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测试培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89083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测试培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同步测试培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同步测试培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同步测试培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同步测试培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步测试培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Word下载.docx

《同步测试培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测试培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步测试培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Word下载.docx

6.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到19世纪80年代,天津出现了人力车。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7.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

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

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

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

……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由此可见()

A.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B.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

C.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8.郭嵩焘1879年离职乘坐轮船返回湖南,官绅哄动苦阻,集议于上林寺,差点把他寓所焚毁。

1896年熊希龄、蒋德钧等人为创办湖南内河轮船企业四处奔走游说,并于次年春获得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

这一变化()

A.推动西学东渐上升到制度层面B.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C.反映了近代航运事业艰难发展D.表明民众接受了近代化思想

9.胶济铁路是德国在1904年修建而成,沿线村镇“虽僻处乡曲,亦各有其重要地位”。

如益都杨家庄,铁路未通前,乃一偏僻小村,“固无商业可言”,修通铁路后,这个仅有60余户的村庄,就兴起了大小商号20家。

这说明()

A.德国侵略山东有独霸中国的野心B.列强的侵略已经深入到中国内地

C.铁路的修建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D.外国经济侵略具有客观进步作用

10.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906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A.科技传入引发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高潮

B.充分吸收了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C.西方科技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渐进性变化

D.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近代化进程

11.“用铁线连缀不绝,陆路则架木杪,遇海则沉水中。

司事者,……以铁线之一端画字,其一端在千里外,即照此字写出,不逾晷刻也,”该通讯设施在中国最早出现于19世纪()

A.六十年代B.八十年代C.七十年代D.九十年代

1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A.AB.BC.CD.D

13.“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

正太铁路通车以后,榆次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山西铁路沿钱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成为其商业腹地,带动了乡村生产的商品化,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

”材料主要反映出铁路的修建()

A.改变了当地的区域经济布局B.促进了现代人们的出行方式

C.瓦解了自然经济D.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14.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

据此可以得出()

时间

事件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1912年

北京至上海间的火车邮路开通

1917年

上海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

1919年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A.邮政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B.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15.“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16.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的广告:

“要求视野速成,必须交通便利;

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

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

A.是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客观要求

B.大大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C.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

D.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17.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

自1992年10月全线开工、1996年9月1日通车运营的这条铁路,仅用3年时间就把这个“梦”变成了现实。

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18.1880年,淮军将领刘铭传提出:

修建四条从北京通往到全国的铁路,即能够有效防御外来入侵。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已倾向同意修建,但光绪的帝师翁同龢却说:

如有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

导致该计划泡汤。

据此可知清政府()

A.拒绝接受新生事物B.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

C.顽固势力力量强大D.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

1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下列西方商品进入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装 

②电报 

③电话 

④电影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④①D.④②③①

20.19世纪70年代末,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为了运煤,需要修铁路。

1880年淸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称铁路运兵“果哀朝发夕至,臣恐或有连合诡谋,使我四面受敌”;

“似为外国谋非为朝廷谋也。

”筑铁路会贻害耕地、房屋,坟墓,“民间必不乐从”“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

”以致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

材料表明()

A.淸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B.清王朝内部腐败十分严重

C.淸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1.90年前,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A.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二、材料解析题

22.材料一工业革命推动下,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层出不穷,蒸汽机应运而生。

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用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

1825年,使用机车的第一条铁路通车。

1830年,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通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铁路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冶铁业和采矿业迅速发展,煤炭也成为铁路建设的必需品。

同时催生了新的城镇,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材料二 

1881年,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因怕反对派反对,以驴马拖载,第二年才敢用机车牵引。

1887年,唐胥铁路扩展至阎庄,旋由海军衙门奏准,从阎庄延伸至大沽北岸,再由大沽拓展至天津,1888年9月建成通车。

李鸿章、奕诉等人又从加强京师防务出发,要求将铁路伸向北京,此议一出,立即遭到反对派反对。

后经激烈斗争,1889年8月,光绪皇帝依据慈禧太后的意见,肯定了修路决策,使铁路之争宣告结束。

甲午战后,铁路对加强国防惠及工商的巨大作用已被社会广泛接受,清廷为抵制侵略、挽救危机,企图独立发展铁路事业。

对此,列强难以容忍,它们乘清廷战后财政竭蹶之机,纷纷争当债权人,并在中国争相修建铁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并分析其对英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中国近代铁路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通讯工具变迁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干所给材料中未能体现电话通讯方式得到普及,因此D项表述错误,但与题意相符;

题干所给材料中“1882年上海出现了外商电话公司”表明,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变迁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因此A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题干所给材料中“1907年清政府投资以1902年的商办电话为基础开设上海电话局,打破了上海电话通讯事业基本由外商垄断的局面”表明,政府推动了通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因此B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由此分析,可以排除ABC,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婚礼铁路”、“蜜月旅行”,说明新式交通影响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但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B正确,排除A;

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是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显然不是对西方文化盲目效仿,排除C;

题干没有体现近代中国交通被西方控制,因此无法得出殖民地特征,排除D。

故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信息反映了民国时期,西洋汽车传人中国,推动了近代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符合题干要求;

题干未体现出交通工具趋同的信息,排除A项;

当时的汽车驾驶并未普及,排除C项;

当时中国尚未建立汽车工业,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借规程》中载明的条文:

车辆通行时必须靠路”、“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可知,近代中国交通规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受西方列强的影响,B符合题意;

AC说法太过表面化,不符合“本质上”,排除;

D说法太过绝对,排除。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对材料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材料“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

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

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是顽固派为反对修建铁路提出的种种理由,故D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化;

B项明显错误;

C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故选D。

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中国引进黄包车,到20世纪20至30年代其数量发展迅速超过汽车,这就表明了中国的近代交通业发展相对缓慢,符合题意的是A项;

B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故排除C项。

故选A。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的能力。

题目中未涉及民国政府和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故无法得出BD两项的结论;

A项中的“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段为1894——1895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12年”,故排除;

由题目中的信息“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可知谭人凤主张通过推进交通近代化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富强,C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航运业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题干“乘坐轮船返回湖南,官绅哄动苦阻,集议于上林寺,差点把他寓所焚毁”“为创办湖南内河轮船企业四处奔走游说”可知,近代航运事业艰难发展,C符合题意;

“上升到制度层面”与题意无关,排除A;

“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B;

“民众接受了近代化思想”不合题意,排除D。

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

题目中未涉及德国独霸中国的野心及铁路的修建对中国工业化的促进作用,故无法得出AC两项的结论;

B项应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04年”,故排除;

题目中的信息“胶济铁路是德国在1904年修建而成”、“益都杨家庄,铁路未通前,乃一偏僻小村,‘固无商业可言’,修通铁路后……兴起了大小商号20家”表明外国的经济侵略具有客观进步作用。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影响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表中相关信息明显可知中国借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说明西方科技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渐进性变化,故C正确;

A说法片面,夸大其词,排除;

题干材料只涉及部分电子产品,B项说法片面,排除;

近代民族工业始终没有占主导地位,故排除D。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通讯工具进步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用铁线连缀不绝,陆路则架木杪,遇海则沉水中”、“以铁线之一端画字,其一难在千里外”等信息可知,材料揭示的是电报通讯工具。

根据题干“最早出现在中国”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事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拟定了修建电报线路的方案。

于1877年8月开工,同年10月11日完工,全线长95华里。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开创了中国电信的新篇章。

据此可知,C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近代科技的发展,旨在考查知识再现再认的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司南是在战国时期发明,但是并不能说明此时已经进入航海时代,故A项史实错误;

京张铁路并非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是我国第一条铁路,故B项错误;

“南优二号”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新品种,有助于世界解决饥饿的问题,故C项正确;

牛顿的经典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故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交通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正太铁路通车以后,榆次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山西铁路沿钱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成为其商业腹地,改变传统的城乡布局,A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人们的出行方式,排除B;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变动的信息,排除D。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状况,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主旨是邮政传递信件的交通工具在不断的进步,由自行车、火车、汽车到自备游艇,邮政事业在不断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体现邮政事业发展快,邮政事业仅局限于中心城市和脱离海关的控制,故排除ABC三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旧城”、“河流”、“铁道线”、“电车道”,很明显反映的是“陆路-水路-铁路-电气化”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而天津城市发展趋势如此变化,即是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要求视野速成,必须交通便利;

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式公共交通,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事业发展,适应了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客观要求,A正确;

材料主要是为上海公共汽车公司打广告,无法体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排除B;

材料只是这家公司的广告,无法体现大众传媒的变迁,排除C;

D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1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铁路交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出现原因的认识。

解题关键是把握时间,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90年代”“仅用3年时间”,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迅速提高,B正确;

A项是直接原因,排除;

CD项与题意不符合,排除。

1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中国交通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铁路,即能够有效防御外来人侵。

但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

导致该计划泡汤”,这说明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故选D;

材料中“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新已倾向同意修建”,说明清政府并非拒绝接受新生事物,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

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新已倾向同意修建”,不能由此说明顽固势力力量强大,排除C。

1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排除均与此排序不符的BCD三项,故选A。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信息反映了清政府在铁路修建计划遭到大臣们反对而停止,分析、认知,表明清政府内部对于改革的决心不足,C符合题干要求;

A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晚于题干时间,排除;

题干未体现清王朝腐败的信息,排除B;

D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晚于题干时间,排除。

2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小地主发现西方轮船速度快,效率高,认识到西方科技先进,于是让自己的儿子去学西学。

故选A

22.【答案】

(1)条件:

工业革命的影响;

蒸汽机、蒸汽机车的发明及铁路的修建。

影响:

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特点:

起步晚;

发展艰难;

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大;

受外国资本控制;

铁路发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农经济占主导;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外国资本的掠夺;

封建思想和守旧观念的阻挠。

【解析】

(1)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提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推动下,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层出不穷,蒸汽机应运而生。

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用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

1830年,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通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结合所学概括为:

工业革命的影响、蒸汽机、蒸汽机车的发明、铁路的修建;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铁路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冶铁业和采矿业迅速发展,煤炭也成为铁路建设的必需品。

同时催生了新的城镇,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概括为:

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与发展艰难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概括材料信息、运用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概括为:

起步晚、发展艰难、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受外国资本控制、铁路发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等;

第二小问,原因部分结合所学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角度概括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小农经济占主导、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封建思想和守旧观念的阻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