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影评-周黎明.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393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doc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写影评-周黎明.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doc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

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

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

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

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

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

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

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

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

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

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

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

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

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

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review”。

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

罗杰。

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

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

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

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

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

宝琳。

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把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

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criticism或Filmtheory。

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

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

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

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

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

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

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

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

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

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

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

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像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

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

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

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

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

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

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

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

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

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

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

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

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

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

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

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

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

能怪谁呢?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

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

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

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

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

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

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

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

宝琳。

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

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

(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

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一、电影基础知识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四、影评写作要求

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

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

发明于19世纪末。

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

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

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

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

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

(19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

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

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

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

“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

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

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

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

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

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

“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

”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

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

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

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

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

许多人从影评起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

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97年高考语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推荐一部影视剧》,15分,这一举措使学校掀起起电影热,97年的《文汇电影时报》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报道。

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电影课程。

今年,东南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视片。

最近,北师大为大学生设立电影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

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

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

《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

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

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

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