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149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

一、名词解释

1、城市:

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

2、中心地:

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

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

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

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

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

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

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

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

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

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

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6、CBD: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7、邻里:

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8、社区:

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9、社会区:

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0、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1、首位分布: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22、巨城市:

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23、超级城市:

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24、城市网络化:

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25、配第—克拉克定律: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顺序进行。

26、外围市区:

指的是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通常称为城乡结合部。

27、中间市区:

指的是夹在城心地区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

28、城心:

指城市商业服务业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

29、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30、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31、积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32、消极型城市化:

与积极型城市化相反,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33、景观型城市化:

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34、职能型城市化:

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步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35、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36、飞地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37、向心型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38、离心型城市化:

与向城市中心集聚的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有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39、大都市区:

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0、中心县:

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41、大都市带:

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2、.基本/非基本比率(B/N):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43、城镇体系:

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44、城市的地理位置:

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45、相对位置:

所谓相对位置是指某城市对该城市周围的一切物质的空间关系,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地理因素,它决定了城市的个性和城市的发展前途,但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并步一定有直接影响。

46.地基允许承载力:

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房屋和构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能力。

46、城市风:

由于城市中心温度高,郊区温度低,城市空气受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郊区流

动,在郊区下沉,下沉气流与郊区向城市补充的气流合在一起向城市中心吹去,这种气流被称为城市风。

1.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位序-规模法: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3.城市金字塔:

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4.生长极理论:

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5.城镇体系:

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6.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7.积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

与积极型城市化相反,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8.景观型城市化:

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

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步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

与向城市中心集聚的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有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9.大都市区:

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10.中心县:

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11.大都市带:

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12.基本/非基本比率(B/N):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13.市带县体制:

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设立地级市,各种人力,资源条件集中,加速地级市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县发展的一种体制。

三.问答题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问题研究。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答:

⑴产业构成不同⑵人口规模不同⑶建筑密度及景观不同⑷物质构成不同⑸职能不同⑹生活方式不同。

3.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

答:

⑴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4.戈特曼认为世界上由哪6个大都市带?

答:

⑴波士华大都市带⑵芝匹兹、美国大湖沿岸都市带⑶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⑷英格兰大都市带⑸西北欧大都市带⑹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5.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哪几种类型?

答:

⑴滨海城市⑵三角洲平原城市⑶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⑷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⑸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⑹平原中腹的城市⑺高平原上的城市⑻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⑼中山谷地城市⑽高山谷地城市

6.转运功能可分成哪三类?

答:

⑴实体转运⑵商业性转运⑶政治性转运

7.“城市化”一词的含义?

答:

⑴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⑵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⑶是人口集中的过程⑷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8.城市化分为哪三种类型?

答:

⑴正统的城市化类型⑵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⑶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9.城市兴起和成长额一般前提是什么?

答:

⑴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⑵第二前提,农村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⑶第三前提,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收能力

10.城市化有哪些类型?

答:

⑴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⑵外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