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9903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北师大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北师大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北师大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北师大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x

《北师大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x

细胞的内膜系统将细胞的各部分构成统一体;

把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联系在一起更能充分体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在细胞代谢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和衰老等其他生命活动。

根据这一编写思路,教材分为八章:

第1章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

第2章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3章细胞的物质代谢;

第4章细胞的能量代谢;

第5章,细胞中生命信息的传递;

第6章,细胞的增殖;

第7章,细胞的分化、凋亡与衰老;

第8章,原核细胞与非细胞生物体。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本模块以遗传信息为主线构建教材体系。

通过遗传信息的结构基础、储存、复制、表达和传递等过程,使教材体现生命的本质就是遗传信息的流动;

生物体是一个有组织的信息系统,是遗传信息体系及其解释的系统。

生物体内物质与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是在遗传信息指导下进行的,生物体的出生与成长过程就是遗传信息展开与表达的过程。

本模块的教材分为七章:

第1章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

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第3章遗传信息的流动与表达;

第4章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第5章遗传信息的改变;

第6章遗传信息的有害变异——人类遗传病;

第7章生物的进化。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本模块以稳态为主线构建教材体系。

通过生物个体、群体和生物圈(生物与环境)不同层次水平的稳态,使教材体现生物界本身以及与其周围环境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只有生物个体的内环境保持稳态才能健康地生活;

生物群体维持动态平衡才能实现群落的正常更替,不断繁衍;

只有生物圈不断保持相对稳定才能实现人和生物及其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持稳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本模块的教材分为四章:

第1章生物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

第2章生物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第4章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选修部分是在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安排的,由于面对文理科学生的不同,3个模块具有不同的特点。

由此,我们在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更侧重于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以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线构建教材的新体系,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健康、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本模块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安排学习内容。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从中了解各项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获得基础知识,体会实际应用的价值。

由于微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的基本技术,是酶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因此,先安排学习微生物技术,再学习其他技术。

鉴于现代生物技术属于高新技术,要求实验设备先进,操作技术复杂,所以放在最后学习。

本模块分为四章:

第1章微生物技术;

第2章酶技术;

第3章食品加工技术;

第4章现代生物技术。

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

本模块以当今人们最关注的农业(粮食)、工业、环保、卫生与健康等社会热点问题为核心内容;

突出“生物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主题思想,体现科技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为适应喜欢文科的学生选学的需要,本模块特别突出人文情感教育,将科技发展与人们观念的转变紧密联系起来。

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先安排学习有关农业问题;

鉴于人们最关注的是健康问题,所以将其放在本模块最后学习。

本模块共分四章:

第1章生物科学与农业进步;

第2章生物科学与工业发展;

第3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第4章生物科学与人类健康。

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本模块是以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四大工程领域——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为核心内容,适当介绍这些领域的研究特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本模块供对理科感兴趣的学生选学,因此特别突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强调生物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择业意识。

本模块体系安排以宏观到微观排序,共分五章:

第1章生态工程;

第2章胚胎工程;

第3章细胞工程;

第4章基因工程;

第5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四、教材结构 

教材以章节的形式编写,每节内容一般先从社会或生产、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体现科学与社会的思想,再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调查、阅读与分析、思考与讨论、数据分析、构建模型、制作、模拟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由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最后运用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以“小辞典”、“技能卡”的形式呈现,对于学生活动中所需要思考、注意的问题以“思考”和“注意”栏目提示给学生。

课后设置“自我检测”、“课外实践”、“开阔眼界”、“书海拾贝”、“相关网站”等栏目,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每章后面设“本章小结”,总结本章出现的知识内容,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在每章的章前分别设置了“科学发展历程”、“技术发展历程”、“科技发展历程”,专题介绍某一领域的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探索精神。

这样的教材结构体现了“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实践应用”的探究式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材的整体结构可概括为下图:

四、教材主要特点

1.体系新颖

以生物学发展的新观念、新思想构建教材的新体系。

全套书以系统论和信息论的思想为指导,构建符合生命本质特征的新逻辑体系。

必修部分的《分子与细胞》中改变了以形态描述与分析为主的、静态的细胞教材体系,构建了以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信息传递三大生命活动为主线的、动态的活细胞教材体系,体现当今“统一生物学”的新的生命观;

《遗传与进化》模块改变了过去以遗传三大定律为核心内容的教材体系,构建了以遗传信息为主线的教材体系,体现了近代生物信息论和分子遗传学的新理念;

《稳态与环境》模块改变了稳态与环境分割编写的教材体系,构建了以稳态为主线,从个体、群体和生物圈三个不同层次的稳态,体现人、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教材新体系,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大自然是一个时空、物质、信息相对协调运转的统一体。

选修部分的《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三个模块分别以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现代生物科技中四大工程为主线,构建了教材的编写体系。

2.内容先进

教材内容安排,在选择高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关注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发展动向,体现教材的先进性和时代感。

关于现代生物科学的新理念,在教材中贯彻了三个新观念:

(1)建立统一生物学的新的生命观,体现生物体和细胞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命系统。

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注意阐述生物膜系统使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形态上和功能上联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活细胞的生命活动就是物质转化、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统一体。

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体现了生物体通过严密的调控机制,使各项生命活动相互配合、协同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生命系统。

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相对稳定的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系统。

(2)树立动态的生命观。

生物体和细胞本身不是静止的,而是无时无刻地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

生物体的结构包括组成生物的大分子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相对静止的动态变化之中。

(3)建立信息的观点。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不仅有结构和功能的要素,还有信息要素。

生物体是一个开放动态系统,要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在体内不断传递各种信息,以便产生适应环境的各种应答反应;

生物体上下代之间也有信息的传递,因此教材中渗透了信息的观点。

鉴于以上新的学术思想,在教材的内容上适当进行了知识更新。

现代生物学已进入分子生物学的时代,生物科学众多分支学科的研究都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使人们对生物学原理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质。

因此,生物科学的基础正在发生转移,从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更多地转向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

根据这样的认识,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

由此,我们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加上了细胞的内膜系统(第三章第5节64页),介绍了物质跨膜运输及细胞识别与信号转导(第五章第二节100页)、细胞周期的调控(第六章第2节117页)与细胞分化的机制(第七章第1节128页)等内容。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加了DNA复制的证据(第三章第1节34页)、基因结构的间断性(内含子和外显子)、基因转录的加工、基因调控的操纵子学说(第三章第2节38页)等内容。

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免疫的分子机理(第二章第2节22页)和神经信号的电位传导(第二章第3节35页)与细胞间化学递质的传递(第二章第4节49页)等研究的新进展。

教材内容的知识更新,必然会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们认为通过培训教师是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这将改变多年以来我国高中《生物学》教材处于陈旧落后的局面。

3.视野开阔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已融入世界大家庭,国际交往日趋频繁。

因此,对一些事物应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

在教材中我们适当地介绍了国外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特别是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些研究成果,例如细胞周期的调控因子(必修1模块118页)、神经化学递质的发现(必修3模块40页)等。

在环境问题中,介绍了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阐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不是一个局部问题,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携手,采取各种合理措施,才能逐步创造出一个适于人类和各种生物生存的美好环境。

在对待生物技术产品方面,特别是转基因作物和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以及生物技术带来的道德、伦理等问题,重点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看法,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选修3模块118页)。

4.注重情感教育

本套教材注意了思想情感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发展史的教育。

全书每章的开篇不仅设置了“科学发展历程”、“科技发展历程”或“技术发展历程”栏目,介绍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同时在有关章节中还穿插了9个“科技探索”,介绍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研究思路和探究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学习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法。

在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爱国主义情感方面,通过对生命和遗传现象,生物技术产品的安全性,生物武器的危害性,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道德、进化论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其面临的挑战等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清神创论与唯物论、主流和支流、全面与片面的界限,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教材中还设立了8个“热点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和人类发展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参与祖国和家乡建设的责任感。

5.体现STS

在教材中注意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例如在《分子与细胞》中除了介绍细胞学的基础知识以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面向广大农村和联系农业生产实践。

在有关章节,安排了“人工膜的研制与应用”(必修1模块46页)、“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必修1模块93页)、“光合作用与农业”(必修1模块82页)、“细胞癌变”(必修1模块120页)、“细胞的衰老”(必修1模块133页)等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安排了“PCR技术快速检测SARS”(必修2模块38页)、“分离规律在育种中的应用”(必修2模块58页)、“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必修2模块64页)、“基因的人工重组——基因工程”(必修2模块88页)、“遗传病的防治”(必修2模块106页)等内容。

在《稳定与环境》模块中安排了“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必修3模块27页)、“流行病的危害和预防”(必修3模块31页)、“激素的应用”(必修3模块60页)、“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必修3模块67页)、“生态环境保护”(必修3模块132页)等人们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

6.重视能力培养

本套教材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材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采取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实践应用的探究式教材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以必修模块为例,3本教材安排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项目及数量如下:

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 

稳态与环境 

总计

探究 

4

1

2

7

实验 

10

11

23

模拟实验 

3

8

观察 

5

调查 

- 

6

构建模型 

阅读与分析 

12

13

9

34

数据分析 

思考与讨论 

16

为了利于学生课后延伸学习,还安排了“课外实践”、“开阔眼界”等栏目,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

7.面向全体

根据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的教学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为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在编写活动内容时,教材尽量安排取材方便,仪器简易,药品经济、容易购买,便于操作的探究和实验。

例如“DNA提取与鉴定”实验可以不用离心机等设备,只需常用的研钵和试管;

实验用的药品也采用常见的NaCl、洗涤剂、乙醇等替代SDS等贵重药品(必修2模块24页)。

在微生物培养技术上,用煮牛肉汤替代牛肉膏培养基,用高压锅替代高压蒸气消毒器(选修1模块4页)。

在“DNA片段扩增”实验中,如果没有PCR热循环仪,也可以用水浴锅替代等(选修1模块87页)。

虽然这些简易设备比精密仪器实验效果较差,但学生从实验中也可以学到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对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仍是有益的。

这些实验的设计对设备条件较差的学校开展实验提供了可行性。

8.形式活泼

教材版式力求灵活,图文并茂。

以必修模块教材为例,《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插图132幅,《遗传与进化》教材插图145幅,《稳态与环境》教材插图159幅,总计436幅。

这些插图精美,且多数照片为自己拍摄。

同时,以多种图表和富有吸引力的栏目,如思考、实验拓展、课外实践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9.适于自学

教材尽量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字,配以精美的照片、图表来描述生物学现象、解释生物学原理。

在教材中还设置了“小资料”“开阔眼界”、“书海拾贝”、“相关网站”等栏目,便于学生自学。

另外,在必修模块中,所设置的“科学发展历程”、“科技探索”栏目以及教材中以5号小字体印刷的内容均为选学内容,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自学的空间。

五、专家述评

1.该教材能够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精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宗旨,努力将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传授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正确地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好地融为一体,使本教材体现了扎实的基础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改革的创新性。

本教材的实施将有利于促进学生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以系统论和信息论思想为指导,融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本教材具有一定特色。

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以细胞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信息传递为主线加以阐述;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通过遗传信息的结构、储存、复制和传递,有机地体现了遗传信息流动是生命的本质特征;

在“稳态与环境”模块,通过个体、群体和生物圈的相对稳态调控,使学生了解保持稳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等。

——摘自《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意见》

2.中科院院士孙大业:

河北省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首先在教材体系上有明显创新,如《分子与细胞》模块,改变以往以形态结构静态描写为主,形成以三大生命活动为主线的活细胞体系;

《稳态与环境》模块,建立了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重以稳态为基本点的思想等等。

其次,教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总体感觉这是一套有明显特色,非常符合改革要求的教材。

3.中科院院士宋大祥:

河北省教育学会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学》实验教科书,编写目的和指导思想明确,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精神,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教材能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高中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构建教材的体系,富有新意,具有明显特色。

教材内容的安排,贴近学生生活,亲近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的结构设计,以活动为中心,采取“问题—活动-交流-运用”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材的版式设计活泼,栏目富有吸引力,图文并茂,符合当今教材改革的要求。

4.著名生物学家和生物教育专家韩贻仁教授读完这套教材后,给本书主编写信说道:

该教材言简意赅、语言生动、举例贴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描绘出了生物学的基本全貌,使我受益匪浅。

这套教材体现出了全体作者和教材出版单位对中等教育认真负责的态度,它的推广将对提高中等教育的生物学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也为高等教育的生物学教学提供了参照依据。

5.全国教材评审专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项伯衡:

该《生物学》教材在我审查过的众多教材中是比较优秀的,作者将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好地融合为一体,使教材体现了扎实的基础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改革的创新性。

我相信,这套教材的实施将有利于促进学生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原自然生物编辑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叶佩珉:

该版生物教材给我比较深的印象是非常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如在初中教材的开篇——致同学们中,就提到了“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新兴生物学名词;

另外,器官移植、艾滋病、疯牛病等也都在教材中出现。

在高中生物教材《稳态与环境》模块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免疫的分子机理和神经信号的电位传导与细胞间化学递质的传递等研究的新进展。

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生物学》实验教科书简介Ⅱ

一、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1.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1)精选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

①注重知识的基础性

基础知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不断发生变化的。

近代生物学已不再是过去形态结构的水平,而是进入到了分子水平。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重新审视基础知识,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反映先进性,体现科学知识的现代化。

由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特别注意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与研究热点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上适当体现新观念、新思想、新成果和新技术,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已经从基本上是静态的、以形态描述与分析为主的学科演化发展成动态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定量的学科。

当今的生物科学正从分析走向综合,对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整体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进入统一生物学的新世纪,树立了新的生命观。

根据以上观点,在必修课教材中安排的体系和知识内容有许多创意。

例如:

在《分子与细胞》教材中,将过去静态的《细胞学》教材结构改变为动态的“活细胞”结构教材,以细胞的生命活动为主线,将细胞中各种结构的专一功能相互联系起来,彼此协调一致,完成一个细胞的整体功能。

我们按照一个细胞主要的三大生命活动(物质的转化、能量的转换与流动、信息的传递)为主线;

安排“活细胞”的教材体系。

例如,在第三章“细胞的物质代谢”(38页)中,阐述物质的转化过程是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为“骨架”,先说明“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40页),然后再介绍“细胞膜的结构”(43页)及外界物质如何通过细胞膜进行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详见46页“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细胞从外界吸收来的小分子物质再通过内质网膜“建造”细胞及生物体的蛋白质、脂质等生物大分子(52页);

以后这些物质再经过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浓缩将所需的物质定向转运到其他的细胞器或细胞外,保证了各种代谢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54~59页)。

细胞的物质代谢不仅有新物质的合成和运输,同时还有物质的分解、消化以及废物的排出,这主要是通过溶酶体的作用完成的,从而使细胞时刻保持其内环境的稳定(60~62页)。

以上这样的教材内容安排,不仅体现了近代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贯彻了通过这些细胞器的膜系统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形成生命活动统一体的先进学术思想。

另外,能量的转化和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