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八下美术教案说课讲解文档格式.docx
《苏少版八下美术教案说课讲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少版八下美术教案说课讲解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赏析作品《双耳瓶》猜猜它是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瓶底做成尖底?
为什么瓶口做的那么小?
两侧的耳环又有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师:
古人根据生活的需要创造了许多造型不同的陶器。
它们都是干什么用的呢?
(课件展示:
钵、瓮、盆、鬹、瓶、杯)
A.器形特点:
这些器型各有各的特点,腹大便于储物;
口小不易外溢;
口大便于盛物;
三足便于烧煮,等等。
原始制陶的外形基本特征是圆形器,轮廓曲线连贯流畅,匀称优美,富有韵律,具有一种大气稳重、和谐宁静之美。
B.纹饰特点:
中国彩陶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体现在它的纹饰上。
师生共讨论:
为什么陶器上的纹饰都在腹部以上?
赏析作品《涡纹彩陶罐》赏析作品《舞蹈盆》:
从陶盆的纹饰中反映了早期人类的精神追求。
师生共同讨论:
为什么古人喜欢将鱼纹和蛙纹画在许多陶罐上?
这是一种生殖崇拜,人们模仿它,崇拜它,希望获得与它一样的能力,把一种美好的愿望赋
予其中。
这种似蛙非蛙、似人非人的怪物,被称为“蛙神”。
很多考古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就是由“蛙”演变过来的。
师:
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黑陶高脚杯》你们发现颜色有何变化?
生:
由红转黑。
黑陶的工艺介绍:
这是古代的一种独特的陶器烧制工艺,采用了“封窑的技术”,当窑内达到一定温度,就灭火浇水封口,窑内会产生烟,这些烟中的碳分子渗透到陶体中,使杯身变成了黑色。
出窑以后再打磨、抛光,就是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非常漂亮。
在这之前,我们看到的陶器都是泥条盘筑而成,这个高脚杯却使用了拉胚工艺技术,这是古代陶器工艺的一大进步,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延用这种方法。
总结:
同学们,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志,造型与装饰非常丰富,渗透着创造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
远古彩陶不仅以其独特的造型风格和特定的艺术内涵成为后世人类文明的开端,同时也对后来华夏民族的思维形成、审美意识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
青铜(板书)
随着彩陶的发展,人们又发明了新材料和新工艺——青铜工艺。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夏商周的青铜艺术水平是最高的,流传下来的数量也最多。
让我们走进湖北博物馆,听一段由青铜器演奏的音乐。
(课件展示)刚才我们听到的那段大气磅礴的音乐是用世界上最大的青铜乐器“编钟”演奏的《国殇》,对它的了解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已经通过文字进行了解读。
青铜的种类和产生的意义:
青铜器的造型非常丰富,除了乐器以外,还有兵器、食器、酒器、车马器等生活用具。
青铜的出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赏析作品《爵》
你们看,这是在河南偃师博物馆里馆藏的中国现存最早的青铜器《爵》,它是一个盛酒器,造型很特别,整个外型像个麻雀的形状,前面是雀嘴,后面是雀尾,收腹,细腰,三足的设计使器型非常稳定,底部可以点火,加热温酒,设计非常合理。
欣赏比较《司母戊方鼎》《毛公鼎》《双耳瓶》(课件)这是打水器皿,底尖便于入水,瓶口小不易让水泼出,两侧的双耳便于提携。
这与他们的生活有关,远古的人类席地而坐,视线成俯视状,自上而下,所以大口器皿的纹样大多装饰在内侧,小口器皿的纹样装饰在外面的上半部,这样不影响观赏,体现了古人尽善尽美的追求。
现代人对此杯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黑如漆,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此杯器型左右对称,高贵典雅,散发着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
青铜文化艺术以其雄伟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又一颗灿烂的明珠。
这两件青铜器可能大家都非常熟悉,《司母戊方鼎》是目前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另一件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里的《毛公鼎》,它们都是当时国家的重器,标志着使用者的等级和身份。
但最主要的作用还是用来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先。
不同之处:
器形:
一方一圆、一刚一柔。
纹饰:
一繁一简、一狰狞一素雅,纹饰非常精美,饕餮纹、夔纹、人兽结合的纹饰是当时人们所崇拜的神灵,富有想象力。
铭文:
一长一短。
在中国的青铜器上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铸刻文字,也就是金文,这是与其他国家青铜器不同的地方(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800年西亚的两河流域)。
《毛公鼎》是现在发现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鼎里面铸有497个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艺术很宝贵的历史资料。
赏析作品《牛形灯》师:
在古代,青铜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这是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牛形灯》。
此灯分三个部分,均可拆卸。
灯座是牛身,上面分灯盏,烟管。
点火以后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溶解,从而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
制作上巧用铜银纹饰,设计得非常合理、精美,体现了当时实用和艺术相结合的最高水平。
中国的古代有严格的“列鼎制度”象征着国家统治的秩序。
《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
说明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已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彩陶、青铜、漆器、瓷器等工艺品的功能、造型、色彩、纹样等方面的讨论,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
第二课《轻描重彩总相宜》
教学内容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的花鸟画,洋溢着特有的审美,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工笔花鸟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绘制程式,讲究用笔用墨,笔墨不仅是视觉形式,更是气韵、精神的载体。
教材选材灵活,宋人花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视角。
引导学生感受宋人花鸟画“以技进乎道”的高妙,感受画面空灵、至美的视觉遐想。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了解宋人花鸟画的表现语言、构图形式、造型特征、色彩运用及画面情趣的表达。
技能目标:
临摹一幅宋代花鸟画小品,体验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感受画面的书卷气息。
情感目标:
感受宋代花鸟画崇尚诗意的情趣,品味画面“笔工而意写”的意境、气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工笔花鸟画的绘画步骤及其艺术特征。
工笔花鸟画诗意画面的构建。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熟宣、勾线笔、染色笔、颜料。
教学过程个性思考
1、观察探讨通过对比宋人花鸟作品与摄影花鸟作品,引导学生探究工笔花鸟画如何表现对生命的追寻与动植物的特质的,分析花鸟画如何借助想象、联想的手法表达充满诗意的画面的。
二、赏析体验赏析层层渲染的宋人花鸟代表作品,探讨画家对生命的关注,分析作品的布局、用笔、用色及画面意境的构建,了解工笔画的四种表现方法。
观察教师演示步骤,领悟渲染的技法要求,临摹一幅宋人花鸟,体验描绘技法,感受画面的情意表达。
3、展示评价在班级展示临摹作品,要求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临摹宋人小品的体会、用狼毫笔勾线时的提按变化、羊毫笔渲染色彩时的接染效果、画面构图的留白空间、细致精微的描摹技法、画面蕴含的生机与情意传递„„同学互评及教师点评作品。
这节课围绕临摹练习这一手段,培养学生在宋人画册中探究传统花鸟画在造型、设色、布局方面的装饰美,在借鉴、继承的学习气氛中提高审美品位。
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临摹步骤,紧贴宋画的精髓,体会古人的花鸟画立意与情感表达。
技法的演示不宜太复杂,注意渲染时用水、用笔、过渡自然等技法的传授。
学生根据能力分层完成或局部或完整小品的临摹任务。
新课导入摄影《夏荷》与宋人花鸟《出水芙蓉图》哪幅作品印象更深刻?
导入课题“轻描重彩总相宜”。
新授课程
1.探讨交流仔细品味《出水芙蓉图》,你看见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在团形的画面中,画家截取一花一叶,并巧妙地组合,构图简洁而富有张力,自然生态下的荷花形象被画家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美。
看见:
荷花、莲蓬、花蕊、荷叶、花茎。
发现:
作品的布局稳定、空灵,用笔精妙,用色沉着,精湛细密。
荷花精微的晕染勾勒,夸张的莲蓬、花蕊的造型,借助立粉表现技法,舞动的荷叶,使小小的画面传达出一种空灵清虚的境界,揭示出自然界生生不息之情境。
一花一叶,凝聚了画家对生命的关注,融入了画家的生命整体。
感受:
画家在荷花中捕捉着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境界,蕴含着宁静、平淡、和谐的诗意和超出具体细节刻画之上的一种“禅境”。
2.分析讨论
3.分组分析《鸡雏待饲图》《碧桃图》,从画面细节处谈一谈各自的感受。
《鸡雏待饲图》画面只画了两只小鸡,画家对鸡雏动态捕捉、神形的毕现,让我们想起儿时饲养的鸡雏,如闻啾啾的鸡叫,儿时的幸福温湿眼眶,整个画面在工整细腻中充满了浓浓的春意。
《碧桃图》透露出画家观察的睿智,画面洋溢着春天的生活气息,花朵的用心刻画,与画家观察体验生活并反复笔墨修炼紧密相联。
3.欣赏感悟《百花图卷》(纵31.5厘米、横1679.5厘米)。
观察:
画卷在用笔、用墨和表现技法上的特征。
欣赏:
故宫博物院馆藏,宋代佚名,是以白描为主,浓淡墨烘染为辅的巨幅长卷。
图中绘有梅花、山茶、罂粟、牡丹、荷花等五十余种花卉,花间穿插、点缀禽鸟、草虫、蛱蝶、小鱼等,极富自然情趣。
其间在枝杆、花叶正反翻转的形态及纹理、蜻蜓、鸟类、草虫的用笔都有微妙而精致的变化。
配以墨色的烘染,生动传神。
譬如荷叶的用线,是重线勾花头,极精致的淡细勾花脉,鸡冠花用点、蜻蜓翅上勾脉线,都一丝不苟而各有变化,故气韵别致。
感悟:
宋代画家力倡画面的“诗境”,使得画家由追求再现自然美升华到把花鸟与人、自然与人联系在一起。
可以这样说,宋人的“写生”再现,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花鸟鱼虫皆被赋予人格,展现人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
宋人册页花鸟画,尽管画幅不大,但表达得气势宏大、意境悠远,在意境上追求自然和生命的气韵,流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探究分析思考:
宋人花鸟作品,画家在苦心“经营位置”时,背景为什么要留白?
宋人花鸟小品,无一例外地都没有背景,布白的经营在整个构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看到宫庭画院的画家们在构图上强化“独幅画感”,即画面的完整性。
将画面留白处理极尽精妙,“计白当黑”,使画面遐想的空间更大。
空白在画面中不但构建了空间问题,同时还把空白构建的空间关系纳入另一境界之中,也就是说,空白构建的空间不是虚无的空间,是虚与实的相互依存。
5.教师演示如何临摹宋人花鸟画?
需要做哪些准备?
工具介绍:
熟宣、绢、墨、砚、染色用的羊毫笔、勾线用狼毫笔、水盂、颜料、调色盘等。
临摹经典工笔花卉步骤:
勾线、渲染、罩色、刻画。
教师演示《出水芙蓉图》步骤,将步骤图一一展示。
勾线——先用铅笔在白纸上起稿,勾勒造型后,拷贝至熟宣或绢上,选择勾线笔勾线。
根据画面需要,描绘花卉的线条淡些,叶、茎深些,使线稿有浓淡变化。
渲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
可以用两支毛笔,分多次进行,一支笔蘸墨或色,另一支笔蘸水,将墨色拖染开去,形成墨色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宋人花鸟画都经过层层渲染,色彩透明、厚重,质感和立体感强。
罩色——根据画面平涂一层淡色,使画面统一丰富,可以多次进行,要求用色透明,露出底色。
细分为统染、罩染、提染等。
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地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刻画——勾勒花瓣的花丝,堆出花蕊的厚度,点染花茎的小刺。
细致描绘,丰富画面细节。
6.学生作业作业内容:
临摹一幅宋人花鸟画册页,体会工笔花鸟画技法。
基本要求:
了解工笔花鸟画的工具、材质,完成一幅花鸟画小品。
个性要求:
完成一幅工笔花鸟画小品,并用其美化居室。
7.展示评价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同学之间交流临摹宋人小品的学习体会,互评及教师点评作品。
评价结果以简练的语言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反馈,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绘画的兴趣。
小结在中国画家笔下,花鸟画反映了中国人与审美客体的联通关系,抓住自然生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加以强化的表现,所谓缘物寄情、托物言志。
表现在绘画的技法中,则是中国花鸟画既以“写生”为基础,又不拘泥于单纯视觉的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和“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韵味,着重于通过表现对象的基本形象特征来传达一种主观化的审美神韵。
第三课《笔情墨意抒胸臆》
教学内容本课是在上一课写意水墨画的基础上安排的又一节“造型.表现”课,大写意水墨画更加摒除谨细的物象描绘,以简练概括。
通过淋漓的水墨使人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它能让人感到一种大气磅礴的美。
水墨画是中国千年文化传统的浓缩,其审美价值、表现方法均体现了中国人的特殊情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所以本课主要是使学生能品位大写意水墨画的特殊韵味,并能用大写意画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中国大写意水墨画的传统背景、历史源流有所了解。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品位大写意水墨画的特殊韵味,并能用大写意画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3.引导学生欣赏,提高审美能力,发展独特的个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1.欣赏各种风格的大写意作品,了解淋漓水墨的韵味和画家的饱满激情。
2.如何运用大写意画法来抒发你的感情。
(本课应突出它的趣味性与尝试性,让学生在玩中学,逐步地体验淋漓痛快的笔墨情趣。
)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生宣、毛笔、颜料、墨汁等国画配套工具教学过程
1、欣赏:
首先通过欣赏画家笔下的水墨画,使学生了解大写意水墨的风格与激情,提高对水墨画的欣赏水平,为水墨画的创作做铺垫。
如徐渭的《芭蕉》、林凤眠的《双鹜》闵贞的《八子观灯图》等
2、讨论:
欣赏后让学生自由讨论:
a.大写意水墨画给你怎样的一种感觉?
b.大写意水墨画与工笔画的区别是什么?
c.你能从作品中感受到画家的激情吗?
d.你能比较一下大写意水墨画和西方表现主义绘画作品的异同吗?
e.你喜欢用大写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吗?
三、讲解:
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及时发现和表扬学生的独特见解,突出写意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用大笔泼墨直抒胸臆,注重大的节奏变化,大开大合的气势,不要拘泥于一笔一画的小变化,达到一种“大美”。
4、示范:
教师简要地演示一下泼墨的各种笔墨效果和皴法的不同表现,(墨的干湿浓淡,只有趁湿的時候,在生宣纸上才会产生墨韵变化。
只要学生学会正确的运笔蘸墨方法,把精力集中到所描绘的內容里,一些奇妙的笔墨效果,往往会是不思而遇的。
不妨让学生试一试,感受一下笔墨給他们帶來的乐趣。
5、创作:
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进行练习,可临摹自己喜欢的例图的局部,进一步感受;
也可随意涂抹再作添加;
基础较好的同学可根据写生作品或记忆自己创作一幅,尝试着用大写意的画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6、作业过程
(1)由于学生的程度不一,学生作业可分层教学,可临摹自己喜欢的例图的局部,也可随意涂抹再作添加;
基础较好的同学可根据写生作品或记忆自己创作一幅,尽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使他们尝试多种方法。
(2)创作过程中学生仍可进行交流,交换意见。
(3)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敢于用笔用墨,充分体现大写意水墨的韵味。
小结:
水墨画是中国千年文化传统的浓缩,其审美价值、表现方法均体现了中国人的特殊情怀,本节课主要我们用写意画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使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第四课《水墨交融写青山》
教学内容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之一。
对传统山水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符合课标的要求。
教材通过感受古人的“笔墨”、追寻大师的意境等版面分割,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适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学生通过尝试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明了传统不是凝滞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前进的。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感受山水画生动变化的笔墨意趣,了解山水画的程式化语言及独特的艺术特色。
了解山水画的程式美,笔墨的表现方法及一般的构图法则。
尝试与他人合作或个人创作一幅山水画。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体悟山水画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山水画的程式化表现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山水画作品意境的表达。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宣纸、画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个性思考教法
1、感受分析感受古人的笔墨,引导学生分析“笔墨”的多层含义。
中国水墨画的绘画语言常被称为“笔墨”,其既是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更是画家营造的画境。
2、表达体验观察教师演示笔、墨的技法,引导学生尝试用笔、用墨的方法,体验琴弦一般敏感的线条、变化丰富的墨色,交流实践后对“笔墨”的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情境交融的山水画表现特征。
3、追寻创新“师法自然”的理论在中国画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画家对自然中树木、山石的表达形成鲜明的程式,追寻大师的意境,融合自己掌握的笔墨语言,大胆地画一幅山水作品,描绘出对山川景物的感受。
这节课采用赏析、示范、临摹、小组交流等不同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实践中国山水画用水、用笔、用墨的方法,表达不同的意境、情趣。
尽量多地运用直观教学法,教师演示山石不同的皴法,不同树木的造型,展现中国画笔墨造型的意趣。
教学评价不同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寄托了画家的不同心志,让学生体验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并将作品进行班级展示,交流对中国画笔墨情趣的体验及感悟。
教师应该从理解、表现、运用等角度点评学生学习全程。
1、新课导入自然山水与中国的山水画有什么关系?
山水画——以表现山川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画家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画家们从自然中提炼出生动变化的笔触墨韵营造画境。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强调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二、新授课程1.情景交融,古人的笔墨分析探讨:
《秀石疏林图》传递怎样的意境?
画中树木、石头的笔、墨有哪些变化?
石块用笔方折、爽利——侧锋;
树干线条浑圆饱满——中锋。
“石分三面、树分四枝”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山水画中树、石的造型方法。
思考分析:
中国山水画中有哪些表现程式?
程式的本意是法式、规程,它含有规范化的涵义。
中国画家在表现自然时,注重景物的总体精神和特征,在长期深入观察和积累中,对树木、山石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表现程式。
背景空白,突出了笔墨情趣。
欣赏感悟: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体会到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境界吗?
中国画的中心——笔墨,中国画讲究墨的浓淡,淡要淡得厚,淡得有韵味,不能淡薄;
浓不能浓得有火气、燥气。
笔墨就是构成,有意识地将笔墨的安排作为构成来思考。
由于笔墨的偶然性和现场发挥并不完全依画家的旨意和预期,所以在作画过程中还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2.追寻表达,大师的意境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分割讲究造境。
中国画三远的布局章法,可以用尺幅之纸表现万里江河、万仞高山。
自近而望其远曰平远,平远之致冲融;
自下而仰其巅曰高远,高远之势突兀;
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深远之意重叠。
3.《寒江独钓图》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你能联想到一首诗吗?
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大面积的留白表示什么意思?
作品描绘了诗一般的意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品描绘了一叶孤舟漂泊在无垠的水际,只有一位老者,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在独自垂钓。
大面积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像水天相连,像茫茫白雪,像雾气迷茫,充分表现了寒冷的感觉。
体会:
意境之美,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独特审美内涵。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山水》画面意境:
清幽静谧。
石涛运用线的粗细、刚柔、浓淡、疏密等形态组合的变化构成近山远水,岸柳板桥,不受客观世界中光线、色彩、透视的制约,形成画面节奏,从而传递画家的情绪、感受和富有生命力的内心世界。
教师示范:
示范树木与山石的技法。
古代画家画树叶时创造的各种点叶法:
菊花点、胡椒点、介子点、松叶点等。
古代画家画山石时创造的各种皴法:
是表现山石﹑峰峦纹理的画法,有披麻皴﹑雨点皴﹑斧劈皴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各种笔法、墨色、墨法,谈谈对用笔、用墨的感受,并试着对同学的笔墨造型进行分析,判断它们各使用了哪些笔法、墨法。
3.合作临摹,创造的乐趣作业要求:
融合自己掌握的笔墨语言,临摹或创作一幅以大自然为主体的山水画。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同学之间交流学习体会,互评及教师点评作品。
相关链接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体现:
1.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即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认识,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又离不开具体的景物,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宋代的翰林画院曾出过几道颇为有名的创作命题:
“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无形无状的东西如何创造不朽的作品。
2.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即把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如同看盆景。
这样,即使是千里江山也可以尽收眼底,不受视觉的局限。
画幅虽小,但所表现的范围和境界可以很大。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创造的这种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不仅表现了中国画家观察自然的独特方法,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和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3.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中国传统艺术,如戏曲、中国画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术格式。
例如,中国戏曲表现手段的四个组成部分——唱、念、做、打,都有程式。
中国山水画表现自然界的各种树石,也有许多程式。
如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就有披麻皴、雨点皴、斧劈皴、卷云皴等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