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09205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详解】从材料中的“皇室子女往往冠以母姓,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姓”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这是汉代出现外戚专权的重要背景,故答案为A项;

“家天下”观念是指“家国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对相权的抑制,排除C项;

外戚专权说明刘氏皇室势力不强大,排除D项。

3.据统计,两晋中央监察官员中有11人曾经担任过廷尉、治书侍御使、司隶等官,且均从事监察、司法之类的官职,更有甚者,三司官职都曾担任过。

这一现象说明两晋

A.选官制度陷入僵化保守的局面B.中央监察机构设置较为简单

C.重视中央监察官员的履历经验D.注重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答案】C

【详解】由材料可以得出,两晋监察官员均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说明当时较为重视中央监察官员的履历经验,故C正确;

材料所述为监察制度,故A不正确;

材料只反映的是中央监察官员的来源和履历,得不出机构设置简单的结论,故B不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体系化,故D不正确。

4.据欧阳修、宋祁所撰《新唐史》记载,有唐一代记入忠义列传的有三卷59人,孝友列传的卷26人,烈女列传的一卷47人,外加循吏列传一卷26人,儒学列传三卷68人。

据此可知,唐代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日益稳固B.科举考试以士人的品德为选拔标准

C.私学兴盛推动了儒学体系的完善D.科举促进了儒家教化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D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新唐史》的列传名称“忠义”“孝友”“烈女”“循吏”和记载儒学列传三卷68人等信息可知,儒家教化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而科举制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故答案为D项;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A项;

科举考试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不是品德,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私学的发展状况对儒学的影响,排除C项。

5.在五代时期,后周世宗下诏:

“诸道州府县应有商贾兴贩牛畜,不计黄水牛,凡经过处,不得抽税,如是货卖处,只据卖价每一千抽税前二十,不得别有邀难。

”据此可知,周世宗意在

A.重视商业税收

B.规范市场秩序

C.厉行抑商政策

D.调整交易场所

【详解】材料信息是,后周世宗下诏,商人贩卖牛畜,地方不得收取过路税,如果买卖只能“每一千抽税前二十”。

由此可知,周世宗的目的是规范市场的秩序、保护商业交易,故B项正确;

不得收取过路税,买卖只能“每一千抽税前二十”,说明周世宗并不重视商业税收,故A项错误;

材料显然是保护商业,体现不出抑商,故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调整交易地点和场所,故D项错误。

6.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

下面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A.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土地流转

速度加快

C.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

D.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宋代客户数量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说明拥有土地的主户逐渐增多,由此说明土地集中程度降低,故选D项;

材料内容没有反映政府税收的多少,A项无从体现,排除;

客户所占比重减少并不能体现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和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排除BC项。

7.据统计,明朝出身“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占比明初为72.32%,明末为60.73%;

而出身“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占比明初是92.13%,明末为83.71%。

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度

A.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B.推动了贵族政治的终结

C.改善了官员的地域结构D.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进士“上三代”任官的比例较小,即大多并非根据世袭或“祖荫”为官,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说明明代科举制度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故答案为D项;

从数据来看,不同时期有一定变化,排除A项;

在科举选拔之外,仍然存在依据血缘为官的现象,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的来源地域,排除C项。

【点睛】从宋代开始,科举制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

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8.明清时期,儒家的理念、精神不仅没有成为商人谋取物质利益的障碍,没有沦为空泛的道德教条,反而具有很强活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观念形态,透过各种规制和具体的运作方式规范着商人的言行。

这表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

A.促进了商业经营的有序发展B.成为商业的行业行为准则

C.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D.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儒家的理念、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观念形态,透过各种规制和具体的运作方式规范着商人的言行”等信息来看,说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促进了商业经营的有序发展,故答案为A项;

儒家思想对商业经营有影响,但并非成为商业的行业行为准则,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

明清时期统治者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9.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0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

这种增长

A.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B.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

C.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D.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详解】海关税收的增加,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渐增加,结合近代中国相关知识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中国逐渐沦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进出口商品逐渐增多,海关税收也随之增加,故D正确;

海关税收的增加是列强商品输出增加的结果,不是原因,故A不正确;

《南京条约》签订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故B不正确;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关税增加,不是大量工业品出口的结果,故C不正确。

10.下面是一幅19世纪末日军有关甲午战争的绘画,此绘画反映出

A.甲午战争给中日带来深重灾难

B.日军企图美化其侵华行为

C.日军在海战中付出了沉重代价

D.甲午战争中清军伤亡惨重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等惨案,显然照片是在美化日本的侵略,故B项正确;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日本却取得了巨大的利益,故A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在海战中付出了沉重代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故C项错误;

甲午战争中清军伤亡惨重,但这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故D项错误。

11.1896年至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共有40人自浙江、四川、江苏、湖北、槟榔屿等多地来信,请求帮助办理各类事项近60项,涉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老师,请代为销售、推广报刊,请帮助设学堂、办公司等。

据此可知,当时

A.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

C.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D.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结合

【详解】1896年至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涉及多地众多维新事业,说明当时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C;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维新派是否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排除A;

材料无法体现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B;

材料不能说明维新变法是否与中国实际结合,排除D。

12.1912年,中华民国参议院通过并颁布了《服制案》。

第一章第二条规定:

男子大礼服“料用本国丝织品,色用黑”;

第二章第九条规定:

女子用料同男子礼服,“周身得加绣饰”。

这些规定在当时

A.阻碍了中外之间的正常贸易B.保障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规定男女礼服“料用本国丝织品”来看,这一规定在当时有利于国产丝织品的售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

中外正常贸易没有受到阻碍,排除A项;

这一规定与政治权利无关,排除B项;

D项中的“实现了”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3.1919年4月,蔡元培说:

“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

”据此可知,蔡元培

A.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B.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C.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D.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详解】根据材料“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可知,这些内容是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可见蔡元培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选项B正确;

北大当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服务政府,排除A;

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材料只体现了蔡元培对传统文化中积极部分的支持,并不能得出其以儒学为主兼容其它思想的主张,选项D过度解读材料,排除。

14.下面是1931-1943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较表(单位:

%)。

据此可知,这时期东北地区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B.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

C.逐渐摆脱了对日本经济的依赖D.经济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

【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1931-1943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有较大增长,这一变化是由于日本掠夺工矿资源维持侵华战争的需要,东北地区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故答案为B项;

东北地区是日战区,A项不能反映,排除;

东北地区的经济被日本控制,排除C项;

材料不能反映“完善和优化”,排除D项。

【点睛】以战养战是指利用战争中获取来

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占领区吞并中国民族企业,掠夺中国工矿资料,维护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5.从1958年3月到年底,我国将中央各部直属企业大部分下放给地方管理,中央直属企业下放了88%,由1957年的9300多个减至1200多个,中央直属企业的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由39.7降为13.8%。

A.中央尝试改革国营经济的管理体制B.中央着手落实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

C.“大跃进”给我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D.利用市场发展经济成全国上下共识

【详解】从材料中的“将中央各部直属企业大部分下放给地方管理”“中央直属企业的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由39.7降为13.8%”等信息来看,说明这一时期中央尝试改革国营经济的管理体制,故答案为A项;

1958年还没有开始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造成严重损失,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市场”的作用,排除D项。

16.香港回归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原有法律进行了一次性审查。

对于普通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在适用时,应做出必要的变更、适应、限制或例外,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的地位和《基本法》的有关规定”。

这一规定

A.改变了香港原有的政治制度

B.奠定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

C.加快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步伐

D.彰显了中央维护统一的智慧

【详解】材料信息是,香港回归时,为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的地位和《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于普通法做出了必要调整。

这一规定彰显了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智慧,故D项正确;

香港回归后不会改变香港原有的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

“一国两制”奠定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故B项错误;

C项不符合“香港回归时”的信息,故错误。

17.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人应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养完整的道德人格,以善为人生的最高目的。

善是天地万物的秩序,也是人的本性与自由所在。

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主张实现人格绝对平等B.鼓励人们积极追求现世的幸福

C.全盘否定了智者的主张D.对“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的反思

【详解】苏格拉底对人的认识中突出理性,“培养完整的道德人格”,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说明他在反思智者学派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局限性,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反映苏格拉底主张人格绝对平等,排除A项;

B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观点,排除;

苏格拉底是对智者学派观点的反思和发展,不是全盘否定,排除C项。

18.共和国早期,罗马虽然推翻了王政统治,但罗马贵族依然保留了专制的权力,只是这种专制由个人变成了集体,对法律的垄断就是贵族专权的一种表现。

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在于

A.实现了罗马公民内部的平等B.推动了罗马共和制的发展

C.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D.汇编了以往的罗马习惯法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打破了贵族专权,促进了罗马共和制的进一步发展,故B正确;

贵族和平民之间始终处于不平等状态,故A不正确;

CD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9.卢梭说:

“如果自然曾经注定了我们是健康的人,我几乎敢于断言,思考的状态是违反自然的一种状态,而深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

”卢梭在此

A.赞赏理性对人类的价值B.倡导浪漫主义的生活态度

C.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D.强调生命权是人的自然权

【详解】根据“思考的状态是违反自然的一种状态,而深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可知,卢梭主张“回归自然"

,强调人的感性,反对理性至上,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故选B;

材料反映卢梭反对理性至上,并非赞赏理性,排除A;

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与材料无关,排除。

20.1694—1697年间,英王威廉罢免了政府中反战的托利党人,建立起由辉格党“小集团”(Junto)所组成的一党政府。

1697年战争结束后,威廉又对政府实施改组,罢免了部分激进的辉格党人,拉拢部分托利党人,再次建立起混合政府。

这说明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国王仍旧保持较大实权

C.责任内阁制已确立D.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初期,国王掌握着行政权,对官员的任命拥有管辖权力,这表明当时国王仍拥有较大实权,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光荣革命后英王受到议会的制约;

C选项错误,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与材料时间不符;

D选项错误,当时的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故“国王专权”与史实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1871年4月底,巴黎公社内部出现了所谓的“多数派”和“少数派”,一些群众组织认为这种状况可能导致公社的分裂,便发表声明,批评公社部分领导人的错误行为,督促两派进行和解并为公社的崇高目标共同努力。

这体现了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B.“社会公仆”意识的强烈

C.公社内部分裂势力的强大D.公社成员的高度责任感

【详解】根据“一些群众组织认为这种状况可能导致公社的分裂,便发表声明,批评公社部分领导人的错误行为,督促两派进行和解并为公社的崇高目标共同努力”可知,巴黎公社成员关心公社大事,以公社利益为重,具有高度责任感,故选D;

俄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排除A;

材料反映公社群众的高度责任感,不是指领导人,不属于“社会公仆”意识,排除B;

材料说明巴黎公社内部出现的“多数派”和“少数派”可能导致公社分裂,C项夸大其词,排除。

22.20世纪,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审判》讲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最后他被处死在采石场。

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D.反映了阶级矛盾的尖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小说主人公自知无罪,虽极力证明,但均属徒劳,这正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点,体现了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荒诞,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荒诞的批判,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中抨击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不是专制政体;

C选项错误,该作品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不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D选项错误,此时期阶级矛盾主要突出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材料中无从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3.1938年,苏联的生产总值被设定为1840亿卢布,其中1145亿卢布被用作生产资料的生产,只有610亿卢布被用于消费品的生产,而工人的工资报酬就在这一部分里面。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政府不愿改善民众生活B.经济发展方针因战争而改变

C.市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D.个人权益服从于国家工业化

【详解】材料中的“其中1145亿卢布被用作生产资料的生产,只有610亿卢布被用于消费品的生产”反映的重积累、轻消费的做法是为了国家经济建设,说明这一时期苏联要求个人权益服从于国家工业化,故答案为D项;

这一政策是为了实现工业化,并非不愿改善民众生活,排除A项;

这一政策与战争无关,排除B项;

当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

【点睛】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政府用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24.二战期间,戴高乐幻想建立包括整个欧洲

大联盟并声称:

“只有通过斯拉夫、日耳曼、高卢和拉丁各民族之间的协作.才能恢复欧洲的安宁与和平。

欧洲的统一可以通过各国人民的协作得到实现。

”二战后,他却转向了建立西欧集团,这个西欧集团的“动脉可能是英吉利海峡、地中海和莱茵河”。

戴高乐主张的转变

A.促成新的世界政治格局B.与国际局势变化密不可分

C.缘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详解】二战期间戴高乐主张“欧洲的统一可以通过各国人民的协作得到实现”,二战后却转向了建立西欧集团,是由于美苏对抗的“冷战”局面的形成,欧洲发生分裂,说明戴高乐主张的转变与国际局势变化密不可分,故答案为B项;

这一转变是受新的世界格局的影响,排除A项;

这一转变与马歇尔计划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建立西欧集团也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D项。

【点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形成国际关系新格局——两极格局。

美苏两国各自操控下的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确立了以欧洲为重点,涉及亚洲、美洲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长期深刻的影响。

25.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接纳的76个新会员国中,除两个德国外,全部是第三世界国家。

1980年,联合国拥有154个会员国,其中78%是第三世界国家。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世界多极化趋势有所加强B.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发生改变

C.国际政治民主化逐步实现D.第三世界国家主导联合国决议

【详解】1980年,联合国78%会员国是第三世界国家,反映第三世界力量壮大,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故选A;

20世纪六十到80年代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是两极格局,“发生改变”表述错误,排除B;

国际政治民主化是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方向,“实现”表述错误,排除C;

D不符合史实,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6题~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8题~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建立后,“即仿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府”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并列三公,不仅肩负辅助丞相总理国政的职责,同时握有考课、监察、弹劾百官的权力,虽称“掌副丞相”,但不受丞相制约,直接受命于皇帝。

西汉中期以后,汉朝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彼此分离,又紧密联系的多元监察网络。

御史府(司隶校尉)监察中央官吏,州刺史监察州郡两千石官吏,督邮监察县级官吏,廷掾监察乡里官吏。

西汉也颁布了一些具有监察职能的法规,如《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条监察法规。

西汉历代君主对谏诤之士非常重视,曾多次下诏征召能谏之士,形成了官员时刻规劝帝王的谏议文化。

——摘编自张永智《西汉廉政建设研究》

材料二1853年《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确定了招收文官一律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英国文官守则总纲规定:

文官必须效忠国家,不得将个人利益置于职责之上,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必须诚实正直。

文官考试及第并开始工作后,对其日常工作随时都予以监察和考核。

对成绩卓越者越一级提升,对成绩欠佳者,给予指导和告诫,无法胜仼者,则通过一定程序予以降级。

英国有完善的法制,文官犯罪与一般公民同罪如犯伤人、强奸、放火、严重读职等罪,不仅将被开除公职,而且在出狱以后也很难再找到工作。

由于文官被视为一崇高而光彩的职业,享有公正清廉的声誉,英国的文官也以此而自豪,这种高度的荣誉感使他们自尊、自重、自律,不愿抛弃个人的前程而去以身试法。

——摘编自杨联华《英国廉政制度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廉政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廉政建设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廉政建设的认识。

【答案】

(1)内容:

继承发展中央监察制度;

中央与地方形成多元监察网络;

制定具有监察职能的法规;

重视谏诤之士,形成谏议文化。

(2)特点:

严格考试,精选人才;

格遵守则,不容谋私;

监察考核,促使守法;

法律遏制,文官自律。

背景:

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政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3)认识:

廉政建设要与时俱进,不可墨守成规;

廉政建设要注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