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413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国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我国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我国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我国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docx

《我国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docx

我国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1中国生态危机的现象 1

1.1环境污染 1

1.2生态恶化 2

2生态危机的成因 3

2.1爆炸的人口引发生态危机 3

2.2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 4

2.3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 5

2.4生态保护监督机制不健全引发生态危机 5

2.5对自然生态价值观念的缺失引发生态危机 6

3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7

3.1融入世界大潮,凸显中国特色 7

3.2完善“一二三四工程”体系 7

3.3构建新的“耦合”动力体系 9

3.4构筑“三个平台” 10

4实例:

太湖蓝藻的爆发与治理 11

5总结 12

6参考文献 13

1中国生态危机的现象

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明显,森林减少、草地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一个又一个的危机接踵而来,不仅打破了我们对未来的美好幻想,而且也使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就黯然失色。

这种巨大的生态压力,将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条件,并且它将不断演化为21世纪上中叶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严重障碍。

以下将详细列举几个我国当前较为显著的生态危机问题。

1.1环境污染

(一)大气污染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的大气环境状况:

2013年,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容乐观。

全国酸雨污染总体稳定,但程度依然较重。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按照新标准开展监测,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对SO2、NO2、PM10、PM2.5年均值,CO日均值和O3日最大8小时均值进行评价,74个城市中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4.1%;超标城市比例为95.9%。

中国气象局基于能见度的观测结果表明,2013年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上年增加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中东部地区雾和霾天气多发,华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雾和霾日数范围为50~100天,部分地区超过100天。

2013年,473个监测降水的城市中,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为44.4%,酸雨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比例为27.5%,酸雨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比例为9.1%。

(二)水污染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在经济增长8%的形势下,2013年,全国水质量总体变化不大,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

滇池、太湖和巢湖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海河流域污染严重。

在水污染如此严重的同时,我国缺水现象却十分普遍,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

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缺水。

水污染加剧了淡水资源危机,这不仅会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而且许多生物也正随着河流和湖泊的污染、枯竭而灭绝。

1.2生态恶化

(一)水土流失

我国对耕地的过度利用和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长期以来超过了生态系统的阈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普查成果,中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4.9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0.72%。

其中,水力侵蚀129.32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165.59万平方千米。

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湖泊,降低了调蓄能力,造成洪旱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还会使大量泥沙倾入河道,导致河床抬高,河流泛滥改道。

黄河在花园口以下河床已高出地面8米~10米,成为地上悬河,威胁着十几条交通干线、上百座城镇、上千万人口和近7000万公顷农田的安全。

(二)土地荒漠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国家,总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3%,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共9个省区,形成南北宽600公里,东西长4000公里的荒漠带。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每年正以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

据统计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约332万平方公里,受荒漠化危害的人口有近4亿,农田1500万公顷,草地1亿公顷,以及数以千计的水利工程设施和铁路、公路交通等。

(三)草地退化严重

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全国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地仅有0.3公顷,为世界人均面积的一半。

中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三化草原面积已达13500万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我国有8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积约为33100万公顷。

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西部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草地退化面机不断扩大。

西北地区沙漠逐渐扩展,荒漠化日益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2生态危机的成因

2.1爆炸的人口引发生态危机

在明朝初年,中国人口仅仅为6000万左右。

在进入清朝后,我国人口开始骤然加速,到鸦片战争开始的1840年,我国人口达到了41000万。

虽然鸦片战争,以及之后的中日战争减缓了我国人口的增长势头,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以后,中国进入了有史以来幅度最高、增长最快的人口膨胀时期,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人口就突破了13亿大关。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数量的急速膨胀,不仅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挑战,而且给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为了养活增加的人口,必然要扩大用于生产粮食的农耕地和牧场,从而造成耕地资源压力。

高密度的人口,日益紧张的人地比例关系,一方面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一高二低的特征:

即高的土地生产率,极低的劳动生产率,极低的农副产品商品率。

另一方面,对相对贫乏、潜力有限的农业资源造成持久的巨大压力,并超出合理的承载极限。

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考察委员会研究,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生产力一年生物生产量约为5000亿公斤粮食,其合理人口承载量为12.5亿,超载人口约为1亿人。

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会造成对土地生态系统破坏,加快土壤矿物和肌机质的枯竭和土壤结构的破坏,造成土壤退化,形成水土流失。

(二)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必须增加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消耗。

而且由于人人都在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使资源的消耗量增大。

随着人均所得的提高,能源消耗量也在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成正比。

然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像水、土壤、森林这样的再生资源,还是矿产、金属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资源匮乏问题。

没有能源,我们的生活将变得一片黑暗,没有矿产资源,我们生活将无所适从,自然资源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如今他们却日益面临枯竭。

对于各种资源的过度开发,严重削短了生态系统的再生与修复时间,使得为人类提供资源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

(三)为了生存和生活地更美好,人类不断地制造着众多工业品,结果在为人类所利用的工业品生产的同时,许多不能为人类利用而且对环境有巨大污染作用的废物也随之产生。

于是,随着人类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类所处的环境的质量却越来越差。

过多的废弃物排放和过多的破坏行为,无疑加剧了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结果形成严重的生态危机。

2.2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实现小康社会,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也造成了诸多生态问题。

(一)工业化引发生态危机。

马克思指出:

“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汤恩比也说过:

“人类如果想使自然正常地有序下去,自身也要在必需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的话,归根结底必须和自然共存。

”由此可见,人其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活动不能超过自然界所能接受的范围,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人类想要发展,必须和自然界的发展同步。

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实施发展工业化的战略,在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国家及政府起初对生态环境并没有太大重视,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发展起来,他们将没有经过处理的工业“三废”通过各种途径排放到环境中去,使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目前,我国仍处于资源型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优势。

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下,人类活动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特点。

而具有大规模、快速、高效特点的现代化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进而导致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呈现明显增大趋势。

这样一来,我们极易陷入“经济发展越快,生态危机就越严重”这一怪圈。

人的索取与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有增无减,引发并加剧生态危机。

(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很难将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它只注重经济数量的扩张,而忽视经济质量的提高。

具体表现为“四高三低”,“四高”是高积累、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三低”是低科技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低产出。

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生态破坏。

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大水漫灌,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致使江河断流和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同时又使农田营养物质流失,水体的富营养化。

粗放的生产方式还包括不合理的开垦和一些地区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已使农业日渐成为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大户。

矿产资源开采的回收率很低,损失浪费严重。

2.3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

格斯说: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正是这种不同于生物本能的行为,通过改变自然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实践活动,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实现了由自然史到人类社会史的转变,在地球上建立了不同于一般生物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伴随着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科学技术也随之产生。

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类的历史证实“科技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到可以成为能造福人类的法宝,反之,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的利器。

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这种不合理应用使之成为大量生产和利润至上的工具,放大了其负面效应,进而成为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的帮凶。

2.4生态保护监督机制不健全引发生态危机

(一)我国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立法体系不完善。

在中央和地方都没有一部专门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设置的法规和规章,有关规定都散见于各个有关法律之中。

另外,我国单行法规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都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在司法实践中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专门性的法定咨询机构。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应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宝贵建议,这就要求配置相应的咨询机构,使国家的各项决策和行动趋于科学化。

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均注重此类机构的设置,而我们国家目前还缺乏相应机构。

(三)环保部门缺乏独立性。

在现实生活中,地方的重要污染源主要是当地的各类企业,这些环境执法的对象同时又是纳税的大户,是解决当地政府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力量,因此这些企业大都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

而在现行的财政体系下,基层环保部门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是由当地政府提供,而不是由国家直接拨款。

由于环保部门财政不独立,所以受制于地方各政府,要看地方政府的脸色行事,难以抵制地方保护主义,因此环境保护部门缺乏有力的力量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

2.5对自然生态价值观念的缺失引发生态危机

(一)从国家角度。

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关系,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在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