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2264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3、语文能力10

二、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

三、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11

第五章语文教材的编制11

1、语文教材11

2、分编型语文教材12

3、合编型语文教材12

二、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12

三、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材知识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13

第六章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14

一、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14

二、任选一种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评述其特色15

第七章语文课程资源16

一、名词解释16

1、课程资源16

2、地方课程16

3、校本课程16

二、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16

三、为什么要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

17

第八章识字写字教学17

1、集中识字17

2、分散识字17

二、请说说你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科学性的理解?

三、试论述写字教学的要求。

18

第九章阅读教学18

1、阅读18

2、阅读能力18

3、阅读教学19

4、阅读教学目标19

二、你对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或教学模式有和自己的见解?

19

三、你是如何理解多元解读的。

20

四、任选一篇课文,写一篇教案。

第十章写作教学21

21

1、写作21

2、写作能力21

3、写作教学21

4、写作教学目标22

二、你对写作教学过程和方法或教学模式有何自己的见解?

22

三、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你觉得学生作文的评语该如何写?

23

第十一章口语交际教学24

24

1、口语交际24

2、口语交际教学24

3、口语交际素养24

二、举例说明怎样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

三、试述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教学的关系。

25

第十二章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26

26

1、语文综合性学习26

2、语文研究性学习26

二、试述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27

三、你认为应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四、自己设计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第十三章语文教学评价30

30

1、教学评价30

2、语文教学评价30

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评价理念的理解。

三、试论语文测试中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31

第十四章语文学习心理31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1

2、智力因素31

3、非智力因素31

4、多元智能理论32

二、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看法。

32

三、结合你的语文学习经历,说说你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发展的认识。

第十五章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32

1、语文学习方式32

2、语文学习方法33

3、语文学习习惯33

二、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3

三、自选一篇课文,设计合作学习的方案。

第十六章课外语文学习33

一、试述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二、谈谈语文新课标对课外语文阅读和写作有哪些要求。

34

第十七章语文教师34

一、名词解释34

1、教学能力34

2、教学智慧34

3、教师的专业化35

4、校本培训35

二、谈谈你对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看法。

35

三、你是怎样理解“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的?

36

第十八章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概述36

1、“四书”“五经”36

2、《昭明文选》36

3、“三、百、千”36

4、《朱子读书法》36

5、《读书作文谱》36

6、《教童子法》37

二、试述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经验。

37

三、试述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问题和弊端。

第十九章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概述37

1、《国文百八课》37

2、设计教学法38

3、道尔顿制38

4、“红领巾教学法”38

5、语文导读法38

二、叶圣陶说: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你是如何理解的?

38

三、谈谈你对“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看法。

四、说说你对语文新课改的思考。

39

附每章节分配成员名单40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

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

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

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

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

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

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

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

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教授法”阶段。

1896年,清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阳公学,由于教员缺乏,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开中国师范教育之先河。

1904年1月13日,请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

1913年3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仍规定:

开设“心理学及教育学”,其中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教授法、学校卫生等科。

(二)“教学法”阶段。

1919年,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以便把研究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

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三)“教材教法”阶段。

1939年,教育部颁布《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课目表》,将这门学科的名称正式改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

(四)“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师范院校相应的开设了“语文教学法”或“语文教材教法”课程。

1978年,武汉师院等十二院校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

1981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该课程定名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五)“教学论”阶段。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将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于是,本学科也相应改称为“语文教学论”或“语文学科教学论”。

(六)“教育学”阶段。

1986年12月12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全国高师师资培训工作会议上提出:

“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

(七)“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诞生,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一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相适应的。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教育学”这个门类下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论”合并为“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语文课程性质

1、语文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

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2、工具性

工具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内涵应该是:

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3、人文性

人文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

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

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言和言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语言是指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则是指说话者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

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语言和言语的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

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组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

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

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性。

认识语文课程的几个层面:

(一)形式与内容。

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他们学习它的形式。

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重要的是:

让学生能够运用祖国的语文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

正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形式与内容,即文与道,总是互相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二)应用与审美。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目的。

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

语文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审美资源。

语文的应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必须并重,不能偏废,二者的内在统一,共同构成语文课程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

(三)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情感的教育。

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

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学习文化、理解文化、传承文化,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又一个重要的层面。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是生命的课程。

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真正脱离动物的本质,脱离低级趣味,更好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人只有依赖语言才能成为有意识的生命。

理解“生活”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存”是语文课程的能力目标,认识“生命”是语文课程的最大价值所在。

人正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而这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语言。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借助言语作品进行言语行为从而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

语文教育伴随着每个人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影响着人的发展。

因此可以说,语文教育既是一个国家全民的基础教育,又是一个民族成员的素质教育,同时还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章语文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所以,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2、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下的分科目标,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它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

3、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价值观。

2、简述确定语文课标的依据。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

一是对学生的研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来确定学生的需要;

二是对社会的研究,根据当代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需要来确定课程目标;

三是对学科的研究,根据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和学科所能起到的一般教育功能来确定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制订建立在对上述三方面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首先,必须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学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基础,从而制订出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目标;

其次,必须考虑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把握语文及其对公民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从而制订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目标;

第三,必须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从而制订出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功能的课程目标。

比如,语文学科“既然具有工具性,就必须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一工具的能力,即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也就是说听说读写的能力;

既然具有人文性,就不可避免地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美感熏陶。

3、试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

学校语文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在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1)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这一阶段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共十条,主要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

1、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关注;

2、文化积累与文化态度的关注;

3、智力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注;

4、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发展的关注。

总目标所追求的是通过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进而体现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2)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是总分关系。

现行语文教育课程目标分为四个学段。

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安排,“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各项语文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上保持一定梯度,循序渐进。

普通高中阶段:

(1)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是“积累?

整合”“感受?

鉴赏”“思考?

领悟”“应用?

拓展”“发现?

创新”。

(2)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目标分为两个方面,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第3章语文课程目标

1、语文教学大纲

指语文学科的教学纲要。

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

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

包括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1)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2)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4)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

(5)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

(6)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着相同的内容结构,都由四个部分组成,即:

“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附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亘古未有,也是高瞻远瞩的,适应于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对阅读的重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结构上:

(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

(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

1、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

2、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实际上是正确反映了听说读写活动规律的言语经验,是人类在言语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

就广义的知识分类来说,语文技能与狭义的语文知识都可看作语文知识,它们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3、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就内涵来讲,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特质,它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

它蕴含了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它对于学生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与陶冶作用。

因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掌握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技能训练和信息获取,也是在丰富的语言世界里侵润、熏陶、感染民族的精神,认同和超越民族文化,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精神的种子。

1、听、说、读、写的言语活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与呈现方式,它表现为汉语言世界里的文化呼吸运动。

2、选文,即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言语活动的凭借。

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选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汲取文化的营养、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

3、事实、概念、原理等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内容要素之一,作为语文课程的特定知识,它们呈现出汉语文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语文知识总是与人的生活、人的气息、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它不能单纯视为一种静态知识体系,而应看到其内在的生命意蕴、文化价值。

从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来看,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并非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知识训练,而是要感悟、体验和理解它内在的精神意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

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进行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和文化精神的涵养,是语文课程的使命。

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不同,语文课程内容往往并不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与我们一起处在一种变动的关系之中,也就是说它不是我们可以直接把握的外在客观对象,而是与我们交互作用。

这体现出了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说语文课程的内容是预设的,是因为在课程实施之前,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都会对“教什么”“学什么”作出相应的规定与建议,教师与学生也会对此有一个大体的计划或安排。

说语文课程内容是生成的,是因为从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到教科书所建议的课程内容,再到课程实施是教师所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所最终获得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始终同一的课程内容,尽管它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但总体而言是变化的,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

第五章语文教材的编制

1、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这一概念,可以有“泛指”和“特指”两种解释。

“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材料。

“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

但人们在习惯上,往往将“教材”与“教科书”(课本)等同使用,也称“语文教科书”为语文教材。

2、分编型语文教材

分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为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的教科书,共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

分编型语文教材分为两分法和多分法。

3、合编型语文教材

合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把语文课程内容综合编成一套的教科书。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以合编型教材为主流,它主要有主次配合式和综合组元式两类。

语文教材的功能是指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效能。

1、语料积累、语感培养、语言示范功能。

①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②语文教材具有语感培养的功能。

所谓语感即语言感受能力。

③语文教材的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知识系统等对学生学习语言具有示范作用。

2、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功能。

①语文教材具有扩展知识的功能。

语文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和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而且牵涉到社会和自然领域的百科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