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8861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

《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

diningenvironment;

solutionstrategy

幼儿的进餐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是学前儿童全面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即生活”儿童通过吃饭这一活动能获得和增加经验。

社会意识、社会要求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儿童的观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

幼儿园健康教育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因此,我们应重视幼儿在园就餐教育,从现代健康的角度出发,兼顾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探寻更适合现代幼儿发展的就餐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它的教育价值,分析幼儿的行为,教师从中反思,提升认识,研究策略,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走进幼儿生活环节,让幼儿的进餐环节能成为教育的契机,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发展[1]。

一、研究意义

本文希望能够发现幼教工作人员在幼儿进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的原因及其相关影响,针对其不良现状提出改进的教育建议。

一方面能够让幼儿园的管理者意识到保教人员在组织幼儿进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针对性改进对策;

另一方面让教师意识到在幼儿进餐教育中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能够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若能改善教师在幼儿进餐教育中的内在观念和外在行为,无论是对幼儿、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幼儿园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二、概念界定

幼儿进餐活动

“幼儿进餐活动”也称之为“幼儿用餐活动”,它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一环,在本论文中是指教师组织的幼儿集体的用餐活动,不包括个别幼儿的进餐行为,也不包括幼儿的点心活动[2]。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陈鹤琴先生认为:

“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

”学前期是个体发展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良好的教育经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论文主要以怀化市宏宇皇家幼儿园、牡丹幼儿园、伟才幼儿园和二炮幼儿园的保教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检索法、观察法记录相关信息,还有访谈法,通过与保教人员谈话获取相关信息,在分析和总结已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之上,挑选出本论文需要的信息,为文章的结构框架和基本思路提供理论支撑。

(二)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餐环节中,教师往往把重点落在了不断督促孩子赶快吃饭和为下一环节工作的准备中,一味地将目标定位在让幼儿完成吃饭“任务”。

忽略了怎样引导幼儿主动愉快地进餐,怎样让幼儿在进餐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获得营养方面的一些简单常识,在进餐环节的组织上,教师习惯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管理者和监督者上,甚至包办代替,对幼儿出现的问题缺乏适时的引导和适宜的帮助。

因此,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1.催促吃饭

当幼儿安静地坐在桌旁.保育员将饭菜拎进教室时,催促吃饭似乎就开始了—“今天,我看哪个小朋友吃得最快。

”“谁第一个吃完饭,明天我就让谁当小班长。

”“吃完饭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玩玩具。

”幼儿进餐的过程中,教师又常常会提醒幼儿:

“看,某某都吃完了,老师最喜欢他了。

”“某某某,吃饭快点。

”即使在大多数幼儿已经吃完,还有少部分幼儿仍在进餐时,老师仍然会说:

“就你们几个吃饭最磨蹭,看看都几点了?

”另外,教师在饮食方法的指导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口大口吃”、“大勺舀”、“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净”。

有些幼儿不吃饭或是吃了半天也没有吃几口。

催促幼儿吃饭,导致不少幼儿将迅速吃完作为第一目标,进餐—这种本该轻松愉快的事情,也就带有了目的性。

因此,对有些幼儿来说,进餐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3]。

2.强制多食

为了能让孩子们多吃点,老师连哄带吓的说:

“再吃点,吃完才是好孩子”;

“饭菜都要吃完,谁也不许剩饭,谁吃不完就不许回家”……结果,饭后收拾卫生,在地上和孩子们的小桌的抽屉里找出很多剩菜和馒头,都是教师在强制幼儿多食时常用的话语,甚至为了让幼儿多食,教师经常在不与幼儿商量的情况下给幼儿加饭。

从年龄特征看,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喜欢边吃边玩,况且有的幼儿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因此,教师的某些做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在教师强制幼儿多食的过程中,不少幼儿只能听而从之,无奈将食物吃完,也有不少幼儿“磨磨蹭蹭”,坚持到最后,老师无奈,得过且过。

3.安静进餐

教师认为,幼儿进餐时说话容易呛食,还会影响幼儿进餐速度。

同时,“食不言”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常常被作为幼儿园的常规,所以在幼儿园进餐时经常可以听到教师对幼儿说:

“现在小嘴巴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用来讲话的。

”“哪里发出的声音?

”“嘴巴闭上!

”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如同深夜的老鼠,悄悄进餐,偶尔乘教师不注意时窃窃私语,常常会受到教师的“警告”。

话语权的剥夺,使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彼此心灵的沟通机会,在教师制定的规则中无形的扼杀了。

4.吃得干净

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见进餐中的一种现象,就是幼儿将不小心洒落在桌面上甚至是地面上的饭菜细心捡拾起来,然后放进自己的小嘴。

有些保教人员在幼儿进餐时,经常会强调这样的话语:

“要吃得干净。

”“不能将饭菜撒掉。

”“保持桌面、地面干净”,“要做勤俭节约的乖宝宝”等等,甚至常常对掉菜撒饭的孩子有意无意地批评。

而不少孩子为了不被教师批评,常常会将饭菜检起并吃掉。

教师的愿望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勤俭意识,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他们对勺子、筷子还不能运用自如,所以掉撒饭菜是经常的事。

再从卫生学、健康学的角度看,为了“吃得干净”,捡拾撒落饭菜,其实会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为正如有专家所言,有的幼儿园并不是每次在进餐前“洗干净手后擦桌子两遍,一遍用消毒水,一遍用清水。

5.包办喂饭

很多孩子已经用餐完毕,可有少数的幼儿面对桌上的饭菜仍在发呆,有的极慢的一勺一勺往嘴里送,然后极慢的嚼、下咽。

老师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工作进程,有些老师干脆自己给幼儿喂饭,孩子便容易形成一种不喂饭不吃的不良习惯,这也剥夺了孩子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

有些保育员为了让幼儿把饭菜都吃完,就给幼儿塞饭,往往没等幼儿咽下便一口接一口地喂,幼儿的嘴鼓鼓的,嚼也嚼不动,有的甚至出现呕吐现象。

(三)对幼儿健康的影响

1.对幼儿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催促幼儿吃饭会对幼儿吞咽造成不利影响。

首先,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吞咽反射还不够灵敏,催促幼儿进餐容易使幼儿精神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食物误人气管;

另外,没有经过细嚼慢咽的粗糙食团,会对胃粘膜产生一定的不良刺激,长期下去甚至会引起幼儿的胃病。

其次,幼儿进餐过快,不利于唾液分泌,导致分解淀粉类食物的淀粉酶不足,因而不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

久而久之,易发生消化道疾病或溃疡病[4]。

人进食后血糖会慢慢升高,当升至一定水平就会刺激大脑,发出饱足感信号,于是人们会停止进食而快食者进食过快,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进食速度滞后,发生饱足感信号较晚由于进食过快,在停止进食之前,可多食入一些食物,快食的结果是超量进食,可能引起肥胖[5]。

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却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过多的外界刺激会造成各种兴奋灶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出现兴奋灶的弱化。

进食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吃饱吃好,往往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等等,原本愉快的进食顿时严肃起来。

幼儿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饭,这势必造成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也会下降。

从生理解剖特点来看,神经系统调节反应的区域与消化腺的区域都在下丘脑中位,凡能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响食欲,其中情绪起了重要作用。

一开始就餐教师就不断地对孩子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地提醒,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食欲,甚至会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恐惧和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厌食、畏食[6]。

为了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对幼儿洒落饭菜的行为要求过严,易导致幼儿因惧怕老师的批评,在检食饭菜的同时把各种病菌带人体内,对幼儿身体造成一定的健康隐患。

2.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孩子的进餐是一个逐渐提高兴趣的过程,幼儿的理解能力也尚且有限。

因此,老师催促幼儿吃饭,会直接导致很多幼儿将“迅速吃完”作为第一目标,使原本应该很轻松、很幸福的进餐这件事,被染上了目的性。

久而久之,对有些幼儿来说,进餐便慢慢的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老师强迫幼儿去吃,会使幼儿感受到进食的压力,增加孩子的焦虑感,结果非但起不到促使幼儿多进食的目的,反而会降低孩子的食欲。

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儿童语言发展十分迅速,有说话的兴趣,在相互交流中体会着说话的乐趣,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环境总有“摸一摸、动一动、说一说”的欲望;

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大于抑制的特点,幼儿不能十分安静地坐着吃饭,而幼儿园却要求幼儿安静进餐。

幼儿的行为出现明显的双重性,即在教师管理下能较好地要求去做,而当教师不在或者管理松懈时,就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甚至伴有攻击性或发泄行为,如老师忙着给一些幼儿盛饭时,孩子们便有机可乘,大声说笑、指责和打闹。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概括为八个阶段,幼儿期则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即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主动性对内疚这两个阶段[7]。

也就是说,该年龄阶段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积极主动与教师、同伴交往。

进餐,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美好惬意的事情,他们希望与其他幼儿通过对话表达彼此的心声和愿望。

而强调“食不语”,其实是无视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对幼儿自主性,主动性的剥夺,一方面易造成幼儿缺乏适应生活和学习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幼儿与伴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师幼关系的融洽。

另外,教师长期的催食、强辞幼儿多食等问题,易导致幼儿在又受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进食,这对幼儿人格发展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问题对幼儿同伴交际能力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幼儿园生活的7个小时中,由教师控制的时间占去了绝大部分,幼儿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在共同进餐活动中,小朋友们被要求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吃好自己的饭,幼儿之间极少能够交流,其中听话守本分的幼儿常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成为全班幼儿学习的榜样这不仅强化了乖孩子的行为,而且使其他幼儿为了取悦老师纷纷模仿--不说话加快吃饭的速度,自我封闭式的进食环境,使幼儿特别是缺少伙伴的幼儿,再次失去了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机会。

同样,这些问题也易造成教育者被教育者的对立,不利于融洽的师幼关系的形成。

幼儿从出生第一天,就开始了发展主体,完善主体的进程。

4至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用语言来表达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现。

教师屡次强令禁止幼儿吃饭说话,给幼儿心理造成相当大的精神负担,使其产生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并有可能在其他活动中发泄出来。

幼儿变得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或是公然违抗作为被影响者的幼儿,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必有意无意地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评价态度和处理方式等。

长此以往,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效果。

(四)造成幼儿进餐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受传统进餐教育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食不言,寝不语”的生活准则,但现代社会已经抛弃了这一古语,无论是一家人一起吃饭还是商务聚餐、同学聚会、好友派对都已不再流行“食不言”这一说法,大家都喜欢边吃边聊。

然而,在幼儿园中一直存在的一条规则就是“幼儿应安静的用餐”,教师们自然是不许幼儿在吃饭时随便讲话的,并且一致认为幼儿在用餐时讲话会噎着自己更会拖延用餐的时间。

关于进餐的标准大家也一直默认着“双轨制”的并行存在。

可见教育工作者在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

2.为迎合家长的要求

从家长角度分析,孩子的成长成了家长最为关心之事,所以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早晨入园,幼儿一日(周)食谱公开栏前围看的家长总是最多;

下午离园,家长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经常是“今天吃的什么?

”有的幼儿一旦回家说自己“在幼儿园没吃饱”,那么家长在第二天一定会提醒老师“我们的孩子吃不饱是怎么回事?

麻烦老师给我家孩子多加些饭。

”在实习期间听到家长们的抱怨,幼儿教师便为了迎合家长,又不耽误工作进程,就会理所当然的把自己当成是幼儿的守护神,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幼儿好,幼儿都应该无条件遵循。

因此,进餐时就出现不停催促孩子快吃饭、安静吃饭、强制多食等问题。

3.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是造成进餐教育问题的原因之一。

教师个人的学历、教龄、性格、婚育情况都会影响到教师在工作中对幼儿的态度。

比如:

有的老师个性较温和,在组织进餐过程中对幼儿说话也是轻声细语,幼儿在用餐时若与周围的同伴嬉戏打闹,教师会走到他旁边轻声的说“我们先不说话好吗,乖乖把饭吃完然后再好好跟小朋友去玩,好不好”;

有些老师脾气比较直率,看到小朋友在用餐的时候没坐好,就过去踢一脚凳子以此提醒小朋友要坐姿端正,碰到有说话的孩子边吃边聊就会说“说什么说,再说给我出去吃”之类的。

4.幼儿园因素

进餐活动说简单点就是吃饭,说复杂点它就是一个结合了保育和教育因子的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幼儿园不重视,教师可能在幼儿进餐上就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来引导幼儿的进餐行为;

若幼儿园较为重视但重视的又不是幼儿的发展而是本着节约的重视,也会出现以上的问题。

本人曾实习过的幼儿园就有这样的规定,就是幼儿吃不完的饭菜由老师和保育员吃,这也会导致进餐教育出现问题。

(五)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传统教育对吃饭中说话的理解是有极大的偏差的,吃饭不说话除了能方便教师,维持幼儿园各项工作按时有序进行以外,其他作用较少。

教师是否因此而对幼儿的吃饭放任不管呢?

在进食活动中毫无纪律的约束也是不利的。

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为保证群体生活有序进行,就必须对不同个体进行约束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

这时,教师就需要维持纪律,让幼儿明白,纪律不是用来管自己的,而是帮助幼儿主动自由活动的。

1.创设宽松的就餐环境

一个宽松愉快的就餐环境,有助于促进食欲。

在进餐活动中,幼儿可自由选择座位,选择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共进午餐。

教师只在幼儿请求帮助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教师多给幼儿一些吃饭时间,不在就餐活动中处理有关纪律的问题,如快吃、保持桌面干净等。

教师与幼儿边吃边聊,营造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的氛围。

幼儿园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纽带,与家庭不能截然不同,让幼儿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就餐心情,可以促进消化腺的分泌,增进食欲。

同时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有利于幼儿积极适应社会[8]。

实习中,曾看到一个孩子生病吃不下饭,在就餐时间内独自看书,主班老师怎么劝也不吃,而配班老师走过去,轻轻地安慰他,劝了几回,让他坐在桌边,自己拿了小椅子同他坐在一起,陪着他说话,十几分钟过后,幼儿把饭吃完了,高高兴兴地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去了。

可见,不应强迫幼儿进食,不用严格的纪律约束,而是通过情绪状态的调整,就促进幼儿食欲。

2.释放权力、给幼儿更多独立权

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自我服务的机会。

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现代社会,很多幼儿乃至青少年被过度地保护起来,被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幼儿园教师工作十分辛劳,要到食堂取饭菜,整理桌子,给幼儿分饭分菜,时刻关注幼儿吃了多少,是否需要添加,给吃得慢的或吃饭能力差的孩子喂饭,吃完饭后还要收拾干净,组织幼儿睡觉,结果是幼儿无须任何自我服务。

实际上幼儿在3岁左右便开始寻求全面的独立的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愿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常听见孩子说:

“我自己来”,幼儿有自我服务的欲望。

让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如何进餐,如收放餐具,自取食物,互相鼓励不浪费粮食,不挑食等不依赖成人的好习惯。

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将范围扩大到全班幼儿,使每个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一方面节约了就餐环节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给幼儿更充裕的就餐时间。

另一方面通过权利的释放,逐渐发展了幼儿的独立、自信,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

为幼儿创造一个与同伴融洽交往师幼积极互动的场所。

使幼儿在语言能力、知识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发展民主,宽松、开放的教养方式中,幼儿畅所欲言,不时地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形成融洽的班级气氛。

这可以使幼儿多方面受益。

首先表现为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特别快的阶段,他们的说话乐趣决不亚于呀呀学语的婴儿语言产生于人们交流的需要。

幼儿通过应用新词、新句式,聊天、辩论置疑等对听说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利[9]。

3.通过活动,唤起幼儿的饮食兴趣

幼儿对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直接感性的经验。

如果能够唤起幼儿对饮食及相关活动的兴趣,在饮食及相关活动中培养幼儿对饮食的积极情感,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其效果远比教师在幼儿进餐中强调“多吃”的效果要好。

比如,可以通过活动,带领幼儿参观菜市场或超市,与幼儿共同采购食物.并同时讲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以及挑食、偏食对身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也可以带领幼儿参观本园厨房制作食品的过程,甚至可以让幼儿参与制作过程(如挑捡或清洗简单的蔬菜),强化幼儿对食品的正向情感。

餐前分享有关进餐营养习惯培养等方面的故事和儿歌,如《大公鸡和漏嘴巴》、《大力水手》等故事,保证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加强体育锻炼,加大活动量,展开主题,促进认识。

例如,可开展主题《好吃的食物》、《胖子和瘦子》、角色游戏《小熊餐厅》等活动。

通过种植蔬菜到厨房参观或帮厨等实践活动,加强认识,提升幼儿已有生活经验。

另外,区域活动中可提供材料工具,让幼儿开展制作面点等活动。

4.提供色香味美的饭菜

保健人员要加强调查询问,在营养搭配合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食谱的搭配。

炊事人员要努力提高烹饪技能,注意花色、营养、形状的搭配,班级教师要及时反馈幼儿进餐信息,如哪些是幼儿最喜欢吃的或最不喜欢吃的饭菜等。

5.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建立良好的餐前洗手、餐后漱口擦嘴等卫生习惯的培养,创设指向性的环境,提示幼儿的行为,如在盥洗室张贴洗手,漱口的流程图提示标志,帮助幼儿学会正确方法;

在教室布置有鼓励幼儿进餐饮

水的图示和评比栏等。

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教会幼儿使用不同的餐具,如小班幼儿使用勺子舀饭,中大班幼儿使用筷子、分餐盘等;

餐桌上设置残渣盘,引导幼儿爱惜粮食,不泼洒、不挑食、不剩饭粒、合理吃完饭菜,不用手抓饭菜,使用餐具不发出较大的声响等。

6.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幼儿为本

传记作家兼教育家托马斯.赫克斯利说:

“教育最有价值的成果,就是培养了自制力,不管是否喜欢,只要需要就去做。

”幼儿教师培养自身的自制力,控制自身不良情绪的宣泄不仅对自己的人生会有利无弊,对于幼儿来说也会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教师应做到“以幼儿为本”,对幼儿保持耐心和爱心,提升组织用餐活动的能力。

教师要做到不训斥,不埋怨,要从孩子心理特点出发,多动脑、多想办法,用心去开启幼儿的心灵之门,孩子才会敞开心扉接纳和喜欢老师[10]。

7.争取家长配合教育

家园共育,控制零食,如采用节制法,对幼儿吃零食的量,次数有所节制,少量吃的品种既要有精细的,也要有“粗茶淡饭”式的,如生吃蔬菜、瓜果之类[11]。

对于幼儿在用餐中常见的挑食、偏食不良习惯,要加强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

利用家长园地和推荐相关的书籍,向家长广泛宣传,激发幼儿进餐的兴趣,便于家长了解幼儿进餐的情况,引导家长鼓励幼儿在家独立进餐,并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把幼儿进餐作为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机会。

四、结束语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长期的培养,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强健的体魄。

给幼儿自由说话的权利,是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必须做的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充满探索的机会,富于个性化的环境。

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特点去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