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8534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含答案Word下载.docx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含答案Word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含答案Word下载.docx

9.二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B)教育制度。

A.单轨制B.双轨制C.多轨制D.分支制

10.科举制度废除于(C).

A.1900B.1903C.1905D.1868

11.“以(书)吏为师”是古代(B)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B.埃及C.希腊D.罗马

12.教育的世俗化是(C)的特点。

A.古代教育B.20世纪以后的教育c.近代教育D.后工业社会教育

13.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D)

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读写算的教育D.军事体操教育

14.“产婆术,,(精神助产术)是(A)提出的。

A.苏格拉底B.亚里斯多德C.柏拉图D.维多里诺

15.“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这些命题是由(c)提出的

A.赫尔巴特B.卢梭C.杜威D.陶行知

16.教育全民化作为一张教育运动和思潮出现在(C)

A.文艺复兴时期B.工业革命时期C.20世纪中期D.19世纪末

填空题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2.义务教育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4.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讽刺,第二步是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5.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6.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7.第一个指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的人是(夸美纽斯)

8.中国西周以后,逐渐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

9.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0.“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提出者是(杜威).

11.古代学校教育中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1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3.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14.《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揭示乐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15.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16.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17.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是:

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

18.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19.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20.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

判断题

1.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指赫尔巴特。

(F)

2.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T)

3.当代教育的发展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T)

5.古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宫廷学校。

6.西欧中世纪的僧院学校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六艺。

四,简答题

1.简述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形式化教育)的主要特征(P2)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3.简述近代教育的特点(P9)

4.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Pl0)

5.简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P12-13)

6.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的自然性(P15)

7.简述教育民主化的含义(Pl0)

五.论述题

1.分析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P4)2.阐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选择题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D)

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

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普及的程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是在(D)

时期提出的。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工业革命D.信息革命

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D)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组织文化C.学校制度D.学校精神文化

二,填空题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3.关于教育对生产力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的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4.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三.判断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F)

2.教育救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1.分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3)

2.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p36)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P27)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A)

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B)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

3.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剧,是(B)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

4.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在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C)因素。

A.可能性B.前提C.决定性D.重要因素

5.“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C)

6.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A)

A.前提作用B.决定作用C.促进作用D.导向作用

7.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哪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

(D)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二.填空题

1.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3.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5.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个体身心发展)。

6.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等。

三.判断题

1.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F)

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F)

四.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P51)

2.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却不是万能的?

(P53)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

1.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C)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D)

A.社会本位B.个人本位

C.社会要求与个人发展的统-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

1.教育目标包含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

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4.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5.当前实践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6.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

7.一个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称为狭义的(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特殊的关系(T)

2.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F)(抽象与具体)

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P67)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P60)

1.论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2.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与提倡素质教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1.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C)

A.授受关系B.指导和被指导关系c.相互促进关系D.相互制约关系

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教师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学是(C)

A.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D.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3.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是权利的(B)

A.操纵对象B.主体C.客体D.服从者

4.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除了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

要求具有一定的(B)

A.交往能力B.研究能力C.管理能力D.学习能力

二.填空题

1.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是: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2.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统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

3.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4.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5.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l.学生由于知识等方面的缺乏,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因此是被动的教育对象。

2.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因此,师生关系应该强调“师道尊严”。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4.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关系。

5.“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的新课改中受到责难,新课改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往对话的平等关系。

1.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P79)

五.论述题

I.论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含义及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2.论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

(P80)

3.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收到一定的伤害。

请说明这种情况违背了什么教育原则,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第六章课程

l.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学的课程是(A)

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C.知识性课程D.工具箱课程

2.主张评价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而非预期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B)

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过程评价模式D.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3.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被称为(A)

A.广义的课程B.狭义的课程C.智育D.教学内容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

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D)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三者都是

5.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可以分为(B)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B.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D.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2.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知识、(社会)和儿童。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4.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5.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6.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7.按照新课改的方案,普通高中的课程由学校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2.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设计的阿考察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学校课程就是在学校中开设的所以课程。

1.简述课程目标的依据。

P94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P91

五,有关概念

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六.知识要点

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3.课程目标的依据

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

5.教学计划的构成

6.教学大纲的构成

7.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8.教科书的作用

9.课程实施的结构

10.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

11.目标评价模式的主要特点

12.泰勒的“评价原理”的七个步骤。

13.泰勒的“课程原理”的四个步骤。

14.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主要特点

15.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的四个步骤

1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17.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课程评价理论进行课程评价。

第七八章教学(上、下)A

一、选择题

1、教师在教学中应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称之为“教学相长”,这个教育思想最早是在我国(C)著作中提出的。

A.《师说》B.《论语》C.《学记》D.《论衡》

2、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说“复习是学习之母”,这说明在教学中必须贯彻(B)原则。

A.系统性B.巩固性C.理论联系实际D.因材施教

3、如果在课堂上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思维活动,即贯彻了(B)原则。

A.循序渐进B.启发性C.理论联系实际D.因材施教

4、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一般分为(C)

A.新授课和巩固课B.讲授课和练习课C.单一课和综合课D.理论课和实践课

5、《学记>

中说“学不躐等”,与哪一条原则在思想上是一致的(B)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6.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哪一位教育家率先提出的观点?

(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

7.《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C)

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8.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B)

A.练习法B.演示法C.实验法D.发现法

9.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

A.外部分组B.内部分组C.设计教学法D.道尔顿制

10.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A)

A.内容型策略B.形式型策略C.方法型策略D.综合型策略

1、教学中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是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2.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内容,使之获得具体鲜明的表象,为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掌握科学概念打下基础,这是贯彻(直观性)原则。

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4、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

5、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7、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模象直观)。

8、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三、判断题

1、巩固性原则就是要求学生背熟记牢所学过的内容。

2、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材特点来施教。

3、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

2、教学的一般任务是什么?

3、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

4、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5、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特点?

6、教学过程的结构由哪些环节组成?

7、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8、什么是教学原则?

与教学规律有何区别?

9、我国中学主要运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0.什么是教学方法?

我国中学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12.什么是测验的效果、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13.班级授课制有何优缺点?

14.什么是课的类型和结构?

15.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

16.什么是教学策略?

有哪些主要类型的教学策略?

第七八章教学(上、下)B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这主要体现了(B)的要求。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量力性原则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时(B)

A.引发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3.《学记》要求“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说明教学要遵循(C)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4、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是(B)

A.谈话法B.讨论法C.问答法D.练习法

5.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了(B)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

6.根据培养目标,规定中小学设置的教学科目以及开设的顺序课时的分配等,这包含在(A)

A.教学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大纲D.教材

7.一般来说,综合课的基本结构是(C)

A.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B.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C.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D.引发动机、检查复习、巩固知识、布置作业

8.-份教案的核心是(C)

A.提出教学目标B.选择教学方法C.设计教学进程D.规划板书的内容

9.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是(B)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小组教学

l0.新课改中提出的课程“三维标准”是(C)

A.知识、智力、能力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习

C.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D.知识、智力、情感

11.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B)

A.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

12.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的三个特征是(C)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D.普遍性、科学性、基础性

二、填空题

1.《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揭示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出自(《学记》)

3.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4.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育。

5.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个别差异的弊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组教学)在一些国家出现。

6.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7.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几个项目:

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程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8.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9.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研究的核心。

目前认为主要有两条途径,即(机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

10.课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11.教学过程中的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个方面。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