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病害防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0338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豚病害防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豚病害防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豚病害防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豚病害防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豚病害防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豚病害防治Word下载.docx

《河豚病害防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豚病害防治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豚病害防治Word下载.docx

  2.适宜的换水量 

随水温的变化和鱼体的生长,适时调节换水量,改善水体水质。

一般每周换水10~30厘米,并保持水深1.5~2米。

  3.定期药物预防 

为防止病害发生,每隔10~15天施生石灰1次,每次每公顷225~375千克。

全池泼洒硫酸铜或硫酸亚铁合剂,用量1毫克/升。

每10~15天投喂抗生素药饵一个疗程,抗生素用量每千克饲料用氯霉素0.1克,或青霉素0.2克,或复方新诺明0.2克拌成药饵,连喂3~5天。

  三、越冬期的病害预防

  越冬期间,河豚养殖密度、水温、水质等环境条件均较平时有很大改变,又经捕捞操作引起机械损伤,极易引起传染性疾病。

因而,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鱼种入池前应彻底清洗消毒,入池时将鱼种用2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药浴5分钟,每天以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1次,进行鱼体消毒,一般每隔10天左右投药一个疗程(所用药物和剂量同养成期),一个疗程为3~5天。

 

环境因子引起的疾病

(一)气泡病

  【病症】该病在苗种培育阶段发生,表现为鱼体瘦弱,皮肤与肌肉间产生许多气泡,使鱼苗失去平衡,游泳缓慢,常在中午至下午漂浮于下风口。

该病原因是池水中单胞藻大量繁殖,水中含氧量呈过饱和状态,有时达到200%。

过饱和溶氧渗入皮下而形成气泡病。

  【防治方法】①控制单胞藻中绿藻过量繁殖,降低溶氧的产生;

⑧加大换水,降低水中溶氧,一般发病时每天可换水1/3左右;

③用比重为1.003的海水浸泡饲养1周。

  

(二)赤潮中毒

  【病症】由有毒藻类和夜光虫等有毒生物过度繁殖引起。

当鱼苗由室内移到室外饲育时,预先在池中大量繁殖轮虫而使引起赤潮的生物大量繁殖,使饲育水呈淡红色或粉红色。

在这样的水环境下放苗人池又静水饲育,就会使放养的河豚连同大量繁殖的轮虫一起在几天之内全部死亡。

该病在海水性河豚育苗场时有发生。

  【防治方法】①放养前仔细检查池内水质,放养后注意观察;

②发病后及时换水,改善水质。

  (三)海葵棘毒病 

1981年在鹿儿岛县某养殖场出现河豚(1~2龄)原因不明的狂游,不久死亡,有的网箱死亡率达10%~20%。

当年,对此病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查明是由于附着在金属网箱上的海葵所致。

此后,在其他养殖场也发现此病,出现同样的症状及死亡现象。

  【病因及症状】由腔肠动物海葵棘毒类的棘胞毒所致。

在病理组织学上可以看到狂游的鱼的延髓神经细胞出现巨大的空胞,细胞坏死,由此推测是中枢神经毒素中毒。

海葵棘毒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鱼体表发红、肿胀、烂鳍、游泳异常(狂游),继而死亡。

但需注意此症状与其他疾病(白口病)极为相似,容易混同。

  【防治方法】在暖海水域进行河豚养殖,首先必须了解附近海域是否有此海葵自然栖息。

因海葵能较容易地附着在海藻等其他物体上,还可靠触手游动,所以,更换网箱等措施无济于事。

放养少量有摄食附着物习性的蓝子鱼、石鲷等,对防治此病有效。

营养性疾病疾病与防治

(一)脂肪组织黄斑病 

河豚养殖也和其他浅海养殖鱼类一样,饲料以天然饵料为主,即使使用配合颗粒饲料,天然饲料也占50%以上。

因多数情况下,投喂的是冷冻鱼,所以必须注意饵料鱼的鲜度、脂肪变性(特别是酸败)程度,也就是要致力于完善日常饲养管理措施,防止投喂变质饲料。

  【病因及症状】连续食用脂肪酸败的饲料或维生素E长期不足。

多见于越冬后(2龄鱼)投喂变质饲料所致。

病鱼肝脏上可观察到点状色素块,也有的肠道呈暗灰色。

  【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

保持夏季饲料的鲜度,切勿投饵过剩;

适时投喂以维生素E为主的复合营养剂。

  

(二)黄脂病

  【病因及症状】长期投喂脂肪含量高、鲜度差的冻鱼,饵料脂肪氧化而具毒性,造成氧化脂肪中毒而致病。

稚鱼至上市前的成鱼都有发生。

病鱼体色发黑或灰白,斑纹不鲜明,运动缓慢无力,横纹肌肉纤维退化,鱼体从尾部严重消瘦并逐渐扩至全身,后头部背侧肌肉凹陷。

肝脏有黄橙色点状的蜡样质块状物,重病鱼蜡样质集结成斑块,几乎占据肝表层,腹腔内脂肪层产生黄色稍硬的块状物,肠管失去透明感,色调污浊。

  【防治方法】①患病初期可改换投喂混合配合饲料的湿颗粒饲料,并添加含维生素E的复合维生素;

②不直接投喂鲜鱼,而是投喂配合饲料与鲜鱼并添加维生素混合加工的湿颗粒饲料;

③重病鱼无有效治疗方法,应及时淘汰。

  (三)绿肝病

  【病因及症状】可能是投喂变质饵料、油脂性饵料、发霉性饵料等使胆内胆汁浓缩,贮留于肝脏内的胆管中,使部分肝脏呈现绿色所致。

病鱼体表白色,鱼腹膜发红比体表更明显,肠管肠间膜均显著发红,肝脏整体呈淡绿褐色,发病时间长的肝脏略有萎缩。

  【防治方法】①降低饲育密度,改投鲜度高的饵料并添加以维生素E为主体的综合营养剂,并在数日内添加甘草提取液,有一定的效果;

②低温致病的则加深网箱,投喂少量饵料,可减缓症状。

  (四)肌肉萎缩症

  【病因及症状】幼鱼阶段常发生,是摄食变性饵料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主要是饵料中脂肪酸的过氧化物导致慢性中毒。

病鱼体色变黑,躯干部肌肉显著退化,严重消瘦,生长不良且恢复无望,行动迟缓,无食欲,对环境适应能力差。

肝脏实质细胞里常有大量的蜡样质沉积,但没有脂肪体和皮下脂肪。

一般有贫血倾向。

  【防治方法】①加强饲育管理,投喂鲜度高的饵料,并适时添加维生素E;

②避免投喂含脂肪高的饵料;

③投喂添加维生素E的配合饵料。

  (五)溃疡症

  【病因及症状】由于开食转食不当,造成营养生理障碍所致的继发性疾病,常在鱼头背部产生白云状的圆斑,逐渐发展会使皮肤溃烂,剥离露出肌肉,鱼体消瘦逐渐衰弱死亡。

  【防治方法】①投喂优质适口饵料,降低照度;

②饵料多样化,改善幼鱼的摄食营养结构。

寄生虫病疾病与防治

(一)小瓜虫病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游动异常,常沿池壁在水中上层快速游动,或头上尾下斜体和池壁摩擦,常导致下颌皮肤发炎或形成厚厚的皮茧。

食欲减退,严重时不吃食物。

抓起病鱼,在强光下可见鱼体皮肤上有许多小白点,打开鳃盖,可见鳃丝上粘液多,分布有大量小白点。

小瓜虫主要寄生于河豚的躯干、皮肤及鳃瓣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尤其是河豚的鼻腔出现2团粘液性附着物,严重时鼻腔可被小瓜虫蛀通。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卵圆形或球形的小瓜虫,大小为350~380微米*300~500微米,会变形,全身密布纤毛,不停转动,可见到马蹄形的核。

因鱼体对小瓜虫有一定的自然免疫力,可通过改善水体环境,增强投饵,提高鱼体体质,即使有小瓜虫也难以在鱼体上寄生引起死鱼。

一般情况下,25℃以上水温小瓜虫不易生长繁殖,但如果水体环境恶化,鱼体体质弱,即使在27℃以上水温也会大量感染小瓜虫。

此病一般多发生在冬末和初春水湿(温)较低时,感染性强,病情扩散迅速,部分池塘发病率可达80%以上,经常引起大批死亡。

10℃以下或26℃以上不发病。

  【防治方法】①发现有少数鱼沿池边水面上游动或与池壁摩擦,使用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以控制池水的有机物含量,缓解小瓜虫的暴发。

②在发病高峰期,可通过控温养殖,将水温上升到30℃左右,2天--3天后小瓜虫可自行脱落。

③亚甲基蓝,1m³

2g,一天一次。

④40%甲醛,1m³

15-25mL,2天一次。

烟碱也可以有效治疗该病。

  

(二)斜管虫病

  【症状】斜管虫(图7-3)少量寄生时,对寄主无害,大量寄生时病鱼在水面缓慢游动。

摄食量急剧下降,甚至不摄食,并活动在水体中上层或停留在池壁,整个鱼群散乱,鱼体漂浮于水面,行为呆滞,体表分泌大量粘液,临死时沉在池底翻白或竖立于水面,呼吸急促。

打开鳃盖,可见鳃上粘液多,鳃腔内有污物,鳃丝肿胀而几乎占据了整个鳃腔,鳃丝表面粗糙而不光滑,颜色呈暗红色,鳃丝末端有破损,发白。

在显微镜下观察,鳃丝和粘液中可见许多卵圆形的斜管虫,个体大小约35~50微米*25~45微米。

此病在水源水温12℃--20℃时或在连续阴雨天气时发病率高,并通过水媒介快速传播。

该病主要危害幼鱼,感染率高。

防治方法有:

 【防治方法】①全池泼洒30mg/L福尔马林,低水位浸浴鱼体4小时—5小时后,加注新水10cm--20cm,第二天泼洒0.8mg/L—1.0mg/L盐酸土霉素1次。

②全池泼洒0.5~0.7毫克/升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

2)合剂。

③用2%~4%食盐浸浴15~30分钟。

④降低水位1/4—1/5,用1.5%食盐水浸浴鱼体,隔5小时--6小时后再用1.0%食盐浸浴鱼体,并保持水位3天—4天。

⑤阿维菌素溶液,1m³

0.2-0.3mg(以阿维菌素计)

  (三)河豚异钩虫病

  【症状】寄生在河豚的鳃上。

病鱼大都伏底不动,少数在水体中上层离群迟缓独游,不食或食欲差。

随着寄生虫体的增加,病情加重,身体消瘦,直到衰竭而死。

剪开鳃盖,可见鳃上粘液增多,鳃组织糜烂发白,鳃丝末端肿大,其间夹杂着细小红丝。

河豚异钩虫(图7-4)属蠕虫类单殖吸虫,低倍镜(4x10)下镜检鳃片,可见大小不等的黑色虫体,虫体后部有四对固着夹,每个夹上有形如“小”字的刺钩固定于鳃片上。

解剖鱼体,肝脏发白无血色,肌肉发白,呈严重贫血状。

河豚异钩虫病从发病至死亡一般历程较长,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5%左右。

  【防治方法】用1毫克/升甲苯咪唑全池喷洒,72小时后,虫体可脱落、死亡。

要及时换水50%~60%,排除脱落的虫卵,防止以后复发。

90%晶体敌百虫,10-20mg/l浸浴,4-5分钟,一天一次,连用2天。

食盐0.6g/L,浸浴5分钟,一天一次,连用2天。

  (四)指环虫病

  【症状】指环虫寄生在河豚鳃部。

病鱼形体消瘦,体色变黑,鳃丝粘液增多,鳃瓣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严重时腐烂缺损,呈继发性烂鳃。

病鱼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狂躁不安。

发病率可达80%,死亡率约3%~5%。

  【防治方法】用浓度为1毫克/升甲苯咪唑或用90%晶体敌百虫0.5~0.7毫克/升全池泼洒。

0.5%阿维菌素1m³

,0.049ml,一天一次,连用两次。

  (五)车轮虫病

 【症状】病鱼体色灰黑,光泽暗淡不鲜明;

食欲不振,行动呆滞,群游散乱,经常在池底、池壁摩擦体表,显得烦躁不安。

取鳃片镜检,可见车轮虫虫体周边纤毛不停摆动,作旋转状微动。

此病多为高温期发病,但危害不大。

  【防治方法】用浓度为0.7毫克/升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

2)全池泼洒或30毫克/升福尔马林药浴24小时,都有较好疗效。

  (六)三代虫病 

此病是近年来河豚养殖中出现的又一种寄生虫病。

该病主要为害1龄鱼,如不能及早发现寄生虫,还有可能引起病菌的二次感染,症状加重,死亡率增加,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症状】由单生类的三代虫寄生在鱼体表各部(体表、鳍、眼球等)、鳃孔内膜等处引起。

早期难以从外观上判断该病。

此病常发生在水温下降时,如果发现鱼游泳、摄食不活泼,体表部分粘液白浊,特别是胸鳍不透明,则可以诊断此病。

细菌二次感染后,可清楚地观察到患病鱼皮肤糜烂、发红、出血,鱼鳍损伤等症状。

  【防治方法】争取及早发现,防止细菌感染。

90%晶体敌百虫0.5-0.7mg/l,7天后在用一次。

90%晶体敌百虫和面碱合剂(1:

0.6)0.1-0.24mg/l。

甲苯咪唑,每kg体重,0.05g,拌料投喂,一天一次,连用3-5天。

试用25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药浴25~30分钟有效果。

  (七)豚库道虫病

  【症状】病原是粘孢子虫类库道虫(图7-8),寄生于心肌及心腔并形成抱囊。

病鱼开始游泳不活跃,摄食不积极,严重者急性死亡。

外表无明显症状。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预防为主。

  (八)稚鱼期白点病

  【症状】该病由刺激隐核虫(图7-9)引起。

苗种生产过程中,稚鱼期的鱼苗可以看到感染海水白点病的个体。

刺激隐核虫附着在体表和鳃丝上,严重时全身呈白点状,大量分泌粘液,鳃组织糜烂。

病鱼食欲不振,变黑,消瘦,游泳迟缓。

  【防治方法】①用醋酸铜全他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1~0.2克/升②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

2)混合,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硫酸铜浓度为2~3毫克/升,硫酸亚铁浓度为0.8~1毫克/升。

  (九)淀粉卵鞭虫病

  【症状】是寄生虫寄生在鱼的鳃、皮肤、鳍条等处。

重病的鱼体表有许多小白点,与隐核虫病相似,但白点比隐核虫要小得多。

病鱼浮于水面,呼吸加快,鳃盖开闭不规则,口不能闭,游泳迟缓。

病鱼有时向固体物上摩擦身体,有时因鳃部虫体而由口向外喷水。

鱼体消瘦,鳃呈灰白色,呼吸困难而死。

有时发现病原体在肾脏或肠系膜等处。

病原体是淀粉卵鞭虫(图7-10),它寄生在海水鱼体上,病鱼死后,虫体落人水中形成抱囊。

虫体在抱囊内分裂形成抱子以后,抱子冲出抱囊在水中游泳,遇到寄主就附着在其体上让鱼体染病。

  【防治方法】①用淡水浸洗2~3分钟,隔3~4天后再洗1次;

②发现病鱼及时捞出隔离;

③硫酸铜全池拨洒,浓度为0.8~1毫克/升或10~12毫克/升药浴,每次10~15分钟,连续4天。

(十)贝尼登虫病

寄生于红鳍东方鲀的贝尼登虫虫体椭圆形,背腹扁平。

大小为5.5~6.6毫米*3.1~3.9毫米,前部稍突出。

两侧各有一个前吸盘,后端有一卵圆形的后固着器。

产卵适温为18℃~24℃,最适为20℃。

  【症状】春季至初夏及秋季至初冬较严重,4~7月份有时引起死亡或成鱼鳍基部产生炎症和溃疡。

寄生于体侧、头部体表及头上,寄生数量多时,鱼的皮肤分泌过多粘液,使表皮局部变白,体表色素细胞扩散,鱼体呈暗蓝色,寄生处发炎;

病鱼狂游或不断地在网片或其他物体上摩擦身体,擦伤后又成为病原菌入侵的门户。

寄生数量多时,鱼因贫血,衰竭而死。

  【防治方法】①用淡水浸浴15~20分钟虫体即脱落死亡;

②0.2ml/L过氧化氢,浸浴30分钟,一天一次,连用3-5天。

(十一)盾纤毛虫病疾病与防治

病原属盾纤毛虫目。

该虫呈泪滴形,长径20~45微米,全身被活泼运动的纤毛。

该虫运动速度快,运动路线呈“之”字形。

常栖息于水底,在种苗生产和稚鱼育成的高密度条件下,此虫在池底死鱼、残饵、排泄物等有机物上大量繁殖,寄生于鱼体,并造成鱼的大量死亡。

  【症状】多发生于4~7月份,危害2~5厘米的幼鱼,在陆上和海面网箱均有发生。

它不仅寄生于鳃和体表,也潜入皮下,有时甚至侵入大脑和心脏。

患病鱼摄食不良,体色黑化,本已底栖的鱼又上浮中层游泳。

重症鱼体友发白处与黑化处相间呈团块状,粘液增多,体表鳍发红、糜烂,有时伴有头部发红、鳃出血、鳃盖内侧发红及膨润等症状,内部解剖无明显异常,体表有泪滴状活泼运动的虫体。

  【防治方法】①加大换水量,冲出水中纤毛虫,彻底清除池底污物,减少池中该虫的增殖;

⑧使用浓度100~150毫克福尔马林药液充气药浴1小时,第二天检查池中鱼体有无该虫寄生,如有再药浴1次,可杀死池中和寄生于鳃和体表的虫体已侵入内脏的无法治疗;

③同一养殖场其他未发病水池应保持适宜的换水量,池内不留残饵,夏季以后则不会再有此病发生。

(十二) 

侧殖吸虫病疾病与防治

  由侧殖吸虫引起的常见寄生虫病。

虫体较小,卵圆形,体表被棘,中间寄主为湖螺、田螺及旋纹螺,鱼苗吞食具有侧殖吸虫囊蜘或尾坳的螺体后被感染。

  【症状】患病鱼苗闭口不食,生长停滞,游动无力。

群集下风面,俗称“闭口病”,病鱼肠道充塞吸虫,前肠部尤为密集,肠内无食。

亦可寄生于肾脏表面呈高低不平状。

  【防治方法】彻底清塘,硫酸铜0.7mg/l,一次量,全池泼洒,消灭螺类。

  (十三)乳白体吸虫病 

病原为乳白体吸虫的囊坳。

成虫寄生于海猫体内,毛坳寄生于贝类。

发病季节为8月上旬至9月上旬水温24℃~27℃时,主要危害当年鱼种,死亡率可达5%~20%,红鳍东方鲀是其囊坳的寄生对象。

  【症状】病鱼最初在水面狂游,继而身体痉挛,不断旋转,最终死亡。

从发病至死亡只有1~2天。

该病是因吸虫囊坳寄生于鱼的间脑所引起的,通常1尾鱼只寄生1个囊坳,偶尔也寄生2~3个,在间脑可见周围神经受压迫发生变性坏死,内脏及其器官未见有变化。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消灭贝类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十四)杯体虫病

杯体虫属(Apiosoma)是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缘毛亚纲、缘毛目、累枝科的一属。

为附生纤毛虫。

身体充分伸展时呈杯状,前端粗,向后变狭。

前端有1个圆盘形的口围盘。

口围盘四周有3层口缘膜结构。

缘膜由纤毛构成,但不一定全连成一片。

口围盘内尚有1个左转的口沟,后端与前庭相接。

前庭不接胞咽。

口缘膜中间的2圈,沿口沟两边,随口沟环绕,外面一圈直至前庭,变为波动膜。

在体中部或之后,有1个圆形或三角形的大核。

小核在大核之侧,一般呈细长的棒状。

与体轴平行。

在前庭附近有1个伸缩泡。

体后端有1个附着盘,具有弹性纤维丝。

体表有细致横纹。

虫体收缩时,口围盘先收缩。

口围盘纤毛作束状,外伸于体外,再渐缩入。

身体顶端仅留一小孔。

有时缩成茄子状。

【症状】一年四季均可见。

水中有机质含量多、换水量少时,该虫大量繁殖,充满病鱼鳃中、附肢及体表各处,大量固着于鱼体时,可见有许多绒毛丛。

鱼体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在水中溶氧较低时,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1、每亩池塘用15~20千克苦楝树枝叶(扎成小捆)沤水,隔天翻1次,每隔7~10天换1次新鲜楝树叶枝。

2、发病塘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

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毫克/升浓度。

3、每亩池塘用2~3千克新鲜韭菜,加入食盐1千克,把韭菜切碎拌入食盐,边拌边搓出汁液,每天进行全池泼洒,连泼3天。

(十五)聚缩虫

【症状】聚缩虫主要寄生在鱼屯鱼的上下颚牙齿的后缘和嘴丫处,患病初期无明显症状。

当大量寄生时,摄食量明显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早晨在池边观察可见少量鱼屯鱼在水面漂游,吞吐池水,当太阳出来后就逐渐潜入水中。

随着聚缩虫寄生量的增多,易见有大量鱼屯鱼鼓着气,腹部向上飘浮于水面且有少量鱼屯鱼死亡,活力好的病鱼到下午才潜入水中,此时几乎不摄食。

聚缩虫主要流行于夏、秋两季。

放养密度较大,水体过肥、有机物含量增多时,聚缩虫大量繁殖极易发病。

患聚缩虫病鱼屯鱼可见在口腔牙齿后缘和嘴丫处有一层黄色绒毛,经解剖可见肠道充气、腹部积水。

取黄色绒毛镜检可见大量聚缩虫。

【防治方法】1、换水1/3后全池泼洒15*10-6的生石灰,连用2~3天;

2、全池泼洒硫酸锌0.6*10-6,换水后再用1次;

3、全池泼洒纤虫净1~2*10-6,隔天全池泼洒氯溴海因0.2*10-6,可有效的防治聚缩虫病。

细菌病疾病防治

(一)烂鳃病

  【症状】病鱼行动迟缓,体色发黑,呼吸困难,在水中上层或池边缓慢游动,食欲减退。

打开鳃盖,肉眼可见鳃丝粘液增多,严重时末端腐烂缺损,有的鳃丝呈灰白色,常粘附淤泥和杂物碎片。

镜检取几个鳃丝及粘液放在载玻片上,加2~3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放置几分钟后观察。

在鳃丝边缘菌体群集成柱状或草堆状,不停抖动或摆动,也可见单个菌体的游动。

鳃丝末端腐烂,鳃丝卷曲。

  【防治方法】①经常检测水质,定期换水、吸污,保持水质清洁。

②鱼种消毒,用2%~4%食盐水溶液浸浴10~20分钟。

③每隔10~15天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以上)0.2~0.5毫克/升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

④治疗方法可采用 

0.3mg/L—0.5mg/L盐酸土霉素全池泼洒。

⑤每千克饲料用0.1~0.25克盐酸土霉素拌药饵,连喂3~5天。

⑥每千克饲料用0.2~0.4克氟呱酸拌药饵,连喂5~7天。

(二)肠炎病

  【症状】病鱼食欲减退或完全不吃食,初期肛门发红,严重时肛门红肿,直肠脱出肛门外。

解剖观察,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轻者局部呈红色,重者全肠呈紫红色,多数病鱼肠内无食物,含有许多淡黄色粘液。

病鱼游动迟缓,离群,病鱼腹部向上浮于水面,不久即死亡。

有时,肠炎病与烂鳃病并发。

  【防治方法】①严格执行池塘彻底清塘消毒、水体消毒、鱼体消毒,饲喂坚持定时、定量、定点、定质,即“三消”、“四定”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保持良好水质。

②用浓度为0.4~0.5毫克/升盐酸土霉素泼洒水体,连用2天--3天。

③每千克饵料用0.1~0.2克大蒜素拌饵,连续投喂3~5天。

④8%溴氯海因,0.2毫克/升,全池泼洒,一天一次,连2天。

⑤10%聚维酮碘,0.2-2毫克/升,一天一次,3-5次。

⑥每千克饲料用0.3~0.4克氟呱酸拌饵投喂,连用3~5天。

⑦定期投喂土霉素和大蒜素,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1g/kg饲料—2g/kg饲料和大蒜素2g/kg饲料--3g/kg饲料。

(三)河豚暴发病

  【症状】病鱼的主要症状为各鳍基和鳍条充血,严重时,各鳍条、上下颌、眼睛及背鳍基部至尾鳍均严重充血。

有时眼眶出血,眼球突出。

有的鳃出现不同程度腐烂,粘液多。

肠壁充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