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山东教育出版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1642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4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山东教育出版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山东教育出版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山东教育出版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山东教育出版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山东教育出版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山东教育出版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山东教育出版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山东教育出版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山东教育出版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一生朗读;

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

分外妖娆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今朝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一)学习上阕

1、提问:

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

词的上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

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

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

“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望”字。

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

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

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

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学习下阕

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

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

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

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

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你认为《沁园春 

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2、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有一位智者说道:

领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毛泽东诗词。

《长征》《菩萨蛮 

大柏地》《卜算子 

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七、课堂总结: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词的上阕是写景:

有概括写、有具体写(有静态写、有动态写)词的下阕议论兼抒情,评古是为了论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2)用词准确、精练而鲜明,动词极富形象,形容词不但极富形象而且色彩鲜艳,副词十分确切增强表现力。

(3)多种修辞说法的运用:

比喻、借代、对偶

八、布置作业:

1、课外延伸:

阅读毛泽东的更多诗词。

2、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九、板书设计:

沁园春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 

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 

望 

大河上下实 

万里雪飘 

看 

须晴日 

虚 

写 

(总体写) 

(具体写)

抒情 

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课后反思:

课题:

2.雨说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的爱之意。

对本诗及其作者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作中所抒发的感情,并能准确流利地朗诵全诗。

第二课时分析诗的结构层次,重点对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找出雨所代表的象征含义,最后对全诗进行总结归纳。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2.了解诗歌思想的丰富性。

1.能够根据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2.能够品味诗歌,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

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教材配套朗读带。

学生准备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3、布置预习作业。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

我们学了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一诗,那是“黎明”要诗人向人们传达它的话。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雨说》,和艾青的诗歌不同的是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以“雨”的身份向人们进行述说。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2.作家作品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

台湾当代诗人。

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

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

1968年赴美留学。

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刺绣的歌谣》等。

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现代的。

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

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名诗《春夜喜雨》,回忆一下这首诗中杜甫抒发的感情。

《春夜喜雨》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写的。

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2.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而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

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提问:

副标题起什么作用?

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副标题:

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

写在正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

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

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

《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

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4.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

这些诗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

“雨”说她来了;

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

她,来自遥远的地方;

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

“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

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5.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介绍: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

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

一般是:

首名、小标题与正文间,段与段间停三拍;

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

分号处停一拍半;

逗号停一拍;

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

重读是把句中重要词语读重一些表示强调,“重要词语”一般指句中主语、动词谓语和修饰限制的定语。

语调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感情的,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

一般地说,表颂扬的。

赞叹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要用升调;

表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

要用降调;

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

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要平调。

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

一般说,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的句子,含有庄重或悲哀的句子读缓慢些,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的对话,慷慨陈词,含有快活,愤怒、恐怖、惊愕的句子读得急促些。

6.近来我们学了不少的诗,都是新诗。

所谓“新诗”世称现代诗。

指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

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

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方给予确定,记忆于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

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

三、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第l、2题。

2.选用基础训练题。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想一想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好在哪里?

3.“诗言志”郑愁予之所以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应当和诗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有着一种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上节课中我们对诗人在诗中一连串中国传统人文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融为一体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就此作进一步的理解。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提问:

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分段并归纳段意。

这首诗雨的行踪,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第1节)雨前。

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雨才来探访大地。

第二部分:

(第2、3、4节)雨中。

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第三部分:

(第5、6、7节)雨教。

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第四部分:

(第8节)雨息。

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2.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

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

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

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

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

又如第5节的诗完全是照应了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让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

雨后的喜。

可见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诗人的忠告:

“只有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而诗最后“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不是作者由衷的愿望吗?

创造一切可能,让儿童们幸福地无忧无虑的成长。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读一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

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二样事”,但内容只有一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

不同的是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

“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更潇洒;

而一石狮,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

雨中的飞燕,倾斜那灵巧的躯林,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

而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

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

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

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2.想一想,这首诗与艾青《黎明的通知》在拟人化手法运用上有什么异同。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这一点和艾青的《黎明的通知》类似。

艾青的《黎明的通知》全诗以“黎明”为说话者,而郑愁予的《雨说》,全诗以春雨为说话者。

不同的是艾诗主要是“黎明”让诗人转告人们它的通知,而郑诗则用“雨”直接与儿童对话,表情达意罢了。

3.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较、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比喻: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排比:

如。

“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反复:

“雨说:

我来了……”“雨说:

……”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课后练习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唤

爱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为下列字注音。

絮()跫()扉()帷()

2.解释下列词语。

寂寞:

春帷:

窗扉:

3.说说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

(举一、二例说明)

4.试归纳这一短诗的大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短诗(雨说),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应当了解修辞方法的运用在写作中是很重要的,运用的恰当,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表情达意上都会收到更佳的效果。

这也提醒了我们同学,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不妨开拓眼界,不仅要读课文,要读报刊上我们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眼光还要放远一些,有机会也可以读一读中国香港、澳门的作家作品,读一读中国台湾的作家作品,读一读在美国,在加拿大、在澳大利亚的中国作家的作品。

广泛涉猎之后,你便会对中国文学产生兴趣,你的语文知识也会更多、更扎实。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第3题,练习二。

2.做基训

七、板书设计:

雨(拟人)--------爱心

八、课后反思:

【课题】星星变奏曲

【课型】新授课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1.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思考星星的象征意义。

2.教师准备:

查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朦胧诗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

(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

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

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

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作者介绍:

江河。

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

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情况

多媒体出示词语,认读字音并检查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涛歌内容。

提示:

《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

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