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179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doc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doc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职业指导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姓名:

谢忠柱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湖南省长沙市

所在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谢忠柱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摘要: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现,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伴随高校扩招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暴露出现行教育体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要求尚存在不适应或脱节的问题。

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变挑战为机遇。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化压力为动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对策;

两会闭幕不久,我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投向各个领域,其中就有一部分投向了大学生就业工作。

因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复杂,既要从客观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求,也与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有关。

(一)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客观因素

1、经济形势的影响。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

据统计,2008年全国毕业生达532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

据预计,2009年毕业生求职大军将达592万人。

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

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放缓,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众多发达国家高管白领的进入、“海归”留学生的回国就业以及产业“过冬论”在房地产、互联网、家电业、IT行业等多个产业中的传导,在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只能用“屋漏又遭连夜雨”来形容。

2、全国自上而下进行机构改革,各行政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机构改革,政府机关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逐步实行自主用人的聘用制度,企业单位也相应地实行合同用工制度。

这些改革措施逐步打破统包统分的用人制度,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继国务院机构改革结束后,省、地、市各级机关的改革已全面铺开。

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各级地方机关机构改革三年内将分流500万,各级事业单位三年内也计划分流500万人。

【1】而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增加,如:

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

与此同时,2003、2004两年有近70万未就业的大学生,这样就导致了2005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达420万。

2006年毕业生未就业人数仍在大幅度增加,给即将面临的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可见这些机关干部的下岗分流对毕业生就业无疑将产生更大压力。

3、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完善。

大学生就业制度是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虽然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快,但我国的干部人事工作长期存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以及领导职务终身制、人才难以流动等问题,造成人才积压和浪费,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僵化的户籍制度、就业政策和法规的不健全、就业环境和渠道的不尽人意、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的严重不足等加重了毕业生就业的矛盾和困难。

4、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销对路,人才市场是检验的标准。

由于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这就形成了招生的“超前性”与社会需求“滞后性”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与高校的专业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大多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种教育模式的相对稳定与产业结构动态发展的不适应,造成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据《大学生》杂志报道,1999年1月份,北京地区人才市场上,计算机、财会和管理3个专业求职与招聘人数之比分别为284:

168、554:

77、623:

96。

由此可见,这几个专业毕业生的过剩已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3】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观因素

1、大学生心理素质制约就业能力以大学生心理普查作为参考,大学每年新生入学约有15%左右的学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倾向。

【4】大学四年级毕业前夕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导致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增大,出现就业心理问题倾向的毕业生人数增多。

据调查和个别访问有心理问题的毕业生,他们有的迷失自我,对提供的就业信息置之不理,不出去找工作;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另外,还有些毕业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差距让他们产生心理波动,难以面对现实。

2、升学时的定位不清,造成毕业时的目标不明。

上大学时选择的专业是为了升学,与自己的兴趣、特长可能不符,甚至相左。

也有社会变化快,四年前的热门现在不再是热门,甚至成了冷门。

造成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恐惧和茫然,也在情理之中。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是从中学校门直接走进大学校门的,他们既不了解毕业后所要面临的这个社会,又对专业不熟悉。

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做不久,做不长,工作频繁变动。

3、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观陈旧。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过程。

就大学生择业而言,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意识从“我想干什么”的幻想型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型上来的过程。

但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评价不正确、自我定位不科学的现象。

在西部大开发条件下,仍有一部分毕业生不愿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只顾眼前利益,追求高待遇、高薪金和大城市、大企业,从而导致人才市场供求失衡,人才高消费与低学历人才闲置现象并存,人才奇缺与人才浪费和流失的现象同在。

这种高期望值和陈旧的择业观给高校毕业生尤其是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造成极大的障碍。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一)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政府职能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政府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市场;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动的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

做为政府部门,要建立当地的实习基地,缩小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使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能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

同时要督促就业单位的要给大学生购买医疗、住房、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险,在大学生毕业前为毕业生购买失业保险等制度。

(二)用人单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

用人单位要改变落后的用人观念,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看清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克服人才录用中的重学历轻能力的做法,积极吸纳各个层次的大学生,加强人才储备,置换冗员促进人才和知识升级,从而增强企业和单位的发展后劲,更好的迎接竞争。

首先,用人单位应积极接受大学毕业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大学毕业生是经过系统专业知识教育和训练而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托起21世纪太阳的希望所在。

积极接收大学毕业生,去掉种种偏见,热情地欢迎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不仅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成长,而且有利于本单位工作和事业的发展。

广纳贤才,将给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其次,用人单位应注意人才的合理使用。

用人也要讲究效益,要把人才用在刀刃上,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到适才适位、人尽其才。

要尽量使人才专业对口,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

(三)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指导。

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质量为标准,培养满足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指标。

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社会办学,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

同时,高校还要把就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筹安排,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素质,并建立低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高年级进行就业观教育、毕业班着重就业政策和技巧的指导的教育体系,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大一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着重就业理念教育;大二就应该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大三重点进行就业服务和并组织就业指导讲座。

及时掌握省厅关于就业方面的最新政策动态,健全就业工作机制,积极拓展市场,开拓更多就业渠道。

加强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四)大学生本人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端正学习态度,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注重对自己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校园环境下通过参加各种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培养自己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要转变择业观念。

当今的大学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大学生应该接受社会普通的劳动岗位,完成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高校毕业生应把到基层就业当作成才的开始、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从城市走向基层,将就业层次下移。

支持祖国发展西部,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念,为实现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树立动态的就业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人已很难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这就要求毕业生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实现择机就业、灵活就业、弹性就业。

【5】第四,培养创业意识。

在当前就业环境下,国家宏观政策是允许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环境。

高校毕业生应充分利用良好机遇,挑战自我,挖掘创业潜能以摆脱依赖心态,在创业这条希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会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深入,会长期存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社会、高校、家庭、学生本人的高度重视,才会不断推进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向前发展,使我国的人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使我们的大学生更好的为国效力,不断促进经济、教育和社会的进一步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