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讲义Word格式.docx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第一卷讲义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是“客观精神”的最高体现,是“地上的神物”来批判普鲁士王国的现实。
如他在评论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时指出,在辩论中,特殊等级精神表现得无比明确而完备。
出版自由的反对派更是如此。
通常,一般自由的反对派的情况也是这样,某个集团的精神、一定等级的个体利益、先天的片面性都表现得极其强烈、凶狠,露出一副狰狞的面孔。
他指出,诸侯、贵族等级的代表,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的专制政权,而竭力鼓吹自由仅仅是个别人物和个别等级的“个体属性”,而不是“理性的普遍阳光”赐给全体人民的“自然礼物”。
他们认为普遍的理性和普遍的自由是有害的思想,因而他们为了拯救特权等级的特殊自由而斥责人类本性的普遍自由。
城市等级的辩护人则把自由当作一种东西,把维护出版自由当作维护“一般的行业自由”,即当作维护私人企业主活动的自由,维护资本的使用自由加以维护。
毫无疑问,这种观点反映了商人的利益。
所以马克思说在议会上,出版自由的辩护人和它的论敌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倾向的不同:
一部分人以等级狭隘性反对出版物,另一部分人则以同样的狭隘性为出版物辩护。
只有农民等级的议员才是真正维护出版自由。
因为只有他们才指出了人类精神应根据它固有的规律自由地发展,应有权将自己取得的成就告诉别人。
毫无疑问,马克思对议会的这种批评表明,他已开始认识到物质利益对人们政治主张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一进步是极其重要的,实际上是他开始觉察到了经济关系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这表明他在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向建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迈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笫一步。
私人利益力图把国家贬为私人利益的工具马克思在评论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时,对物质利益问题的重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时,他旗帜鲜明地维护贫苦农民的利益,维护他们的“习惯权利”。
他强调,我们为穷人要求习惯权利,但并不是限于某个地方的习惯权利,而是一切国家的穷人所固有的习惯权利。
我们还要进一步说明,习惯权利按其本质来说只能是这一最低下的、备受压迫的、无组织的群众的权利。
他谴责省议会的立法者,说他们支持给拣拾树枝和采集野果的农民加重治罪和惩罚的新法案,是完全同林木占有者,同私人站到一起了。
因而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完全是从林木占有者的利益出发。
他愤怒地揭露这些立法者,说他们为了维护林木所有者的利益甚至不厌其烦地详细规定不论用锯子,还是用斧子砍伐树木,一律是破坏林木。
而为了惩罚贫苦农民就连拣拾树枝和砍伐活树也不加区分,而是笼统地作为盗窃林木。
可见,当问题涉及自身的利益时,这些明达的立法者就如此善良地把斧头和锯子也分别开来,而当问题涉及他人的利益时,他们就毫无心肝,连枯枝和活树都不加区别了。
他认为林木占有者是这样判断事物的:
某项法律规定对我有利,所以是件好事,因为我的利益就是好事。
而某项法律规定却是多余的、有害的、不实际的,因为它纯粹从法理幻想出发,也必定适用于被告。
既然被告对我是有害的,那就不用说,凡是使被告受害较少的事情,对我都是有害的。
马克思谴责:
这真是非常实际的高见。
如果说,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意识到了物质利益与人们政治主张之间的关联;
那么,他对林木盗窃法的这些评论则表明,他开始认识到私有制同现存国家政策之间的联系。
因为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表明,林木盗窃法已把林木占有者的奴仆变为国家权威的代表,或者说使国家权威变成了林木占有者的奴仆。
按照这种逻辑,整个国家制度、各种行政机构的作用都会脱离“常规”,都会沦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
林木占有者的利益成了左右整个国家机构的灵魂。
一切国家机关都成了林木占有者的耳、目、手、足,为林木占有者的利益探听、估价、守护、逮捕、奔波。
马克思说:
“这里明显地暴露出私人利益力图并且正在把国家贬为私人利益的工具”。
当然,这时马克思的国家观还是唯心主义的,他还认为国家应是政治的和法的理性的体现,应当是整个社会的统一利益的代表,而存在着等级特权和官僚警察制度的普鲁士国家,是不符合国家本身的原则和概念的。
但是,发现私有制和现存国家政策之间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它说明马克思对物质利益问题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这有助于他进一步摆脱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更前进了一步,他开始从一般地认为物质利益影响着个人、等级的言论和政治主张,影响着某些国家机关的决策,更进一步上升到接近于认识到经济关系决定国家和法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他驳斥了那种企图把摩塞尔河流域酿造葡萄酒的农民的贫困破产说成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个别官吏的失职造成的。
他强调说,“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
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只要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客观立场上,我们就不会忽此忽彼地去寻找善意或恶意,而会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
既然已经证明,一定的现象必然由当时存在的关系所引起,那就不难确定,在何种外在条件下这种现象会真正产生,在何种外在条件下即使需要它,它也不能产生。
”马克思的这些话虽然只涉及到个别特殊情况,而不是普遍结论,但它毕竟已经感觉到法和国家制度是由某种、“客观关系”决定的。
这说明,这段时间内,马克思的世界观正在发生了极大变化。
客观社会现实与头脑中的主观信念的矛盾使马克思感到“苦恼”,他对自己原先信奉的黑格尔哲学产生了严重动摇。
共产主义问题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遇到的第二个令他“苦恼”的问题是共产主义问题。
马克思到编辑部任职之前,1842年9月30日出版的《莱茵报》上,曾从魏特林的杂志《年轻一代》1842年9月号上转载过一篇通讯,并曾经报导过1842年9月28日至10月9日,法国学者在斯特拉斯堡召开的讨论傅立叶学派关于改善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的建议的会议的情况。
保守的《奥格斯堡总汇报》借此攻击《莱茵报》是普鲁士的共产主义者,是一位向共产主义“卖弄风情和频送秋波的妇人”。
所以在马克思到职的第二天就发表了《共产主义和<
奥格斯堡总汇报>
》一文,驳斥对《莱茵报》的无端攻击。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承认共产主义问题是具有“欧洲意义”的重大问题,它是正在由英、法两大民族加以解决的问题。
不仅如此,他还认识到共产主义思想同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之间的关系。
他强调,现在一无所有的等级要求占有中等阶级的一部分财产,这是事实,即使没有斯特拉斯堡的演说,也不论奥格斯堡如何保持沉默,它仍旧是曼彻斯特、巴黎和里昂大街上引人注目的事实。
当时,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还不熟悉,在他读了勒鲁、孔西得朗、蒲鲁东的著作以后,感到他们虽然都自以为向世界揭示了“绝对真理”,但他们的学说在理论上是软弱无力的。
所以他宣布:
《莱茵报》甚至在理论上都不承认现有形式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性,因此就更不会期望在实际上去实现它,甚至都不认为这种实现是可能的事情。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因此而轻率的否定这个问题,他认为应当非常慎重地对待这个问题,应该在理论上予以探讨。
他声明:
“我们坚信,真正危险的并不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是它的理论论证,要知道,如果实际试验会成为普遍性的,那末,只要它一旦成为危险的东西,就会得到大炮的回答;
至于掌握着我们的意识、支配着我们的信仰的那种思想(理性把我们的良心牢牢附在它身上),则是一种不撕裂自己的心就不能从其中挣脱出来的枷锁”。
1859年当马克思回忆起自己年青时的这段经历时说:
“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时候,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深入探讨共产主义思潮产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也是促使马克思在退回书房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目录结构
卡尔·
马克思第一版序言………………………………………7—13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而这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
商品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形式。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第二版跋…………………………………………14—25
马克思法文版序言……………………………………………26
马克思法文版跋………………………………………………29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第三版序言……………………………30—32
恩格斯英文版序言……………………………33—37
恩格斯第四版序言……………………………38—44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紧紧围绕价值展开,是以劳动价值论为中心。
以商品生产为对象,以劳动价值为中心思想,分析了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为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打下了基础。
第一章商品………………………………………………………47—101
这里分析的商品是简单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47
价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心是阐述价值实体和价值量,说明价值是劳动创造的。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54
分型形成价值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61
分析价值形式,说明价值形式是交换价值或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62
(1)价值表现的两极: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62
(2)相对价值形式…………………………………………………63
(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63
(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67
(3)等价形式……………………………………………………70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75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77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78
(2)特殊等价形式…………………………………………………79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79
C.一般价值形式…………………………………………………80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81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83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85
D.货币形式………………………………………………………86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87
通过对商品拜物教揭示价值的本质。
说明价值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被物的外壳所掩盖。
本章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析和综合,阐述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等商品内在矛盾。
第二章交换过程………………………………………………102—111
分析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是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桥梁。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112—166
阐述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112
2.流通手段……………………………………………………………122
(a)商品的形态变化………………………………………………122
(b)货币的流通……………………………………………………134
(c)铸币。
价值符号………………………………………………144
3.货币…………………………………………………………………149
(a)货币贮藏………………………………………………………150
(b)支付手段………………………………………………………155
(c)世界货币………………………………………………………163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解决了使李嘉图学派破产的一个难题。
分析货币是怎样何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67—200
1.资本的总公式………………………………………………………167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总公式的矛盾………………………………………………………177
资本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3.劳动力的买和卖……………………………………………………189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正式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这一篇研究的中心是剩余价值生产的问题。
这一篇既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原理,又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
这一篇研究的问题,是剩余价值学说的最基本部分,是《资本论》第一卷的中心。
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201—224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劳动过程是一般,价值增值过程是特殊。
1.劳动过程……………………………………………………………201
2.价值增殖过程………………………………………………………211
当作一般的商品生产过程,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当作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25—237
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七章剩余价值率……………………………………………238—257
分析剩余价值率,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38
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247
3.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251
4.剩余产品……………………………………………………………257
第八章工作日…………………………………………………258—335
分析工作日,揭示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1.工作日的界限………………………………………………………258
2.对剩余劳动的贪欲。
工厂主和领主………………………………263
3.在剥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国工业部门…………………………272
4.日工和夜工。
换班制度……………………………………………286
5.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
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
末叶关于延长工作日的强制性法律………………………………294
6.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
对劳动时间的强制的法律
限制。
1833—1864年英国的工厂立法…………………………307
7.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
英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
的影响………………………………………………………………330
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336—345
分析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的关系。
第一个规律:
剩余价值量是由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决定的,也就是由劳动力价值大小、雇工人数的多少和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三者决定的。
第二个规律:
“平均工作日(它天然总是小于24小时)的绝对界限,就是可变资本的减少可以由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或者说,受剥削的工人人数的减少可以由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
第三个规律:
如果剩余价值率、劳动力价值已定,则剩余价值量与可变资本成正比例。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中心是阐述资本家怎样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347—357
说明相对剩余价值概念。
以下三章阐述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
通过这三个阶段,分析资本家如何进一步榨取相对剩余价值,劳动如何更加隶属于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如何进一步发展。
第十一章协作…………………………………………………358—372
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阐述简单协作、资本主义协作的内涵、作用(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
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373—407
分析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是向大机器生产的过渡阶段。
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373
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376
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379
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389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398
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408—553
机器和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形式。
本章的中心是说明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不是讲机器本身,而是讲机器的应用;
不是讲生产力,而是讲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机器的应用使生产更加社会化,但生产资料更加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第一部分1-4节主要阐述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怎样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机器的发展…………………………………………………………408
从劳动过程看机器的发展。
2.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423
从价值形成过程看机器如何转移其价值。
3.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432
从价值增值过程看机器如何占有劳动力。
(a)资本对补充劳动力的占有。
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433
(b)工作日的延长…………………………………………………441
(c)劳动的强化……………………………………………………448
4.工厂…………………………………………………………………459
综合前三方面,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整体来考察资本化的机器如何支配劳动者。
第二部分5-7节,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如何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5.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468
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
6.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479
这一斗争在理论上的反映。
7.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
棉纺织业的危机…489
继续批判资产阶级辩护士的谬论。
第三部分8-10节,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怎样进一步扩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统治着全社会。
8.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503
讲机器大工业如何取代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工业。
(a)以手工业和分工为基础的协作的消灭………………………503
(b)工厂制度对于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反作用……………505
(c)现代工场手工业………………………………………………507
(d)现代家庭劳动…………………………………………………510
(e)现代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向大工业的过渡。
这一革命由于工厂法在这两种生产方式中的实行而加速………515
9.工厂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
它在英国的普遍实行………527
阐述工厂发的普遍化。
10.大工业和农业……………………………………………………551
阐述机器大工业使农业资本主义化,从而到处建立起资本关系的统治。
第五篇把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综合起来研究,从而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以及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这一篇由三章组成:
第十四章论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辩证关系,是前两篇的总结,也是这一篇的重点;
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是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剩余价值率的数量变化规律。
这可以说是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补充。
第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