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1942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Word下载.docx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Word下载.docx

思维的过程:

1)对肝知觉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

2)将分析、综合后的信息进行比较、抽象、概括。

3)在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得出概念。

4)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又得出新的概念。

思维的分类;

根据思维方式,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分为聚敛性思维和扩散性思维

根据独立程度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记忆的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

识记:

指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

是为了在记忆中保存所获得的印象而进行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保持:

是指对识记材料进行加工、系统化、概括并掌握他们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

按记忆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按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注意:

指心理活动对外界某种事物或自身的指向和集中,具指向性和集中性。

情绪和情感:

指由于个体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的看法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及伴随的身心变化。

情绪情感的区别联系:

区别:

1)情绪与人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

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

2)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不稳定;

情感一般不受情境影响,稳定深刻。

3)情绪比较强烈,带有较大冲动性和较明显外部表现;

情感体验常常较弱,一般不带有冲动性。

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主要情绪状态:

1)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具有渲染性的,影响整个人的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产生的极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情绪被看作是身心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1)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

2)通过边缘系统影响内分泌代谢功能。

3)通过激素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意志:

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有明确而自觉的预定目的。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意志行动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人格:

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稳定而独特的身心结构。

人格的特征:

1)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2)人格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3)人格的完整性。

4)人格的复杂性

马斯洛需要理论:

1)自我实现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会交往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

动机是驱使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它以需要为基础,同时要有外部诱因刺激。

动机冲突类型:

1)双驱式冲突,指对两个同样有吸引力的目标难以取舍。

2)双避式冲突,两个可能威胁个体的事件不能全部回避,为回避其中一个必须忍受另一个。

3)趋避式冲突,对同一事物既有亲近的愿望,又有避开的愿望。

心理防卫机制:

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以及适应环境而采用的一种策略。

有自恋型,神经症型,不成熟型和成熟型四种。

成熟型心理防卫机制包括:

升华,幽默,压抑

性格:

性格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格的核心特征。

性格的特征:

1)态度特征。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事物的心理倾向。

2)意志特征。

主要表现在意志及相应的行动中。

3)情绪特征。

指个体在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理智特征。

指个体认识活动的特点及风格。

能力:

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特殊能力,指为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能力

气质:

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常与人的生理素质有关。

气质分类:

1)胆汁质,精力充沛,易于冲动。

2)多血质,活泼敏感,好交际,注意力易转移。

3)粘液质,安静稳重,注意力稳定,善于忍耐。

4)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情感反应慢而强,善于察觉细小事物。

自我意识:

指个人对于自己作为主体或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包括对自己感知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尤其是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意识,以及对自身机体状态的意识。

四.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

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发展的社会环境.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正常范围的智力水平是个体完成正常生活的基本心理条件)2.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和认知,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3.善于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调整自己的情绪以保持其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4.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注意遵守团体的规范和要求,控制自己的欲望以按照团体要求行事)5.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客观认识环境并正确分析,尽可能化不利为有利)6.具有健全稳定的人格(其人格的各个方面都应是全面协调均衡发展的)7.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相符

五.生命周期与心理健康.

生命周期:

指一个人从出生,经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的发展过程.

个体心理y发展的特点:

1.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2.呈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3.早期的发展重于后期的发展4.发展模式中存在个体差异性.

青年期生理心理特点:

生理发育成熟,趋于稳定.心理逐渐成熟:

智力发展进入顶峰时期;

情感体验进入最丰富时期,情感内容越发深刻;

个体意志发展迅速;

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性格基本定型.

老年期的生理心理特点:

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心理变化,各种感觉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

情绪趋于不稳定;

男女两性出现同化趋势

六.性心理健康

性心理健康:

指性心理活动的良好状态。

是合理的性动机、科学的性知识、健全的性生理、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性道德的统一体。

更年期:

即中年期后期,使个体从成年向老年的过渡。

女性45-55男性50-60

七.医患心理特征及医疗行为中的人际关系

患者的心理需要:

1)生存需要。

渴求健康,希望消除病痛。

2)安全需要。

对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着装知情权等有需要。

3)接纳与被接纳的需要。

需要医护人员的接纳,患者群体的接纳,社会群体及亲属的接纳。

4)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

表现在对医学权威的崇敬和信任,希望关注他人状况上。

患者的认知活动特征:

首先表现在对躯体异常感受的敏感性增强,对躯体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关注度增加,对与疾病相关信息的关注度增加。

患者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特征:

患者的情感变化受到包括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个体个性特征、知识结构、经历、承受能力等因素影响。

早期容易出现恐惧或焦虑,中晚期易出现抑郁、沮丧、绝望。

意志活动减退,包括积极配合治疗的意志和对于日常生活的意志减退。

患者角色转换中的问题:

1)角色行为缺乏。

指已患病的个体尚未进入患者角色。

2)角色冲突。

指个体的患者角色与自己原有的社会或家庭角色冲突。

3)角色行为减退。

在个体在已经进入患者角色后期疾病尚未得到控制,由于更强烈的情感需要,表现出对疾病或伤痛的忽略。

4)角色行为强化。

指个体安于充当患者角色,而忽略同时具有的社会家庭角色。

5)角色行为异常。

指患者的行为超出了患者角色所界定的范围。

八.求医行为与遵医行为

病感:

指主观上感到躯体或心理上有不适或痛苦。

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1)卫生服务系统的影响。

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健康观念及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

2)家属的影响。

包括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家属之间的感情联系方式,家属与患者的关系,家属的亚文化观念。

3)医疗机构本身的影响。

4)症状的影响。

5)医师的影响。

6)患者个性特征、健康信念的影响。

7)社会文化的影响。

九.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应激:

指个体感受到的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

它包含刺激物、反应、状态三方面含义。

研究应激的三条途径:

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的刺激物;

应激使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应激是应激原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

心理应激:

是一个以认知因素为核心的多因素作用过程。

他涉及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变量或影响因素,涉及生理改变、心理行为改变的反应过程。

应激反应:

由于应激原导致个体发生的各种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塞里一般性适应综合征:

每种疾病或有害刺激作用于个体都会导致一种非特异性的,特征性地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

三个阶段:

警戒期、适应阻抗期、衰竭期

警戒期:

面对有害刺激,集机体唤起各种防御能力的动员阶段。

适应阻抗期:

机体通过提高自身整体结构和功能水平增强对有害刺激的对抗能力。

衰竭期:

若有害刺激持续作用于机体或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集体会丧失其防御能力转入衰竭阶段,出现出现不可逆转的组织器官病理改变。

应激的生理反应机制: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神经-内分泌机制;

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分子生物学研究。

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

情绪:

1)焦虑2)恐惧3)抑郁4)愤怒

行为:

1)逃避与回避2)无助与自怜3)退化和依赖4)敌对攻击5)物质依赖

应激原:

即生活事件,指个体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可以导致心理应激和损害健康的刺激物。

主要来自1)外部客观环境的有害刺激2)机体内环境的不良变化3)个体面临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影响应激反映的因素:

1)生活事件本身的性质2)个体认知评价的差异3)个体应对能力的不同4)人格差异

社会支持:

指社会各方面对个体的支持,包括亲友、同事等以及家庭、单位等社团组织对个体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三类。

应对:

又称应付,指个体对生活事件及阴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指个体在遭受异乎寻常的毁灭性或灾难性打击后延迟性出现并持续性存在的精神障碍。

心身疾病:

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症状。

心身疾病的范围与分类:

1)传统医学上的心身疾病。

主要涉及受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

2)影响医学情况的心理因素。

即对躯体疾病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及行为因素。

3)特殊医学障碍中的心理因素。

由躯体疾病引起,也称之为继发性心身障碍。

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1)心身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诊断时应明确其与躯体症状发生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诊断应注意二者的联系。

3)应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心身干预目标,包括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消除心理学病因;

消除生物学症状。

2)心身同治原则。

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理论:

1)心理动力学说。

认为病因是个体潜意识的冲突与躯体器官功能的联系

2)心理生理学说。

强调发病机制。

3)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与模仿;

学习与行为表现;

强化的作用;

自身行为影响

常见的内科心身疾病:

心血管疾病;

支气管哮喘;

消化性溃疡;

糖尿病

十一.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

指咨询者就被咨询者提出的问题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其它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与被咨询者进行共同的分析和讨论并对被咨询者进行指导和启发,从而使被咨询者摆脱困境,缓解其情绪方面的障碍,最终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维护心身健康的目的。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一种专业性的,以治病助人为目的的人际互动过程。

治疗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影响患者或其他求助者,引起他们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积极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建立治疗关系的原则:

1)尊重患者。

2)保持与来访者之间符合助人要求的治疗关系。

3)以资源取向取代缺陷取向。

4)心理治疗师的自我意识。

5)保密原则。

6)严禁越界行为。

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格结构学说:

1)本我。

是人格最原始的系统和一切精神能量的源泉,并供给自我和超我能量

2)自我。

是人格的执行系统,调节本我与外界和超我之间的关系。

3)超我。

从压抑本能需求升华而来,是按照理想原则发展的人格结构最高层次。

意识分区:

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行为治疗:

以学习心理学为依据通过对学习的适当奖惩调控患者的行为,以达到消除不良行为,建立良好行为的目的。

其基本理论包括:

1,学习心理学最重要的原则,即条件化。

2,操作性治疗化的原则,该原则与教育相关,所注重的是反应引起的结果。

行为治疗基本原则:

1)进度适当。

2)赏罚适当。

3)训练目标恰当。

4)激起并维持动机。

行为治疗技术:

1)行为观测与记录。

2)行为功能分析。

3)放松训练。

4)系统脱敏疗法

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是以改变患者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为主要目的的治疗方法。

其焦点是发展有适应性的思维,引导个体产生建设性的行为变化。

旨在冲击患者的非理性信念,让患者意识到当前困难与坚持非理性观念有关。

其目的是教会他们建立有逻辑性和自助性的信念,鼓励他们身体力行,验证信心年的有效性

被歪曲的认知:

精神病理症状,如自卑,无能,心情抑郁等体验。

心理危机:

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至当事人陷入痛苦不安状态,此时当事人常伴有麻木不仁、焦虑、绝望、自主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的特征:

1)常为自限性。

1-6周后消失。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兵更愿意接受外界的帮助或干预。

3)预后状况常取决于个人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外界干预或帮助。

心理危机正常应对三阶段:

1)立即反应阶段。

当事人表现麻木、否认、不相信。

2)完全反应阶段。

感到激动、焦虑、痛苦、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

3)消除阶段。

接受事实并为将来做好计划

集体心理治疗:

指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心理治疗形式。

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互动中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让其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一新的态度和方式待人接物,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过程

十二.临床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

指为描述、记录、评定个体的心理行为而开发出来的心理评定方法。

心理测验:

指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临床心理评估的功用/意义:

1)作为医学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评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社会等心理过程。

2)为心理诊断或医学诊断提供帮助。

3)观察病情的程度,进行疗效的比较,对病程预后评估等。

4)提供司法鉴定的依据与对特殊人才的选拔与成就预测。

心理评估常用方法:

1)健康史自我报告2)观察法3)访谈法4)心理测量法5)心理生理评估

智商:

是智力测验结果的量化单位,用于衡量与年龄有关的个体智力发展水平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12个分测验):

1)言语测验,包括:

知识测验,测试对日常事物的认知;

相似性测验,测试抽象概括能力;

算术测验,测试心算、推理、解决问题能力和思想集中能力;

词汇测,对儿童一般智力的测定有价值;

领悟测验,测试对实际知识的理解及判断能力;

数字广度测验,测试注意力和短视记忆力。

2)操作测验,包括:

图画填充、图片排列、图形拼凑、木块图、数字符号、迷津测验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4个效度量表和10个临床量表)

T分高于70则认为该量表测量的被试者存在所反映的精神病理症状。

效度:

疑问、掩饰、效度、校正分

临床:

疑病量表、抑郁量表、癔病量表、精神病态偏离量表、男子气或女子气量表、妄想量表、精神衰弱量表、精神分裂症量表、躁狂症量表、社会内向量表。

艾森克人格问卷:

神经质维度(N)调查情绪稳定性。

N分高反映被试者焦虑、抑郁和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倾向

内外向维度(E)调查内向和外向人格特征。

E分高反映被试者个性外向,具有好交际,热情、冲动等特征;

E分低则反映被试者个性内向,具有好静、稳重、不善言谈等特征

精神质维度(P)测查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

P分高时可能具有孤独、缺乏同情心、好攻击等特征,也可能具有与众极其不同的人格特征

十三:

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1)自身主观体验的标准。

是自我知觉和体验所做出的判断,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受个人知识及经验影响,也受个体对自己心理状态的接受程度的影响。

2)医学标准。

主要用于对异常心理的病因作出判断。

3)社会适应标准。

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观点出发,异常是指那些偏离所在社会文化的心理及行为并引起个体感到对社会的适应不良。

4)统计学标准:

通过对各种心理变量建立正常常模,以此常模作为判断标准。

成瘾行为:

人们反复的强迫性的渴望体验某种活动或使用某种物质,为此不惜付出代价或忍受由此而来的痛苦,当某种物质的使用或某种活动的进行给个体带来明显的生理、心理或社会适应方面的损害时就称之为成瘾行为。

成瘾特征:

1)表现出强烈的寻求致瘾原的愿望。

2)过度使用成瘾物质或从事某种活动达到需要限制的地步。

3)需不断增加对致瘾原的需求才能达到相应的生理或心理效应。

4)一旦停止使用成因物质将会出现可以预测的生理心理反应5)个体可以对多种物质或活动成瘾。

6)有明显的求药或寻求致瘾原行为,以至获得致瘾原的需要压倒其他一切需要。

7)逃避生活中的难题,派遣情绪上的烦恼常是成瘾行为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

8)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导致依赖综合征和其他精神障碍。

滥用:

指对一种物质使用的不良适应方式,会导致明显的临床损害或痛苦,并会在长时间内持续或间断复发。

耐受:

同样剂量的药物不再产生第一次用药时的反应,需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所需的生理心理效应

成瘾:

个体对某种成瘾物质有强烈的心理渴求及求药行为,可以不顾一切地去寻求对成瘾物质的满足

依赖:

指成瘾者必须持续或周期性的使用成瘾物质,若终端使用会出现明显的生理不适或痛苦

戒断:

戒断反应指个体停掉长期使用的物质时产生可预测的胜利不是与情绪症状

人格障碍:

指个体自幼形成的难以摆脱的在任职情感行为模式等方面明显偏离正常的情况。

由于这种偏离,使患者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十四.康复医学

康复:

指身心功能、职业能力、社会功能的恢复。

康复心理学:

是研究残疾人和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按照这些规律,使其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发挥心理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唤起他们乐观积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机体的代偿能力,使其丧失的功能获得改善或恢复,心理创伤获得愈合,社会功能获得恢复,使其能享受正常人所能享受的权利。

影响康复过程的因素:

1)认知活动影响,包括否认、偏见、偏信、依赖、固执、宿命观等。

2)情绪影响。

3)人格影响。

4)社会因素影响。

5)医源性因素。

残疾人的共同特征:

生理:

躯体存在某方面残缺或功能障碍。

心理:

重大挫折下出现自责、自卑、沮丧、对自身的无价值感、个性改变等情况。

社会:

在社会上应享有与正常人同样的权利待遇,不受歧视。

康复期病人的心理变化

康复过程中错误的认知及处理:

错误认知见影响康复过程因素1)。

处理包括使其摆脱患者角色,重新建立正常人角色;

让残疾人对自己现在的状况有清楚认识;

强调恢复正常的社会和家庭功能;

培养各种兴趣爱好;

加强对亲属的心理健康教育。

十五、十六、十七:

综合医院常见的康复心理问题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外向透射性心理反应(将原因推诿于客观)2)内向透射性心理反应(自我压制,压抑,自责)3)患者角色习惯化

慢性疼痛:

指疼痛感超过三个月或在创伤痊愈后仍持续存在的疼痛。

失眠分类:

生理因素性;

躯体因素性;

精神因素性;

药物因素性。

失眠药物:

巴比妥类(已禁用),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唑吡坦、佐匹克隆)其他(米安色林、谷维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