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校考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3116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校考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校考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校考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校考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校考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校考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校考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校考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校考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名词解释:

市场机制:

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

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市场:

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华盛顿共识”:

由以华盛顿为基地的机构设计给拉丁美洲国家

的各种政策建议的最低公分母,其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

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

“北京共识”:

“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

创新的价值;

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自主发展

理论。

产权: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指对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

公司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

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

本,目的是获取单位个人生产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

“股东至上”逻辑:

企业行为的决定者是企业主,是提供物质资本的出资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出资人利益的最大化,出资人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最有效率的,资本雇佣劳动是最有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

社会保障:

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知识经济

二元经济结构:

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

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

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市场失灵:

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

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

思考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

(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

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目标。

个人自由的真正实现不能离开集体,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基础上对生产进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被消灭,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能够实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马克思根据生产力的不同性质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发展阶段,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再其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2、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则遵

循产权规则,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

(2)决策分散化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

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后果。

(3)自由和平等竞争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

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

(4)市场价格协调微观决策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核心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国家应该实施有效控制;对于竞争性中小型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应该逐步退出。

二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是对于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应该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

四是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

五是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六是以改革促管理。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优化市场环境的核心是完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的完善除了市场主体必须产权明晰、具有硬的预算约束等特征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

(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一是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避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二是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经济政策工具,提高经济政策效率。

三是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和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

四是尽可能使政府的政策及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透明性,从而引入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必要监督。

五是政府应成为遵守法律的楷模,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并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律环境。

六是实行国民待遇与非歧视原则,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在中国的市场上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分配制度改革要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按下率标准进行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政府可以通过着眼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维护社会公平。

4、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

(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

(3)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具体制度创新中的利益摩擦是难免的

(4)下级政府或微观主体只有得到权力中心的授权才能进行制度创新

(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接受的意识形态。

5、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表现出来的;一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表示占有主体对占有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

(2)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

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6、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1)国有资产的第一层次授权经营:

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通过在国家层面上把政府职能与资本职能分开来构造出政企分离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机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为经营目标,并建立起能有效地监控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建立法人资产制度创造必要的条件。

(2)国有资产的第二层次授权经营:

国有控股权分散化。

第二层次所要解决的问题使:

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委托人拥有国有股的收益权,控股公司作为代理人拥有国有股的控股权,从而在保持国家拥有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前提下,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能相分离,使国有股权事实上分散化,为企业产权独立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3)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授权经营:

公司产权独立化。

在股权分散化的基础上,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与股份公司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用公司法规范它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后使国有股具有可转让性。

公司产权独立化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公司拥有法人财产权,从而可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创造出基本的条件。

(4)国有资产的第四层次授权经营: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

公司产权独立化后,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公司法人机构在利润最大化目标趋势下经营法人资产,实现所有者权益。

该层次的目标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资产营运效率。

7、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

特征

(1)通过企业主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一对一的谈判确定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经营者的自主权由政府直接授予。

(2)经营者一旦获授权经营者独立行使决策权,政府作为所有者主要通过职位的晋升、精神鼓励及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来激励经营者不断提高国有资本的营运效率。

(3)尽管处于激励的考虑,经营者也通过职代会和工会赋予职工某些权利,但经营者作为法人代表,在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中处支配地位。

(4)由企业主管部门充当经营者的监督者,以保护国有产权。

(5)政府监督经营者的主要手段是任免经营者和参与或干预企业的重大决策

主要问题

(1)对企业经营者只有激励没有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手段,因为国家对企业仍然承担着无限责任。

(2)只有单向权威没有多边制约,这是片面追求厂长(经理)负责制的结果。

(3)个人决策、集体负责的后果是企业内部没有真正的风险承担者

(4)信息资源及其衍生的决策和监督资源的浪费,债权人、职工的合法权益被忽视。

以上缺陷是导致当前国家在处理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时“管”也难,“不管”也难的症结所在。

8、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1)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

按劳分配中通行的是劳动标准,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通行的是所有权标准。

第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

9、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经验,着眼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第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第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重大创新。

第一,科学发展观为发展观提供了价值理念、指明了目标价值。

第二,科学发展观拓展了发展观的范围、完善了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第三,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发展观的实现途径。

10、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转移过程,而且也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引发劳动生产率突变和提升的过程。

(2)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完善农村教育制度。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4)逐步废除二元户籍制度。

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劳动力在城市的优胜劣汰而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