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必修二测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20689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必修二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必修二测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必修二测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必修二测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必修二测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必修二测试Word格式.docx

《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必修二测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必修二测试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必修二测试Word格式.docx

荷属东印度公司这一做法最主要是出自何种考虑?

A、战争B、商业C、文化D、外交

5.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

“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衔已成为无用之物。

”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6.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乘坐汽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很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的成果丰富了民众生活B.自然环境的恶化是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C.轮船的发明推动了水上运输事业的发展D.第三次科技革命对自然环境破坏十分严重

7.19世纪40年代,珠江口外英国战船隆隆炮声不仅惊醒了大清帝国的天朝迷梦,而且将中国拖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社会经济开始转型。

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最早出现的近代经济要素是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C.洋务派的官僚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8.张之洞说: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9.《中国的新面貌》1984年4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

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

”该照片这里体现了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②中国低价劣质的商品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④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A.②③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

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方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

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革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1.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

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

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12.儿子在看NBA,老公在念MBA(工商管理硕士)。

”“内事不决问老婆,外事不决问GOOGLE(网络搜索引擎之一)!

”这反映了

A.农业经济的发达B.工业文明的进步

C.新经济时代人们的工作与娱乐状态D.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13.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遭遇严重地震灾害,使灾区人民遭遇严重损失,灾后重建任务艰巨,中国如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4.据《汉书·

食货志》载: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下列说法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是

A、废除井田制是历史的必然B、赏罚分明是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C、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是明智之举D、新的土地制度的确立是秦国强大的重要原因

15.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化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

这表明

A、工业革命促使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B、工业革命促成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

C、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体

D、工业革命使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16.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因此上海成为新世纪世人瞩目的城市。

这座城市在上个世纪曾经

A、在《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B、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C、见证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D、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17.1878年,李鸿章奏准筹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并规定“十年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各行设局”。

这一规定

A、对外来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

B、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18.下列各项,与右图相关的主题是

A、走合作化道路,大办农业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抓革命,促生产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20.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两宋

21.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

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2.“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

23.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4.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2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计50分)

26、(18分)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世界日益连为一体,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趋频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派遣使臣到中国,提出通商、租地等要求——引者注。

)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

……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自《粤海关志》

(1)简要分析英国提出通商要求的本质意图及原因(4分)。

并谈一谈你对材料一中乾隆皇帝“敕谕”的看法。

(4分)

材料二1901年,清政府颁布议和诏书上谕,竟然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表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材料三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图和中国现代对外开放格局图。

(3)上图表明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有何明显的不同?

(4分)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当时,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

在20世纪开始时,最富有的1%的美国人拥有18%的全国收入。

到了1928年,这个比例涨到了21.1%。

在1929年股市崩溃的前夜为23.9%。

这已经是前近代社会的水平了。

结果,大萧条随之而来。

材料二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

“中国实业发达以后,资本家之以资本能力压制人民,固必然之势,若不预防,则必蹈英、美之覆辙也”。

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说:

“建国之要在民生。

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

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

建筑大计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

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穿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公共之需。

材料三实行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美国的经济复苏、缓和社会矛盾,也对战后西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福利制度”时说:

“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1)据以上材料概括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2分)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导致这些表现的主要原因。

(3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的时候为什么十分重视民生建设。

(2分)并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的民生建设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概括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主要特点(3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你的答案,谈谈你对民生问题的认识。

28.(16分)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

……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

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

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

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

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

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

(2分)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

26.(18分)

27.(18分)

28.(14分)

历史参考答案

C

A

B

D

26【答案】

(1)本质意图:

开辟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原因:

由于英国通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资本家要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看法:

清政府拒绝西方国家的领土要求,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但拒绝通商则表明其妄自尊大,闭目塞听,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2)原因:

屡经列强的侵略打击,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对外抵抗的信心和意志。

(3)不同:

近代对外开放只是在沿海和沿江的主要城市,而当代的对外开放则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原因:

近代中国处在资本主义扩张的时代,国力弱小,对外开放消极被动;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27【答案】

⑴商品滞销,工人失业,生活贫困;

(2分)生产过剩,贫富差距过大,供需矛盾严峻。

⑵第一问:

吸取欧美国国家的教训;

民生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问题(2分)第二问:

国家重视;

政府主导,动员全国力量;

从各方面加强民生建设。

⑶国家政府态度积极;

实施内容全面;

影响巨大(3分)

⑷民生问题关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国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运作;

民生建设不但要全面,而且要兼顾公平公正;

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全世界应该加强交流。

(3分)(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答对三点即可)

28【答案】

(1)资源和奴隶的掠夺,生产和贸易超越了国界。

(2)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以流通领域的交换为主要形式,以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

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国际化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以资本输出为主,出现国际垄断同盟。

(3)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贫富鸿沟的加深。

(4)经济全球化是资本的扩张,对传统的民族经济主权构成挑战,发展中国家要捍卫民族主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不能闭关自守,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