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寒假讲义 课内文言文讲义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93731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寒假讲义 课内文言文讲义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寒假讲义 课内文言文讲义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寒假讲义 课内文言文讲义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寒假讲义 课内文言文讲义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寒假讲义 课内文言文讲义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寒假讲义 课内文言文讲义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寒假讲义 课内文言文讲义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寒假讲义 课内文言文讲义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寒假讲义 课内文言文讲义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

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

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

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时代背景】

蒋氏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六十岁”指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

这时,战争频仍,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

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

尽管在唐德宗时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不准另外“加敛一文钱”,但不过是一纸空文,事实上税外有税,虽“息兵已久,加税如初”。

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

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符合当时事实的。

【例题精讲】

一、词语解释

1、诣太守,说如此()

2、率妻子邑(yì

)人来此绝境()

3、后遂无问津者()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寻向所志,遂迷()

未果,寻病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遂迷,不复得路()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7、“寻向所志”中的“向”应解释为;

与柳宗元《捕蛇者说》的句中的“向”意思相同。

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具答之()

处处志之()

二、句子解释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qiānmò

)交通,鸡犬相闻。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此中人语(yù

)云:

“不足为(wé

i)外人道也。

三、内容理解

1、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写他进入桃花源时感受的一句话是。

⑵、描写桃花源中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⑶、描写桃花源中宁静生活的两句句子是:

⑷、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写他们淳朴好客的句子有:

⑸、“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遂于外人间隔”的陈述,既解释了桃花源人的来历,也反映了他们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句也同样表现了这种感情。

2、本为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述故事。

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

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3、本文从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试作具体说明

⑴、生活环境

⑵、社会风尚

4、“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⑴、

⑵、

5、本文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冀“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6、本文写桃花源的环境、人物颇为具体,而对桃花源外的事(渔人的回答)却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7、桃花源并不存在,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8、成语和等源自于本文。

四、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的大诗人。

由于这篇文章塑造了“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后人就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之为。

答案:

一、1、前往,到……去2、与世人隔绝的地方3、探访4、更不必说5、寻找不久6、靠到找到获得知道,了解得当,合适7、以前,原来向吾不为斯役8、的这(情况)助词,可不译他们指代记号

二、见译文

三、

1、

(1)甚异之豁然开朗

(2)土地平旷三句(3)阡陌交通两句(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两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两句(5)不足为外人道也

2、发现访问告别

3、

(1)展现的是一个宁静、和平、幸福的理想社会

(2)表现的是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4、

(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2)百姓安居乐业(3)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任答两点)

5、

(1)说明向往桃花源式社会的人很多,不只是作者个人的愿望

(2)给桃花源抹上神秘的色彩,按时它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世外桃源

6、因文章的意图是要描绘一个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所以详写;

且写得具体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而洞外情况时人皆知,且与主旨无关,没必要写具体

7、为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人民的意愿

8、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四、晋陶渊明世外桃源

【课堂练习】

【2009、2010年一模、二模真题链接】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乏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荚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八。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幅。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大道也。

1.上文选自《》,作者是(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见渔人,乃大惊”的“乃犬京”写出了桃源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c.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1.《桃花源记》(1分)陶渊明(1分)

2.又向前划行,想探寻桃花林的尽头(关键词:

行穷)(3分)

3.D(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词(4分)

(1)武陵人捕鱼为业()

(2)欲穷其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充分证明了史上实有其人。

B.第

段交待了渔人误入桃花源的经过。

C.“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呈现一派和谐富足之景。

D.第

段介绍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与淳朴的社会风尚。

1、

(1)职业

(2)完

2、田间小路,交通相错,村落之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3、C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并列两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一人专心致志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何陋之有

C、问所从来,具答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D、不足为外人道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2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3、引用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用自己的话概括说)(3分)

1、B(3分)

2、桃花源中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2分)

3、热情好客和睦相处追求和平,厌恶战争(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作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两个出自课文《桃花源记》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引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_(2分)

A.这段文字是从社会风尚的角度表现桃花源的美好。

B.引文描写了桃花源宁静的生活环境。

C.在源中人和渔人的交谈中,既解释了桃花源人的来历,也反映了他们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

D.文中“妻子”“绝境”“无论”“不足”这四个词语的意思古今是不同的。

1、这个人一五一十地把自己所听说的全部说出来,(源中人)都感叹惋惜.(2分)

2、世外桃源豁然开朗

3、B(2分)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尽死;

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即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更若役,复若赋

2、貌若甚戚者

3、号呼而转徙

4、则久已病矣

5、太医以王命聚之

6、永之人争奔走焉

7、黑质而白章

8、更若役,复若赋

岁赋其二

9、以尽吾齿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10、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1、下列加点词语中与“竭其庐之人”的“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庶竭弩钝,攘除奸凶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彼竭我赢,故克之

12、以啮人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今以蒋氏观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3、黑质而白章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时而献焉

1、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3、苛政猛于虎也。

4、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上文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记述,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这一感情?

(用自己的话表述)

⑴、

⑵、

1、按照通常写法,上文开头应写赋敛之毒,点明全文的中心,现在一上来却先极言蛇之毒。

作者这样布局的用意何在?

⑶、

3、蒋氏虽说了“退而甘食其土之有”、“熙熙而乐”等话,但他其实并不愿意冒着死亡的危险去做捕蛇的差事。

这从文中对蒋氏的两次描述可以看出:

(可用原文回答)

4、上文写作上最突出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写了两方面的对比:

异蛇之毒与捕蛇之险;

捕蛇者和交赋者。

而后者的对比又表现在多个方面,具体是:

⑷、

5、对文末“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这句话,应作怎样的评价?

《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朝著名文学家。

此文是他被贬永州时所作,从文中

一句可以看出。

文章也体现了他虽遭贬谪,但仍然

一、1、更换2、悲伤3、迁移4、困苦不堪5、征集6、跑7、本体,此指蛇身8、赋税征收9、过完完,没有了毫无保留地10、比较,相比靠近11、A12、用用来从以便13、表示并列,可不译表示二个连续承接的动作,可不译表示修饰关系

1、

(1)听了蒋氏诉说三代人捕蛇的悲惨遭遇后而“悲之”,愿“告于莅事者”替他更役复赋

(2)听力蒋氏不愿更役复赋的解释后儿“愈悲”,写了这篇“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

(1)点出“永之人争奔走焉”的理由

(2)为写赋敛更毒作了铺垫(3)使蒋氏诉说的三代人捕蛇生涯之所以如此悲惨有利合理的解释

3、

(1)言之,貌若甚戚者

(2)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4、“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与交赋的乡邻六十年情形的对比

(2)“悍吏之来吾乡”,乡邻们“虽鸡狗不得宁焉”与蒋氏的的“弛然而卧……退而甘食其土之有”的对比(3)蒋氏“一岁犯死者二焉”与交赋的乡邻“旦旦有是”的对比(4)蒋氏“今虽死乎此”与乡邻的十室九空的对比

5、这句话表现力柳宗元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横征暴敛的不满;

而寄希望于当权者是时代与阶级的局限

四、唐柳宗元永州之野产异蛇(永之人争奔走焉)关心百姓疾苦(同情百姓的痛苦生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尽死;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3分)

(1)然得而腊之 

( 

)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苛政猛于虎也 

( 

2、能统领第一段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异。

第二段作者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目的是要说明:

3、下列各句中“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⑴去死肌,杀三虫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

⑶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⑷挈妻子而去之走

A⑵⑶ 

B⑴⑵ 

C⑶⑷D 

⑵⑷

4、翻译句子(2分)

译文:

1、

(1)腊:

把肉晾干 

(2)俟:

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3)于:

2、赋敛之毒甚是蛇 

3、D 

4、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非死则徙耳。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3分)(  )

(A)悍吏之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殚其地之出——出郭相扶将

(C)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3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

3.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蒋氏“汪然出涕”的原因。

答:

1.D 

2.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3.苛捐杂税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非死则徙尔。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2分) 

彻:

齿: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分) 

(1)傲尔远逝 

译文:

(2)斗折蛇行 

(3)犯寒暑 

4.填空、简答。

(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1分)

(2)甲文段运用 

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

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 

和 

形成强烈反差。

5.选文从 

、 

三个方面介绍了永州异蛇的特征。

(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彻:

笔直照射齿:

年龄 

2.B 

3.

(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 

(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3)冒着严寒酷暑 

4.

(1)唐柳宗元 

(2)动静结合 

“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

5.外形 

毒性 

药性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余悲之,且曰: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