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0601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食》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寒食》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寒食》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寒食》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寒食》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食》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寒食》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食》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食》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

”(《围炉诗话》)

  据孟�ぁ侗臼率�》,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

“与此韩�”,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寒食》原文及赏析2

  清溪一道穿桃李。

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

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

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

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译/译文

  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废除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释

  寒食:

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

  一道:

一条。

穿:

穿过。

  演漾:

荡漾。

涵:

沉浸。

白芷:

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凡:

总共,一共。

  蹴(cù

)�g(jū):

同“蹴鞠”,亦称“打�隆保�即古代踢球的游戏。

蹴,踢。

�g,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

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秋千:

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

《太平御览》卷三�引《古今艺术图》云:

“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越者也。

  分日:

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

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

又说指春分之日。

  清明:

节气名。

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淮南子・天文》: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上巳:

节日名。

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

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赏析/鉴赏

  此诗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早春时节,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

当时王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或洛阳(今属河南)。

  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

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

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

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六两句又转换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

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

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

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

  最后两句意谓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时行乐的意味。

  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暂。

诗人认为,如果想要在短暂的时光中去建功立业、修身齐家、做学问,终究都不牢固实在,只有抓紧时间享受快乐才是真实的。

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寒食》原文及赏析3

  原文: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诗词赏析: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山庄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静安宁的环境,屡屡唤起这位宫廷诗人的山野真趣,故其诗集中有不少以陆浑山庄为题的诗作,大多风格清新秀丽,显示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纯朴幽雅气息,也抒发了诗人隐藏在“志深轩冕”背后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之情。

  武则天执政时期,多居于东都洛阳,其近臣文士,亦常随行左右,诗由洛阳起笔,说明这是宋之问任居洛阳,偶返山庄时所作。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起句先以洛阳的春意盎然与山中的姗姗来迟的春天对衬。

“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阳满城飞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发”三字,反衬出山野与闹市之别。

一方面山间气候偏冷,花开较迟,另一方面也说明京洛风尘,热烈繁嚣,而陆浑山中,则清幽得多。

起笔二句,似平铺直叙,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洋溢在心底的欢欣轻快的感情。

接着,“旦别”句,写诗人清晨离开洛阳时在河桥一望,春风拂面,杨柳婀娜,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融入洛城风光;

“夕卧”句,则承第二句而发,补叙陆浑山中超凡脱俗的清幽景色。

这一联对仗工稳,“旦别”对“夕卧”,点出诗人朝发夕至的行迹;

“杨柳风”、“桃李月”,以都市繁华春色与山中水滨的月色清晖相对,极富诗情画趣;

尤其一“月”字,既句中的夜“卧”字,又渲染出几分清寂离俗的环境气氛。

  五六两句,以顶针手法,先重复“伊川桃李”,“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发”,具体表现山中迟来的春色。

接着“寒食”句回应诗题。

清明寒食节,能够远离京洛尘世的喧嚣,在山间别墅中度过春夜,本来已经很使人舒心畅快,更何况还有酒助兴。

这两句绘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诗人此刻举杯独酌、无所拘羁的自我形象。

诗至此全是写景抒怀,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园牧歌风味。

末二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诗人自称乡间野老,在开怀畅饮之际,歌咏太平盛世。

  这首诗前四句处处围绕洛阳与陆浑山庄的不同来对比描写,写洛阳的花团锦簇,杨柳婀娜,是为了映衬山中明月清晖、桃李花发的幽雅,表现自己对清静山间的喜爱;

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现心境,语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极强。

后四句主要抒发诗人一旦摆脱京洛回到山野田园的欢欣之情。

但通览全诗,风格清秀,语言轻松自然,与刻板冗滞的奉和应制诗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寒食》原文及赏析4

  《诉衷情・寒食》原文

  涌金门外小瀛州,寒食更风流。

  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

  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诉衷情・寒食》赏析

  此词写西湖寒食时节游人盛况。

全词奇丽清婉而造境空灵,歌咏西湖的诗词佳作中别饶风姿,构思新颖,立意深刻。

  上片开头两句点明地点、时令。

首句称西湖为“小瀛洲”。

“瀛洲”为海上神山之一。

月山有水的胜地,用海上神山比之也正相合。

而西湖之秀美又不似海山之壮浪,着一“小”字最贴切不过。

下句“寒食更风流”则是全篇点睛之笔。

“风流”一词本常用于写人,用写湖山,是暗将西湖比作了西子。

寒食佳节,作为游览胜地的西湖更是别有景象,不同常日,故“寒食更风流”。

“更风流”进一层,仍是笼统言之,三句以下才具体描写,用语皆疏淡而有味。

把游湖大船称做“红船”,与“风流”“小瀛洲”配色相宜。

厉鹗《湖船录》引释道原诗:

“水口红船是妾家”,则红船或是妓船,故有“歌吹”。

“花外有高楼”则用空间错位的笔触画出坐落湖畔山麓的画楼。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湖上飘着一层柔曼的轻纱,过片“晴日暖,淡烟浮”就清妙地画出这番景致。

于是春花、红船、画楼、湖光、山色共同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画外还伴奏着箫管歌吹之音乐。

于此处下“恣嬉游”这三字,才觉真力弥满,游春士女之众可想而知。

词人却并不铺写这种盛况,而采有了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手法写道:

“三千粉黛,十二阑干”。

以“粉黛”代美人,言外香风满湖,与“风流”二字照应。

美人竟然如此之多,则满湖游众之多更不待言了。

“阑干”与“高楼”照映,又包括湖上的亭阁,使人窥斑见豹。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结尾三句用数字领起全篇精神。

“三千”极写“粉黛”之多,“十二”描“高楼”宽敞。

实际词人如此为之的深意是表达富贵荣华都如过眼云烟的人生感悟。

同时语言精整而凝炼。

特别是鼎足对的运用很有趣味,写随数目的递减,景象渐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渐次浑一,意境也逐渐高远,至最后的“一片云头”之句,颇含不尽之意。

《维摩经》云: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李白《宫中行乐词》云: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作者巧用“浮云”之喻,于写足繁华热闹之后,著一冷语,遂使全篇顿添深意。

  《诉衷情・寒食》作者介绍

  张挥,即仲殊。

本姓张,名挥,字师利,出家后法号仲殊。

安州(今湖北安陆)人。

曾应进士科考试。

生卒年不详。

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

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

他与苏轼往来甚厚。

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

《寒食》原文及赏析5

  西夏寒食遣兴

  春空云淡禁烟中,冷落那堪客里逢。

  饭煮青精颜固好,杯传蓝尾习能同。

  锦销文杏枝头雨,雪卷棠梨树底风。

  往事慢思魂欲断,不堪回首贺兰东。

  注释

  禁烟:

犹禁火。

寒食不举火,故称禁火。

  客里:

旅居之中。

  青精:

植物名。

一名南烛草,又称墨饭草。

道家制作青精饭的原料之一。

因其可染黑饭,道家称青精饭。

  蓝尾:

即蓝尾酒,也作婪尾酒。

唐代饮宴时,轮流斟饮,至末坐,称“蓝尾酒”。

  锦销:

指杏花受雨。

锦,花瓣;

销,同“消”,蚀。

  文杏:

美丽的杏花。

文,含有美的意思。

  雪:

形容洁白的(棠梨花)。

  棠梨:

亦作“棠��”。

可用做嫁接各种梨树的砧木。

  赏析

  这首诗选自《万历朔方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亦收录此诗)。

此诗系作者旅途所作。

寒食,节令名。

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在清明前两天),禁火寒食。

《乾隆宁夏府志・风俗》:

“清明日,挈�}提壶,相邀野田或梵刹间共邀饮,曰‘踏青’。

插柳枝户上,妇女并戴于首。

文杏:

棠梨:

俗称野梨,落叶乔木,叶长圆形或菱形,花白色,果实小,略呈球形,有褐色斑点。

《寒食》原文及赏析6

  《醉太平・寒食》的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融情于景、含藏不露的抒写手法,把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声光画面之中。

下面一起来欣赏这首曲吧!

  【原文】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

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

画楼洗尽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译文】

  一声声,小乌鸦不停地欢叫,硬是叫破了暗夜,迎来了春日光华。

昨夜里微微春雨润湿了江堤软沙,阵阵香风溢满万家。

把画楼的鸳鸯瓦洗得干干净净,还打湿了系着彩绳的秋千架。

一觉醒来时红日已照着窗纱,听到街上有人在叫卖杏花。

  【赏析一】

  寒食在农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时春已过半。

  王元鼎的这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

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里引起的丰富、复杂的感受,或惹动莫名的困倦,或撩拨缠绵的情思,或萌发及时作欢的欲念,主观色彩表现得比较浓烈。

  【赏析二】

王元鼎的这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

  这一首却不同,作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融情于景、含藏不露的抒写手法,把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声光画面之中。

  【赏析三】

  王元鼎(生卒年不详),曾任翰林学士。

与阿鲁成同时代人。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说他为西域人。

天一阁本《录鬼簿》在“前辈名公”中列有其名称为“王元鼎学士”。

《太和正音谱》把他列入“词林英杰”中,现存散曲小令七首、套数二套。

《寒食》原文及赏析7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古诗简介

  《寒食汜上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直叙归途情景,然后移情入景。

后两句照应开头,写暮春百花飘零,表现作者的寂寞伤情。

指寒食节。

汜(sì

):

指汜水,流经广武城。

  广武:

古城名,原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有东西两座,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占东城,刘邦占西城。

  汶阳:

汶水的北面,诗人被贬的济州在汶阳北面,所以此处指济州。

汶,指汶水,即今大汶河。

阳,水的北面。

归客:

诗人自指。

  水:

指汜水。

  按唐制,地方官大多任期四年。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四年期满后,王维结束了济州司仓参军的任职,启程归京,准备接受新的任命。

诗人走水路,船至广武城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直叙归途情景,然后移情入景。

行至广武城边时,为什么“泪沾巾”?

感觉比较突然。

是因为看到广武城?

还是“逢暮春”?

或者是“归客”身份?

难以确定,这种写法是倒装结构,答案往往在下面两句。

  后两句照应前两句。

暮春时节百花飘零。

春去夏来,如果心情好,满眼是火热浪漫。

关键在于看景人。

在王维眼里,看到的是落花,寂寂的落花,就像此时的自己。

本来是鸟鸣,诗人写成了鸟啼,是自己心里在啼。

终于熬到了四年期满,将重新开始,诗人为什么不高兴呢?

是因为前途未卜,心里没底。

因为这年中,没有托后门走关系,聪明的王维知道朝廷水深,预感不会有好结果。

“渡水人”三字,写得十分寂寞。

《寒食》原文及赏析8

  寒食还陆浑别业

  翻译

  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

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陆浑:

地名,在今河南嵩县。

  别业:

即别墅。

  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

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

水名。

即“伊河”。

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复春:

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创作背景

  宋之问早年在洛阳为官期间,闲暇时,常到陆浑别墅游览,并时有诗作。

《宋之问集》中咏陆浑别墅的诗共存四首,这首诗是其中之一。

  起二句紧扣题目,谓值此寒食清明节候,洛阳城中已是繁英飘荡、缤纷如雪,而陆浑山中则花始绽放。

其意并不在说明城中与山中气候景物之异,而是表现诗人追随春天的脚步,从城里转向山中寻觅春光的浓厚兴趣,和对春天由洛阳转至山中这一发现的诗意感受。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对照此诗首二句,可见宋之问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并发现了春之转移这一诗材诗境,只不过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诗意感悟,近乎宋诗的表现理趣;

而宋之问的这两句诗则仅客观展示这一现象,而将自己的感受含蓄于诗中而已。

“今始发”,则山中春光方兴未艾,正可尽情享受,开启下文。

  三、四两句紧扣题内“还”字,写自己清晨从洛阳出发,晚上已在陆浑别业。

这点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则根本不成其为诗。

诗人不说“早发洛阳”“夕至陆浑”,而说旦别河桥”“夕卧伊川”,这一“别”一“卧”,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而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

将洛阳与陆浑改成“河桥”与“伊川”,也使干巴巴的地名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和诗意。

尤为出色的是在“旦别河桥”与“夕卧伊川”之下分别缀以“杨柳风”和“桃李月”这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洛阳繁花飘雪之后“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幕春景象和陆浑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

而且由于用“杨柳”来形容“风”,用“桃李”来形容“月”,读者仿佛能闻到这“风”中飘送的杨柳的气息,这“月”下散发的桃李的芳香,造语新颖,意象优美。

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显得特别流丽圆转。

两句诗就像是两幅情调意境很美的图画,完全可以用它们来作为两幅画的题目。

音调的婉转流畅、圆转自如也同样非常突出。

可以说兼有诗境美、绘画美和音乐美。

虽不像“桃李春凤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那样凝练概括,但自有一种天然的风韵和流走的意致。

  第五句用顶针格,重复上句“伊川桃李”,以突出陆浑山中春色正浓,蝉联中有流走之势。

第六句点明“寒食”节令,应上“桃李正芳新”,并渲染春酒又正新熟。

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

一“正”一“复”,相互勾连呼应,传达出一种顾盼神飞的神情意态。

  七、八两句,以陆浑山中风物之美、生活之惬作收。

“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

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

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

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

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全篇的突出特点是风调的自然流美。

清新流丽的语言,一气流走的格调,圆转如珠的韵律,和贯串全诗的浓郁的春天气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寒食》原文及赏析9

  寒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译文一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译文二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①春城:

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

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③御柳:

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④斜:

读(xiá

),与“花”“家”押韵。

  ⑤汉宫:

这里指唐朝皇官。

  ⑥传蜡烛:

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⑦五侯:

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