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826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doc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doc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五四运动的开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五四运动的开展

1、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二十世纪的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如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战争、贫富分化、劳资冲突等问题暴露无遗。

同时,亚、非、拉殖民地和附庸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在这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为世界革命独立运动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五四运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它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发生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日趋激烈化以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所引发的空前民族危机,直接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发生的过程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开幕,出席和会的有20多个国家1000多名代表。

中国曾对德、奥宣战,并派数万华工赵欧参战,因此也得以战胜国的资格参加和会。

北京政府派去参加和会的代表是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施肇基等。

中国代表团最初向和会提出七项要求,主要内容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电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

中国留欧学生团体派出代表要求中国代表团必须向和会提出废除二十一条。

中国代表团接受了这一建议,向和会请求取消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

但遭到美、英、法操纵的和会拒绝,并提出德人在山东所有他种权利,应无条件地由日本接收。

1919年4月30日,《凡尔赛和约》明文规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4月30日、5月1日,陆征祥电告北京政府外交失败。

中国外交失败的的消息传回中国后,立即激起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强烈愤慨,5月4日下午一时许,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3000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

6月3日,北京20多个学校派数百学生上街展开讲演活动。

北京政府动用军警大量逮捕爱国学生,军警愈捕学生,学生上街者愈多,令军警捕不胜捕。

五四爱国反日救亡运动很快波及全国,从5月7日起,济南、天津、长沙、武汉、上海等地学生纷纷举行集会、游行、罢课。

很快,日华纱厂、上海纱厂的工人相继罢工。

5日上午,各商号陆续举行罢市。

上海的大、中、小学一律实行罢课。

上海三罢的实现,震动全国,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迅速响应。

至此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超越了知识分子范围而成为有广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参与的全国范围的爱国民主运动,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这表明日益壮大的中国工人阶级独立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全国革命运动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3、五四运动发生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有学生、工人和其他阶级联合起来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其意义在于带有彻底的反帝国反封建的意识;同时工人阶级展示了它强大的力量,独立的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而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的投身到工人组织中去宣扬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还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序幕。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给正在苦苦需求出路的中国先进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马克思主义通过东、西、北三个方向的不同渠道传播到中国:

东——李大钊、李达等人从日本引入中国;西——周恩来、蔡和森等留学法国直接从法德直接输入;北——张太雷、瞿秋白等利用赴俄的机会,结合俄国实际宣传社会主义。

“五四”前创刊并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较大作用的进步刊物,如《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在“五四”后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五四”后一年中,全国又创办了数百种新刊物,其中许多刊物都注意对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这一时期,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倡导和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5月,相继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创办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毛泽东在长沙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创办的觉悟社等。

这一时期,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被翻译出版。

1920年8月,上海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

2、五四时期的各种新思想

五四运动后,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各种思潮、学派都有人研究、宣传和信仰,有些还与传统观念相互糅合、掺杂,形成了学说纷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些学说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有实用主义、吉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粹主义、等。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于19世纪末形成于美国,是美国社会生活的产物和体现。

实用主义的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从人本主义的立场,用经验主义的态度去观察、处理一切问题,而所有效果的意义就在于对人的、人生的有用,这就是实用主义意义论的核心。

真理必定是善的,是有价值的,真理必定是对人生有好处、有用的;不善必不真,对人生没有意义的东西决不会是真理。

这就是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核心,其结论便是:

真的就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的。

实用主义的缺陷在于它把对个人是否有利、方便作为衡量人生价值标准的人生观。

这种“有用”就是指满足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欲望。

在对待人生问题上,他把“方便”、“有用”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他看来人生就是投机、冒险,个人不管用什么手段,只要达到“实用”就获得了真理。

实用主义的人生观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人脱离国家、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置社会道德于不顾,不择手段地捞取个人的“有用”和“实惠”

基尔特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有叫行会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英国20世纪初工人运动中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它主张由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门的生产者联合会来管理工业生产,实行产业民主、产业自治,国家则负责产品分配和保证全面消费,以和平地消灭资本主义,解放劳动者,最终来替代资本主义。

起缺陷是没有认识到任何政权的掌握必须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才能真正的取得胜利,和平的过渡和取代只是一厢情愿的做法。

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或安那其)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

按照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念,人类社会存在数千年的等级制度是不合理的。

任何权威机构和个人,譬如政府、教会、政治首脑,都没有必要存在,而且他们的存在阻碍着人类进步。

在等级制度下出现的权威和精英们拥有权力,而权力具有天生的腐败性质,拥有权力的人会关注于如何维持扩展自身获得的权力。

作为典型等级制度中权威机构的政府,会拥有替其属民作出裁决的权力,这就意味着个人的自由被无限的缩减。

同时,大部分人在服从和期望由权威和精英组成的政府的选择,而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和自我选择的权力。

无政府主义它的缺陷在于这种思想以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世界观为基础,反映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部分破产的小资产者的情绪和愿望,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起了很大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陈独秀等党的创始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明了:

一、不能抽象地反对一切强权,反对一切国家。

他们指出:

“强权所以可恶,是因为有人拿他来拥护强者无道者,压迫弱者与正义。

若是倒转过来,拿他来救护弱者与正义、排除强者与无道,就不见得可恶了。

”二、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内,人人都要绝对自由,那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

劳动团体的权力不集中,各团体自由自治,这不仅不能打倒资产阶级,而且会被资产阶级所利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使劳工运动遭到破坏。

国粹主义——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社会思潮。

国粹派认为,“国粹”是“我们汉种的历史”,包括“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

他们提倡国粹的目的,一是“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鼓吹“革命光复”;二是从古代“良意美法”中寻找克服和避免资本主义弊端的对策,反对“醉心欧化”。

捍卫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国粹主义其缺陷在于表现出一种对中国古代文化学术不加分析,不作批判,不分优劣地一律大加赞赏,甚至把封建糟粕也当做精华进行吹捧的过分崇古倾向。

譬如,他们一面倡导挣脱家族束缚、争取人性解放,一面又提出“家族伦理不可骤废,若以家族伦理为可废,造成人们思想认识混乱,也削弱了国粹派反封建的锋芒。

国粹派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将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对学习西方混淆起来,将批判资本主义弊病与否定西方文化混淆起来,一方面表现出中国资产阶级对西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抗议,同时也是过分推崇“国粹”,受传统封建文化束缚而无力自拔的结果。

这种对西方文化的偏见,同样不利于近代新文化的建设。

五四运动后,大量西方思想涌入中国,可谓百花齐放,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人们的思想解放。

各种思想在探索中争论、在选择中取舍,在分化中组合。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批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如同胡适的争论反映了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的论战,论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引发了新文化界的重新组合;同梁启超主张的基尔特主义的论战实质是反映了中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用革命方法还是用改良方法来改造中国,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的界限;同黄凌霜、张伯根的斗争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通过这些争论和斗争使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完成了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而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最早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李大钊之后,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等人在1920-1921年间也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过程中,得到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热情的帮助。

在维金斯基的帮助下,陈独秀开始了建党的筹建工作。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陈独秀被推举为书记。

10月,李大钊发起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1920秋,陈潭秋、包惠僧建立起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秋冬之交,陈独秀与毛泽东联系,成立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12月,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成员有王尽美、邓恩铭等。

1920年12月,在陈独秀帮助下成立了广东共产主义小组。

此外,在法国和日本也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4、中国共产党纲领的制定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秘密召开。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周佛海等13人,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出席了会议。

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因事未能出席。

会议由张国焘主持。

30日晚,受到租界法国巡捕的搜查后,31日,与会代表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只游船上继续举行会议,并于当日闭幕。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意》,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大钊为宣传主任。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的政党。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工人阶级有了坚强的司令部,“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由于中共一大理论的准备不足,且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缺乏认识,没能制定出切合中国当时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民主革命纲领时,得到列宁和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中国共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