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834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50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P12)为什么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

鸦片战争以后,一方面,中国的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了国家政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

2.(P14-15)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答: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

前者是民族矛盾,后者是阶级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P35-36)简述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

第一,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一是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

二是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三是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第二,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这场论战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2.(P31-32)简述洋务派兴办洋务的主要内容。

答:

第一,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30余年中先后创办24个兵工厂。

第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第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P24)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

第一,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第二,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

第三,太平天国发生前十年,包括广西在内全国自然灾害频发,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走了反抗的道路。

4.(P33-34)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是维持行将毁灭的清朝封建统治。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洋务派仰仗西方列强来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第四,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一闻修建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

第三章辛亥革命

1.(P52-53)简述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进行的斗争。

答:

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第一,发动“二次革命”,这场斗争只坚持两个月就失败了。

第二,组织中华革命党。

但其社会影响远不如同盟会。

第三,发动护国战争,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第四,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但遭失败。

第五,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又遭失败。

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2.(P4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一是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二是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

三是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

3.(P44-45)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答: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资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

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4.(P45-46)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围绕的主要问题及其意义。

答: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

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P66)简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

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科学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没有明确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分清敌友等一系列革命的基本问题。

2、(P68-69)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

答:

国民党一大确立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国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使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P85)简述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

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

2、(P87)简述1931年初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的方法。

答:

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是: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革命的方法是: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3、(P83)三湾改编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答:

“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

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三湾改编”的意义:

“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4、(P83)简述秋收起义的特点和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答:

秋收起义的特点在于:

第一,它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第二,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第一,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

第二,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5、(P82)简述八七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答:

内容:

第一,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

第二,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第三,毛泽东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

意义:

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6、(P94)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的两次失败和两次崛起分别是什么?

这一时期取得的最大成果又是什么?

答:

两次失败是,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两次崛起是人民军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的胜利。

这一时期最大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7、(P82)简述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答:

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第二,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第三,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8、(P90)20世纪3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答:

第一,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二,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第三,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P102)简述瓦窑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答: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的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2、(P110)简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答:

第一,在战略防御阶段,游击战争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减轻了正面战场压力。

第二,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

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

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武装力量的壮大还使得游击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3(P110)简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答: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第三,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

4、(P102)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答: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飞抵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地区的红军。

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5、(P109-110)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

答:

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的关系: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总之,两个战场是相互配合的关系。

6、(P101)简述“一二·九”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答: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意义:

一二·九运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7、(P108)简述1937年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的历史贡献。

答: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