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4190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产生心理应激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的存在,从大的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的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的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从小的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的冲击和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的来源。

格拉斯通在1978年在《测验你自己的心理健康:

自我评价工作手册》一书中指出,有以下类型的生活变化,会给人带来明显的心理压力:

(1)就任新职,就读新的学校,搬迁新居等。

(2)

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等。

(3)生病或身体不适等。

(4)怀孕生子、初做父母。

(5)更换工作或失业。

(6)进入青春期。

(7)进入更年期。

(8)亲友死亡。

(9)步入老年。

雷瑟斯和奈维德1983年在他们合作的专著:

《适应和成长:

生活的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

比如变迁新居,更换工作,转换学校,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开始做人父母等。

(2)身体病痛或不舒服:

包括自己所感到的生理疼

痛、生病或者是由于气候环境变化所引起的不适感等。

(3)抑郁或焦虑:

包括由于某种事件或情景所引起的情绪低落和焦虑不安,以及由于个人的气质或性格所造成的长时期抑郁和焦虑。

(4)

遭受挫折:

包括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失意,以及动机受阻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

(5)矛盾和冲突:

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都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冲突,而内心的冲突又会产生心理压力。

(6)A型行为:

A型性格以及表现出A型行为的人,通常较为容易感受到心理压力。

卡普兰与斯坦在其1984年出版的专著:

《适应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心理压力的来源除了生活的变化或生活习惯的改变之外,还包括家庭、工作与环境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等等。

能够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境,除了挫折和冲突之外,还包括被剥夺之感,拥挤和压迫感等。

挫折和失败,是心理应激的主要来源之一。

常见的挫折有:

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折。

(1)缺乏挫折。

是指当我们无法拥有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挫折心理。

缺乏挫折的内容因个人的需求、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来说,有物资缺乏、能力缺乏、生理条件缺乏、经验缺乏和感情缺乏等种类,各种缺乏挫折都会给个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

(2)损失挫折。

损失挫折在形式上可与缺乏挫折相近,但体验、结果和意义却不尽相同。

缺乏挫折主要是由于长期缺乏或缺少所需要的东西而造成的心理挫折,而损失挫折则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东西而引起的心理挫折。

失恋、离异、亲人死亡等,都属于严重的损失挫折,都足以使个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3)阻碍挫折。

阻碍挫折主要是指那些在人的需求和目标之

间所出现的阻碍或障碍所带来的心理挫折。

这种阻碍可能是客观的或物质性的,可能是社会性的,也可能是观念性的。

比如,我们有许多需求,而当某种需求与我们的风俗习惯不相一致时,这种风俗习惯或规范,也就成了我们的需求与目标之间的阻碍,也就会给我们带来心理挫折的感受,造成我们的心理应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动机冲突是相当普遍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和动机,但并非都能够得到满足,尤其是并非都能够同时得到满足。

因而,也就会遇到所谓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双趋冲突;

遇事前怕狼后怕虎的双避冲突;

以及类似“鸡肋在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趋避冲突等等。

而在这种种的动机冲突之中,若是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一种挫折感,产生种种心理上的应激。

二.心理压力对个体心身的影响

(一)躲避与对抗

1932年,坎农以《躯体的智慧》为书名,阐明了自己对于身心关系的理解。

在坎农看来,为了自身的生存,有机体必须保持自己内在的平衡状态。

比如,当个体感到冷时,浑身就会哆嗦,这样就有助于使其身体活动起来,同样,当个体感到炎热时,身体也就会出汗,也就会因此而降温。

个体的躯体具有一种自动反应的“内在的智慧”。

作为躯体的这种内在的智慧,其反应之一是躲避和对抗,准确地说,这是两种相反的平衡作用,或者称其为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为了对抗或是躲避环境中的威胁,有机体将自动产生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得自己应付特殊的环境。

坎农的“躯体的智慧”,同样适用于我们人类。

当我们体验到环境中的威胁或压力时,这些相同的生理变化也会在我们身上出现。

例如,在紧急状态时,我们会表现出远远超出我们平时力量的举动,会以超出我们平时的生理心理反应能力,来对抗紧急情境或强大的压力。

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还会发生其它一些变化。

(二)一般适应综合症

“一般适应综合症”作为一个生理心理学的专门术语,是由汉斯.塞尔耶(HansSe1ye)首次提出的。

他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观察到有机体对压力的反应有三个典型的阶段:

惊恐一抵抗一衰竭,据此而提出了他的“一般适应综合症”理论。

1.惊恐反应。

当有机体最初面临一种压力或紧张情境时,体内的一些激素分泌就会增加,一些盐糖的代谢水平就会提高,从而加强有机体的力量和其耐受性,加强躯体对抗压力的防御系统。

尽管在塞尔耶的惊恐反应和坎农的躲避一攻击反应之间,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坎农的研究中,他所使用的被试,多是经历的突然性的或突发的压力紧张事件;

而在塞尔耶的研究情境中,则是利用的多次重复或持续不断的压力刺激。

塞尔耶发现:

在惊恐反应中,动物不断地增加体内的激素水平,直至达到极限或功能开始衰竭,如胸腺萎缩,肾上腺功能退化等。

2.抵抗阶段。

如果面临的压力(身体的或心理的)并不过分强大,那么有机体就会从最初的惊恐状态挣脱出来,对所面临的压力或紧张逐渐适应,进入所谓的“抵抗阶段”。

从表面上看,有机体在惊恐反应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会减弱或暂时消失,似乎一切都已经恢复了正常。

但是实际上,有机体已经发生了内在的变化。

3.衰竭阶段。

在塞尔耶的实验中,那些动物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并不能持续太久;

一般过几个星期,也就到了“衰竭阶段”。

这时,动物体内所储备的能量(特别是肾上腺素),会逐渐消耗殆尽,因而也就不能再抵抗或适应所面临的压力,而出现了衰竭现象;

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参加实验的动物便逐渐死亡。

(三)无助与丧失继早期“躲避与对抗”,以及“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发现与研究之后,人们发现“无助与丧失”,是对心理压力又一特殊反应。

临床心理学家们发现,溃疡病的主要起因及诱因之一,直接与患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尤其是工作压力有关。

根据临床资料的统计结果,溃疡病患者具有这样一些相同的性格特点或心理背景:

努力甚至是拼命地工作,但总是担心自己仍然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或者是不能很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甚至经常担心会由于自己工作能力的不够,而失去自己的工作,经常有一种内在的无助和丧失感。

与无助和丧失相关联的是失落与孤独。

失落与孤独同样与心理压力有关。

临床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的失落感,总是远远高于正常的人,大部分癌症病人在其发病前,都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感情创伤,如失去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失去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等等;

即使是已经得到了较好治疗的癌症病人,在经历了感情创伤和失落之后,癌症复发的比率也会显著增加。

同样,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除了人们所了解的诸如高度的竞争心态、时间的紧迫感等A型性格特征之外,失落与孤独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心脏病的发病与患者的感情疏离,有着密切的关系;

缺乏温暖亲密的人际关系,缺少表现自己的机会等,都在心脏病的病因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总之,面对应激,个体采取逃跑、对抗或作出恐惧反应、无助反应,从生命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它是有实际意义的。

然而,这种处于心理压力之下的“紧张”与“应激”状态及“超常”表现,通常是不能维持太久的,人体之内不会有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实际上,出于保护生命不受伤害的目的,它已经是动用了“储备的能量”或称之为“潜在的能量”,而这种能量的消耗是很难补充的。

若是每次处于心理压力的过程中都要消耗这些能量,那么再次应付类似情况的能量也就会每况愈下。

虽然心理压力危及人的心理健康,但是,也并非心理压力本身就一定会引起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

一个人的个性,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一个人的心理应付技能,一个人的自信与自尊,以及一个人所能够得到的社会支持,心理营养,都在实际中影响与调节着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

的关系。

第二节心理应付技能

心理压力既能够引起个体焦虑、惊恐、抑郁等消极情绪反应,直接导致个体产生头痛、无力、疲倦等身体病症,也可以引起个体的积极反应,诸如激发勇气,增加斗志,帮助适应等。

也就是说,心理压力对个体是产生消极的影响,还是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由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所决定,

一、应付的生存适应意义同样的心理压力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是因为其应付方式的不同。

同一种心理压力对于同一个人,若应付方式不同,那压力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应付有两大功能:

其一是改变的功能,即应付能够改变压力或危机的情境,或者是改变压力情境本身,或者是改变个人对压力情境的反应;

其二是处理的功能,指人们在压力或危机情况下,努力去处理或调整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反应,而不需去改变压力情境本身。

成功的应付可以使人有效而积极地面对心理压力,帮助人重新恢复到自己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状态;

而不成功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比如,对于上级的一次批评,原因是由于未能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若是认为那是上级对自己的“挑剔”,是对自己的“不公平”,或认为那个上级“偏心”,“看着自己不顺眼”,当面不和那个上级“顶撞”,事后“气愤”、“苦恼”和“焦虑”,这样就会感受到“心理压力”的威胁,或者是产生心理上的失调与不平衡。

但是,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上级的批评。

作为下属,首先应该对上级尊重,尽量考虑上级批评的道理,把上级的批评看做是对自己的“提醒”和“告诫”,是对自己的善意的“帮助”和“督促”,那么也就不会有“气愤”和“苦恼”之类的心情,不会有过分的心理失落和不平衡。

也就是说,即使是那“批评”已经发生,姑且不去改变“被批评”那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只是改变自己的“应付方式”,就足以达到改变那“压力事件”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效果,而这也就是“心理应付技能”的基本功能和意义。

人类自身的发展,既是一种适应和进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应付”的过程。

在实际的心理生活中,人们已经是“选择”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对心理压力的“应付方式”。

当我们面临心理压力的时候,人体不但能对生理危害进行自我防卫,而且对心理危害也能进行自我防卫,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人类主要是借助于自身的先天防御系统来保护我们的生命的。

而一旦这种自身的防御系统失灵,那么生命就会遇到危机,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防御系统是我们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并且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脱离它们。

我们必须认识我们的防御机制,应该了解它们是如何为我们工作,以及我们是否能够寻找到更好的应付与处理问题的方式。

二、心理的防御应付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的防御机制,大部分起源于人们婴幼儿时期的早年经历。

人比地球上任何其他一种生命形式有更漫长的婴幼年期,在个体不能够自己保护自己的生命之前,需要得到许多年的特殊看护和照顾。

当外在环境威胁他们的时候,当他们感受到紧张和压力的时候,他们总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应付”。

而这种与婴幼儿时期经验有关的自发应付,会变为我们的潜意识的一部分,或者是存在于我们成年人的潜意识之中。

当我们发现自己面对压力,面对焦虑、恐惧、挫折和冲突,或者是面对任何不利情境或痛苦的时候,我们将会在不知不觉中,采用这种起源于婴幼儿的自发的防御手段。

那么,这些起源于婴幼儿的防御手段都是些什么呢?

(1)疼痛攻击反应:

所谓的“攻击”,往往表示人们将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压力,转化为一种具有敌意的外部表现。

攻击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两类。

直接攻击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把不满或愤怒的情绪,直接指向或发泄到与造成挫折有关的或相近的人和物上。

转向攻击主要表现出对自己的攻击缺乏足够的信心,从而把攻击的方向做出转变,或者是转向自身,产生自责等情绪,或者是当觉察到直接攻击将会引起对自己不利的严重后果时,便把攻击对象转向次要的人或物上去,借助于一种代替的满足,

来减少自己遭受挫折后的心理不平衡。

一旦感受到威胁或压力,“攻击”往往是最初的应付或防御反应。

这种作为对压力应付手段的攻击,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就人类而言,从对他人行为的攻击——直接的和转向的,到言语的侵犯,以及到情绪的发泄等。

(2)退却逃避反应:

与攻击反应相

反,当威胁过分严重,所产生的压力和焦虑过于强大而难以承受时,当人们断定自己无力抵抗时,他就会采用退却和逃避的反应。

这种退却和逃避不但可表现为实际的,而且可表现为“心理的”。

所谓“心理的退却与逃避”,主要表现在遇到威胁和压力的成年人,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或者是以幼稚而简单的方式,来应付挫折和压力情境。

另外,埋头抽烟,借酒消愁,也是人们用来退却和躲避的形式。

(3)替代补偿反应:

压力往往是由于冲突和挫折所引起的,而冲突与挫折又往往与我们所需求的目标受阻有关。

而替代补偿反应所表现的,是当原来的目标或愿望不能实现时,寻找另外一种比较接近的目标,以便来取代或作为补偿,以减少由挫折或冲突所代来的焦虑和压力。

(4)压抑隐蔽反应:

遇到压力和挫折,总是免不了“压抑”。

它主要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困扰或痛苦的思想、欲望或体验,隐蔽到潜意识层面去。

在一般情况下或通常的意识状态,人们察觉不到或回忆不起被压抑的内容,因而也就起到了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

但是,被压抑的内容并非消失,只是被暂时克制而潜伏着,遇有机会仍会以种种形式表现出来。

被压抑的心理内容对人的行为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中,梦境、口误、笔误等“偶然过失”,就是被压抑的动机和冲动的表现。

如上所谈的应付都只是有利于当事人情绪的缓解而不是直接解决引起压力的方法,据此,我们把成年人的心理应付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1.情绪定向应付情绪定向应付与我们内在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关,是我们面对强大的压力或挫折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都在使用的应付方式。

一般来说,情绪定向应付也可分为“外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应付”和“内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应付”两种形式。

比如,当遇到一定的“心理压力事件”或“心理压力情境”时,人们可能会采取“借酒消愁”,或“借故发火”等明显的表现形式,以发泄或者是减轻心中的压力和愁闷,这便属于“外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应付”。

不管是不是借酒可以消愁,但是人们遇到压力或挫折,遇到忧愁和伤心的事情时,却总自觉与不自觉地这样做着。

人们也可能会通过内在的情绪表现,来应付所面临的压力事件或者是压力情境。

他可能会“否认事实”,如以“这怎么可能呢?

”“这事是不可能发生的”等方式来做最初的反应。

或者是认为“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实际上不必去担心这些事情”等等“自我安慰”的方式,来降低和减轻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事件或情境对自己的影响。

情绪定向应付通常是人们在遇到强大的“心理压力”时所使用的,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就更容易使用情绪定向性的应付方式。

使用情绪定向应付,可能会给个体带来积极的结果,也可能带来消极的结果。

常见的情绪定向应付有如下几种:

(1)合理化:

在伊索的寓言《狐狸与葡萄》中,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但它用力跳也够不着,面对这种“挫折”或“心理压力”,那狐狸说:

“反正这葡萄是酸的。

”言外之意是即使够得着那葡萄也不好吃。

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了。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

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

实际上,“合理化”并不“合理”,因为它是以“歪曲事实”为代价换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这是一种常见的对“挫折”或“压力”的应付方式。

(2)否认与移置:

比如,当听到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时,不

少人会有这样的念头:

“不可能,事情不可能是这样的!

”“这怎么可能呢?

”⋯⋯借用这种“否认”心理机制,来降低自己心理上所要承受的压力,或者至少是为了最终不得不接受事实而争取一些心理准备的时间。

许多高考落榜的学生,都是会有类似的体验的,得知因为几分之差而名落孙山时,最初的反应和应付方式差不多都近似于“否认”:

“不可能,一定是改卷改错了;

或者是抄分抄错了;

或者是⋯⋯。

”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表现为“否认”的应付挫折或压力的方式,不单单是对挫折事件或压力事件的“否认”,而且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在理由,也就是说,当事者在使用“否认”来掩饰或弥补自己内心不平衡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对“面子”和“自尊心”的维护,对

内心自我不受伤害的考虑。

就此而言,“否认”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起到减缓突如其来的压力,维护原有的心理平衡,或者使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来接受不得不接受的痛苦现实等作用。

在另一种情况下,比如说,当一个人受到老师或上级的指责和批评的时候,也会体验到一种“紧张”和“应激”的心理压力。

他会觉得委屈或者是有怨气,会觉得很不舒服,“摔桌子打板凳”,或者是拿自己的小猫小狗来出气。

这种现象也就是心理学上的“移置”。

不管是压力或挫折引发的心中“怨气”,还是一种原本存在的难以实现的动机或愿望,一般来说它们都不易自行消失,而总是千方百计地发泄或表现出来。

在不能直接满足时,人们往往采取“代替满足”的方式,选择一个适当的发泄对象,或者是选择一种适当的表现形式,即使是选择的替代对象,也会像原来对象一样,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这就是“移置”的心理机制和原理,也即是“移置”的作用和意义。

(3)投射

与升华:

投射也是我们潜意识中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它能够把我们内心的不满和焦虑,以一种“伪装”了的形式折射出去,借以减轻心理压力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合理化和移置等颇有类似之处。

比如,一个考试作弊的人,会认为差不多所有的学生都会作弊。

他自己对此是深信不疑,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处于“作弊可耻”的心理压力之下时,感到某种一时的宽慰——“反正都这样,别人也都作弊,又不是我一个人。

”一旦想到有许多人都和自己一样,都和自己有着同样的遭遇,那么我们自己的心里也就能够得到某种宽慰。

与投射有关而不同的是升华,其意义是将由压力或挫折所产生的愤怒、抑郁、自责或怨恨等消极情绪,都作一种积极的处理,将压力作为创造活动的动力。

比如,哥德因为不能获得其初恋情人绿蒂的感情回报,而陷入了感情的危机。

但是他因此而写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用这样的一种文学与思想创作,来表达了他的挫折情感。

“化悲痛为力量”,也是感情升华的一种表现。

从失败与挫折中奋起,作出流传千古的事迹,是心理学中“升华”的榜样。

2.问题定向应付问题定向应付,是指去应付或处理压力或挫折情境,或应付与处理引起挫折与压力的事件本身的一种方式。

一般来说,面对引起心理压力的挫折情境或事件,我们可以去躲避,亦可寻找某种办法或途径去协调或处理它,侧重与后者的尝试便是“问题定向应付”。

如果我们有意要解决问题,去直接应付引起心理压力的挫折情境或事件本身,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看该问题是否与自己有关,是好事还是坏事,属于什么性质,是否严重,严重程度如何等等,这是第一步。

然后,想出或考虑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第二步。

接下来,要对这些办法进行权衡和比较,看哪一个较为合适,较为安全,哪一个对自己更有利,这是第三步。

最后一步便是把自己选定的方法付诸实际。

问题定向应付过程涉及对解决问题的分析,认知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问题定向的应付,既可以用来解决外在的问题,去改变环境事件;

也可以用来解决内在的问题,去改变自身。

比如,一个指导员若是不善于表达,或口才不好,并为此而遭受到压力和挫折的困扰,那么若是解决这样一种压力问题,可能会有以下的基本考虑:

或者是要求改换工作,改变自己的外在环境;

或者通过勤学苦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来减少或消除由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口才是可以锻炼的,表达能力也是可以提高的;

若是这两者都能够解决,那么这位指导员的压力问题也就会随之解决。

通常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俗语就是在教育人们,学会解决内在问题,或者是通过提高自身来增加应付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一般来说,克服自身的缺点,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和自尊,以及改变自己的欲求水准等等,都属“解决内在问题”的方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都可以从“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维度或三种层次进行分析。

当面对一种心理压力事件或心理压力情境的时候,个体首先要对它有所认识,而这种认识的差异,就构成了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次,是当事者对于所面临的压力事件和压力情境的态度,是“知难而进”,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还是感到大难临头把压力看作是一种负担。

其应付结果就会有着很大的差异。

再者,在这种认知和态度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