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2570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63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1)土壤流失严重。

在土地资源方面,全球已有30%的土地因人类的过度活动遭致退化,每年流失土壤约240亿吨。

(2)水污染和缺水形势严峻。

全世界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达1000多万吨,重金属几百万吨,还有数不清的生活垃圾。

水中的病菌和污染物每年造成约2500万人死亡。

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

(3)空气污染严重。

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有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了25倍,与此同时空气中的颗粒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污染物也大量增加。

(4)灾害发生频繁。

环境的恶化还引发了各种灾害。

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人,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人。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也表明:

(1)全球环境指数整体下降。

从1970年到1995年,全球环境指数共下降了30。

这意味着在短短25年中,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骤减了三成,消耗数量相当于过去一个世纪的总和。

(2)因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疾病占所有疾病的1/4。

估计全世界每年有200万人因室内或室外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3)自1906年以来,全球温度升高了大约0.74℃。

对本世纪的温度升高状况,最乐观的估计是还会升高1.8℃~4℃。

有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2℃是一道坎,超过这道坎就极有可能造成重大的、不可逆转的危害。

所有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对地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而地球环境的恶化,最终将对人类产生巨大的伤害。

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已不堪重负。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别无选择!

二、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在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受国务院委托,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提出: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

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不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在庞大的基数上还将增加4%,城市化进程将加快,经济总量将增长4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际环境保护压力也将加大,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减排”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工作,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具体看,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资料表明,在“十五”各项经济指标都顺利实现的同时,环境保护计划指标却没有全部实现。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污染仍然严重

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

淮河、辽河、海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

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Ⅲ类标准;

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

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Ⅲ类标准;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46%的地区的局面没有改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执法不依、违法难究、执法不严、监管不当的现象比较普遍。

 

第1节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下)

2007年的数据表明,全国26.7%的地表水质劣于V类标准,30.2%的监测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污染向农村转移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突发环境事件呈现高发态势,特别是太湖蓝藻突发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同时还要看到,环境问题极其复杂,即使污染减排出现了“拐点”,实现了目标,环境质量也难以一下子全面改善,今后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2)生态环境资源退化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忽视,我国的生态环境资源呈明显的退化趋势。

以土地为例,总的表现为耕地总量逐年减少,人均占有量小,用途不稳,质量不断下降,局部地区土壤污染严重。

耕地面积从1996到2000年减少了179.61万公顷,减少幅度为1.38%,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0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2%。

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缺氮、缺磷、缺钾的土壤面积不断增加。

如广东省缺氮、缺磷和缺钾的耕地面积分别比1990年增加20.97%、16.94%和1.82%;

一些地区的水土流失仍很严重,如长江中游地区、赣江流域上游地区、东北黑土漫岗区等的水土流失形势仍非常严峻;

土地沙化问题非常突出,据动态观测,20世纪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为1560平方公里,80年代每年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前5年每年达2460平方公里,后5年每年则达到3436平方公里。

(3)气候变暖,灾害性极端气候多发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包括:

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且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

二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

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

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

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

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局面,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

四是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五是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

(4)环境群体性事件多发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近年来,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具体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群众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全国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的问题。

不少地区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地呈缩减趋势。

据2007年资料,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222个地表饮用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

环境风险居高不下。

一些地方忽视环境保护要求,甚至急功近利,项目建设中选址不当,把一些化工、石化、冶炼等高危行业建在饮用水源地、江河沿岸、城市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和人群密集地区,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环境灾难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一些重污染行业违法排污严重。

一些造纸、涉铅等污染企业肆意排污,造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大家对此深恶痛绝。

三、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采取的对策

1.相关条约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为计划》等文件,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这次大会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走出了污染治理的狭隘范围,开始了世界范围内探讨环境保护和改变发展战略的进程。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自然保护同盟起草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提出了把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方针。

1983年,联合国大会和UNEP授命布伦特兰夫人组成“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出席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文件,标志着全球谋求可持续发展,使发展和环境相协调的新时代已经开始了。

2.环境保护领域的新发展

最近20年是环境保护发展最为迅速的20年,尤其是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各类环境保护组织越来越活跃,他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宣传活动。

国际知名的“绿色和平组织”不仅建立了自己的论坛,在世界各地设立了机构,而且开展反核示威,采取行动保护鲸类和其他物种。

所有这些活动不同于以往的政府行为,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是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必然结果。

“绿色”成为世界的流行色。

企业为适应这种不断发展的“绿色”需要,开始将环境保护做为企业形象宣传,加强市场竞争的一个重点,他们使用绿色做为产品的包装,用绿色书写企业的名称与品牌,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生态设计,赞助环境宣传活动。

客观上又进一步加速了社会的“绿色”需求。

于是,各跨国集团和各民间组织开始使用各种声明、标志来传达产品的环境信息;

运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来比较产品的环境性能;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来改善企业的环境行为。

这一切成为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基础。

(1)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是对产品的环境性能的公正鉴定,是该产品环境性能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证明。

1974年5月,联邦德国首批48个产品得到了环境标志。

90年代开始,日本、加拿大、挪威等22个国家也实施了环境标志。

1993年,我国由国家环境保护局倡导建立,推动实施。

至今,共有1300余家企业约21000多种型号的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涉及汽车、建筑材料、家用电器、家具、纺织品等。

(2)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199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清洁生产概念】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清洁生产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29/2003.1.1)

《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2004.8.16/2004.10.1)

《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2005.12.15)

《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2008.7.1)

《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实施指南》(2008.7.1)

国家清洁生产行业标准;

地方的相关法规和规章;

(3)产品生命周期分析(LCA)

产品的生命周期指的是一种产品取之自然又回到自然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采掘和生产、产品加工制造、运输、分配与营销、使用(回用)、再循环及最终处置等各个阶段,即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

3.环境审核

最早的环境审核来源于政府要求与企业执法间的矛盾。

美国的私营企业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审核加强企业的执法管理,称之为符合性审核。

这种审核的重点在于企业对各种环境法规的符合程度,并作为处理非法活动的罚款和赔偿的证据,维护企业形象。

这种审核因需做为公正、客观证据在法庭上使用,因而不少企业专门聘请政府指定的独立的审核机构专门从事审核工作,这也就奠定了第三方的审核认证的基础。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出现的最晚一类环境审核,但它的发展最为迅速,影响面也最广。

这种审核以组织的环境管理为对象,以各国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依据,审查组织的环境管理与标准的符合程度。

最先推出的环境管理国家标准的是英国国家标准(BS7750)。

它是根据BS7750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而制订的,于1992年发布,于1994年修订再版。

与此同时,欧共体也于1993年7月正式通过了《生态管理和审核法规》(EMAS),于1994年4月生效,其主要目标是改善企业的环境行为,并向社会提供其环境行为的证明。

随后法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相继颁布了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成功的制定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他们从很早就开始注重酝酿制订颁布一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特别是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这种要求更加强烈。

总结近年来环境领域的最新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开始着手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制订工作。

这一系列工作表明国际环境领域正向标准化管理迈进。

纵观近二十多年的环境保护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环境保护”,保护的不再仅仅是环境,而向更深、更广范围发展,环境的概念也从水、空气、土壤等自然界扩展到人类、野生生物乃至全球。

环境保护从技术路线上已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向污染预防转移,从单纯的治理技术向生产工艺技术渗透,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方面。

ISO14000系列标准是近二十年来环境保护思想、环境管理手段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晶,体现了环境领域的最新发展,符合国际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2节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判定和构成

一、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发布

●1993年6月,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成立

●1996年10月1日,ISO/TC207先后发布了五个标准,我国等同转化。

●GB/T24001-1996idt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GB/T24004-1996idt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

●GB/T24010-1996idt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

●GB/T24011-1996idtI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GB/T24012-1996idt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标准修订】

●ISO/TC2072004年11月15日正式颁布

●ISO14001:

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14004:

2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我国等同采用2005年5月15日发布实施

●GB/T24001-2004idtISO14001:

2004

●GB/T24004-2004idtISO24004:

2004

【关于环境审核的3个标准】

●GB/T24010-1996idtiso14010

●GB/T24011-1996idtiso14011

●GB/T24012-1996idtiso14012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2年10月1日正式发布了ISO19011:

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标准。

二、GB/T24001-2004idtISO14001:

2004简介

1.GB/T24001(ISO14001IDT)结构上的特点

该标准由“要求”和“指南”两部分构成。

“要求”部分是该标准的主体,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EMS)必须达到的要求,即采用这一标准的组织必须满足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

“指南”部分则是对要求做出解释,不是必须做到的要求,是参考件,故以“附录”形式列入,目的是为组织提供一些实用方法和指导来帮助组织开展环境管理活动。

组织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意愿,有选择地采用其中的内容。

考虑到使用的方便,这两部分的编号是对应的。

“指南”部分编号前加个A字,以示区别。

2.GB/T24001(ISO14001IDT)的适用对象

GB/T24001(ISO14001IDT)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环境,即本标准适用于希望采用它的所有组织以及它们的结合体或其中的一部分。

3.GB/T24001(ISO14001IDT)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1)标准中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可与其他要求相结合,并尽量与组织的总体系和其他体系实现一体化。

(2)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多个层次与职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积极参与。

(3)着眼于持续改进。

环境管理体系的出发点是持续改进,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不断强化,达到改进环境绩效的目的。

(4)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并对坚持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绩效的绝对要求。

因此,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绩效的组织,可能都是符合本标准要求的。

(5)为实现环境方针、目标,组织应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根据需要考虑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同时充分考虑到采用该技术的成本效益。

4.GB/T24001(ISO14001IDT)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1)ISO14001的要求部分是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即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必须达到的要求,但这些要求仅仅是一个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框架,并没有对其环境绩效提出绝对要求。

组织要达到怎样的绩效水准,完全取决于其环境方针和它为自己设计的目标和指标。

(2)环境管理体系的框架由5个基本要素组成。

这5个基本要素是:

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管理评审。

(3)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一套文件化的程序恰当描述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文件化的体系支持有效的环境管理。

三、GB/T24004-2004idtISO14004:

1.GB/T24004-ISO14004是环境管理体系的指南性标准

该标准与ISO14001是姊妹标准,都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

但ISO14001是要求,是环境管理体系必须做到的要求。

而ISO14004则属于指南性标准,标准的内容仅供组织作为自愿使用的内部管理工具,不能用于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也不是要求组织必须做到的。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组织实施和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帮助。

标准对环境管理体系要素逐项进行阐述,并以实用指导、典型示例、检查表等方式提出了如何描述相关要素,如何有效地建立、改进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2.GB/T24004(ISO14004IDT)的内容

本标准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构成。

正文部分ISO14004标准提出了与ISO14001标准的5个基本要素相对应的5条原则。

基本是针对ISO14001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逐个描述,但条文序号不完全一一对应。

这是因为两标准的目标虽一致(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但功能不同,ISO14004标准阐述的内容比ISO14001标准要宽。

四、ISO14004和ISO14001的关系

(1)ISO14001标准是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它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内容,涵盖了第三方或组织自身检验其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效运行的共通性要素,其内容全面系统地规定了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

(2)ISO14004标准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指南性标准,它告诉组织如何做才能满足ISO14001标准提出的要求(符合要求)。

它的内容除了涵盖ISO14001标准的各基本要素外,为使用方便,还提供了步骤和方法,以案例和实用技巧的方式为组织实施与改善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指导。

它的内容不能作为审核依据,但它有助于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以满足认证审核的要求。

(3)两个标准各自模式中,虽然基本思想原则是一致的,但两模式相似而不完全相同。

其中ISO14004标准的模式是描述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的,ISO14001标准的模型是描述环境管理体系建成后的运行状态的。

由于建立运行环境管理体系和审核环境管理体系时考虑问题的着眼点有所不同,因而两个标准中各环节的内容要求也略有不同。

第2章GB/T24001-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第1节前言、引言和范围

一、标准前言、引言和范围的理解

标准的前言中明确了GB/T24001-2004标准是GB/T24000系列标准中的一项;

GB/T24001-2004标准替代了GB/T24001-1996标准;

GB/T24001-1996标准与GB/T24001-2004标准的主要差异;

GB/T24001-2004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标准引言共有13个自然段,其内涵可归结为以下方面:

●越来越多的组织渴望实现并证实其良好环境绩效;

●环境评审须纳入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并纳入组织整体结构化的管理体系,目的是实现持续改进。

不仅现在满足,而且将来满足,一直都要保持满足法律和方针的要求;

●阐述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制定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目的所在;

●阐述ISO14001标准的适用范围、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