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矿业大学常俊林版《自动控制原理》16章课后习题解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192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8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中国矿业大学常俊林版《自动控制原理》16章课后习题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完整word版中国矿业大学常俊林版《自动控制原理》16章课后习题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完整word版中国矿业大学常俊林版《自动控制原理》16章课后习题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完整word版中国矿业大学常俊林版《自动控制原理》16章课后习题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完整word版中国矿业大学常俊林版《自动控制原理》16章课后习题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中国矿业大学常俊林版《自动控制原理》16章课后习题解答.docx

《完整word版中国矿业大学常俊林版《自动控制原理》16章课后习题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中国矿业大学常俊林版《自动控制原理》16章课后习题解答.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中国矿业大学常俊林版《自动控制原理》16章课后习题解答.docx

完整word版中国矿业大学常俊林版《自动控制原理》16章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1图1.18是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在任意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块图。

解:

系统的控制任务是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水箱是被控对象,水箱液位是被控变量。

电位器用来设置期望液位高度(通常点位器的上下位移来实现)。

当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时,电动机不动,控制阀门有一定的开度,使水箱的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相等,从而使液面保持在希望高度上。

一旦流出水量发生变化(相当于扰动),例如当流出水量减小时,液面升高,浮子位置也相应升高,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从中点位置下移,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控制电压,驱动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减小阀门开度,使进入水箱的液体流量减少。

这时,水箱液位下降.浮子位置相应下降,直到电位器电刷回到中点位置为止,系统重新处于平衡状态,液位恢复给定高度。

反之,当流出水量在平衡状态基础上增大时,水箱液位下降,系统会自动增大阀门开度,加大流入水量,使液位升到给定高度。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4.1所示。

1.2恒温箱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如图1.19所示。

(1)画出系统的方框图;

(2)简述保持恒温箱温度恒定的工作原理;

(3)指出该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和被控变量分别是什么。

图1.19恒温箱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解:

恒温箱采用电加热的方式运行,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平方成正比,电压增高,炉温就上升。

调压器电压由其滑动触点位置所控制,滑臂则由伺服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作为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进行比较,得出的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电动机经减速器调节调压器的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期望温度T,热电偶的输出电压等于给定电压。

此时偏差为零,电动机不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

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电阻丝获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温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热量流失)时,热电偶输出电压下降,与给定电压比较后出现正偏差,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电动机使调压器电压升高,炉温回升,直至温度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当炉温受扰动后高于希望温度时,调节的过程正好相反。

最终达到稳定时,系统温度可以保持在要求的温度值上。

系统中,加热炉是被控对象,炉温是被控变量,给定量是给定电位器设定的电压(表征炉温的希望值)。

给定电位计是给定元件,放大器完成放大元件的功能,电动机、减速器和调压器组成执行机构,热电偶是测量元件。

系统方框如图解1.4.5所示。

 

1.3

解:

当负载(与接收自整角机TR的转子固联)的角位置与发送机Tx转子的输入角位置6一致时,系统处于相对豫止状态,自整角机输出电压(即偏差电压)为0,放大器输出为0,电动机不动,系统保持在平衡状态。

当改变时,与失谐,自整角接收机输出与失谐角成比例的偏差电压,该偏差电压经整流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驱动电动机转动,带动减速器改变负载的角位置,使之跟随变化,直到与一致,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为止。

系统中采用测速发电机TG作为校正元件,构成内环反馈,用于改善系统动态特性。

该系统为随动系统。

被控对象是负载;被控量为负载角位置,给定量是发送自整角机TX转子的角位置。

自整角机完成测量、比较元件的功能,整流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共同完成放大元件的功能,电动机SM和减速器组成执行机构,测速发电机TG是校正元件,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4.6所示。

1.4

解工作原理:

温度传感器不断测量交换器出口处的实际水温,并在温度控制器中与给定温度相比较,若低于给定温度,其偏差值使蒸汽阀门开大,进入热交换器的蒸汽量加大,热水温度升高,直至偏差为零。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冷水流量加大,则流量值由流量计测得,通过温度控制器,开大阀门,使蒸汽量增加,提前进行控制,实现按冷水流量进行前馈补偿,保证热交换器出口的水温波动不大。

系统中,热交换器是被控对象,实际热物料温度为被控变量,冷水流量是干扰量。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4.4所示。

这是一个按干扰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

1.5

解带上负载后,由于负载的影响,图(a)与图(b)中的发电机端电压开始时都要下降,但图(a)中所示系统的电压能恢复到110v,而图(b)中的系统却不能。

理由如下;

对图(a)所示系统,当输出电压u低于给定电压时,其偏差电压经放大器K,使电机SM转动,经减速器带动电刷减小发电机G的激磁回路电阻,使发电的激磁电流增大,提高发电机的端电压,从而使偏差电压减小,直至偏差电压为零时,电机才停止转动。

因此,图(a)系统能保持110V电压不变。

对图(b)所示系统,当输出电压低于给定电压时,其偏差电压经放大器K,直接使发电机激磁电流增大,提高发电机的端电压,使发电机G的端电压回升,偏差电压减小,但是偏差电压始终不可能等于零,因为当偏差电压为零时,,发电机就不能工作。

偏差电压的存在是图(b)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

即图(b)中系统的输出电压会低于110V。

第二章

2.1(a)(不考虑物块的重力)

(b)

(c)

2.2

(a)

(b)A点:

(1)

B点:

(2)

(1)和

(2)得

(3)

由(3)解出,并代入

(2)得:

经比较可以看出,电网络(a)和机械系统(b)两者参数的相似关系为

2.3

2.4

2.5

2.6

2.7

2.8

(1)

(2)假设电动机时间常数为,忽略电枢电感的影响,可得直流电动机的传递函数为

,为电动机的传递系统,单位为。

又设测速发电机的传递系数为()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2.9

2.10

第三章

3.1,。

3.2

3.3,。

3.4

由超调量等于15%知,。

再由峰值时间等于0.8秒可得,。

闭环传函,,。

3.5

(1)稳定;

(2)不稳定;(3)不稳定。

3.6

(1)不稳定,右半平面两个根;

(2)临界稳定(不稳定),一对纯虚根

(3)不稳定,右半平面一个根,一对纯虚根

(4)不稳定,右半平面一个根,一对纯虚根

3.7

3.8

3.9

(1)

(2)将代入闭环特征方程后,整理得

,解得

3.10

加入局部反馈前:

开环传递函数,。

加入局部反馈后:

开环传递函数,。

3.11

首先判定系统稳定性,该系统稳定。

开环增益,误差分别为0,1.33,∞,∞

3.12

(1),。

(2),。

3.14

3.15

(1)

(2)要使系统稳定,需有。

(4)系统不稳定。

第四章

4.1

4.2简要证明:

令为根轨迹上的任意一点,由幅角条件可知:

又根据三角函数关系:

,有

于是有,

,问题得证。

4.3略

4.4

(2)开环增益

(3)根轨迹的分离点为,分离点处对应的开环增益

(根据时,闭环极点之和等于开环极点之和。

可以求出时另一个极点为-108,与虚轴的距离比分离点-21大五倍以上。

二重极点-21为主导极点,可以认为临界阻尼比相对应的开环增益为9.6)

4.5

(1)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

分离点为-8.5

(2)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

分离点-20

4.6、4.7为正反馈根轨迹,略。

4.8

(2)时,根轨迹与虚轴相交于;时,闭环系统稳定。

(3)时,分离点(一对相等的实数根)为-0.85,第三个闭环极点为-4.3(非主导极点,忽略不计)。

时,非主导的负实数极点都可忽略不计,因为当时,闭环系统为欠阻尼状态。

(4)时等幅震荡,震荡频率为

(5)由作图近似可得,时,。

4.9

简单说明:

Kr<3系统不稳定。

(与虚轴交点)

3

第五章

5.1,T=1

5.2

5.3

(1)

 

(2)

 

(3)

 

5.4

(1)

(2)

(3)

5.5

 

 

 

5.6

题号

开环

极点

穿越负实轴次数

奈氏判据

闭环极点

闭环

系统

(1)

P=0

 

Z=P-2N=2

不稳定

(2)

P=0

 

Z=P-2N=0

稳定

(3)

P=0

 

Z=P-2N=2

不稳定

(4)

P=0

 

Z=P-2N=0

稳定

(5)

P=1

 

Z=P-2N=0

稳定

(6)

P=0

 

Z=P-2N=0

稳定

(7)

P=0

 

Z=P-2N=0

稳定

(8)

P=1

 

Z=P-2N=2

不稳定

5.7

(1)

 

(2)

 

(3)

 

 

5.8

(1)

(2)

(3)

5.9

5.10

由可知:

快速性提高。

5.11

(1)

I型系统,r(t)=1

(2)

I型系统,r(t)=t

(3)

 

(4)

 

(5)

(6)

(7)

5.12

K增大和T减少

,不变(稳定裕度不变)

5.13

第六章

6.1取=6,,

6.2取,

6.3

 

(3)比较两种校正方案的优缺点

稳态性能一样,动态性能比较如下:

 

动态性能超前网络校正系统好于滞后网络校正系统

抗高频干扰滞后网络校正系统优于超前网络校正系统

6.4

6.5

 

 

(1)C图网络种最好

(2)12Hz正弦噪声削减10倍,C种网络满足。

需要串联滞后-超前校正才能实现(由图可得:

校正后系统在75.4rad/s处,是-20dB,20lg0.1=-20,缩小10倍)。

6.6

6.7

,T应当选得足够小,不影响系统的动态性能。

6.8从物理实现性考虑,取

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