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19371949年教师用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79659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19371949年教师用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19371949年教师用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19371949年教师用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19371949年教师用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19371949年教师用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19371949年教师用书Word下载.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19371949年教师用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19371949年教师用书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19371949年教师用书Word下载.docx

 全民族抗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背景

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

②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过

①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②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③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意义:

国共合作抗日,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2.国共合作抗日

抗战史实

特点、结果(意义)

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

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徐州会战(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敌后战场

①中共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②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

③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

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最终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辨析比较】

1.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2.“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

“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图解历史】

抗战时期两大战场的关系

【微点提醒】

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

战略反攻是指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战略决战是指三大战役,最终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共“七大”: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

(1)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关东军。

(3)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3.胜利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1)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2)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放战争

(1)背景: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2)爆发: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3)进程

①土地改革:

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战略决战:

1948年9月至1949年初,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④胜利: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依据:

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2)标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4)历史经验:

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答题术语]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中国军民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2.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领导中国军民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大阶段,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战时期两大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3.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4.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

5.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双减双交”政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就逐步确立了“双减双交”政策。

洛川会议上,我党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双减双交”政策为我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

这与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有着不同的性质,其特点有三:

首先,这一政策是在日本全面侵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抗日救国纲领的形式提出的,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

其次,制定这一政策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体现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

再次,这一政策虽具有改良性和不彻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制度,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是抗战时期最符合实际的进步性土地政策。

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

它使解放区的土地占有关系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阶级和物质条件;

它联合了地主阶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根据地,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为保卫滇缅公路和支援英军作战,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2月下旬由滇西入缅。

战争分为二个阶段,即滇缅路之战和打通中印公路之战。

(1)滇缅路之战:

1942年3月8日,日军攻陷仰光后,分三路北进,中国远征军狙击中路和东路正面之敌,英军狙击西路之敌。

中国远征军在同古保卫战中沉重打击日军后,由于联络和给养被切断,被迫撤退。

西路英军不断败退。

4月16日,英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

中国远征军新38师在师长孙立人的带领下,攻破日军封锁,击溃敌军主力,光复仁安羌,救出7000多名英军及被俘的英国士兵、美国传教士、记者等500多人,创造中国军队扬威于异国的纪录。

此后,日军长驱直入,攻陷云南腾冲,中国远征军一部退入中国云南境内,采取守势,另一部撤往印度。

6月6日,战斗终结。

撤往印度的远征军经过整顿改称中国驻印军。

(2)打通中印公路之战:

中印公路是从印度的列多,经野人山区、胡康河谷、密支那至八莫,与滇缅路衔接,史称中印公路或史迪威公路。

为打通中印公路,1943年春,中国驻印军和盟军开始了缅北反击作战。

中国军队勇猛进攻,日军节节败退,到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攻占芒友,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

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

至此,完成了作战任务,战斗结束。

中国远征军在这次作战中,歼灭日军四个师团的大部或一部,牵制了日军缅甸方面军的预备队,为收复缅北及支援整个缅甸战场做出了贡献。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

史料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

[教你读史] 史料一信息“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愿意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和改编,体现了中共合作抗日的最大诚意。

[提示] 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

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苏维埃政府改制;

红军改编。

史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结合史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有哪些。

并举例说明“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教你读史] 史料二从民族凝聚力、军事力量对比、民众的斗志等角度分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失败的原因。

史料“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说明日本对中国实行速战速决的战争策略。

[提示] 错误估计:

日本认为中国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会再次凝聚团结起来;

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

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

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战略上相互配合。

史料三 中国抗战的国际共识

[论从史出]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使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的抗战。

史料四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

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教你读史] 据史料四,“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信息,可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贡献而去看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的贡献。

(3)史料四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提示] 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抗日战争的特点

(1)规模大: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

(2)战略地位(双重性):

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全民性:

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

(4)复杂性:

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5)持久性:

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6)全局性: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7)以弱胜强:

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胜利,是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

2.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

(1)组织领导:

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民众因素:

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

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

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视角1 通过地图、漫画、遗物、绘画等多种形式考查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社会各阶级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解答时注意抓住有关时间、事件、人物、地点等有效信息。

[对点1] (2017·

青岛高三质检)根据下列信息推断,荣誉军人王强伤于(  )

荣誉军人姓名:

王强

籍贯:

山东临沂      部队:

国民革命军第3军

职务:

上尉受伤日期:

民国二十七年7月1日

残疾状况:

左上膊上1/3切断残疾等级:

一等残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中“民国二十七年7月”可知为1938年,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故A项错误;

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2月至5月,故B项错误;

武汉会战发生在1938年6月到10月,与题目相符,故C项正确;

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故D项错误。

视角2 从民族利益角度认识国民党抗战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粉碎了日军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解题时要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评价。

[对点2] (2017·

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

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

“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

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立场

B.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C.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D.战争的性质

选A。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故A项正确;

根据“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故B项错误;

题目中并未提到对中日双方的形势分析,故C项错误;

抗日战争是一场实现民族独立和反对殖民主义的战争,题目中并未提到,故D项错误。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方针策略

史料一 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

[论从史出] 这是华君武先生作于1947年的一幅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

画中的人物一手持写有“和平方案”的盾牌,一手正在磨刀霍霍,典型的挂“和平”之羊头,卖“内战”之狗肉。

漫画寥寥数笔,揭穿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伎俩,使人们对重庆谈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史料二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

(1)结合史料一和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主要因素。

[教你读史] 史料二反映美国否定中共及其军队的合法性,实质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真实目的。

[提示] 抗战胜利使国共合作失去联系纽带;

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

中共倡导和平、民主;

美国实行“扶蒋反共”。

史料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

——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

(2)根据史料三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第三年,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如何。

[教你读史] 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指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提示] 经过战略决战,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国民党政权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中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视角 解放战争是高考的冷点,但从国共关系演变角度命题,将会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视角

[对点] (2017·

常德模拟)近代著名报纸《大公报》在《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

“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

毛泽东先生来了!

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这一报道反映出(  )

A.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

B.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

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

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

选B。

材料反映出人们对毛泽东来重庆的兴奋之情,并未强调共产党谋求和平,故A项错误;

人们兴奋是因为抗战结束后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使人们看到了和平建国的希望,故B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C、D项表述信息,排除。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结合当前国共两党的关系,展望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实现对祖国统一大业的作用。

2.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民主化的曲折历程。

1.演变过程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革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发动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两党对峙,进行“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新中国;

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

2.演变特点:

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3.启示:

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如今为维护祖国统一,遏制“台独”,迫切需要国共再一次合作。

[针对训练] (2017·

南昌一模)程思远回忆:

“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

‘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

A.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

B.对国民党抗战产生一定影响

C.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

D.对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起了积极作用

由材料信息可知,在蒋介石的支持下,《论持久战》的精神被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可见其对国民党抗战产生一定影响,故B项正确。

A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

《论持久战》是中共提出的抗战主张,并非国共合作的成果,故C项错误;

《论持久战》发表于国共合作时期,故D项错误。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2017·

泉州一模)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对抗战策略的再认识

B.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

C.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

D.深受敌后游击战术影响

材料表明,国民政府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

材料中国民政府也没有推卸责任,故C项错误;

材料与游击战术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2.(2017·

滨州高三模拟)1939年,国民政府一方面把西南地区原有的采矿场收归国营,另一方面将华北、华中等地一些矿场内迁的机械充实西南各矿场,扩大采掘能力。

这些措施(  )

A.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B.是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的反映

C.调整经济体制促进经济运行

D.是基于长期抗战的战略调整

选D。

采矿场发展状况的调整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

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致力于大后方建设,以持续抗战,故B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调节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

材料中推动西南采矿业的发展是为持久抗战做准备,故D项正确。

3.(2017·

惠州调研)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

这反映了当时(  )

A.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路线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日

C.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牵制了日军的力量

D.共产党的军队坚持敌后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故B项错误;

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说明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牵制了日军的力量,故C项正确;

材料主要涉及国民党军队的游击战,与中共军队无关,故D项错误。

4.(2017·

荆州质检)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

“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

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

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据材料“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可知为西北问题而非远征军赴缅作战,故A项错误;

材料涉及西北内陆抗日,未涉及海外援华,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与徐州会战无关,故C项错误;

据材料“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