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824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docx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docx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

作者:

马海涛,肖鹏  时间:

2009-01-18   浏览次数:

599次

[摘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为主线,回顾了30年来我国在上述三大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总结归纳了我国30年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五大经验:

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同步进行、坚持走渐进式改革道路、改革中强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财税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预算管理内部的改革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

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在财政体制、工商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经验回顾展望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从此,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一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在这30年发展中,财税体制几经变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并符合公共财政运行规律的财税体制,基本规范了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资金分配管理。

30年改革成就有目共睹,但是,财税体制改革仍需在总体框架、运行机制、法制建设等方面作进一步完善。

本文通过对中国3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总结改革得失,并对新时期的财税体制改革进行前瞻性描述。

  一、30年来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回顾

  

(一)30年中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

  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是明确各级政府间职责划分和财力分配。

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财政体制于1980年、1985年和1994年进行了重大调整。

  1.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从1980年起,国家下放财权,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俗称“分灶吃饭”体制。

  2.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经过1983年、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后,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因此,中央决定从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

  3.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财政“分灶吃饭”体制推行到1993年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下降至不足30%的水平,严重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之原有体制中“基数比例法”并非处理政府间财力分配的规范做法,于是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在1994年启动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分一转一返还”来概括:

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同时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筹集收入;明确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和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的频繁变动,是与国家整体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财权在“放”与“收”、“集中”与“分散”之间屡经周折,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持续的对于“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探索。

  

(二)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平行的税收体制改革

    1978年以来,税收体制的改革主要集中于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

按改革的关键时间点划分,可分为以下三个改革时间段:

  1.1978年至1982年的税制改革。

1978年至1982年,成为我国税制建设的恢复时期和税制改革的准备时期。

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五届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初步形成了一套涉外税收制度,适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工作的需要。

  2.1983年至1994年的税制改革。

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即第一步利改税改革,将建国之后实行了30多年的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

这一改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了国营企业只能向国家缴纳利润、国家不能向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禁区,成为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1984年10月起,国务院在全国实施第二步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盐税、资源税等一系列行政法规,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此后,国务院又陆续发布了关于征收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奖金税(包括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和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前身为1983年开征的建筑税,1999年减半征收,2000年暂停征收)、特别消费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筵席税等法规。

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将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法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至此,我国工商税制共有37个税种,这些税种按照经济性质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大类(参见表1)。

  表11993年我国税收体系结构

  类别税种类型

  流转税类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

  所得税类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

  财产税和行为税类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

  资源税类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盐税

  特定目的税类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烧油特别税、筵席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特别消费税

  涉外税类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

  农业税类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

  资料来源:

本研究归纳。

  3.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力度最强的税制改革。

改革内容包括:

全面改革流转税,以实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税课税体系。

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

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

对个人收入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统一实行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

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

调整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和工资调节税;开征土地增值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盐税并入资源税,特别消费税并入消费税。

改革之后的我国税制,税种设置由原来的37个减少为23个,初步实现了税制的简化、规范和高效的统一。

  (三)1998年以来预算管理领域的改革

  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确立了中央与地方之间规范的事权与财力划分关系,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复合税制体系,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财政支出监管,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被提上改革日程。

  1.2000年开始推行部门预算改革。

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一个部门没有一个完整的预算,而是各部门的经费按功能分成若干类,同时编制多个预算分别向财政业务部门申报。

由于经费管理渠道的分散,各类经费预算编报程序和编报途径各有不同,不可避免地出现预算编报的时间不统一和编制内容、形式不规范的问题,在资金使用上也无法统筹安排。

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完整地反映出来,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自2000年财政年度开始,财政部开始推行中央部门预算改革,即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是政府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经政府同意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执行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预算。

  2.2001年“收支两条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00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以综合预算编制为出发点,以预算外资金管理为重点,以强调收支脱钩为中心,以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为保障,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步骤与相关措施,成为新时期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方面的纲领性文件。

以这个文件为指导,2002年财政部进一步加大和深化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

对中央部门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或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等办法。

  3.2003年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实施。

2003年1月1日,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进入了全面推行阶段。

政府采购制度实施以来,对于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廉政建设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4.2001年国库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贯穿于预算管理改革的全过程。

2001年2月28日,国务院第95次总理办公会议原则同意了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报送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确立了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改革的内容、配套措施及实施步骤。

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二、中国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30年的基本经验

  

(一)财政职能的转变必须与政府职责的转换同步进行

  1994年分税制前的财政包干制,事先确定中央和地方各自的预算收支范围,以及地方预算收支包干基数,地方依照基数收支包干,在划定的范围内,自求平衡。

政府职能未能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划分含混不清。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在初步划分中央与地方各自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

尽管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不得不保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格局,在存量上依然存在包干制的痕迹,但在增量的安排上,则倾向于向新的体制过渡,这标志着财政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因此,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处理好财政职能转变与政府职责转换的协调性问题。

  

(二)财税体制改革必须与现实国情结合,走渐进式改革道路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只能走渐进式的道路,以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

在改革的探索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有利于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带给企业、农村、农民和地方政府的重重束缚,逐渐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塑造多元利益主体,增强微观经济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尤其是在改革初期,这对于打开改革的突破口至关重要。

在利益激励之下,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压抑的创造力瞬间释放出来,创造了国民经济长足发展的奇迹。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后,则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内涵要求,明确政府放权让利的界限和度,走渐进式改革道路。

  (三)改革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市场经济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时,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活动范围以弥补市场失效为界限。

事实证明,符合这一要求,即可收到政策功能与机制作用双向协调、共同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但对于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加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改革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改革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改革尚未创造出新增利益之前,改革的初始成本,也就是对改革的利益受损害的价值补偿,只能由财政来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