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单式手法1.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149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单式手法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小儿推拿单式手法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小儿推拿单式手法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小儿推拿单式手法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小儿推拿单式手法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单式手法1.ppt

《小儿推拿单式手法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单式手法1.ppt(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推拿单式手法1.ppt

实用小儿推拿学实用小儿推拿学小儿生理病理特点v生理特点: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v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脏气清灵,易于康复。

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

v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一般顺序v

(1)由上到下:

先头面,后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下肢。

v

(2)先做无刺激的手法,把刺激性强的手法放在最后。

这样利于患儿配合治疗。

以免哭闹,影响疗效。

小儿推拿手法作用的次数v一般原则是年龄越小次数越少,年龄越大次一般原则是年龄越小次数越少,年龄越大次数越多。

数越多。

v俗有:

大三万,幼三千,婴三百之说。

俗有:

大三万,幼三千,婴三百之说。

小儿推拿疗效影响因素v明确的中医证型诊断是保证疗效的前提。

明确的中医证型诊断是保证疗效的前提。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v小儿年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年龄越小治疗小儿年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适用年龄效果越好。

适用年龄:

小儿推拿适用于小儿推拿适用于6岁以岁以下小儿。

下小儿。

v小儿精神状态对疗效的影响。

小儿安静与哭小儿精神状态对疗效的影响。

小儿安静与哭闹状态下效果不同。

闹状态下效果不同。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常用基本手法常用基本手法

(一)推法

(一)推法直推法直推法v定义:

定义:

v以拇指桡侧面或螺纹面,或食中指末节指腹,在患儿体表或一定穴位上做单方向或来回直线推动。

直推法动作要领直推法动作要领v轻快柔和,连续均匀,直线推动,不得斜曲。

单手或双手交替。

v频率一般为200-300次/分。

v用力大小应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以皮肤不红为宜。

直推法临床应用直推法临床应用v常用于手、臂、前额及胸背部的线状穴位。

v一般认为,小儿手部穴位向心方向直推为补,离心方向直推为泄,往返推动为平补平泻。

旋推法旋推法v用拇指或中指指面在小儿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推摸运动。

旋推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旋推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v轻柔和缓,连续均匀,呈圆形推摸。

v拇指旋推,前臂及腕关节不动,仅靠拇指小幅度运动;中指旋推,中指及腕部各关节不动,靠前臂小幅运动带动中指。

频率100-120次/分。

v临床多用于手足及胸腹部穴位:

旋推五经穴、劳宫穴、涌泉穴、膻中穴。

分推法分推法v用两手拇指指面或桡侧,或食中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做分向推动,或作“八”行运动。

分为直线分推法和弧线分推法。

分推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分推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v动作宜轻快,不宜滞重。

频率200-300次/分。

v本法轻快柔和,能分利气血,适用于坎宫,腹部等。

合推法合推法v用双手拇指螺纹面从穴位两旁向中间推动合拢,又称合法。

合推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合推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v动作幅度较小,勿挤拢皮肤;仅有横向合推,无弧形合推。

v临床应用较少,一般只用于合推大横纹。

(二)按法

(二)按法v用指或掌根按压一定部位或穴位,由轻而重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

分为拇指按法,三指按法,屈指按法,掌根按法等。

按法临床应用按法临床应用v拇指按法按触面较小,刺激强度容易控制,全身都可应用;屈指按法适用于关节骨缝处;掌根按法接触面大,刺激缓和,用于腰背部及腹部;鱼际按法柔和,常用于头面及胸腹部位;全掌按多用于腹部。

(三)揉法(三)揉法v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着力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紧贴皮肤,使之带动皮下组织,一起做轻柔和缓的环旋揉动。

揉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揉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v操作时,压力要均匀着实,动作宜轻柔而有节律性。

频率120-200次/分。

v指揉法常用于“点”状穴,操作时可配合使用润滑剂作为介质,既可保护患儿皮肤,又可加强疗效,根据病情需要,可以二指揉或三指柔。

鱼际揉和掌揉法用于“面”状穴。

本法可消肿止痛、祛风散热、调和气血、理气消积。

(四)摩法(四)摩法v医者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或掌面放在穴位上,以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为动力,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抚摩动作。

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摩法动作要领摩法动作要领v肩臂放松,肘关节微屈,指掌着力部位随腕关节主动屈伸、旋转;v指掌在体表作环旋抚摩时,不要带动皮下组织,本法与揉法严格区别,轻而不浮,不吸定体表穴位;v用力柔和自然,速度均匀协调,压力要大小适当。

频率120-160次/分。

摩法临床应用摩法临床应用v常用于胸腹部及头部“面”状穴,一般指摩适用于头面等部位,掌摩适用于胸腹胁肋等部位。

本法对肠胃疾患最为有效,对急性扭挫伤,可用摩法消肿。

(五)运法(五)运法v医者用拇指或食中指指端在穴位上作由此及彼的弧形或环形运动。

运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运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v指面一定要紧贴施术部位,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指端在体表穴位上作旋转摩擦移动,不带动皮下组织。

频率80-120次/分。

v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常用于面状穴或线状穴,手法操作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慢。

(六)掐法v医者拇指垂直用力,或用指甲重刺患儿某处或穴位。

掐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掐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v手握空拳,伸直拇指,指腹紧贴于食指桡侧;用拇指逐渐用力,垂直掐压穴位,切忌爆发用力。

v掐法属强刺激手法,以指代针,常用于点状穴,是急救常用手法;应用时可重刺激穴位,但次数少,可不用润滑剂,但勿伤皮肤。

掐后在穴位上继用指揉法,以缓解不适之感。

(七)捏法(七)捏法v医者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捏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捏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八)捣法(八)捣法v用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

捣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捣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v操作时指间关节要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屈伸为动力;位置要准确,用力要有弹性。

v本法相当于“指击法”,或轻点的手法,常用于“小天心”以安神定志。

(九)拿法(九)拿法v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或拇指和其余二、三、四指指腹,相对用力,在患儿一定部位或者穴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揉动提捏动作,谓之拿法。

分五指拿法、四指拿法、三指拿法、二指拿法。

拿法动作要领拿法动作要领v肩臂放松,腕关节自然蓄力,用拇指面着力。

动作要连绵不断,着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v操作时腕部放松,手指着力,用巧劲提拿施术部位的深层筋肌。

v此法为复合手法,含捏、提、揉三种动作形态。

操作时以捏法为基础,提、揉为辅助。

拿法临床应用拿法临床应用v主要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穴位。

v应用时,拿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刺激。

三指拿适用于面积较小的部位,如拿风池及颈项两侧可发散解表,外感头痛常用;拿肩井能通调周身气血,常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拿合谷能治牙痛;拿承山治疗小腿转筋。

v拿肩部、颈项是很好的放松手法颈椎病、肩周炎手法的补泻手法的补泻v一般来说,用力轻柔,速度缓慢,顺经方向为补法,反之为泻法,而用力和速度在两者之间的,往返方向又均衡的为平补平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