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重点摘要114申论素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0189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重点摘要114申论素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民日报重点摘要114申论素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民日报重点摘要114申论素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民日报重点摘要114申论素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民日报重点摘要114申论素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重点摘要114申论素材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民日报重点摘要114申论素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重点摘要114申论素材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重点摘要114申论素材Word文件下载.docx

  可以说,公职人员接受更严格的道德审视、更充分的道德培训,是公职之“公”天然的要求。

而合理区分、妥善对待公与私的不同,关键则在于明确评判标准、找到校正准星。

只有从标准上厘清公私界限,在制度上完善规范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内容,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顺应公众期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先贤提出的人生理想。

把提高个人修养、处理好家庭私事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课,从做一个有爱心、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开始,最终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当是“公家人”应有的人生追求。

探索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干部说干事)

  实现农业科学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河北省赵县立足农业大县实际,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成效。

  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素质。

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应用与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联系农村、指导农民科学生产的重要力量。

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赵县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定期邀请省市专家为农业科技人员举办讲座,提升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

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到省市农业科研院所学习交流,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实践中锻炼,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措施提升了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增强了他们服务“三农”的本领。

  改善农业生产方式。

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重点。

赵县积极发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推行有机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科学培肥和提高地力;

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了“3369”(建立3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个千亩示范区、6个乡级区域站千亩示范区和9个百亩核心田)工程,辐射带动全县粮食生产整体提升;

大力开展蔬菜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健全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新技术,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科学化。

  加强技术研发推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归根到底要靠高端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赵县加大原种场的升级改造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进一步加强与上级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研究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

把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推广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着力示范推广一批粮食、特色园艺作物和畜禽新品种,一批无公害、循环利用和节本增效新技术,一批高效、适用、安全新机具,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既要靠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要靠项目的带动。

赵县一方面积极利用科技服务大厅、农业信息网、快易通服务热线等现代信息手段,为农民提供科技知识、市场供求等实用信息;

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大力实施国家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通过技术培训、基地展示、物化补贴等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另一方面相继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一批惠民兴农项目,形成了以项目带产业、以项目促增收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赵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构建社区化农村党建新格局(干部说干事)

  推进农村社区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探索。

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对于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山东省诸城市按照“建组织、育骨干、顺机制、强服务、促发展”的“五位一体”思路,构建社区化农村党建新格局,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为农村社区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

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其在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诸城市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思路,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和各类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的农村基层组织新体系。

以社区为单元,选举产生了208个农村社区党委(党总支),明确农村社区党委(党总支)的领导核心地位;

打破以村庄、地域为界设置党支部的模式,设立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服务型党支部;

依法选举产生了农村社区村委会及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等下属委员会,设立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

各社区还普遍设立了团委(团总支)和妇联等组织,成立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服务组织。

  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

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是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诸城市在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突破了村庄、行业等界限,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选拔政治素质高、文化水平高、群众威信高和发展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三高三强”型干部。

另一方面,积极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从镇街下派社区的服务人员、大学生村官等人员中选拔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

  形成以民主管理为主的运行机制。

农村社区建设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有一套民主规范、运转有序的制度体系作保障。

诸城市在工作中探索推行党委或党总支初议制、联席议事制、决策听证制、公开办理制和民主评议制“五制”工作法,形成了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同时,组织社区全体党员群众参与讨论制定群众自治章程、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理顺低保户确定、救灾款物发放等工作程序,为实现群众自我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实现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要、维护群众利益始终是做好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为此,诸城市努力将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延伸到社区,推动镇街机关工作人员深入到社区,使农村社区党组织能够有效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增强了服务效能。

近年来,各社区服务中心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救助困难群众、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搭建起了联系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平台。

  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是农村社区党组织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的中心任务。

农村社区党组织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

诸城市引导农村社区党组织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形成了“一区一品、一区一业”的发展格局。

同时,打破“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做法,引导成立228个城乡联建党组织,通过组织联建推动城乡优势资源对接融合,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诸城市委书记)

干部作风关系党的事业成败(观点)

  优良的作风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内在思想观念、品格情操的自然流露。

  干部作风是党风的一面镜子,直接关系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不断改进干部作风,可以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使我们的事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

  干部作风体现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情操、精神境界。

优良的作风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内在思想观念、品格情操的自然流露。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党严于律己,千锤百炼,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勤政廉洁等优良作风。

这些好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基础,是党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培养和造就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关系到我们党的千秋大业。

一个干部对作风问题漠然视之,认为与己无关,是政治上的麻木;

怨天尤人、丧失信心,是政治上的动摇;

作风败坏、腐化堕落,是政治上的背叛。

每一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出发,深化对干部作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干部作风影响科学发展成效。

胡锦涛同志指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解决不好,科学发展观就很难落到实处。

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教训极为深刻,暴露出一些干部作风飘浮、工作不扎实、对群众漠不关心等突出问题。

事实说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只有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自觉纠正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做法,才能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只有以扎实的作风抓落实,才能切实化解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敏锐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干部作风建设是一个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课题。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把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作为重要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加强党的宗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第三,加强机制建设,着重建立健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监督考核机制、选人用人机制,为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基本导向和原则。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突出了德在干部选用和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揭示了以德为先既是一种用人标准、又是一种育人标杆,为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充分认识以德为先的重要意义。

德与才是党员干部素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与才相比,德是前提,决定着才发挥作用的方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用以德为先的标准用人育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方面,以德为先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更加优化。

但与此同时,党员成分和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干部队伍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这就迫切需要把以德为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只有始终坚持以德为先,引导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坚守道德底线,不断强化政治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才能使党员干部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另一方面,以德为先是党员干部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

德是做人之本、为官之基。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做人为官历来推崇“为政以德”、“修齐治平”、“吾日三省吾身”等。

当前,有的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

主要不是出在做事上,而是出在做人上;

主要不是出在勤政上,而是出在廉政上。

只有始终坚持以德为先,才能使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深刻理解以德为先的基本要求。

“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内容,强调的是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

对共产党员来说,重点要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坚持以德为先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

第一,理想信念坚定。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德的根本标准。

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德就有了灵魂。

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

第二,价值取向端正。

端正的价值取向是德的内在驱动。

端正价值取向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忠实践行党的宗旨,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树立正确的事业观,立志做大事,自觉做到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

第三,思想作风优良。

优良的思想作风是德的现实反映。

培养优良作风要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第四,道德情操高尚。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德的基本要求。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就要淡泊名利、把握分寸、心存敬畏,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探索加强德的建设的有效途径。

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终生课题,既需要个人以学立德、以行修德、以廉养德,更需要各级组织接力培育、常抓不懈、形成导向。

首先,坚持思想引领这个根本。

经验表明,运用好思想理论的武器,能够有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

应坚持不懈地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意识、端正价值追求、纯洁思想道德,解决好立身做人、立德为官、立志干事这些基本问题。

其次,强化管理监督这个重点。

修德育德既靠严格自律,又靠管理监督和纪律约束。

在实践中应坚持“四严”:

严制度,狠抓条令条例和法规的学习贯彻;

严纪律,着力强化干部的政策纪律观念;

严监督,坚持群众监督与组织监督、社会监督与家庭监督、上级监督与下级监督相结合;

严追究,对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要集中整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纠正。

再次,形成修德育德新局面。

将以德为先理念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要在理念、机制和氛围上下功夫。

强化看德重德的理念,对于能力相近的干部,谁在德上表现更突出就提拔任用谁;

完善考德评德的机制,切实纠正标准宽泛化、方法简单化、结论公式化等问题;

营造强德修德的氛围,切实形成以德为先的工作导向和舆论导向。

  (作者为广州军区联勤部政治委员) 

 

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协调发展(经济形势专家谈)

  近年来,我国区域合作呈现领域越来越广泛、形式越来越多样、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

  新形势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加速推进,地区间的合作与联动成为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地域空间对发展的约束日益严重,需要通过区域合作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在这种形势下,深化我国区域合作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拓展发展空间。

区域合作就是不同地区之间克服行政区划的限制,相互“借”资源、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经验,扩大利用和配置资源的范围和开展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在实现合理分工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和叠加。

加强区域合作,有利于克服低水平重复建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有利于克服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的弊端,拓展市场空间;

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要素配置空间。

  提升发展质量。

加强区域合作,可以有效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

可以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既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提升腾出空间,又延伸拓展中西部地区产业链条;

可以推动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可以汇聚各地区力量破解仅靠一个地区难以解决的重大瓶颈问题;

可以逐步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区域联动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完善。

  促进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有利于实现东中西各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

从深层次看,区域合作的本质是经济逐步融合和一体化的过程,是社会政策统一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

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构建跨行政区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快实现区域内公用事业一体化,实施统一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政策,整合、共享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不断开阔视野、转变思路、创新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域合作的内涵和特点呈现新的特征。

在新形势下,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思路、更灵活的方式谋划和推动区域合作,不断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

  把建设经济区作为重要平台。

近5年来,国家先后推出了若干个经济区,为推动区域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

加快推进经济区建设,应按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体现总体规划方向、注重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地域特点,有侧重地设立各类合作试验区、示范区。

一般来说,沿海地区经济区的规划与建设要有利于增强其作为国际门户和开放前沿的功能,推动其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继续发挥带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内陆地区经济区的规划与建设要有利于有效有序承接国际产业和沿海产业转移,加快内陆开放型平台建设,培育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及国际加工制造基地、服务外包基地,优化提升整体经济结构。

沿边地区则应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建设,在边境沿线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一批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强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发展面向周边的特色外向型产业群和产业基地,构建沿边经济带和经济走廊。

  把发展“飞地经济”作为重要路径。

发展“飞地经济”有助于发达地区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克服发展要素约束特别是地理空间的约束,实现借地发展、借资源发展;

也有助于欠发达地区有效吸引外部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产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加坡与我国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是发展“飞地经济”的一个成功例子。

去年初,国家批准设置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次把发展“飞地经济”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规划并付诸试验。

  把加快产业转移与承接作为重要内容。

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广大中西部地区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拓展产业体系、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自身“造血”机能和自主创新能力。

应把握机遇,把大力推进区域间产业转移与承接作为推动区域合作和实现东中西联动的重要内容。

目前,国家专门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把促进一体化作为重要标志。

区域一体化是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

促进区域一体化,应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全面深化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处理好一体发展与合理分工、积极开拓与适时规范的关系,做到科学谋划、精心组织。

应着力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由浅入深推进一体化进程。

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思路,从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入手,逐步向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方面一体化拓展;

从一般性的经济社会活动协同逐步向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层面延伸。

二是因地制宜探索一体化手段。

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功效,通过设立一体化的基金等措施探索促进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路径;

推动多层面协调机制的建立,及时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把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作为重要举措。

对口支援和帮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国家陆续实施了多层次的对口支援,包括对贫困地区的对口支援,专门对青海、新疆、西藏的对口支援,对三峡、南水北调等特殊工程地区的对口支援。

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应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推动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建立促进区域协调互助机制,促进地区间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深入发展。

对口支援和帮扶并不是东部地区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东部地区也可以从相关经济技术合作、产业分工深化和市场规模、发展空间扩大中受益。

  建立健全推进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深入推进区域合作的有力保障。

应以打破阻碍区域合作的体制障碍和制度壁垒为重点,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合作的制度体系。

  着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第一,加快形成有利于深化区域合作的法制环境。

大力推进相关法制建设,围绕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政府行政权力、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企业、中介组织关系等重要方面,研究制定相关规则与条例。

第二,推动形成有利于深化区域合作的良好政策环境。

重点是完善财税政策,推进投融资体制与价格体制改革。

在财税方面,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弥补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收支缺口,积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全面改革资源税,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更好地体现资源产地和生态区域的利益。

在投融资方面,推动建立有效的投融资导向机制,鼓励推进跨行政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区域间互联互通;

支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开发地方优势资源,促进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

在价格方面,推进水价、电价及成品油价格改革,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性产品价格能切实体现开发成本、补偿成本及环境治理成本,从而平衡好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利益关系,促进区域良性互动。

  着力探索区域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

实现互利共赢是区域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此,应在以下三方面探索建立相关各方实现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

一是管理体制。

合作方式不同,管理的具体模式也会不同,但协调、高效是管理模式设计应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