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青少年网瘾与生命教育白皮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华青少年网瘾与生命教育白皮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青少年网瘾与生命教育白皮书Word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们不顾一切地在那光怪陆离的游戏里浪掷青春时光,自毁人生前程。
为什么网瘾会对青少年有这样的致命吸引力呢?
人们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而思想是受文化影响的。
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的网络文化中,各种不良因素比比皆是:
很多网站的首页上都突出地渲染歌后影帝的绯闻怪癖、凶杀轮奸的刺激情节;
然后就是一排排美女明星的玉照,满眼尽是清凉的低胸乳峰、半裸的肥臀股沟;
在那些颇具争议的评论栏里,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令人恶心的诅咒漫骂充斥字里行间;
更有那五光十色、群雄狂斗的网络游戏,鼓励孩子们歪招取胜、暴力逞能、杀人升级、屠魔称霸。
相比之下,父母的说教显得多么空洞无聊,课堂的教学又是那样枯燥压抑。
网络中为所欲为的自由太吸引人了,游戏里风光无限的成就太令其心醉了,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一头扎进去就难以自拔地出不来了。
成长中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特别是喜新奇、好探索、而又缺乏思辨能力的未成年人,他们日以继夜地长时间浸泡在庞杂浑浊的网络文化里,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就难以避免地不被污染。
特别是网络中的不良内容与家庭和学校传递的价值标准格格不入,有的甚至背道而驰。
在两种不同文化、不同理念的对立冲突之中,孩子们从猎奇到迷茫,从欣赏到模仿。
就这样,文化乱象导致思想乱象,混乱的思想必然引发不良的行为表现。
缺乏管理、混乱失序的网络文化使得孩子们脱离现实,忘乎所以,迷失人生,自甘堕落,在网瘾泥潭中越陷越深,越来越偏离理性的人生轨道。
2.网瘾与以往的青少年问题有何不同?
有人说:
“以前,当电视、台球、游戏机室刚出现的时候,青少年们不也是沉迷其中吗?
那时不是也有人大声疾呼:
这是毁了的一代,要救救孩子吗?
现在,他们不是没有这些问题了吗?
何必大惊小怪。
”
不对!
网瘾与前面的那些问题截然不同:
在电视画面前,孩子是被动的,只有袖手旁观地目睹里面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更主要的是,电视具备网络所没有的编导、审查等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
相对来说,电视里的主流内容是正面的、有教育意义的,不象网络游戏里那样花里胡哨、吸引眼球;
打台球则要消耗一定的体力,玩法有严格的规则限制,若想真正打好、取得一定的成就,远不如在网络游戏中那么得心应手。
而且,要找到适当的场地和匹配的对家,这也不可能如同网络上那样只需举手之劳;
游戏机里的内容、玩法相对比较单调,玩久了会既劳神费力,又觉得索然乏味。
与网络世界相比,前三者可真是小巫见大巫。
在网络上,玩家是主动的、可以直接参入进去并有控制权的。
电脑键盘操作起来是轻巧、便捷、畅快,网络又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镜花缘里那才真是天上人间、无所不包,瞬息万变、千奇百怪。
在那里,青少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得到无限的满足,获取心仪的追求。
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和无规范性等,给予孩子们的自由放纵和恣意欢快是电视、台球和游戏机室无法比拟的,所带给孩子们的“瘾”更是超前深重的。
我们认为:
“孩子都有向上的心”。
实际上,很多网瘾青少年知道这样恶化下去的结果必然是悲剧,但经反复挣扎仍是无法挣脱,其中有不少抱着一线希望想方设法地与我们联系。
在他们一封封的来函中,常常可见“救救我,帮我脱离网瘾吧”的求助语句;
在他们打来的电话中,时时听到:
“我实在控制不了我自己,我该怎么办”的急迫呼唤。
从接触过的数千个案中,能够自己挣脱网瘾而走出来的不到2%。
实践表明,从大面积上来讲,网瘾是很难如同其它某些问题那样,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自动消失化解的,它所造成的致命吸引力根深蒂固,很有可能伴随人的一生。
3.为什么解决青少年网问题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生活是现实的,生命是客观的,人们应该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工作,并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然而,当前对青少年负面影响最大的社会文化因素却是网络上那些超时空、反现实的虚拟游戏、胡编乱造的恶搞信息、虚无飘渺的金币宝物、和那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武器装备等等。
的确,青少年在现实中的问题很多,如:
早恋乱交、奇装异服、不爱学习、游手好闲、帮派打斗、自闭郁闷、不与父母交流等。
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来看,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包括各级领导们最为头痛、最感棘手的青少年问题就是令人不可捉摸的网瘾。
整个社会历来都一直非常关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从来没有哪种青少年问题象网瘾这样广泛、严重而且无从下手地难解。
在我们接触过的3,150余名网瘾青少年中,97.2%的厌学,退学的高达67.5%;
38.7%的有厌世情绪,25.2%的有抑郁倾向;
75.6%的沉迷于暴力游戏,46.8%的浏览过黄色网站;
经常欺骗父母的达94.5%,偷过家里钱的有69.3%,家庭关系不和谐的98.1%,亲子关系恶劣的60.3%,竟然还有8.1%的强逼父母离婚,打骂过父母竟达62.1%,有过伤害父母念头的28.8%,已经实施的占11.7%,直接杀死亲人的有1.8%;
20.7%有自残表现,15.3%考虑过自绝,另有22.5%有过杀害他人的念头,后两种网瘾青少年中基本上有一半左右已经付诸实施。
相比之下,一般青少年在这些方面的比例都要低很多,如:
有自残行为的7.6%,有自杀念头的6.8%,其中1.6%实施过自杀,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只有网瘾青少年的十分之一上下。
由此可见,网瘾对青少年恶劣影响的程度远比其它任何不良因素都高得多,的确不容忽视。
事实表明,缺乏理性的人,不仅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屡犯错误,而且不懂得珍惜时光、不会爱惜生命,最终失去自我;
失去理性的人,更是最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定时炸弹,他们非但不会珍爱自己的生命,也不会在乎他人的生命。
他们毫不理性地荒废自己的生命,其中有70%以上的还会恶性地残害他人的生命。
虚拟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最主要的危害,就是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失去理性,轻蔑青春的价值,漠视生命的意义。
因此,帮助已经上网成瘾的青少年走出幻觉迷团、戒除网瘾,重返理性人生,是当前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当然,更为紧要的是预防。
我们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要科学上网,健康成长。
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才可能取得青少年生命教育全面的实际成效。
(二)网瘾研究的缘起
国际上最先提出网络成瘾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概念的是美国著名精神病研究专家伊凡.戈登伯格(IvanGoldberg),他于1994年指出,过度使用网络,造成对自身学业、工作、社会及家庭等人际关系方面功能的减弱,是为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
1997年,他又进一步从过度使用网络和使用后果把网络成瘾界定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PIU),其症状为:
由于对网络的过度使用而导致沮丧,或是自身生理、心理、婚姻、经济、社会等方面功能的损害。
他对网瘾的主要判断标准,就是人们在过度使用网络后所造成对身心及正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另一位最早关注网瘾问题的是国际知名心理专家、美国圣文德大学(St.BonaventureUniversity)的教授金伯莉.杨博士,她从1995年开始研究,并担任于当年成立的网瘾康复中心的主任。
在次年的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她发表了“网络成瘾:
一种新的临床疾病”。
1998年,她出了第一本专著《网络心魔——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已经被包括中文在内的六种语言翻译出版。
后又陆续写了《沉迷网络》与《冲破网瘾的束缚》等论著,还发表了25篇相关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网瘾现象及其解决办法。
美国的重要平面媒体,如:
《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每周新闻》、《时代》杂志等,及主流电视台,如:
CBS、FOX的新闻节目,“早安,美国”、ABC的今晚世界新闻等著名电视栏目都做了有影响的报道。
金伯莉.杨认为,病理性赌博(pathologicalgambling)与网络成瘾状态很类似,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并把网络成瘾定义为没有涉及中毒(intoxication)的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controldisorder),亦即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PIU)。
不同于伊凡.戈登伯格的是,她没有把成瘾与病态使用分开,而是把两者都界定为冲动控制障碍。
不仅如此,她在提出成瘾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心理治疗方法对网络成瘾进行干预,开了解决网瘾问题的先河。
中国最先关注并研究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沈绮云教授,于2001年率先开始深入到学校,作了详细的实际调研。
几年来,她从对青少年网瘾的状况及其成因的分析,到对网络文化环境、未成年人网络教育和网吧的现状研究,写了大量详实的调查报告,得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为推动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戒除网瘾大行动的发端
2004年5月5日,《武汉晚报》头版头条,以通栏标题的形式刊登了一位母亲的求助信:
《谁能帮我救救女儿》。
两年前,她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最好的高中后,由于心理落差等原因,一步步地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导致其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一落千丈。
她的父母用尽能想到的各种办法却无济于事,因网瘾日趋恶化她不得不最终辍学。
其父将她狠狠痛打一顿就走了,她那心力交瘁的母亲无计可施,又不愿放弃,便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出求助的呼吁。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美籍华人陶宏开看见这篇报道后,马上与报社联系,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在此消息随即见报的第二天,这对母女来到陶教授家,经过数小时的心灵交流及后续沟通,该女孩终于走出网瘾,重返校园,并于2006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
没想到的是,陶教授帮助女孩戒网瘾的消息一经媒体曝光,迅即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媒体作了大量的采访报导,天南地北的父母带着孩子坐火车、乘飞机、开自驾车,甚至有步行十六天的,赶到武汉来求助。
全国各省、市的媒体、团委、或文明办等机构纷纷发出邀请,希望陶教授尽快去当地帮助孩子戒除网瘾。
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部委,以及各地相关机构的支持和组织下,从2004
年到现在,陶教授的团队连续展开了三次“素质教育、健康上网”全国行,已先后走过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20多座城市,举办了一千余场报告会、互动讲座和培训志愿者等活动,面对面地帮助五百多名青少年走出网瘾困境,并在北京、武汉、洛阳、徐州、淮南等地协助组织家庭交流中心或家庭之家,引导更多的家庭学会心理沟通和亲子交流,以促进家庭和谐为起点,逐步摆脱网瘾阴影。
此外,通过各种具体案例的探索分析及实践解决,特别是几度全国行的考察研究,陶教授先后写了《孩子都有向上的心》、《回来吧,孩子》、《破网重生》及《网瘾不是孩子的错》等七本相关书籍,明晰地指出导致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根本原因,从而归纳出预防孩子染上网瘾的具体措施,并详细阐明了判断网瘾程度的分级标准,以及如何引导已经上网成瘾的青少年认清生命真谛、净化自我心灵、回归理性人生、挣脱网瘾枷锁的方法和步骤。
前两本书分别被新闻出版总署列入2005年、2006年向全国推荐的年度百部优秀图书之中,为广大家庭、青少年和心理工作者提供了预防与戒除网瘾的有益指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中国青少年网瘾现状
2005年11月22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京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
(2005)》,这是中国首次正式发布的有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调查报告。
该报告重点反映了中国青少年网瘾的现存状况、网瘾群体的分布、网瘾形成的过程、原因等问题。
根据该报告,在当今中国青少年网民中,有网瘾的比例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
在13-17岁的未成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更高达17.1%,18-23岁的青年网民里有13.7%的上网成瘾;
初中和职高学生里,网瘾现象最为严重,其比例分别高达23.2%和20.5%;
本专科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的网瘾成分也不低,分别为14.0%与13.0%。
在这一组组看似枯燥的数据里,浸透着多少父母和老一辈的痛苦与担忧。
这份报告的调研结果,与此前的一些学者或地方上所得出的数据基本相似,也与我们健康上网全国行所了解的情况大体相符。
此即表明,在目前全国一亿多网民中,至少有五百多万青少年上网成瘾,还有四百余万具网瘾倾向的孩子,再加上18-23岁的青年网瘾者,这个数目就更惊人了!
这些网瘾青少年们构成整个网瘾群体的庞大主力军。
为什么青少年会成为网瘾的高发群体呢?
我认为,这与他们成长到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及环境条件紧密相关。
五)中国治疗网瘾的现状与问题
一、青少年网瘾成因
1.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3.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
二、找出矛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1.网瘾青少年与家长的矛盾;
2.网瘾青少年与学校的矛盾;
3.网瘾青少年与自己的矛盾。
三、素质教育与心灵沟通
1.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就是指人们对社会各方面事物正确认识程度的高低以及与之相应能力的大小。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并提高人们整体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增进人们对大千世界方方面面的科学了解,并帮助他们提高与之相应的种种基本能力,为他们能成功立足于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
心理素质:
主要包括思辨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
专业素质:
指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技巧;
综合素质:
包括独立自理能力、生存适应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表达写作能力和生理体能状况以及在体育、音乐、文艺、美术和语言等方面的特长。
2.通过心灵沟通走进孩子的心里;
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与“钥~匙”。
孩子有了网瘾,家长怎么办
1.自我反省:
努力改进自己是最佳途径;
2.放松心态:
理性的态度是正确的开始;
3.把握好度:
分清大事小事教孩子思辨;
4.不贴标签:
不要一味指责或盲目表扬;
5.学会抱怨:
使孩子全面感受真实人生;
6.自然沟通:
要进行朋友式的心灵对话;
7.不加压力:
追堵打骂只能使问题更糟;
8.懂得自爱:
用自重去赢得孩子的尊重;
9.家庭交流:
组织起来进行群体性自助;
10.永不言弃:
不怕反复地坚持定能成功。
怎样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
1)判断标准:
网络依赖的表现分级;
2)望闻问切:
逐步深入地走近孩子;
3)心灵沟通:
因势利导打开其心扉
4)三心四步:
基本要求与具体作法
5)十大诀窍:
心理互动的注意事项
6)三大要素:
金钥匙的最关键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瘾问题的日趋严重,人们对青少年网瘾问题越来越关注,社会对戒除网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各地相继出现了数百家戒除网瘾机构。
令人欣慰的是,不少有责任感的心理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帮助了很多家庭,缓解了部分社会矛盾。
但是,鱼目混珠的现象也不容忽视,其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机构在条件还不成熟或根本不具备的情况下,匆匆挂起戒网瘾的牌子,并用不真实的资料误导媒体,愚弄社会;
利用家长们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大赚其钱。
据反映,这些机构主要是以强制性的封闭关押、限制孩子人生自由为基本方式,在不告诉家长真相、甚至是欺骗的情况下,迫使孩子吃药、打针、电疗,有的采用单独禁闭、高强度训练、长途跋涉等高体能消耗的不当措施,还有的竟然以恐吓、威逼、暴力等非法手段对付不肯就范的网瘾青少年,非但没有解决问题,还使孩子受到多次重复的身心伤害。
这些家长是不知所措地拿钱买错,孩子则在里面相互恶性感染,学会了抽烟、打斗和欺诈,有的还因上述种种痛苦遭遇而更加逆反、仇视父母,甚或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态和反社会情绪,使其问题的解决更是难上加难。
需要指明的是,网瘾不是生理性疾病。
有些青少年因为长期上网,生活不规律,导致出现生理疾病,也必须及时治疗。
但那只是解决生理上的病痛,而不是、也不可能戒除他们的网瘾。
上网成瘾主要是个心理方面的问题,心病一定要用心药来治。
我们希望陷于网瘾痛苦的家长和青少年要加强学习,努力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切切不要上当受骗,落得雪上加霜的更糟后果。
我们更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调查与管理,取缔那些害群之马,采取积极措施,给予受网瘾困扰的家庭和孩子以及时有效的实际帮助。
二.孩子有了网瘾,家长怎么办
在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的过程中,我们曾尝试过种种办法。
刚开始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普遍性,以为只是个别少数现象,就自己“一对一”地进行帮助教育。
不久,发现社会需求太多,就在《武汉晚报》和其它地方媒体、特别是各级团组织的支持下,在各地培训志愿者,组织起当地的救助团队。
通过几个月的实践,志愿者们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地帮助了不少孩子,作出了相当的成绩。
但是,其总体效果不甚理想,人员不敷需求,志愿者们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培训机制尚未形成,因而必须再辟蹊径。
经过不断的总结、分析、思考,一方面感觉到孩子有问题,很多根子还是在家长身上,要孩子戒掉网瘾,家长必须改进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
另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在家庭、社会、学校这三个环节中,后面两者的改变,远非我们能及的一日之功,目前比较现实可行的是——改进孩子的父母。
家长们到底应该怎么改变、怎么做呢?
1)自我反省:
努力改进自己是最佳途径
2)放松心态:
理性的态度是正确的开始
3)把握好度:
分清大事小事以引导思辨
4)不贴标签:
不要一味指责或盲目表扬
5)学会抱怨:
使孩子全面感受真实人生
6)自然沟通:
要进行朋友式的心灵对话
7)不加压力:
追堵打骂只能使问题更糟
8)懂得自爱:
用自重去赢得孩子的尊重
9)家庭交流:
组织起来进行群体性自助
10)永不言弃:
不怕重复地坚持才能成功
中国有句老话:
“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个“贵”字是指出“自知之明”既重要性,又很难。
前来求助的家长们无尽诉说中,他们那浸透泪水的封封来信里,字字声声都是在痛苦倾诉:
孩子犯了多少错,简直罄竹难书;
自己受了多少罪,真是一言难尽。
孩子是多么不可理喻地上网成瘾,彻底的鬼迷心窍;
自己是多么竭尽心力地倾情挽救,却完全是枉费心机、越来越糟!
总之,都是孩子做错了,我是无能为力了,求你们把我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吧。
成功戒除网瘾的案例在在证实,要帮助孩子戒除网瘾,需要家长的通力配合,如果家长不改变,谁也帮不了忙。
因为,家长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孩子上网成瘾,父母的教育方法绝对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特别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中,由于某些作法不对,或在某些环节上有不当之处,导致孩子在心理素质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加上社会及学校等方面的某些不良因素,造成大批孩子上网成瘾这个令人心痛的后果。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马上改变整个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是不现实的,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有完美的社会和教育制度。
唯一可以做到的是家长必须改进,首先反思一下过往与孩子同步成长的过程。
切不要先入为主地想:
“我们那么爱孩子,怎么会害孩子?
”或是“我们为了孩子花了多少心血,想了多少办法,孩子根本不听,怎么能怪我们呢?
”而是要学会理性地探索深思,还要学习了解一些相关信息,通过对照比较来发现问题。
如果不剖析、检讨、改进自己,你孩子的“网瘾”是难以真正解决的。
当然,家长们肯定都已经采取过他们能想到的各种措施,往往是不但不见效,反而情况变得更严重。
可惜的是,家长们不接受过去的教训,继续一再地重复着错误办法,不断地说着同样的话,结果是让孩子更加反感,这就是为什么90%以上的孩子都说自己的父母“罗嗦”、“唠叨”、“磨叽”,这使得他们特别受不了,更谈不上去解决问题了。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是“人无完人”,人人都会犯错误,那什么样的人是聪明人呢?
简言之:
能从实践中认识到自己错了,并且不再重复自己错误的人就是聪明人。
既然事实已经证明以前的做法毫无成效,要聪明起来并帮助孩子戒掉“网瘾”,就不能再简单地重复自己过去的做法,老是盯着孩子身上,不停地责怪孩子,而是应该反躬自问,深刻反省自己,找出过去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认识自身问题之所在,不断地努力改进自己,寻求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戒网瘾。
所有已经上网成瘾孩子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焦虑,万分焦虑。
这一点显而易见地堆砌在家长们的脸上,尤其是写在眼睛里;
在他们那一张张纸条上、一封封来信中,字里行间处处突现着他们的焦虑。
“能不焦虑吗?
!
”他们说。
但是,焦虑有用吗?
不但没有用,还有副作用!
不仅不解决问题,情况还越来越糟糕,甚至会对家长自身的工作和健康、对整个家庭都不利。
人的情感有两种:
健康情感与不健康情感。
前者表现为:
开朗大度、热情向上、亲切友善、理性平和等;
后者表现为:
忧虑恐祛、烦乱怨恨、狭隘妒忌、狂暴易怒等。
而且,人的情感是容易相互感染的,即所谓“情感传染”。
父母焦躁,孩子也会烦躁;
孩子一烦躁,家长更焦躁。
这种恶性循环,会使得家里的空气紧张得好象一点火就能着,吵闹就不可避免了。
这样的家庭环境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谈不上什么戒网瘾了。
2005年4月,上海《浦东新区周报》有一篇报导,题为“‘网迷’母亲学会用心沟通”,文中写道:
4月2日下午,家住浦兴路的刘女士听了陶教授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用爱心和科学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专题讲座,她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她说:
“平时我们只知道埋怨孩子太贪玩,很少与他沟通,根本不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造成我的孩子现在一听我说话就极度厌烦。
”当场,刘女士暗暗下了决心,回家后,一定要和儿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一次。
5点多听完讲座,赶回家已是7点左右。
刘女士看到,儿子依然坐在电脑前专注地打着游戏,对父母回来不闻不问。
以前,每次看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