[top--]==u)//只能弹到u为止,v还可以在其他块中

break;

block[++block[0]]=v;

//割点属于多个块,一定要补进去

Count(block);

elseGetMin(low[v],dfn[u]);

割边和缩点

voidCutEdge(intv,intfa){

if(u==fa)continue;

dfn[u]){

CutEdge(u,v);

dfn[v]){//边v->

u为一条割边

cutE[++numE]=E(v,u);

//将u及与它形成的连通分量的所有点存起来

++numB;

while

(1){

id[st[top]]=numB;

if(st[top--]==u)break;

有向图强连通分量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地方,上面标记为紫色的那行代码,相比上面两个代码,这里加了一个used[]判断点是否在栈中,为什么前面的不要,而这里需要呢,举个例子

根据dfn可以看出搜索的顺序是1->

2->

5->

6形成一个强连通分量(2,5,6),于是开始退栈,回溯到1从3出发到达4,此时如果直接用dfn[2]更新low[4]的话,会得到low[4]=2,变小后而与dfn[4]不再相等,不能退栈,这与最后的4形成一个单独强连通分量是不符合的,所以,不在栈中的点,不能用来更新当前点的low[]值,为什么无向图不用标记呢,那时因为,边是无向的,有边从4->

2同时也必有边2->

4由于2之前被标记过,而遍历到当前结点4又不是通过w(2,4)这条边过来的,则必还存在另一条路径可以使2和4是相通的,(即图中的4-3-1-2),从而2,4是双连通的。

其实以上三个算法都源于Tarjan,只是根据dfn[]和low[]判断条件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结果,无限OrzTrajan!

于是,顺便总结一下LCA的离线算法

离线是指把所有的问题都存起来,类似邻接表的形式,能根据点v找到它关的点u,处理完后一次性回答所有的答案。

DFS到v时,用used[]标记为已访问,下面分两部分完成

1、在Q个查询中对所有与v相关连的ui,uj,uk,如果检查发现used[]为真,则说明它们的最近公共祖先为ui当前能往上最大程度找到的祖先,这个可借助并查集实现,记录结果用以后面输出。

2、对v所有子结点u(不同于上面的u),进行DFS(),DFS结束后,设置u的父亲为v,即fa[u]=v;

时间复杂度为O(m+Q),Q为查询的总数,dist[]记录根到当前点的距离,如果最后要求任意两点v和u之间的距离,则为dist[v]+dist[u]-2*dist[lca(v,u)]

voidLcaTarjan(intv){

fa[v]=v;

for(inti=q[v];

i=e[i].pre){//对跟v相关每个问题,尝试进行回答

intu(e[i].d),id(e[i].id);

if(used[u])ans[id]=Find(u);

intu(edge[i].d),w(edge[i].w);

used[u]){

dist[u]=dist[v]+w;

LcaTarjan(u);

fa[u]=v;

四、例题

pku1523>

先求割点,第二问其实就是求块,一个割点存在k个块中,删掉后,便形成k个子图

pku2942>

求块后,对每块有:

如果存在奇圈,则可以分开开会,否则全T掉,判断奇圈可以用DFS二分染色的方法,当前点染为白色,它所有相邻点染为黑色,如果最后发现某条边两个端点同色,则存在奇圈。

pku3694>

求割边后,并标记,这时新图形成一棵树,但并不需要缩点,否则反而不好处理,每加一条边w(v,u)进去,必会形成一个圈,剩下的问题但是如何找圈,事先求出v,u的最小公共祖先,加入边w(v,u)后,则这个圈的一部分便是从v到lca(v,u)之间的树边,另一部分是u到lca(v,u)之间的树边,由于一个图中割边的总条数不会超过n,所以可用割边关联的两个顶点中的一个来记录它的位置,这样在沿v或u向lca(v,u)往上找时,快速判断它与它父亲之间相连的边是否为割边,是的话ans--并标记为非,因为w(v,u)的加入形成了环,环中原来所有的割边都会变成非割边。

用fa[v]表示v的父亲,set[v]表示v的祖先,虽然初始都表示v的父亲,但在LCA时要区分使用,一个只记录它的直接父亲,另一个并查集时压缩路径会改变。

pku3352>

pku3177>

求割边,缩点后,形成一棵树,统计度为1的点个数t,需要连的边数则为(t+1)/2,pku3177只是多了重边处理,方法见上。

hdu3394>

求块,如果一个块的顶点数等于边数,则这个块只有一个环,如果边数大于点数,则必有多个环,容易知道在一个K环的块中,每条边也必属于K个环,这样可以计算出在一个环和多个环里的边总数,剩下的便是不在环中的边。

hdu3394Railway无向图求块

2010-06-0222:

07

hdu3394>

求在0个环、1个环、多个环里的边的条数

问题转化为无向图求块,即缩块。

块是不存在割点的连通子图,如果一个块的顶点数等于边数,则这个块只有一个环,如果边数大于点数,则必有多个环,容易知道在一个K环的块中,每条边也必属于K个环,这样可以计算出在一个环和多个环里的边总数,剩下的便是不在环中的边。

#definearr 

10010

#definebrr 

500010

structEdge{

intd,pre;

Edge(){}

Edge(intd1,intpre1):

d(d1),pre(pre1){}

}edge[brr];

intp[arr];

intpn;

intdfn[arr];

intlow[arr];

boolused[arr];

intcnt;

intblock[arr];

intn,m;

intnone,one,two;

intst[arr];

inttop;

intfa[arr];

voidInsert(intv,intu){

edge[++pn]=Edge(u,p[v]);

p[v]=pn;

edge[++pn]=Edge(v,p[u]);

p[u]=pn;

voidCount(int*block){

FF(i,block[0])used[block[i]]=1;

intsum(0);

FF(i,block[0]){

intv(block[i]);

for(intj=p[v];

j!

j=edge[j].pre){

intu(edge[j].d);

if(used[u])sum++;

}

sum/=2;

if(sum==block[0])//点和边总数一样多,刚好一个环

one+=sum;

elseif(sum>

block[0])//边比点多,存在多个环

two+=sum;

elsenone+=sum;

FF(i,block[0])used[block[i]]=0;

st[top++]=v;

DFS(u);

=dfn[v]){

block[++block[0]]=st[top-1];

if(st[--top]==u)

elseif(u!

=fa[v])GetMin(low[v],dfn[u]);

voidWork(){

clr(dfn,0);

clr(low,0);

clr(used,0);

cnt=none=one=two=top=0;

FF(i,n){

if(dfn[i]==0)DFS(i);

printf("

%d%d\n"

none,two);

intmain(){

while(scanf("

%d%d"

&

n,&

m)!

=EOF){

if(n+m==0)break;

clr(p,-1);

pn=0;

FF(i,m){

intv,u;

scanf("

v,&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