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印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4853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凹印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凹印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凹印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凹印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凹印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凹印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Word文档格式.docx

《凹印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凹印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凹印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Word文档格式.docx

(二)、反面粘连

粘连指印刷收卷后,印品互相粘在一起,印迹粘背。

1、产生原因

导致粘作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到油墨、溶剂、承印物、工艺条件等多方面,在印刷、复合、分切,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主要是由油墨发粘、温度太高、残留溶剂太多以及压力过大等因素引起的。

(1)、油墨中的树脂

①树脂软化点。

连结料树脂的软化点离低直接影响着印刷墨层的性能。

连结料树脂的软化点过低,会使印刷墨层在高温环境下呈微熔状态。

从而使印刷产品收份后发生粘连,提离连结料树脂的软化点。

显然有利于防止粘连,但软化点过高,印刷墨层的挠去性会变差,容易脆裂。

②连结料树脂对溶剂的释放性。

为了适应印侧的要或考虑到经济性。

印刷时在油墨中常常要加人混合溶剂。

每一种连结料都有自己的真溶剂、次溶剂、非溶剂,溶解性越好,就表示连结料树脂与溶剂分子之间的亲和力越大;

而溶剂对树脂的溶解性越好,树脂对溶剂的释放性,也就越差,释放性差,残留溶剂多。

所以,在配制混合溶剂时,溶剂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圈内,既要考虑到油墨的印刷适性要求。

同时还要考虑到溶剂的综合释放性。

常用油墨连接料树脂所匹配的溶剂的情况见表。

连接料树脂

溶剂

真溶剂

次溶剂

非溶剂

硝化棉

苯类、醇

聚酰胺

酯、酮

氧化聚丙烯

苯类

酮、酯

对于同一种类型的连结料树脂来说。

树脂的软化点越低,也就愈味着树脂越容易溶解,树脂的脱溶剂性就会越差。

从这一方面考虑,也应该相应地提高连结料树脂的软化点。

③研磨时间与研磨温度。

在加工油墨时,如果研磨时间过长,研磨产生的温度就会过高,导致连结树脂部分变性,也会给粘连带来一定的影响。

(2)、印剧墨层的附粉牢度差。

(3)、印剧速度过快,通风不好。

(4)、收卷压力过大。

2、解决方法:

(1)、控制慢干溶剂的使用和残留溶剂等。

(2)、尽量提高干燥箱的性能,以便能供给充分的热量和风量。

(3)、使冷却辊平滑转动,重卷时,注意纸管和辊的滑动所引起的温度异常上升。

(4)、印刷时或重卷检验时,对于PET等很薄的薄膜要特别注意。

在运输和搬运过程中,要使印刷完收好卷的薄膜保持直立,不要放倒,否则会造成膜卷的局部压力过大而导致粘连。

(5)、对于多色印剐夹说.在进行图案设计时就应考虑不能叠色太多,可能的话,可以使用专色里印刷,以防止局部墨层过厚。

在塑料薄膜上的印刷图案偏向一侧的情况下。

收卷起来的薄膜上有印刷图案的一侧所受到的压力肯定比较大,非常容易造成粘连。

此,对于这种印刷品尤其注意不要卷得太紧。

(6)、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墨层的附着牢度。

(7)、在塑料薄膜凹印中,含有金属粉的油墨,其墨层凝聚力较弱,附着性差,在很小的压力下就很容易引起枯连。

必须充分注意。

(8)、玻璃纸、尼龙或两面都经过电晕处理的薄膜收卷后其背面与墨层相接触时亲和性很强,发生枯连的危险性大,所以,在印刷之前就应该采取适当的对策,当只进行单面印刷时,应调整电晕处理装置,只进行单面处理。

(9)、减慢印刷速度。

(10)、提高干操箱的温度时,印刷后的薄膜必须通过冷却辊充分冷却后再收卷。

对于聚烯烃类薄膜一类容易拉伸的薄膜,尤其注意不要卷得太紧。

印刷品要在阴凉处保管,在贮存过程中要保持通风干燥,保存时间也不宜过长。

并应避免在日光直接照射下或在热源附近贮存收卷的印刷品。

库房在气候炎热时应采取通风降温措施。

(三)、印品刀线(印刷带道)

印品刀线(印刷带道)是指版面上非图文部分的油墨未被刮干净,转移到承印物上,产生线条状污染。

1、产生原因:

刀线是凹印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环境因素,有工艺因素,有刮刀使用和刀片质量的因素,有印版滚筒质量因素。

所以,正确分析刀线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1)、明显的连续宽刀线

明显的连续宽刀线一般是印版滚筒受到外力的作用,铬层表面被破坏或报伤。

翘起的铬层碰伤刮刀,并随刮刀的摆动形成与刮刀摆动范围宽度一致的宽刀线。

此类刀线对印版滚筒的危害极大,如未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将可能使印版滚筒报废。

印版滚筒铬层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搅墨棒磁铁吸附的砂粒、金属硬物以及油墨中的异物等造成的。

另外,薄膜塑化不良的晶状物也是造成印版滚筒损伤的因素之一。

(2)、明显或不明显的细刀线

细刀线一般在印刷过程中不易被发现,但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产生细刀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儿点。

①印版滚筒网穴雕很深,而铜层较软,造成部分网墙处有毛刺,电镀后虽经抛光,但对刮刀仍有碰伤,造成印刷时不断出现小细道。

②印刷环境较脏,灰尘等异物对油墨污染严重,导致油墨中杂质太多,出现细刀线。

③印版滚筒网穴雕刻太深,油墨粘度过高,刮刀不易刮干净。

④油墨本身质量不好,主要是油墨颗粒较粗。

(3)、较粗的颗粒道

较粗的颗粒道是因为油墨中混入的一些杂质在油墨槽中形成絮状物,粘在刮刀刃部,将刮刀刀刃项起造成刀线。

另外,碎膜、纸屑也可能造成此种墨道。

(4)、流星状间断墨道

流星状间断墨道由于是间断出现的,不易被发现,所以危害性很大,特别是在生产卷材产品时,往往是发现时已构成批量损失。

造成流星状间断墨道的主要原因,是油墨本身活性太强,随着刮刀和印版滚筒不断摩擦,磨损后的铬离子和油里中的活性粒子不断形成絮状颗粒,粘在印版滚简上产生墨道。

此种墨道中间是空心的且较粗,两端较细,常出现在印版滚筒作图文部位.而且主要集中在蓝色相油墨上。

随着印量的增加。

墨道出现频率加快。

二是印版滚筒磨报比较严重,易产生墨道。

三是刮刀角度过小,压力过大时易产生墨道。

(5)、图文部位的缺墨道

图文部位的缺墨道主要是油里中的杂质、纸展,干墨皮等柔性物央在了刮刀和印版滚筒之间,使本应充满油墨的网穴没有存上油墨。

(6)、刮刀丝、刀丝

印刷刮刀丝主要是因为印版滚筒表面粗糙,或雕刻制版时因铜层软,电雕产生毛刺造成的。

其现象多为刚换新刀片时,刮刀刮墨效果很均匀,印刷完500-600米后图文部分便出现刀丝,而非图文部分不出现刀丝,加大刮刀压力后情况稍有好转,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

刀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艺的因秦,主要集中在深浅渐变的层次部位或实地与浅网共存的印版滚筒。

由于实地和浅网部分对油墨粘度和溶剂配比的要求不一样,在确保实地均匀的情况下,对于浅网部分而言,油墨的粘度显然偏高,造成刮刀对浅网或渐变部位的不适应。

形成了一组组的刀丝。

另外,油墨本身质量不好也是造成刀丝的主要原因。

(1)、明显的宽刀线的解决方法

①将印版滚筒冲洗干净,并抛光。

②研磨或更换刮刀片。

③将搅墨榜磁铁部位吸附的金属砂粒清除干净。

④检查基材有无塑化不良的晶状物,若有应更换基材。

⑤用120目金属网过滤油墨。

(2)、明显或不明显的细刀线的解决方法

①和制版厂联系,重新制版,注意印版滚筒网穴不要雕得过深。

②改善印剧工作环境,增加湿度。

每天用120目金属网过滤油墨。

③正常生产时,油墨粘度不能过高,实地版印刷时油墨粘度尽量控制在22秒(3"

察恩杯)以下。

④更换其他品牌的油墨。

(3)、较粗的颗粒道的解决办法

将油墨槽清空,擦干净后更换新油墨。

将旧油墨用120目金属网过滤后,以30%的比例与新油墨混合使用。

(4)、流星状间断墨道的解决方法

①更换其它厂家的油墨。

②将印版滚筒重新镶铬。

③调整刮刀高度或更换新的刮刀。

①将油墨彻底清出井用120目金属网过滤油墨。

②将油墨槽彻底清洗干净。

③将印版滚筒重新镀铬。

(6)、刮刀丝、刀丝的解决方法

①重新镀铬或重新制版。

②用800-1000目的水砂纸对印版滚筒抛光。

③研磨或更换新的刮刀片。

④设计稿件时,尽避免将浅网和实地图案制在同一根印版滚筒上。

⑤合理调配溶剂,增加油墨适性。

⑥将刮刀位,向压印点移近,尽量减少刀丝。

⑦更换更高档的油墨。

(四)、反套印(咬色、印品嘬色)

反套印(咬色、印品嘬色)是指在凹印过程中,前一色印刷的油墨在和后一色套印时反粘到后一色的印版滚简商,致使前一色印刷图案部分被浸蚀下来,随印刷时间的推移,后一色的油墨发生变色,可以看到前一色的颜色,同时印品色相及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1、产生原因:

(1)、印刷过程中,溶剂配比和实际印刷速度不匹配。

(2)、印刷过程中前一单元干燥温度太高,进风量太小,造成油墨“假干”,即印品在进入前一单元的干燥箱后,油墨表面迅速形成墨膜而内层未干燥透。

在和后一色套印时,后一色的印版滚筒网穴内所含的溶剂将墨膜破坏,这样前一色未干透的幽默曾就部分转移到后一色的印版滚筒上,形成咬色。

(3)、有时相邻色的油墨相容性差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4)、印刷速度太慢或后一色印刷压力太大。

(5)、印版滚筒雕刻工艺不良和印版滚筒状态不良。

(1)、降低压辊压力。

(2)、提高印刷速度。

(3)、改进前一色油墨的附着性,提高干燥速度(使用快干溶剂)。

(4)、降低后一色油墨的粘度。

(5)、调整前一单元干燥箱温度、风速。

使印品在每个单元彻底干燥。

(6)、将后一色油墨的稀释剂改用不溶解前一色的成分。

(7)、更换后一色油墨。

(8)、重新制作或修镀印版滚筒。

(五)、印刷品残留臭味

当印刷品作为包装材料来包装食品之类的物品时,如果有臭味就成为很大的问题。

有时这种臭味甚至会被内容物吸收,问题就会更为严重。

特别是玻璃纸,聚烯烃薄膜等材料具有易吸收溶剂的特征,所以在印刷时需特别注意。

当包装内容物为食品时,对甲苯的臭味最为敏感。

该臭味不仅是由于残留溶剂造成的,有时与包装材料本身的臭味(如聚烯烃的氧化臭味等)相混,造成不易解决的问题。

国家标准对此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即使不用于食品包装,也应从环保的角度出发,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1)、不使用臭味强的展色料和添加剂。

(2)、调整油墨干燥速度,减少残留溶剂。

(3)、使用残臭少的溶剂(混入高沸点等不纯的溶剂,容易造成残臭现象)。

(4)、降低印刷速度,充分进行通风,减少溶剂残留。

(5)、合理选择印后加工条件。

(6)、选定印刷品的保管场所时,要特别注意有机溶剂的浓度并远离强烈异味刺激源。

(六)、光泽不足

墨层表观发暗,光泽性差。

(1)、由于白化现象所致。

(2)、油墨中树脂含量不足。

(3)、油墨中颜料或添加剂的颗粒粗。

(4)、使用无相容性的树脂时也会发生此类问题

(5)、使用已失去溶剂平衡的剩余油。

(6)、油墨干燥过快。

(7)、刮刀压力太大或刮刀角度太大。

(1)、调整湿度,进行加热干燥。

(2)、添加调墨油等。

(3)、尽量细化颜料及添加剂。

(4)、使用旧墨印刷时,应添加一些新调制的油墨。

(5)、降低油里干燥速度。

(6)、调整刮刀压力或刮刀角度。

(七)、版污

印版滚筒的非图文部分留有刮刀未刮干净的油墨,印刷时转移到薄膜上,形成成片的油墨污点。

版污是呈雾化的、面状发生的,黑墨较易出现这种现象。

(1)、刮刀磨损或研磨不良降低了刮墨效率。

(2)、印版滚筒的镀铬质最不良或发生磨损造成的表面损坏.

(3)、油墨中的不纯物、粗粒子等顶起了刮刀。

(4)、油墨对印版滚筒的附着性过强或油墨的刮刀适性不良(润滑适性不良)。

2、解决办法:

(1)、加大刮刀压力,调整刮刀位置和角度等。

(2)、更换或重新研磨刮刀。

(3)、属于印版滚筒表面粗糙原因引起的版污,应对印版滚筒进行抛光处理。

(4)、降低印刷油墨粘度或浓度。

(5)、降低印速或向印版滚筒的非图文部分吹凤,使未刮干净的油墨迅速干燥,无法转移到薄膜上。

(6)、更换油墨。

(八)、白化现象

印刷油墨皮膜变白,又可分为溶剂白化现象和树脂白化现象两种。

1、产生原因

(1)、溶剂白化

这种白化现象多见于醇溶性油墨,当湿度高时,由于溶剂的蒸发潜热现象,油墨皮膜附近会被冷却,使水滴混入其中,造成油墨皮膜白化。

当然,使用蒸发潜热高的溶剂时,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

下表列出了部分溶剂的蒸发潜热。

部分溶剂的蒸发潜热(卡/克)

溶剂名称

蒸发潜热

正己烷

甲醇

丙酮

异丙醇

乙酸甲酯

乙醇

乙酸乙酯

乙酸丁酯

甲乙酮

二甲苯

甲苯

丁醇

(2)树脂自化

油墨中的溶剂平衡性差,真溶剂先挥发,而稀释剂残存在油墨中,会使油墨中的树脂析出沉淀,引起白化现象。

(1)、溶剂白化解决方法

①尽量加大环境湿度。

②降低油墨干燥速度。

③印刷的同时进行加热干燥。

(2)、树脂自化解决方法:

①更换油墨,或者添加一些挥发速度较慢的真溶剂。

②更换溶剂的配方成分。

(九)、油墨层附着牢度差

(1)、印刷基材的适性不良,表面张力低下。

(2)、印刷薄膜中的添加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爽滑剂等)形成析出层,影响墨层附着牢度。

(3)、印刷基材自身吸湿。

(4)、油墨的性能不佳,油墨选用不当或异种油墨的混合.

(5)、油墨性能改变(变质、白化)。

(6)、油墨干燥不良,残留溶剂多.

2、解决办法:

(1)、检测印刷基材的表面张力。

如不合格则需更换基材。

经电晕处理的薄膜.其处理度最重要。

处理是否合格、是否发生衰退等均要通过表面张力测定液进行测定。

(2)、如出现薄膜表面析出层影响油墨附着牢度的现象,则需要更换印刷基材或与油墨制造商商洽进行适当的处置。

初次使用某种薄膜时,在事前要尽可能地详细调查其性质,特点等,以便选择合适的油墨。

(3)、更换油墨或检测油墨的附着牢度适性。

凹印油墨大多是为特定的用途而生产的,应当避免与其他用途的油墨或异种油墨混合。

而且为了防止误用,对剩余油墨要明确记录相关内容、日期等,以备再使用。

(4)、解决油墨的变质、白化问题。

(5)、调整干燥条件。

解决残留溶剂问题或将残留溶剂降到规定限度。

(6)、实施印刷现场的湿度控制。

对干易吸湿的维尼纶、玻璃纸、尼龙等基材及其印刷品要妥善保管,防止受潮。

(十)、静电须及静电斑纹

静电须是指印品图案的边缘发生向外伸出的无规则的丝状墨条,如同胡须。

静电斑纹是指在大面积图案部分形成的一些行状不定的斑纹,主要在印刷聚烯烃薄膜式出现。

(1)、塑料薄膜是电的不良导体,在印刷过程中因摩擦、接触、剥离而产生较多的静电。

油墨本身如缺乏抗静电剂,在长时间工作后也会产生静电。

(2)、油墨粘度太低。

(3)、静电消除装置失去作用(如粘上油墨等)。

(4)、印版滚筒网穴过深或胶辊压力过大。

(1)、一般事先在油墨中加人抗静电剂或添加极性溶剂。

防止静电墨斑或滋墨故障。

(2)、控制环境湿度,在印刷现场洒水或放入水蒸气,降低印刷现场温度,加大湿度。

(3)、检查静电消除器是否良好,保证及时消除塑料薄膜在印刷过程中产生的静电;

对机器上的导辊亦采取接地措施,防止由于它与轴承部分的润滑油接触而绝缘。

(4)、在使用网穴较深的印版滚筒印刷时,要使油墨保持较高的粘度,同时胶辊的压力要适当,防止将油墨挤出网穴。

(十一)、气泡

印刷过程中油墨槽中的油墨产生大量气泡,这些气泡附着在印版滚筒上。

使图案上的部分网点消失,印品上就会出现白点。

(1)、油墨的表面张力较强,受油墨中使用的树脂和溶剂的影响较大。

有时油墨的粘度大,也容易产生气泡。

(2)、油墨槽或循环装置有缺陷。

大量气泡是由于油墨槽或循环泵中的油墨流动状态不好而引起的。

使用墨泵循环油墨时,油墨从油墨槽流到循环桶内时,由于落差及印版滚简高速运转时的搅动作用,就会在油墨中形成气泡。

(3)、直接供墨的印刷机上,磁性搅墨棒弯曲,在油墨槽里跳动,引起气泡。

(1)、保持适宜的油墨粘度。

有时降低粘度后,产生的气泡可以自行破碎。

(2)、改进油墨循环装置,防止混入空气。

(3)、油墨从油墨槽中落下时的落差不要太大.距离尽量减小,减少液体冲力搅拌引起的气泡。

(4)、使用搅墨棒或充气的塑料薄膜泡管。

(5)、与油墨制造商联系,添加消泡剂。

虽有专用的消泡剂,但大多对油墨性质产生不良影响,使用不当反而会引起气泡,所以不能多用。

(十二)、实地专色版印刷不匀

印品印刷不匀在凹印中是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

严重影响着产品的外观质量。

目前,许多包装印刷企业根据客户的要求,在产品包装设计上过于强调专色的防伪功能,导致专色在印品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使用。

而目前80%的印品不匀问题发生在实地专色版面上。

实地专色版印刷不匀是印刷不匀中最常见的问题,表现为水纹状不匀和橘皮状不匀两种。

专色一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油墨调配而成。

有时在同一根实地专色版上单独使用原色油墨时并不出现印刷不匀现象,而使用调配而成的专色油里时却会出现印刷不匀现象。

有时通过调整印刷工艺条件可以解决这种故障,有时却难以解决。

(1)、水纹状不匀主要是因为印版滚筒网穴雕刻太深,而油墨的粘度偏低造成的。

(2)、橘皮状不匀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是油墨中加人了过量的极性溶剂,如丁酮等;

二是油墨的粘度过高,导致流平性不好;

三是压印胶辊质量不高(胶层颗粒密度不一致),导致印刷时压印胶辊施加给印辊质量不高(胶层城粒密度不一致),版滚筒的压力不均匀。

(1)、与制版企业联系。

先制作一根测试版对使用的油墨和溶剂按常规工艺条件进行测试。

油墨主要测试常用的专色墨,如浅绿、草绿、群青、咖啡色、酱色、中蓝、土黄、朱红等。

通过测试找出印版滚筒、油墨、印刷条件的最佳匹配结果,制版企业以此为基础确定适宜

的制版工艺参数。

经过此过程制成的凹印版滚筒在解决实地专色版印刷不匀方面其有较强的适应性。

(2)、在接到新活件时,及时和客户沟通,尽最避免将专色版雕得太深。

如果印版滚筒网穴雕得较深,可在保证油墨流平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油墨的工作粘度。

(3)、对于橘皮状不匀现象,第一可适当降低油墨粘度;

第二可适当降低压印胶辊的压力;

第三尽量提高印刷速度。

(4)、合理调配溶剂配比和油墨的工作粘度。

当印刷速度超过100米/分时,油墨的粘度一般控制在20-26秒(3号察恩杯)左右,在溶剂配比上可适当增加快干溶剂。

(十三)、层次版印刷不匀

层次版印刷不匀可分为渐变层次印刷不匀和浅层次印刷不匀两种。

渐变层次印刷不匀主要是因为在制版过程中无论怎样选择雕刻工艺。

都躲不开网点易产生并级的区城,虽然在印刷过程中通过调整油里的粘度等可以改变产生并级的区城,但无法避免网点并级的发生。

所以渐变层次印刷不匀在生产过程中很难控制。

最好在制版时通过选择较好的雕刻工艺来减轻因并级现象所遗成的印刷不匀现象。

浅层次印刷不匀主要是下列原因造成的:

一是印刷过程中油墨粘度过高或溶剂挥发速度过快而造成的一组组刀丝状不匀。

二是印刷过程中油墨粘度过低,造成层次版在叠压过程中出线印品发花不匀而导致印刷不匀。

三是印版滚筒制作粗糙,带有毛刺,造成刮刀刮不匀。

因此对于浅层次印刷不匀可采取以下办法解决:

适当降低溶剂的挥发速度,增加慢干溶剂。

适当增加印刷车间的湿度,降低印刷车间的温度。

选择质量较好的油墨和印版滚筒。

(十四)、油墨层有细小的间断性划伤

在印刷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特别细小的间断性划伤墨层现象。

在开机过程中不易发现,对于复合乳白膜的印品来说,隐患很大。

(1)、印刷导辊、冷却辊转动不灵活。

(2)、导辊、冷却辊上沾有油墨等污点。

(3)、产生划道的该色油墨干燥不彻底。

(4)、油墨的附着力差。

(5)、干燥箱内的送、排风最调整不合适,印刷薄膜在印刷过程中有吸在风箱上蹭伤的现象。

(1)、停机后逐个单元检查印刷薄膜,找出划道的大体位置。

对于叠印在起的颜色,要仔细检查和分析是哪种颜色产生划伤。

(2)、有划伤的单元,逐个检查导辊和冷却辊的转动是否灵活导辊和冷却辊表面是否清洁干净

(3)、调整油墨的溶剂配比或检查干燥箱温度或降低车速,确保油墨彻底干燥。

(4)、调整送、排风量。

使薄膜贴在风箱导辊运行,防止出现排风量远远大于送风量现象。

否则,除了印刷薄膜蹭风箱容易引起墨层划伤外,还可能导致干燥箱内实际温度偏低,进而影响印刷墨层的干燥效果。

这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