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92549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局限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仍优先发展重工业。

(3)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4.结果: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深度分析]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图解识记]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主题 二战后的苏联改革

1.赫鲁晓夫的改革

材料 《苏联政治内幕:

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

“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俄]格·

阿·

阿尔巴托夫

[史料解读]

划线句子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提示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脱离实际,盲目决策。

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材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

“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材料中划线句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据材料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史论总结]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点

农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目的: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

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

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1.(2017·

苏州高二检测)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

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  )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

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

答案 C

解析 通过“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

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可知,此举减轻高度集中,实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C项正确。

2.(2017·

盐城期末)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

“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答案 A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的两面性表现在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只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真正的突破,所以最终失败,故A项正确。

3.(2017·

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三模)“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

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

”这里的“他”(  )

A.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

B.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开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表明是赫鲁晓夫改革,他废弃部门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4.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B.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

C.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

解析 “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等信息,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急躁冒进、脱离实际,是缺乏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体现,但不能体现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5.(2017·

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到1989年,由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苏联工业产值比上年仅增长1.7%,增速已降到战后的最低点。

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经济已十分困难。

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发挥作用。

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

A.决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

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解析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

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B项错误;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故C项正确;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D项错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

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

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

讨论会纪要

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

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

《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答案 

(1)特征:

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

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2)评价:

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

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

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3)原因:

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一“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等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2)问,据材料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实行私有化”“《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

第(3)问,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几个角度回答。

[基础达标]

1.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

A.列宁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解析 赫鲁晓夫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二战后首先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B项正确。

江苏无锡期中)“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下列措施体现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的是(  )

A.改革的重点是农业B.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C.给企业以部分权力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与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侧重点不同,但没有对斯大林模式形成冲击,故A项错误;

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是农业上的措施,不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B项错误;

给企业以部分权力是对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C项正确;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符合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D项错误。

3.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脱鞋敲桌子被罚而成为笑谈,他鲁莽的改革举措是(  )

A.恢复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创办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

C.20世纪50年代苏联推广玉米种植

D.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解析 20世纪50年代苏联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忽略了自然环境的限制,故C项正确。

4.(2016·

江苏盐城三模)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执行不到3年,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又提出一个20年计划,要用10年(1970年实现)时间在物质、技术水平方面超过美国;

再用10年实现按需分配,建成共产主义。

材料表明当时(  )

A.赫鲁晓夫出现“左”倾冒进倾向

B.斯大林模式受到一定冲击

C.推行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D.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

解析 材料“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执行不到3年。

……要用10年(1970年实现)时间在物质、技术水平方面超过美国;

再用10年实现按需分配,建成共产主义”表明赫鲁晓夫急于求成的“左”倾冒进思想,故A项正确。

5.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

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

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

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

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

解析 由题干时间及图示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A项中“促进农业市场化”表达错误;

B、D两项是斯大林时期的特点。

故本题选择C项。

6.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

“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

”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

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

解析 材料中信息“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原有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

7.(2016·

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苏联改革30年,无处纪念只有祭》:

回顾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新概念迭出,所提愿景振奋人心。

而中国改革显得就事论事,冲击力不足;

苏联有“500天计划”改革方案,而中国长期改革的目标也只是“小康”;

当苏联人期待一步跨进西方式发达社会的时候,中国“慢腾腾”地提出改革要分三步走,继续强调自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该则材料强调改革需要(  )

A.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

B.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

C.循序渐进、尊重规律

D.特别关注民众的诉求

解析 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

改革需要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但如果不切实际,会给改革带来恶果,苏联的解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B项错误;

材料把苏联和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中国的改革能够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取得了成功,而苏联改革急功近利,最终失败,所以材料强调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尊重规律,故C项正确;

关注民众的诉求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8.“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  )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答案 D

解析 “一直到剥光为止”,表明该苏联领导人的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D项正确。

[能力提升]

9.(2017·

江苏南京、盐城二模)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

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

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

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  )

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

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

D.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

解析 根据材料“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材料中所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中提倡玉米种植,不符合苏联的国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导致严重的粮食短缺,故B项正确。

10.1962年,有苏联经济学专家建议:

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  )

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B.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

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D.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解析 材料中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说明这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中关于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中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故A项错误;

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也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中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故B项错误;

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即通过利润刺激挖掘企业生产潜力,故C项正确;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赫鲁晓夫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故D项错误。

11.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

“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

”这说明(  )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模仿

解析 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有“一定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二者改革意图的相似性,即“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也就是力图冲破斯大林模式的羁绊。

只有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可排除。

12.(2017·

江苏苏锡常镇一模)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  )

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

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

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解析 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不是实质是具体做法,故A项错误;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失败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尝试,故B项错误;

戈尔巴乔夫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故C项正确;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而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故D项错误。

13.(判断题)1921年,赫鲁晓夫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随之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  )

解析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故题目说法错误。

14.(判断题)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和承包,也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不再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并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故题目说法错误。

15.20世纪50~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材料二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联《文学报》评论

材料三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

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

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1)从材料一看,两位人物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

(2)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评价?

(3)材料三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何在?

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

结果如何?

答案 

(1)作用:

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状况:

实际GDP平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

(2)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

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他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

(3)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阻碍。

解决:

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

结果:

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

(2)问要注意评价“徘徊在新旧十字路口”。

第(3)问可结合戈尔巴乔夫上台的背景及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回答即可。

16.改革是必要的,也是艰巨的,成功的改革可以缓解危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失败的改革则可能葬送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哪个部门?

为什么?

赫鲁晓夫改革是如何促进工业发展的?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它的经济改革存在什么局限制约了改革的成效?

(4)综上所述,以苏联的改革为鉴,你认为改革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答案 

(1)部门:

农业。

原因:

斯大林模式在农业方面的弊端显著暴露,农业问题严重。

措施: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管理权下放,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2)主要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3)思想: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局限: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

(4)原则:

要加强宏观决策和顶层设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民生至上。

解析 第

(1)题注意设问词,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题,第一问需要回忆改革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应该从其小修小补,没有从体制上进行彻底变革的角度分析。

第(3)题第一问注意是主要思想,应答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局限即回答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4)题总结三个改革得到的改革指导思想方面的共性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