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胪寺的职能管窥唐朝的对外交往.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889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鸿胪寺的职能管窥唐朝的对外交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鸿胪寺的职能管窥唐朝的对外交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鸿胪寺的职能管窥唐朝的对外交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鸿胪寺的职能管窥唐朝的对外交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鸿胪寺的职能管窥唐朝的对外交往.doc

《从鸿胪寺的职能管窥唐朝的对外交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鸿胪寺的职能管窥唐朝的对外交往.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鸿胪寺的职能管窥唐朝的对外交往.doc

从鸿胪寺的职能管窥唐朝的对外交往

2003级历史学基地班周平

内容摘要:

鸿胪寺是唐朝中央九寺之一,与其它诸寺的最大不同是,它主管外交(及少数民族)的接待事务,即“宾客之事”;另外鸿胪寺也掌管“凶仪之事”,这也包括有关的外交事务。

大唐帝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国力雄厚。

统治者一如往昔那样存有天朝大国的想法,他们急于炫耀强大,以吸引外国外族使者来华,因而他们也比较重视对外交往,往往赐予朝贡者的物品远远多于进奉的物品,这种贡赐贸易对外国是十分有利的,这也有力的促进了外使来华朝贡。

鸿胪寺在这一系列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其从事的主要活动就是外交,因此从它的职能中很容易见到唐政府对外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策略及特点。

想了解唐对外交往,观鸿胪寺活动与职能,真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也!

关键词:

鸿胪寺管窥唐朝对外交往

一鸿胪寺的设置及沿革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掌握外交的专门机构,他们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名称,根据唐人考证鸿胪寺“周曰大行人,秦曰典客,汉景帝曰大行,武帝曰大鸿胪。

”①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鸿胪”这一名词,此后它又屡经更名,“梁置十二卿,鸿胪为冬卿,去大字,署为寺。

后周曰宾部,隋曰鸿胪寺。

”②隋朝时它主管外交,在对外交往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唐初依隋制设置鸿胪寺,龙朔二年(662年)改名为同文寺,咸亨元年(670年)复改为鸿胪寺。

武后光宅元年(684年)改为司宾寺,③神龙元年(705年)复改为鸿胪寺。

此后在大唐历史上,鸿胪寺之名一直没有变更。

鸿胪寺职员一般地位与中央其它八寺地位相当,但它工作轻松,又常接见外宾,易接受外使礼物,是个肥差。

鸿胪寺“卿一人,从四品上;丞二人,从六品上。

……领典客﹑司仪二署。

”④它总在编人员有二百多人,相对来说是十分清闲的,因此一些权臣为其后代子孙谋此职业。

一些有钱的花花公子常常凭借家势混迹其中,其办事效率也比较低,尤其在封建王朝尤其表现得更加严重,曾经很多王朝都有过精简鸿胪寺职员的要求。

从总体上看来“鸿胪寺之职,掌管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而供其职务;少卿为二。

”⑤所谓“宾客”之事,主要是指外交(包括与外国,也包括本国少数民族)的接待事务,当时,四夷与唐朝的关系有四种,藩属、对等、名义上受唐册封实际独立国和时反时附的外交民族,鸿胪寺要根据不同的关系区别对待;“凶仪”之事主管凶礼丧葬,但也包括一定的外交事务。

下设的二署,典客署主管蕃客的接待以及迎送事务,凶礼丧葬等礼仪事务由司仪署主管。

唐朝还设置了其他的外交机构,有宦官主管的客省使,据《唐会要》卷7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旧唐书》卷44《职官三》

②同上

③ 因而《唐会要》称鸿胪寺为司宾寺,但是《通典》却称司文寺。

④ 《新唐书》卷48《百官三》

⑤ 《唐六典》卷18《鸿胪寺》

《诸使下》载:

“元佑元年四月敕中有省客使之名,以宦官为之,掌外邦使命、朝觐、进奉、辞还、宴赐之事。

”另外还有礼宾院,唐制,设礼宾院,掌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君长﹑使节的接待事务。

《唐会要》卷66《鸿胪寺》条说:

“天宝十三载二月二十七,礼宾院自今以后宜令鸿胪寺勾当检校,应缘供拟一物以上,并令鸿胪寺勾当。

”这些机构有不同的职责,但鸿胪寺属于正式的外交部门。

二主要职能既体现的对外交往

鸿胪寺总的职能是主管外交,但总其具体职能来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在其职能中能更容易体现其对外政策的各个方面。

因而就作者看来,研究外交机构就很容易发现其外交策略。

一、迎来送往,衔命出使。

唐政府规定“殊俗入朝者,始至之州给牒,覆其人数,谓之边牒。

……乘传曰四驿,乘驿者六驿。

供客食料,以四时输鸿胪,季终句会之。

”①鸿胪寺的职员首先要对外使进行入境检验,以确定它们的身份,当时不同的使者有不同的觐见标志,如唐时日本使者的标志是日本刀;其次要核准使者数量,已备朝廷备案;最后鸿胪寺职员还要负责礼送使者返国,并且有时还要衔命出使。

对各国的使者,“中国有报赠、册吊、程粮、传驿之费,……视其地远近给费。

”②“西南蕃使还者给入海程梁,西北诸蕃则度渍程粮。

”鸿胪寺职员要根据朝功过的远近给其使者以相应的旅费。

同时“凡蕃客至,鸿胪寺讯其国山川、风土,为图奏之,副上于职方;殊俗入朝,图其容状,衣服以闻。

”③同时,鸿胪寺要向皇帝报告来访国的地理、风俗人情等等。

由此观来,唐朝政府比较重视对外交往,他们派了专人迎送外使。

《唐六典》卷4记载四蕃有三百余国向唐政府朝贡,玄宗开元时期,仍具有七十余蕃,“各有土境,分为四蕃”,除日本、新罗外,绝大多数是中亚、南亚诸国。

唐政府重视外交还表现在派遣鸿胪寺主管出使,据《旧唐书·李靖李绩传》载鸿胪寺卿唐俭曾经出使突厥接受可汗的投降书。

有时候,在出使同时还借机察看外域风土人情。

并且唐政府很重视其政府机构的形象,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外交策略,当时唐政府的影响很大,西北地区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王朝的统治核心是关陇集团,皇室李氏是胡化较深的汉族,他们数代与胡族通婚,因此他们能平等的对待外族而少有歧视它们的表现。

这样看来唐政府对外交的第一个特点是重视。

二、辨其等位,朝见礼宾,转接文书奏事。

唐太宗曾云: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部落皆依朕为父母。

”④《册府元龟》卷170《来远》也载“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比令安,不乐者必令乐。

”唐政府的统治者为了实现“四夷降服,海内乂安”,难免会使用武力,当然,也有很多是通过招抚、册封、和亲等方式确立的。

但总的来说在唐朝比较繁盛的贞观、开元年间,经济政治实力强大,朝见国十分众多;但是当唐政府衰落的时候,朝见国家就很少了。

当时唐朝与四夷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内附型,二、朝聘型,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新唐书》卷46《百官一》

②《新唐书》卷221《西域传》

③同①

④《资治通鉴》卷198

平等交往型,四、时反时附型。

由于关系的不同,因而在接见外宾时鸿胪寺要分辨其等位,不同的使者要归不同的人接见,并且要教导他们朝见礼节。

开元初,大食遣使来朝。

拜见唐玄宗时“惟平立不拜。

宪司欲究之,中书令张说奏曰:

‘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

’上特许之。

寻又遣使朝献,自云在本国惟拜天神,虽见王亦无致拜之法,所司屡诘责,其使遂请依汉法致拜。

”①接见外使是很严肃的问题,在现代化的我国国家元首接见驻华大使递交的国书依然庄重严谨,更何况是专治的封建盛世唐朝。

在拜见皇帝时稍稍有点礼貌不周,就有可能被处死,因而外交使臣都比较注意礼节问题。

当然,一些比较开明的统治者也能认识到“伏以九州之外,藩国来朝,正朔之统不加,宾客之礼有异”②,对于不同的礼节有时候也有可能接受。

使臣被接见的时候,鸿胪寺往往要安排他们的座次,可见唐政府对各族各国重视程度不一安排的也有主次之分,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各国的使臣为座次地位争吵不休,都要求安排好位置,在诸多的争执中日本总是获胜的一方,可见当时唐政府还是比较重视和日本的关系。

大食一般不在意座次好坏,有时坐在次席也不是很在乎,当然也有可能使他们不知道这些习俗。

这样我们可以见到唐政府外交的第二个特点是观其强弱,区别对待,还没有达到广泛的一律平等。

当然就其社会形态来说,达到一律平等也是不可能的。

三、接受贡奉,设宴款待,掌管外使的住宿、饮食、医疗等等。

每队使臣皆会携带一些有地方特色的物品,如日本的刀、西域的马、天竺的佛像、东南亚的香料等各不相同。

在被外使接见后,鸿胪寺要负责设宴招待,并不失时机地说明唐的外交政策,要和平外交,不欺凌弱小。

唐政府对泥婆罗、波斯、日本以及南海诸国都没有使用过武力这些国家与唐朝友好往来十分密切。

唐朝对中印度地区曾经用过兵,但这也只是报复它对唐朝使者的劫掠,战胜后并没有进一步干涉支配其内政;唐也出兵攻打过高句丽,但这也有利的促进了朝鲜半岛的统一,也帮助它阻挡了日本的侵略。

当时丝路贸易十分发达,很多大食商人旅居扬州、长安等地。

唐灭高昌,设西州及安西都护府,陆上东西交往畅通,大批中亚诸国使者和商人进入中原内地。

南方的广州成为主要的对外窗口,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大批船舶来唐,进行种种商贸活动。

据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

“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祆教人就有20万之众。

”有学者估计,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在80万以上。

③通观全唐历史,中唐以前陆路交往繁盛,安史之乱以后,吐蕃雄踞西北边陲,陆上交往十分困难,西北诸蕃也很少来朝,海上交通却大为发展,仍然有好多国家从海路入华。

唐朝实力强大时外国外族来华十分频繁,后来唐朝实力衰落,朝贡国也渐渐变少啦。

这样看来,唐朝本着天朝大国的思想不欺侮弱小,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外商大量来华。

因此可以说,唐政府对外交往的第三个特点是和平共处。

这对当今是十分有益的,我们仍然需要认真借鉴和学习。

四、质子、留学生的管理及翻译。

大唐帝国前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吸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旧唐书》卷198《大食传》

②《全唐文》卷873陈致雍《奏藩国使朝见仪状》

③ 穆宝修《隋唐时期穆斯林的来华与留居》,《云南社科》1985年第五期

④ 目前学术界还不统一,有人认为派22次,到达19次;也有人认为派17次,到达15次;还有人认为派遣19次,达到17次。

了大量的留学生来华,据统计日本共派出过19次遣唐使,到达了15次,④日本的“大化革新”无疑时其封建化的必然产物,但同时先进的唐文化的全面影响。

在日本的大批遣唐使中,有遣使一人、副使一人,以及判官、录事、翻译、领航员、医师、画家、贸易人员和众多的留学生、留学僧(学问僧),他们广泛的吸收唐朝的政治、经济、音乐、绘画、书法、茶道等。

在当代的日本,虽然经过了“明治维新”,但是唐朝的印记仍然十分明显。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以后,中朝交往更加密切。

新罗的国家制度,基本上是采用唐制,中央置省,地方分州。

新罗还经常有使节来唐朝,并排遣大批的留学生学习中国的先进典章文化。

仅在文帝开成5年一年之间返回新罗的留学生就达150人之多。

甚至唐政府还允许新罗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有的成为政府的高官,有的成为著名学者。

中国的儒家文化及礼制对当代韩国人仍然有重要影响,韩国的婚礼丧葬礼仪还有很浓厚的唐色彩。

唐曾与大食发生过战争,第一次唐将高丽人高仙芝打败大食,不久大食卷土重来,这次高仙芝没有上次的好运,结果大败而归。

大食俘虏了大批唐军,并且把他们卖为奴隶,从这些俘虏的手中他们学会了造纸和凿井等技术。

可见战争在传播文明的时候也起过重要作用,但是他历来未被人们重视。

由于各地语言的不统一,唐政府要求鸿胪寺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这既有利于了解外国的文化状况,也可以明白其山水风俗,更有出使之臣。

政府的专业翻译人才在当时世界也算罕见。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唐政府的第四个外交特点是全面开放,积极向外传播文明,并且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所以现代中国人在国外亦被成为唐人。

三小结

唐王朝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文化灿烂。

在政治上坚持“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在文化上表现出足够的自信,积极外传文明。

大唐政府拥有雄厚的综合国力是它对外交往的基础,在鸿胪寺的职能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大唐帝国的对外交往情况,现代中国真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现在之所以衰弱,主要是因为封建社会末期,国家实行了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国力日渐衰微,最终落后于世界,更断绝了与世界交往。

帝国主义用坚船厉炮轰开了我国国门,大量洋货倾销充斥我国市场,大量黄金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