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申请书.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690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申请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申请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申请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申请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申请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申请书.doc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申请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申请书.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申请书.doc

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申请书

学科分类教师专业发展

课题名称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有效性研究与实践

申请人(课题负责人)刘亮荣、王世祥

申请日期2016年04月

填 报 须 知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课题负责人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而且课题组中又无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科研人员参加实际研究工作的,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科研人员的推荐,方可申报。

  2、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项目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的任务。

  3、每个课题原则上限报1名负责人,特殊情况也不得超过2人。

  4、课题论证应尽量充分。

阶段成果应尽量明确。

  5、课题所需经费由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负责解决。

  6、申请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

7、申请书报送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8、填写此表时,应同时报所申报课题的课题实施方案及课题研究计划各一份,作为申报市级课题的必备材料。

课题名称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负责人

姓名

性别

行政职务

专业职务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单位电话

刘亮荣

副校长

中一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海恒分校

13856091722

68103003

王世祥

副校长

中高

合肥市第八十中学

15357912675

68622881

课题组主要成员

姓名

性别

行政职务

专业职务

工作单位

住宅电话

单位电话

杜世源

支教教师

中高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海恒分校

13856073298

68103004

张晖

支教教师

中一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海恒分校

13645510865

68103004

王刚

支教教师

中二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海恒分校

13966796305

68103004

周德宏

支教教师

中一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海恒分校

15375315216

68103004

张青

支教教师

小高

合肥市芙蓉小学

18256032648

63868198

孟芬

支教教师

小一

合肥市方兴小学

13965102125

62571927

刘大慧

教师

小一

合肥市高刘小学

13855163026

68662666

李荣

支教教师

中二

合肥市第八十中学

13866712506

68622881

张希望

教导主任

小高

合肥市长岗小学

13965126483

68621232

张劲松

教研员

小高

合肥市高刘小学

13856963718

68661982

吴宗平

教研主任

中高

合肥市第七十九中学

13856018760

68663562

余宏辉

教导主任

中高

合肥市第八十中学

15395188518

68622881

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著作者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

或出版单位

发表出

版时间

何时、何处获奖或交流论文

刘亮荣同志为合经区学科带头人、化学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合肥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安徽省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读本》、《森林课堂》、《安徽省中小学环境教育》三本著作。

刘亮荣

著作

安徽黄山书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4、2015、2016

2015.8《义务教育化学教材实验改进》获省一等奖、多篇论文在省市报刊发表、教学大赛获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张青同志获合肥市支教先进个人表彰

2015.9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大湖名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合肥的城市建设迅速向周边城郊延伸,近郊的一些乡村相继划入了市区版图,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矛盾与要求逐渐凸显。

200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

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

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

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2013年9月,原肥西县高刘镇整建制划归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原肥西县高刘中学、高刘学区中心学校、长岗中学、长岗学区中心学校四所中小学400多名教师,3000多名学生融入了合肥经开教育的大家庭。

2014年,原肥西县高刘中学更名为合肥市第七十九中学、长岗中学更名为合肥市第八十中学、高刘学区中心学校更名为合肥市高刘小学、长岗学区中心学校更名为合肥市长岗小学。

经开区不断加大对学校设施设备的投入和改造,办学水平快速提升,乡村学校在大建设的机遇下跨上了城市教育的快车道。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高度重视高刘片区的学校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

为了改变高刘片区教师教育理念滞后、学习意识不强、教学模式固话、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社发局实行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高刘片区与经开南区教师交流、支教制度等。

2014年9月,杜世源、王刚等22位高刘片区的教师分别被安排到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海恒分校、合肥市第六十八中学、合肥市芙蓉小学、合肥市莲花小学等市区中小学支教学习,让乡村教师在城市学校顶岗支教中更新理念,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和交往中学习技能、提升业务水平。

2015年9月,合经区社发局又安排了张晖、周德宏等10余名高刘片区的教师到经开南区支教学习,同时安排了合肥市方兴小学、莲花小学、锦绣小学等10多位教师到高刘片区工作,而且合经区社发局成立了区级名师工作室,并将课题负责人之一的刘亮荣化学名师工作室落在合肥市第七十九中学,旨在充分发挥区内名师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促进高刘片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将新理念、新思想、新技能带入高刘,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开展“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就是想通过跟踪调查、交流研讨、座谈访问、问卷分析等形式,深入了解教师在交流、支教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动力动机,了解乡村至城区交流、支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和城区至乡村交流、支教教师的辐射、带动效果,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克服不足与误区,以便为区域内交流、支教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以期取得最优的效果。

开展教师交流、支教工作,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措施。

但交流、支教的教师数量、时间有限,而且其影响力和引领水平也有限。

单一化的支教活动,推动力、影响力有其局限性,因此,通过民间的形式、课题研讨的形式,以支教为纽带,将独立的市区学校与农村相对薄弱学校联合起来,把各自的教育教学和学校资源连结在一起,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协作机制,对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主要内容:

1.城市学校(以下称经开南区学校)、农村学校(以下称经开北区学校)共性与差异、优势与特点调研

(1)南区学校和北区学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共性与差异分析;

(2)南区学校和北区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调查;

(3)南区学校和北区学校课堂教学差异和教学教研理念差异调查;

(4)南区学校和北区学校管理模式和校园文化调查。

上述调研以合肥第四十六中学海恒分校(南区学校代表)和合肥市第八十中学(北区学校代表)为主要调研学校,兼顾合肥市芙蓉小学、方兴小学、高刘小学、长岗小学的调查数据。

计划于2016年10月前完成调研报告。

2、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交流、支教教师的构成和动机和专业成长研究

(1)交流、支教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调查;

(2)参与交流、支教教师的行为动机研究,计划通过交流访谈和问卷征集的方式了解交流、支教教师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这种动力会持续多久?

(3)调研南北片区教师交流、支教的动机差异和在支教单位的工作表现。

(4)详细收集相关数据,了解北片学校支教教师在市区学校的专业成长过程及制约因素,了解南片学校支教教师到农村支教对学校教育教研工作的推动效果。

上述工作涉及到经开北区的所有学校和南片大多数市区中小学,调研范围广,要求调研数据真实、准确。

所有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任务量较大,计划在2016年12底完成此项任务。

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教师交流、支教的有效性行为研究与实践

(1)内驱力研究:

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深层次把握交流、支教教师的内在动力,在汇总数据的支撑下、寻找刺激教师积极主动要求交流、支教的兴奋点、正能量。

(2)影响教师交流、支教的外因研究:

外因的因素千差万别,有工作环境、交通条件、支教待遇、生源质量、学校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本课题计划对所以交流、支教教师的外部因素全面统计,力求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各外部因素在对教师交流、支教影响体系中的权重,为主管部门和学校深层次推进教师交流、支教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3)农村支教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

农村教师因所处环境制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手段单一。

到市区学校支教过程中,环境育人,教学业务水平的教研能力肯定会有明显提升,本课题就是要在调查、实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什么样的环境更能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什么样的心态和内驱力更能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4)城市支教教师对乡村学校工作的促进和对乡村教师影响和辐射的研究:

市区教师理念新、知识新、对现代化教育手段能够熟练运用,富含创新精神,到农村学校支教,能起到较好的辐射作用。

本课题尝试探究如何运用生活、经济、荣誉、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保障体系,将城市支教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支教教师和农村教师形成良性的互动,将辐射效果最优化。

(5)以交流、支教教师为纽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的研究:

主要包括:

以分散在各校的支教教师为载体,实现教学资源、理念共享,建立教师资源共同体。

以学科主题活动、质量管理为渠道建立学习共同体。

以课题合作为纽带建立教研共同体。

结合各校的特色优势,采取专题合作的方法。

就某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集中各方优势,以项目协作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研究。

如: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协作研究小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协作研究小组等。

在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支教教师是实践者,是联络员,是研究者,以他们的纽带作用,推动着各类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二)研究重点:

农村支教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

农村教师因所处环境制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手段单一。

到市区学校支教过程中,环境育人,教学业务水平的教研能力肯定会有明显提升,本课题就是要在调查、实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什么样的环境更能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什么样的心态和内驱力更能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难点:

以交流、支教教师为纽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的研究:

主要包括:

以分散在各校的支教教师为载体,实现教学资源、理念共享,建立教师资源共同体。

以学科主题活动、质量管理为渠道建立学习共同体。

以课题合作为纽带建立教研共同体。

因交流、支教的教师分散在10余所学校,在各校又承担较重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所以集中研讨的时间比较紧张,调查研究资料汇总的可能不是很及时。

但在相关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课题组成员一定能克服困难,突破难点。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预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