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及对策.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371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及对策.doc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及对策.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及对策.doc

试论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及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表现 1

(一)、城乡教学成绩悬差较大 1

(二)、“新课改”表面化、形式化 2

(三)、“题海战术”、“静听式”教学 2

(四)、课程单一、不全面 3

(五)、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缺乏 3

二、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 3

(一)、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经费保障不到位 4

(二)、师资力量薄弱,年轻教师流动性大 4

(三)、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负担过于繁重 5

(四)、农民观念落后,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盛行 6

(五)、留守儿童逐年增多 6

三、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7

(一)、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7

(二)、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改 8

(三)、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业务水平 8

(四)、关爱留守儿童 9

(五)、更新农村人民教育观念 10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1

试论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乃至全国教育的基础。

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今天,许多农村学校因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留守儿童逐渐增多等原因,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素质教育难以全面贯彻的现状。

只有采取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等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他其他各个领域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教育改革的春风也已经吹遍华夏大地,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改的实施,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状况也发生了令人欣慰的变化,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教学设施陈旧、农民观念落后等,从而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对导致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对改变现状的对策进行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一、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教学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如教学楼进行整修新建、教室课桌统一换新等。

但长期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只偏重硬件却忽略了软件与教学质量。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城乡教学成绩悬差较大

由于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幼儿园教育不规范,只重视孩子的兴趣与快乐忽视了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甚至很多家长为了省钱,没有让孩子上幼儿班或学前班。

而在城区家长很早就让孩子接触各种基础知识,在幼儿园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城乡孩子学习基础上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方面的差距,如城区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数学的合格率、优秀率可达90%以上,而乡镇小学的合格率只有在人数极少的情况下才能达到100%,优秀率只有40%左右甚至更少。

城乡教学质量的差距已成为制约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因此九年义务教学阶段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重点应该放在农村中小学。

(二)、“新课改”表面化、形式化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从新课改开始试点到现在的全面推行,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高潮,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贯彻了新课改理念,但也有一部分教师没有理解新课改的精髓,特别是在一些农村中小学。

新课改非常的表面化、形式化。

比如有的教师将本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认为新课改就是分组学习,却又几乎没有在课堂上进行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有的教师自认为进行了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进行了新课改,将教师的墙壁分成了好几个板块,却又在布置好后再也没有去充实过板块内容;有的老师只图课堂气氛活跃,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而忽视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导致在课后的测试中学生连最基本的生字不会写,最简单的加减乘除不会算等等;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管学生回答一个什么问题都大肆的进行表扬,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这样过于“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都听腻了,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

]我们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应该把舞台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

(三)、“题海战术”、“静听式”教学

大部分实施义务教育的农村中小学在家长和学校领导的双重压力下,为了取得优异的学科成绩,仍陷在单一的“题海战术”的知识教育中,尤其是一些更加偏远的农村小学还处在以教师为中心的“静听式”教学模式中。

甚至有的学校的教育被窄化为“语文+数学”的教育,与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相去甚远。

另一方面,一些缺乏师资或师资素质不高的偏远山区学校,其教学工作甚至处于一种“维持”或“应付”的状态,其教学质量的落后也被之为理所当然。

(四)、课程单一、不全面

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学校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开设了所有的课程,但是在严重缺乏体育教学设施、运动场所,缺少美育教学资源的农村中小学中,所开设的这些课程基本上形同虚设。

特别是类似于生命与健康、研究、实践这样的课程连教科书都没有,更别谈上课了,只有在上级领导来校检查的时候才会按照课表上一节品德或者其他的课。

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排名,仅仅追求排名的高低。

有些偏远山区的村小更是只开设语数外三门,甚至连英语课都不开。

可以说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小学一天的课程中除了偶尔一节体育或者音乐课之外,其余所有的课都被需要进行期末测试语数外这三门课给占领了。

这些农村学校的学生很少体验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也难以用欢乐的歌唱伴随自己成长。

校园生活未能展现它的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相反则失之于枯燥与单调。

(五)、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缺乏

纵观城市中小学,几乎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每个学校都设置了电脑室、语音室、美术室等,也开设了远程教育。

较之城市中小学而言,农村中小学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也处于劣势。

一些农村学校即使设置了电脑室,未能开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更未能让学生享用健康的现代信息文明成果。

与此同时,农村学校的外语教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外语教学,更是默认与城市学校保持差距。

有的乡村小学连一本与新版英语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都没有,更不用谈教学挂图、英语磁带了,即使有专业的英语教师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城乡中小学外语教学的质量差距,也早已被社会和教育界视之为“合理性”存在。

二、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

李颖和王嘉毅在“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也是教育公平的核心。

[

]而影响乡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设施、经费,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

(一)、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经费保障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使城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城乡教育的严重差别。

其直接反映就是农村教学设施陈旧落后,教学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与城区的差别很大,甚至无法达到国家开设课程所必备标准。

很多农村中小学的教舍非常简陋;乡村小学教学仪器、教具、音体美器材等严重不足,有的山区小学几乎没有;教室只有桌凳,讲台都是由课桌充当;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进教室上课,仅仅围绕教科书进行教学,学习生活枯燥无味;基本上没有语音室和电教室。

许多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卫生设施陈旧,数量少,不能及时补充更新,有些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等设施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置。

“家校通”工程连中心小都没有普及。

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的落后,究其原因就是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存在着分配不足和不平均,从而导致农村中小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因地区和经济发展差异,一些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教育经费相对较少。

再加上城乡中小学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匀,很少存在额外拨款,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使农村小学的经费保障得不到充分落实。

农村中小学校物理、化学、生物、初中技术、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卫生、综合实验室和师生图书等教学设施的极度缺乏和落后限制了乡村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甚至个别乡村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乡村小学是根草,硬件不好教师少;乡村小学是根草,地经不高奖金少”。

这话虽有不妥,但也从某一方面反映出乡村小学经费不足、条件不好的问题。

(二)、师资力量薄弱,年轻教师流动性大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师范学院的发展和免费师范生的毕业,通过教育局面向社会的招聘,每年都有大量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加入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再加上学校自己聘任的代课教师,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数量上大体能满足教学需求,但是教师的学科结构还是不均衡,品德、科学、音乐、美术、生命与健康、研究、综合实践甚至包括英语在内都被称之为“杂科”,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很少由专职老师任教。

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很多代课教师,其中大部分已毕业多年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难以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

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落后,交通不方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等原因使许多年轻教师不愿意在乡村学校长久教学,有的新教师在得知自己被分配到较偏远的乡村时就不由自主的哭了。

由于青年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想尽办法通过关系掉进城区学校,导致农村中小学的年轻教师一年换一批。

有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还每年一次的进城考试,从农村中小学选调一批优秀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

这些都极大的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也不利了乡村学生的发展。

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思走,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负担过于繁重

中小学课程内容脱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现状也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全国整齐划一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教材,无视城市和农村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区别,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学科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使农村孩子难以适应。

[

]即使如此,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中,课程开设还是严重不全,孩子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去上学,但在学校除了语数外,其他的课本基本上每天都在舒舒服服的睡大觉。

另外以“升学教育”为目的的课程内容设计使得大多数需要回乡务农的学生学到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知识解决不了许多农村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学非所用”也助长了一些“困难学生”的厌学情绪。

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

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多数农村小学实行的都是包班制,每班一个老师,每天的上班时间为早上上学到下午放学,并且没有午休。

因为学校缺乏音、体、美、英等科目的专职教师,大部分教师还要兼任本班或平行班级的其他课程,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备课,有时多达九个教案本。

因为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又为了达到领导的要求,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教师不得不把其他所谓的“杂课”全部上成语文、数学或英语课,以提高主科的考试成绩,使这些科目名存实亡。

不仅如此,还要应付上级领导的各种检查,使教师真正用于思考如何上好一堂课时间少之又少。

(四)、农民观念落后,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盛行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贫困、文化落后。

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