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665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doc

《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doc

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

曹颖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减负”这个词就已为大家所耳熟能详了。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这一教育难题也先后多次就此发过很多文件并采取了一些相关的措施,但“减负”的实际[1]收效并不大。

本文试图从影响“减负”效果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入手来分析基础教育“减负”成效不大的原因,指出这一教育难题的存在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此外,还必须对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发挥其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有效的导向、调控作用;同时还要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全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减负”能发挥它本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基础教育、减负、原因、对策

基础教育“减负”,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减轻学生的日常课业负担,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之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其它方面的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全面发展。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1]。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基础教育的重要问题。

中小学生“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的现状非常普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心理疲惫而引起的厌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的产生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曾先后多次发出文件,力图规范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缓解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保证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然而,面对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顽症,频频下发的文件和三令五申的政策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依然很重,有的地方和学校甚至出现“越减越重”的反常现象。

表面上看,学习时间过长、作业量太多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决定因素,然而,透过当前“减负”呼声日益高涨,“减负”措施不断出台,而学生身心疲惫的状况却没有丝毫减轻(甚至还在加重)的怪异现象看,学习时间的长短与作业量的多少只是学生负担的外在表现而非其根源。

在现实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减负”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原因

1、政策执行者对“减负”政策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对人进行全方面的培养。

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目的是减去施加给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在教育改革中通过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减轻学习压力的效果[2];其根本目的还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有些政策执行者没有能够全面正确地把握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真正涵义,由于对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目标、内容不完全了解,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执行方式、结果与政策本意相悖的情况。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仍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再加上相当一部分人早已形成的狭隘的教育价值观、陈旧的人才观一时难以改变,对学校教育的宗旨、意义等问题的认识产生了较大偏差。

因而就使得“减负”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障碍重重。

2、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相对落后

目前,考试还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虽然在许多方面已暴露出它的弊端,但至今为止还尚未找到能替代这种选拔人才的途径。

因此,“应试教育”模式便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活动中形成了。

中国古代就有科举考试的传统,人们都信奉“学而优则仕”,平民百姓要谋取功名、官位,就只有通过读书、考试这种方式。

今天,社会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人们心底希望通过读书成为“人上人”的观念仍保留着,很多人不是把读书上大学看作是对人的进一步培养,而更多的是把它看作是个人飞黄腾达的“敲门砖”[3],所以,“望子成龙”的人们便给学生施加繁重的学习压力,不愿意接受所谓的“减负”。

3、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盲目推崇

社会上的多数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事业单位,往往以文凭为准绳来衡量一个人的“水平”,而不是考核其实际工作能力。

尤其是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资及住房的调配都与学历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对文凭、学历的盲目追求,这对在校学生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

用人单位的这种“文凭至上,学历第一”的倾向,毫无疑问又给该政策的执行带来了障碍。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由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再加上近些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就业制度市场化,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相对来说,学历层次越高,能找到称心工作的机率就越大。

甚至有不少企事业单位,明确告示只接收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

显而易见,这对于家长以及在校学生的压力就更大了。

(二)学校原因:

1、学校管理层方面的因素

对于有关部门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政策,学校的管理层大多扮演着“双面人”的角色[4]。

一方面,迫于种种压力,对于上级的指示,他们不得不表示要严格地贯彻执行;而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有较高的升学率,虽然一些学校的确是取消了期中考试,但随之而来的随堂小测验、月考等其他考试名目又出现了。

不少学生和家长反映,有的学校“减负”只是走形式,学生课业负担表面上是减了,实际上为了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学生的精神压力和负担并没有有所减轻,甚至较之“减负”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2、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个根本原因根深蒂固

多年来,社会对于学校优劣的评价,主要是看其升学率、升入高一级重点学校的人数等考核指标。

面对激烈的办学竞争,学校为了自己的声誉和生存发展,无论如何也要把考试成绩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

出于对“减负”会影响考试成绩进而影响升学率的担心,诸多学校不愿率先实质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而做些所谓“减负”的表面文章。

面对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和“一考定终身”的说法,广大家长对提高子女应试能力的愿望有增无减:

有条件能请家教一定要请,即使认为节假日或课外的补习班意义不大,也怕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有损失而盲从。

在学生和家长的眼里除了考试分数的高低就是成绩排名的前后。

这样年复一年,学生们不但课业负担依旧沉重,心理负担也只能同步增长甚至更为沉重。

3、教师因素

众所周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理想状态是在学生学习负担较轻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这种状态的实现是以高素质的教师实施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学为前提的。

显而易见,目前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学校不多。

由于种种原因,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一时难以适应“学生轻负担,教学高质量”的需要,他们的教学素质特别是教育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不少教师仍然还依靠延长教学时间(如“拖堂”、利用自习时间上课、双休日补课)、增加作业量等低效重复的办法来提高考试成绩。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认为,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

对学生评价的片面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失误;学生的智力生活背景贫乏;学生没有熟练地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教师的文化素养低。

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恰当与否,也是造成学生负担的主要因素[5]。

(三)家庭原因

家长观念的转变在减负中是关键,同时也是难点问题。

家长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自古有之,今日更甚。

在培养人才就等于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高分的观念下,家长们普遍都重视学生能否成才,而很少考虑是否成人。

面对减负,有的家长竟然提出这样令人吃惊的问题:

“学校要是不留作业,孩子们剩余时间干什么?

”这真是一个值得家长们扪心自问的问题:

一个连一点自主能力都没有,一个连课余时间也要完全依附于学校的孩子,一个连剩余时间都无法自己支配的孩子,将来如何能独自到社会上打拼?

我们学校教育出的孩子到了离开作业、离开补习班后就无所适从的地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反思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原因造成学生课业的加重是社会和学校因素造成的一个必然结果。

部分家长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领情”,学校教学课堂明明增加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减轻了,但一些家长却纷纷为孩子请家教、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结果是孩子负担依然很重,令他们苦不堪言。

一味地追求应试和升学一旦成为家庭的教育观念,家长的目光必然就会集中到所谓的升学率高的重点学校,他们心甘情愿把大把钞票送进这些学校。

而学校见有利可图,也必然相应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由此便形成了“应试教育链”,无辜的学生被夹在学校和家长中,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

综上所述,学生过重负担的形成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减负成效甚微,无论是从减负流于形式,还是从学校、家长方面的“加负”来讲,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制度的问题。

现行的教育制度是考试教育,学生升初中、升高中、上大学乃至毕业分配都要考试。

择优录取的必定是高分,要就业,还得靠学历和证书。

大学有名牌与普通之分,高中有重点与一般之别。

于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班级之间的竞争,学生之间的竞争甚至于家长之间的竞争都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增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针对这一现状,教育制度方面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教育评价制度上了。

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评价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一套评价体系:

从教育机关对学校的评价,社会舆论对学校的评价,到学校内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这其中无一例外都渗透着应试教育的思想。

真正的教育理应饱含人类的终极关怀,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创造力,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灵魂的、丰富而完整的人;而不只是单维化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

以牺牲年轻一代身心健康为代价带来的社会发展虽可能是显效的、高速的,但它却肯定是肤浅的、缺乏后劲的。

任何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做法都是背离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可持续发展宗旨的[6]。

因此,要真正将“减负”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做到:

(一)政策执行者要与时俱进,加强对“减负”政策的理解和对其精神的把握

明确“减负”政策的精神就是要明确此政策实施的内容及其目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政策执行才会有方向可循。

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目标,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只有明确了这个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把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带来真正的效应。

(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我们要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观念,树立教育是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教师、学生的质量观,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育观。

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育观。

[7]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中小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来自于家长们那种传统的狭隘的人才观念。

高期望值必然导致高压力,要减负,要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教育成年人,特别是家长。

要使家长们明白,孩子的明天比今天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健康比分数更重要、全面发展比高分低能更重要[8]。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规格的,不只是只有上了大学,才可能成为人才。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既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家、学者等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合格的熟练的一线从业人员和能工巧匠。

人们的人才观念不转变,减负工作将半途而废。

(四)加快考试、招生、测评制度的改革,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

全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必须加快考试和招生制度的改革,发挥其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有效的导向、调控作用,使其朝着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要推进招生制度的配套改革,弱化考试的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